前言
本书讲述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威廉·斯坦利·米利根(WilliamStanleyMilligan)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犯下重罪,但因罹患多重人格分裂症而被判无罪的嫌疑犯。
他不是小说中虚拟的多重人格症患者,而是一个自始至终都存在广泛争议的真实人物。他的照片出现在报刊和杂志的头版和封面,他的心理测试结果更作为报纸和晚间新闻节目的头条新闻迅速传遍大街小巷。他亦是第一位在四名精神病医生和一名心理学家共同见证下住院接受彻底检查的多重人格症患者。
我在俄亥俄州阿森斯市的阿森斯心理健康中心第一次见到这位23岁的年轻患者时,他刚被法院送来不久。当他要求我记述他的故事时,我坦率地告诉他,我是否写他的故事,将取决于他的经历除了媒体已经报道的之外,是否还有其他值得书写的内容。他向我保证,我是第一个得知他内心感触的人,甚至他的律师和精神病医生都不完全知晓;他希望让世人了解他的精神疾病。我虽存有疑虑,但对他的情况颇感兴趣。
几天后《新闻周刊》登载了一篇题为《比利的十副面孔》的文章,进一步激发了我的好奇心。这篇文章最后一段如下:
毫无疑问,仍然有不少疑点,例如:威廉·米利根是如何掌握了汤姆(其人格之一)所运用的类似逃脱大师胡迪尼的逃脱术?他对受害者提到的“游击队”和“杀手”究竟是指什么?医生认为威廉·米利根可能还有尚未被发现的其他人格,他们的罪行也不曾被发现。
在阿森斯医院病房单独与比利谈话时,我发现他全然不同于我第一次见到的比利。他说话吞吞吐吐,膝盖由于紧张而不停地颤抖;记忆力很差,而且长时间地出现空白。他谈到痛苦的往事时声音禁不住发颤,但无法提供细节。鉴于多次尝试均以失败告终,我萌生了放弃的念头。
但其后的一天却发生了令人震惊的事情。
威廉·米利根的所有人格第一次完全地融合在了一起,成为一个全新的个体。此时的他不但能够清楚地记得过去发生的事情——包括所有人格的思想、行为、关系和不幸的经历,而且还能绘声绘色地描述出那些可笑的冒险行为。
正如我在序言中提到的,读者通过阅读能够了解我采用了何种方式将比利的过去、他的个人感受以及与他的对话一一记录下来。事实上,本书所有内容均出自融合后的比利以及他的其他人格的表述,曾经在不同阶段与他有过接触的62位人士也为我提供了材料。书中的对话和情景得之于比利的回忆,而治疗过程则直接取材于录像带。书中并无我自己杜撰或改编的内容。
写作伊始,我面临的棘手问题就是整个事件的时间顺序。由于从小时候开始便经常“失落时间”,比利很少看表或者日历,他还为此深感难为情。我是通过账单、收据、保险单、学校和员工的记录,以及比利母亲、妹妹、雇主、律师和内科医生提供的材料,才最终厘清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比利写信很少注明日期,但他的前女友保留着几百封他在坐监的两年里写给她的信。我便是根据信封上的邮戳确定了写信的日期。
我与比利达成了两项基本共识:
第一,所有人物、地点和机构均使用真实名称,但需要受到保护的人无论是否成年都将使用化名,包括其他精神病患者、参与犯罪的人以及我无法与之直接面谈的俄亥俄州立大学的三名受害者。
第二,为避免威廉·米利根因其他人格犯下的罪行而遭到指控,我将以“戏剧化”的方式对事件加以描述。威廉·米利根被起诉的罪行,则不描述细节。
曾与比利共事、相识或成为受害者的人,都认为比利具有多重人格。他们大都记得比利说过和做过的事,而这些事实令他们相信“他不是装出来的”。但也有个别人认为比利是个骗子,假装精神分裂来逃避罪责。我尽量与这两类持不同看法的人交流,观察他们的反应并聆听他们的理由。
与此同时,我始终保持着质疑的态度。然而,在与比利共同撰写本书的两年里,他的回忆和态度又令我不得不相信,本书披露的现象的确是事实。
类似这样的争论一直为俄亥俄州媒体所关注。1981年1月2日《戴顿日报》(DaytonDailyNews)登载的文章便是明证——距最后一次犯罪已有三年零两个月。
说谎者,还是受害者?两者皆有可能。
威廉·米利根案曝光
乔·芬利报道
威廉·米利根令人难以捉摸。他可能是个精明的骗子,欺骗了公众、犯下了强奸重罪却安然无恙;但又可能确实是一位多重人格症患者,无论如何,这都是一场悲剧……
唯有时间能告诉我们米利根是世间最为悲惨可怜的受害者,还是一个将全世界玩弄于鼓掌的超级骗子……
披露事实真相的时刻即将来临。
丹尼尔·凯斯
1981年1月3日,俄亥俄州阿森斯市
导语摘要
◎由丹尼尔·凯斯著的《24个比利(完整译本)》是一部多重人格分裂纪实小说!心理纪实的巅峰!
