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45:秘密营救
  • 1945:秘密营救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1945:秘密营救

①一般下午5点前订单,当日发货,开发票联系客服②教材,学习,考试类书默认有笔记(或做过)③其他类书一般无笔记,提前与客服沟通好再下单,否则本店不承担责任)④部分图书籍采用标准图片,可能存在不同印次不同封面,内容一致⑤出版时间过长的书都可能有自然发黄现象。

11.08 2.4折 46 九品

仅1件

天津宝坻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美]李·特林布尔|[英]杰里米·德龙菲尔德

出版社浙江文艺出版社有限公司

ISBN9787533955533

出版时间2019-04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46元

货号1145310342126616585

上书时间2024-11-14

休闲图书吧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品
商品描述
前言
  译后记 

  对于军事爱好者而言,本书无疑信息量巨大且惊心动魄。但我一直在想,这个故事对于我们普通读者又有什么意义?换句话说,它是否仅是一次二战秘闻的披露而已? 

  最初接触本书是一年多前,编辑问我,有个二战飞行员拯救战俘的故事,你感兴趣吗?我看了一眼就觉得我不可能翻译这书。第一,我当时只是个初出茅庐的新闻系学生;第二,我极少看战争题材的小说与电影,对二战的认识仅限于中学课本。但拒绝之前,我把前言看了一遍。不同于我想象的打打杀杀的枯燥情节,在前言里,我看到一个老人在生命的最后几年,因为一次意外才对儿子吐露了早年的英雄壮举,而这壮举却终因种种无意的误会和有意的掩饰,遗憾地尘封在了历史中。 

  我模糊意识到这个故事也许有其与众不同的地方,我决定试试。 

  第一章我就碰壁了,轰炸机型号、军衔、飞行与军事术语、东线战场的各种地名把我弄得晕头转向。说来惭愧,除了翻译原书内容,我不得不花大量额外时间在网上和各类参考书中埋头搜索。第一章中,军服俗称“红绿配”(pinks&greens),这个说法属于美军内部的俚语,在一般字典中很难查到,我也是机缘巧合才在美国军迷的网站上找到了相关历史和解释。第九章电报里的“rte”我也一直弄不明白,直到看电影时看到有电报的相关情节,才知道原来是“route”的缩写,是“某某某寄送”的意思。一开始,我一天连三四段都翻译不到,觉得整本书像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后来我发现,无论翻译中遇到的名词多么陌生,资料多么没有头绪,只要肯花时间,我就一定能弄明白。 

  翻译开始后的两三个月,我渐渐成了一个初级专家。我购买了《空中英豪》等讲述二战美军轰炸机的书籍,专门看了二战美军空军的教学片,观看轰炸机模型,搞懂轰炸机各个舱室到底有何作用,直到对美军二战期间更换的轰炸机机型、飞机绰号、发动机牌子如数家珍。为了准确翻译术语,我还特意向一位民航从业者(轰炸机飞行员实在是生活中接触不到的物种)咨询了飞机起飞、降落、迫降的知识。 

  波尔塔瓦、B-17“空中堡垒”、P-51“野马”、杰出飞行十字勋章、防空气球、飞机失速......这些名词在翻译的时日里与我日日相伴,虽然它们仍与我的现实生活毫无关系,却给我极大的信心,本以为无法完成的译稿,在手中越来越厚。 

  随着翻译的深入,我也跟随罗伯特·特林布尔经历了他的冒险。他在雪地里艰难跋涉,在林间摆脱特务的跟踪,在废弃铁轨旁走过一排排冻僵的尸体;他独自在暴风雪中驾驶飞机,在集中营直视惨剧,在他乡孤军奋战。他一个人救出了上千名战俘和劳工,是他们眼里的大英雄,是回家的希望,可故事却没有英雄衣锦还乡的标准结局。罗伯特被自己的国家误解,被没有上过战场的军官臭骂,尊严尽失。这个救了那么多人的英雄救不了自己,他被午夜的噩梦惊醒,被战争的余热摧残,心理压力让他与妻子差点决裂。他心心念念的那个祖国,直到他去世都没有正式承认他的功绩。如果不是他暮年在花园里意外晕倒,我们也许永远不会知道这个波澜壮阔、荡气回肠的故事。 