◎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为之等待20年的“故事”,改编电影《拥挤的房间》(TheCrowdedRoom)正在制作。启发了《搏击俱乐部》《致命ID》《禁闭岛》等烧脑电影!
◎比利是世界上第一位在四名精神病医生和一名心理学家共同见证下接受彻底检查的多重人格症患者!
◎小S×阿信×吴奇隆×赵又廷×王心凌×陈乔恩×郑秀文×范玮琪×彭浩翔×钮承泽……港台众明星都在追看的一本心理纪实小说。潘玮柏更发行同名专辑!
◎日本五年狂销六百万册、中国台湾累计销售过百万册。
◎当悲伤太多的时候,一个人已经无法承受,我就把投注在一个人身上的所有煎熬分别来接受。
◎《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作者最负盛名作品。
作者简介
丹尼尔·凯斯(Daniel Keyes,1927-2014年),1927年生于纽约。他曾在杂志社工作(即后来的漫威漫画),在转行任中学老师时,开始从事小说创作。因《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荣获“雨果奖”和“星云奖”。
拥有心理学背景的丹尼尔·凯斯,擅长在小说中探讨人类精微、深层的心理问题。他在俄亥俄大学任教时,便开始以多重人格为创作的方向,1981年出版的《24个比利》,让他的名字与“精神分析小说”划上等号。
2014年6月15日丹尼尔·凯斯因肺炎并发症于佛罗里达州南部的家中过世。
邢世阳,1980年生人,机械工程师,现居科隆。
目录
致谢
序言
内在人格
第一部 混乱时期
一章——六章
第二部 老师诞生
七章 ...十九章
第三部 超越疯狂
二十章——二十三章
尾声
后记
作者附记
内容摘要
1977年,美国俄亥俄州连续强暴案嫌犯比利·米利根被警方逮捕,但是他对自己犯下的罪行居然毫无记忆。事实上,在他体内总共有24个人格存在,这些人格不仅在性格上,甚至连智商、年龄、国籍、语言、性别等方面也都不尽相同。这些不可思议的人格,到底是如何产生的呢?他到底是个欺骗公众的骗子,或只是个不幸的受害者?
父亲自杀,继父百般虐待,这让比利一方面迫切地渴望逃避这个世界──多次自杀,另一方面求生的本能又来安慰、保护自己,这两种力量纽结在一起,将比利撕成碎片……
当比利闭上眼睛,会有守护者里根出来击退施虐者,会有8岁的承受者戴维哭泣,女同性恋阿达拉娜、流氓菲利普、职业骗子凯文、小丑利伊、工作狂马克……像是一个队伍,每个人承担不同任务
一个人格来承受我的痛苦
一个人格来表现我的快乐
一个人格来保护我的身体
一个人格来享受他人的关爱
一个人格来学习逃脱
……
主编推荐
《24个比利》,多重人格分裂纪实小说!世界上首位在四名精神病医生和一名心理学家共同见证下接受彻底检查的多重人格症患者!