  古往今来,大英雄们年近迟暮,光环退尽固然可惜,但世上还有的是没有光环的英雄。他们也冲在前面,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同时又如尘土般默默无闻。如果不是自己上了战场,电影《血战钢锯岭》的主角道斯永远只会以为他父亲是个不讲理的暴脾气;《敦刻尔克》中,那些好不容易回到故土的年轻战士也害怕被指责为懦夫。我们的英雄到底承受了多少,没有去过战场的人永远不会知道,没有翻译过这本书的我也永远不会知道。然后,当战争结束时,他们的光芒也湮没在废弃的战壕中。 

  你会说这不公平,可生活从来由不得我们想象,被勋章与鲜花环绕的标准结局可能只是童话。我们也许很努力很努力,最后也会一无所获,可就算这样,我们也不会甘心停步不前吧。 

  如今,回望一年多前我的译稿,当时熟悉的术语已然陌生。我有时甚至会想,这真的是我翻译的吗?我是怎么做到的?而接到了更多翻译工作的我,也难免觉得一年前的文字翻译腔浓重,还很幼稚。 

  1945年,25岁的罗伯特·特林布尔自觉不是做特工的料,不仅一个战俘都救不了,还会搭上自己的性命。2017年,25岁的我也感到自己才疏学浅,翻译不了这本书。罗伯特·特林布尔和我都完成了任务,他没有受到褒奖,我的翻译也一定会有错漏和幼稚的地方,但我们都做了一件自己以为不可能做到的事。回报与成绩也许不尽如人意,却阻挡不了继续向前的脚步。对英雄最好的回报不 

  是勋章和鲜花,而是闭上双眼时一颗无怨无悔的心。我想,大概这就是这个故事要告诉我们的。 

  在此,我想特别感谢浙江文艺出版社给我机会,能够翻译这样一本小说。感谢编辑夏言,感谢我的朋友们给我精神和资源上的帮助。感谢豆瓣用户“飞行的路西法”,是他不厌其烦回答我飞行术语的问题,并一次次指正我的错误。最后要特别感谢我的家人。 

  衷心希望你们喜欢这个故事,并请不吝指出我的错误。 

  译者 

  2018年12月22日冬至,于深圳 

导语摘要
 不只是犹太人,更多无辜的人也在等待营救;离开集中营后,面临的仍是凶险的逃生之旅。
二战后期的真人真事,比文学虚构与和银幕大片更传奇、更曲折、更能带来心灵震撼。
隐藏七十多年的英雄传奇,一个美国军人的辛德勒名单。

商品简介

《1945:秘密营救》是一部根据真人真事写成的传记小说。二战末期,德意志第三帝国节节败退,大量战俘和各国强制劳工获得解放,却由于种种原因,受困于冰天雪地里无法返乡。罗伯特·特林布尔是一位美国轰炸机飞行员,他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上司“骗”到乌克兰波尔塔瓦,并接到命令前往波兰拯救受困的英美战俘。由于复杂的国际形势和剧烈变化的欧洲战局,这项营救工作只能秘密进行,于是罗伯特在渡运迫降飞机的名义下,展开了秘密的营救工作——除了英美战俘外,他还一并帮助了别国战俘、饥寒交迫的难民、躲藏在波兰乡间的强制劳工等等。在短短一个半月的时间里,他帮助了一千多人踏上返乡之路,并在完成了东线指挥部指挥官的任务后退伍归乡。但他的故事和荣誉被深藏了60年,并且又过了10年,才由他的儿子写作成书,公之于众。

作者简介
  李·特林布尔(Lee Trimble), 

  本书主角罗伯特·特林布尔的儿子,拥有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和史蒂文斯科研机构授予的学位。他从担任贝尔实验室的一名研究员起,开始了自己的职业生涯。然而偶然的机会,因为85岁高龄父亲的一次惊人忏悔,他毅然走上非虚构写作之路,经过四年多的调研和后期的认真研究后,他创作了一系列以其父的亲身经历为中心的非虚构小说。本书便是其中的一本。 

  杰瑞米·德龙菲尔德(Jeremy Dronfield), 

  曾入围约翰·克里希纪念匕首奖,已出版小说《蝗虫农场》《萨瓦托复活》《燃烧的蓝色》《炼金术师的学徒》等。 

目录
前 言 

序 章 

第一章 一个好运鬼 

第二章 伦敦的美国来客 

第三章 迂回之旅 

第四章 大幕背后 

第五章 猝然惊醒 

第六章 和“捕鸟犬”赛跑 

第七章 乌克兰的战斗英雄 

第八章 卡西娅 

第九章 哥萨克之夜 

第十章 俄罗斯轮盘赌 

第十一章 迷途苦旅 

第十二章 美国绅士 

第十三章 人潮涌动 

第十四章 故乡迢迢 

第十五章 伊莎贝尔 

第十六章 声东击西 

第十七章 血祭 

第十八章 宽容弱者,痛击傲者 

第十九章 漫漫回家路 

终章 荣誉犹存 

致 谢 

图片资料 

译后记 

内容摘要
  《1945:秘密营救》是一部根据真人真事写成的传记小说。二战末期,德意志第三帝国节节败退,大量战俘和各国强制劳工获得解放,却由于种种原因,受困于冰天雪地里无法返乡。罗伯特·特林布尔是一位美国轰炸机飞行员,他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上司“骗”到乌克兰波尔塔瓦,并接到命令前往波兰拯救受困的英美战俘。由于复杂的国际形势和剧烈变化的欧洲战局,这项营救工作只能秘密进行,于是罗伯特在渡运迫降飞机的名义下,展开了秘密的营救工作——除了英美战俘外,他还一并帮助了别国战俘、饥寒交迫的难民、躲藏在波兰乡间的强制劳工等等。在短短一个半月的时间里,他帮助了一千多人踏上返乡之路,并在完成了东线指挥部指挥官的任务后退伍归乡。但他的故事和荣誉被深藏了60年,并且又过了10年,才由他的儿子写作成书,公之于众。 

主编推荐
  基于真人真事写成,在曲折、传奇的情节中描绘战争的残酷 

  本书根据美国空军上尉罗伯特·特林布尔的回忆和同时期相关人士的回忆录、档案、书信、照片等写成。作者文采飞扬,故事情节环环相扣,跌宕起伏;同时充分尊重历史,将战争中的种种细节呈现在读者眼前,如集中营里冰冻的尸堆、女战俘被强奸后生下又死亡的孩子、无名铁轨旁大量的士兵残骸、耽于享乐的腐败将领……配合书中附加的大量历史照片,读者很容易沉浸在历史和战争的真切体验中。 

  一个年轻人面对强权世界的弱小与勇气,一个普通人在战争旋涡中完成的平凡之善 

  主人公特林布尔被“骗”只身踏上营救之旅时才25岁,然而他要面对的却是波兰复杂的政治局面、冲突不断的美苏官兵、位置不明的各国战俘难民、全副武装的哥萨克骑兵、各怀心思的两方间谍、官僚主义的办事人员,以及并不完全可信的美军上峰……在与一切力量周旋的过程中,他个人也不断面对困惑与迷惘,并在抉择和坚持中步步成长,用实际行为展示了一个普通人面对世界的力量。 