当悲伤太多的时候,一个人已经无法承受,我就把投注在一个人身上的所有煎熬分别来接受。
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为之等待20年的“故事”,改编电影《拥挤的房间》(The Crowded Room)正在制作。启发了《搏击俱乐部》《致命ID》《禁闭岛》等一系列烧脑电影!
小S×阿信×吴奇隆×赵又廷×王心凌×陈乔恩×郑秀文×范玮琪×彭浩翔×钮承泽……港台众明星都在追看的一本心理纪实小说。
潘玮柏更发行同名专辑!豆瓣网8000读者翘首待读。
日本五年狂销六百万册、中国台湾累计销售过百万册。
《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作者久负盛名作品。
关于比利
威廉·斯坦利·米利根William Stanley Milligan,1955-2014年
又被称为比利·米利根(Billy Milligan),1955年生于迈阿密。他于1977年因在俄亥俄州立大学犯下三宗强奸罪被警方逮捕。在审讯过程中,比利被诊断为罕见的多重人格分裂症患者,他亦因此被判无罪,案件受到高度关注。
1981年,作家丹尼尔·凯斯创作的纪实传记《24个比利》出版,该书详细记录了比利从童年到1979年法院审判期间的经历,他复杂的精神状态、令人困惑的多个人格。1993年丹尼尔·凯斯写了续作《比利战争》,进一步披露比利于1979年被关到利玛医院直到1991年法院正式宣布假释刑期结束、比利终获自由这一段时间的经历,但第二本书因为种种原因一直无法出版。迄今只出版有繁体中文和日文译本。
1996年比利曾发表一篇声明,表示他居住在加州,拥有一家小制片公司,尝试制作一部基于《24个比利》和《比利战争》的电影,他也训练过约翰尼·德普等一些演员如何饰演自己。
2014年12月12日比利因癌症于俄亥俄州哥伦布去世。
精彩内容
第一位受害者名叫凯莉·德莱尔。她记得嫌疑犯戴着手套,持左轮手枪,眼睛不由自主地飘来飘去,因此怀疑他有眼球震颤症。当时,嫌疑犯先用手铐铐住她,然后将她推进车里,带到野外强奸。之后,他警告她不得向警方描述他的特征,否则会对她不利。
为了表示所言不虚,他还从她的笔记本上抄下了几个人的姓名和住址。
唐娜·韦斯特是第二位受害者,身材不高但非常丰满。她说嫌疑犯拿着手枪,指甲缝里有某种油渍,但不是油污或脏东西。嫌疑犯曾说他叫菲尔,满口脏话,戴一副棕色变色墨镜,因而看不清他的眼睛。他同样也抄下了她亲友的名字,并且警告她如果去报案,她或她的亲友就会遭到他兄弟们的报复。但她和警方都认为,那只是虚张声势而已。
两次作案手法中的一个明显差异让两位警官颇感
困惑:第一位嫌疑犯留着整齐的八字胡,而第二位嫌疑犯的胡子虽然大概三天没刮,但并不是八字胡。
博克瑟鲍姆笑了笑:“我猜嫌疑犯在第一次作案后把八字胡剃掉了。”尼克·米勒(NikkiMllIer)是哥伦布市警察局
“性暴力犯罪特勤小组”的一名警察,刚去拉斯维加斯休了两个星期的假,10月26日星期三下午3点才回到警察局上班。上一班值勤的格林姆警官告诉她,他刚将一名年轻的受害者送到俄亥俄大学医院。这个案子由米勒负责,所以他向她交代了有关细节。
波莉·牛顿(P0lIyNewton)是俄亥俄州立大学一名22岁的学生,当天早上8点,她在临近大学校区自己的寓所旁被绑架。当时她刚刚停好男友的一辆蓝色汽车,突然有人将她按进车内,逼着她将车开到郊外无人处并将她强奸。接着,她又被迫将车开回哥伦布市去兑现两张支票,随后又将那个人送回大学校区。临走时,他建议她兑现另一张支票,再申请拒付,这样她就能自己留着那些现金,减少一些损失。
案发时由于米勒正在度假,所以她并不知道大学强奸案的情况,也没有看过嫌疑人的素描画像,第一
次交班时她已经熟悉了案件的细节。米勒在报告中记录道:“这起案件的情况与俄亥俄州立大学警卫队辖区内发生的两起强奸案类似。”米勒与她的同事贝塞尔(A.J.Bessell)警官驱车前往俄亥俄大学医院去见波莉。波莉告诉她们,绑架的人自称是“恐怖分子”,但后来又说自己是个商人,开着一辆玛莎拉蒂轿车。波莉在结束当天的治疗后,陪着两名警官去查看了自己被迫前往的地方。但由于天色昏暗,她已无法找到该地点,只好同意明天早晨再去试试。
刑事组的侦查员在波莉的车上发现了三处清晰的指纹,可用来甄别嫌疑犯。米勒和贝塞尔开车带波莉回到刑事组,请她描述嫌疑犯的面部特征,协助警方绘制嫌疑犯的面像。然后,米勒请波莉辨认男性白人罪犯的照片,每组100张,但她看了3组后仍未发现嫌疑犯。折腾了7个小时之后,天色已晚,而且波莉已经疲惫不堪,他们只好结束了当天的工作。
第二天早晨10点15分,刑事组值早班的警察再次带着波莉前往达拉瓦郡。这次由于是在白天,波莉成功回想起了当时的情景,把警察带到了她被强奸的地点。警察在池塘边找到一只9厘米长的子弹匣。她告诉警察,嫌疑犯曾开过枪,将几只啤酒瓶打进了池塘。
他们返回警察局时正赶上米勒来上班,于是米勒将波莉领进一个小房间,随后将门关上,让她一个人留下辨认另外一组照片。
几分钟后,博克瑟鲍姆与第二位受害者护士唐娜来到刑事组。唐娜也被要求去辨认嫌疑犯的照片。博克瑟鲍姆和克莱伯格警长还决定让那位眼科学生出面指证嫌疑犯,这样就能形成证据链,以防嫌犯素描在法庭上不被采信。
米勒让唐娜坐在走廊档案柜边上的桌子旁,递给她3组嫌疑犯的照片。“天哪!”唐娜大叫道,“真
有这么多性罪犯吗?”博克瑟鲍姆和米勒在一旁等待着。唐娜既愤怒又沮丧地一张接一张地看着照片,其中有一个是她过去的同学,几天前还在街上碰到。她将照片翻过来,看到背面写着“露阴癖”,喃喃自语道:“真想不到。”看到一半时,一个年轻潇洒、留着络腮胡子、两眼呆滞的男子令唐娜迟疑了一下,然后突然从椅子上跳起来,几乎撞翻了椅子,大叫道:“就是他,就是他!我敢肯定!”米勒请唐娜在照片的背面签了字,又根据该嫌疑犯的身份证号码查出了他的姓名,然后记下:“威廉·米利根。”他是个有前科的惯犯。
接着,米勒将被唐娜指证的照片混入波莉还未看过的照片中。接着,米勒、博克瑟鲍姆、一个名叫布拉什(Brush)的警探和贝塞尔便走进了房间,陪波莉辨认嫌犯照片。
米勒感觉波莉似乎明白他们正期待着她能从这些照片中找到嫌疑犯。波莉仔细端详每一张照片,但翻看了将近一半的照片仍未找到。米勒紧张地望着她,如果波莉也辨认出同一个人,那么拘捕“校园色狼”便指日可待。
波莉看了一眼威廉·米利根的照片,然后继续翻看下一张。米勒感到自己的肩膀和胳膊都绷紧了。只见波莉又把威廉·米利根的照片——留着络腮胡的年轻男子——翻回来,“好像是他,”她说道,“但我不敢确定。”博克瑟鲍姆犹豫是否现在就向法院申请拘留威廉·米利根。虽然唐娜已肯定他就是强奸犯,但那张照片是3年前拍的,他还不能仓促下定论,还要等待指纹鉴定报告出来。布拉什警官则拿着威廉·米利根的身份证号码,到一楼刑事鉴定组去对比从波莉车上采集的指纹。
P10-12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