  反映冷战前欧洲战场的复杂国际关系,关注战争中普通士兵和百姓身上的人性之光 

  小说发生的时代背景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因此不同于读者熟悉的后冷战时期的国际关系,小说中处处可见基层美苏军人间热情而真挚的友谊。此外,小说较多关注战争中普通士兵的命运和一般百姓的无私救助,在庞大的战争背景下突显了小人物身上的人性之光。 

精彩内容
1945年3月,波兰自由女神屏住了她的呼吸。
波兰城市里沃夫以东十英里,主要铁路干线蜿蜒着越过白雪覆盖的农田,穿过绵延一英里的森林。这一天,在俯瞰农田的山坡上,一个年轻女人藏身于松树后,在哭喊中瑟瑟发抖。她的名字叫伊莎贝尔。她藏在这里,在刺骨冷夜里焦虑地一宿无眠。她在等一列火车。那不是普通的火车,而是一列通向自由的列车。
伊莎贝尔远离故土,是这陌生土地上漂泊的浮萍。两年前,她和其他年轻男女一起,被德国当局从法国的故乡带到德意志帝国。这些被掳走的人,即所谓的“强制劳工”②,被拘禁在集中营里强迫工作:一些人在工厂中,有的在矿上,其他的则去了德国农场和德占波兰。伊莎贝尔和她的同胞们遭受了几年的囚禁,她们被迫劳动,忍受饥饿,有时还面临被强奸的噩梦。
苏联人的到来解放了集中营。纳粹把在波兰的外籍劳工向西赶往德国,顺便杀掉了反抗的人。很多人从强迫行军中逃离,他们虽然自由了,可离真正的自由还差得老远。就像无数其他的逃跑者——劳工们、战俘们,甚至一些集中营幸存者们一样,伊莎贝尔和朋友们踏上了逃亡之路。出于安全考虑,她们采取小组行动,一些法国姑娘向东走,远离战斗前线。她们都来自不同的营——“强制劳工”营、集中营,还有一小部分人是从奥斯威辛的死亡行军中逃出来的。上百名法国姑娘齐聚里沃夫的郊外,有些人在前线经过时破坏的农场里藏身,其他人则借宿在同情她们的波兰农户和村民家中;还有很多人,包括伊莎贝尔和她的伙伴们,就躲在她们工作的农场里。女孩子们熟知这片区域,知道哪里安全,也认识当地的农户。每天,她们都活在被苏联人带走的恐惧中,苏联人把这些难民看作非法居留者——可能是间谍,也可能是反对苏联的叛乱者——然后就会把他们关押在可怕的收容营里。有时,这些收容营甚至就是难民们一开始被解放出来的地方。
现在,希望终于来了。这群分散在里沃夫的难民收到了逃亡者口口相传的消息:自由就在眼前。伊莎贝尔大着
胆子进人里沃夫,找到了那个可以安排她们回法国家乡的人。他不是波兰人,也不是苏联人,而是一名美国军官。
他可以安排一列火车把她们带到滨海城市敖德萨,在那里再登上开往家乡的轮船。借着幽微的暮光,女人们三三两两,小心翼翼走到森林中的集合点:她们要躲在那里,在寒夜中等上好几个小时。
森林不是常规的火车停靠点,会面地点是那名美国军官安排的,他来到这个国家就是为了拯救他的美国同胞。
他说过,帮助伊莎贝尔是额外的事,只是出于人道关怀。
这些流落他乡的人被战争的浪潮冲刷到波兰,而这名美国军官对他们来说就是一颗磁石,是通向家和自由的导体。
伊莎贝尔相信这个美国人,她坚信火车会来。
晨光熹微,渐渐消散,中午也过了,火车晚点了好几个小时。如果它不来,或者上面坐满了苏联人,又或者有百分之一的不幸发生,所有这些女人面临的将是更长的监禁,更多的苦难,甚至很可能就是死亡。伊莎贝尔的心沉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