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变形记(精)
  • 变形记(精)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变形记(精)

①一般下午5点前订单,当日发货,开发票联系客服②教材,学习,考试类书默认有笔记(或做过)③其他类书一般无笔记,提前与客服沟通好再下单,否则本店不承担责任)④部分图书籍采用标准图片,可能存在不同印次不同封面,内容一致⑤出版时间过长的书都可能有自然发黄现象。

27.2 8.0折 34 九品

仅1件

天津宝坻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高中甫

出版社吉林大学

ISBN9787569218886

出版时间2018-03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定价34元

货号1060192856708857859

上书时间2024-11-14

休闲图书吧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品
商品描述
前言
  卡夫卡,其人不可作寻常看。

  弗朗茨·卡夫卡,这位世界现代派文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的伟大作家,就其本人生活经历而言,也许除了三次订婚和三次解除婚约,终生未婚之外,可谓再平常不过了。

  1883年,卡夫卡生于奥匈帝国的布拉格,是一个犹太商人之子;小学毕业后升入布拉格德语文科中学;1901年进入布拉格大学德语部,攻读法律,选修德语文学和艺术史;1906年被授予法学博士;翌年在一家保险公司任职:自1908年起供职于一家半官方的工人工伤事故保险公司;1917年患肺病,1922年因病离职;1924年病逝,终年只有4l岁。在这短暂的生涯中,富于戏剧性和令人惊愕的是他的三次订婚和三次解除婚约:1914年6月他与菲莉斯·鲍威尔订婚,但7月就宣布解除婚约;1917年,又是6月,他再度与菲莉斯·鲍威尔订婚,但这一年的12月又宣布婚约告吹;1919年5月,他与尤丽叶·沃里泽克订婚,教会还宣布了他们的结婚预告,卡夫卡为结婚找到了一套房子,然而就在临结婚前两天,当他发现这套房子已被租给别人时,就中止结婚,随之,婚约也在1920年夏天解除了。卡夫卡一生既没有做出过什么惊心动魄的英雄业绩,也没有什么惊世骇俗的举动;既非春风得意,亦非穷困潦倒;既非一帆风顺,亦非颠沛流离;既非功成名就,亦非默默无闻。从形而下来看就一个常人也。然而从精神层面来进行观察,得出的结论却迥然不同:这是一个充满了矛盾和冲突、痛苦和磨难、孤独和愤懑的内心世界;这是一个憎恶现实而又显得无奈,痛恨社会而又心存恐惧的人生。他在给一度炽烈爱过的女友密伦娜的信中用这样的字句概括了他的一生:“我走过的三十八载旅程,饱含着辛酸,充满着坎坷。”这辛酸是思想的辛酸,这坎坷是精神的坎坷。

  卡夫卡是一个犹太人,他不属于基督教世界,而他作为一个犹太人却又与犹太教保持距离;作为一个用德语进行写作的人,他不完全是捷克人;作为一个捷克人,他又是奥匈帝国的臣民;作为一个资产者的儿子,他不属于资产阶级;作为一个白领,他又不属于劳动者;作为一个公务员,他认为自己是一个作家;可作为一个作家,他却无法完全从事写作,也不珍惜自己的作品。正如他是一个二元帝国的臣民一样,他的内心是一个二元的世界,这也就决定了卡夫卡性格上的矛盾性和两重性。无归属感、陌生感、孤独感、恐惧感便成为这样一种性格的衍化物。

  他是犹太人,生于布拉格,受的是德意志教育,是奥匈帝国的臣民;犹太民族、斯拉夫民族、德意志民族的成分混杂于一身,都在他的精神上自觉不自觉地起着作用。这就使他成了一个“具有多重身份”的无归属感的人,成了一个永远流浪的犹太人,成了一个没有祖国的人。他在致密伦娜的信中称,自己莫名其妙地在一个莫名其妙的、肮脏的世界上流浪。在另一封同样是在晚年致密伦娜的信中,他沉痛地写道:“……可是他(指卡夫卡自己)没有祖国,因此他什么也不能抛弃,而必须想着如何去寻找一个祖国,或者创作一个祖国。”①

  在这个他认为莫名其妙的世界里,在他诞生的布拉格,在他的家里,他把自己看成一个陌生人。他在敞露心扉的日记(1913年8月21日)里写道:“现在,我在自己家里,在那些最亲近的、最充满爱意的人们中间,比一个陌生人还要陌生。”他在学校里,虽然友爱和善,但始终以某种方式与同学、伙伴保持疏远和陌生。这种人生体验和生活感受,不仅表现在他的待人处世中,也流露在他的书信、日记里,更见之于他的作品:《失踪的人》中的主人公罗斯曼之在美国,《诉讼》的主人公本德曼之对父亲,《变形记》中的主人公萨姆沙之在家庭,莫不如是。在这些艺术形象身上,陌生感得到了艺术上的充分展示和表达,并且,这些主人公身上都在某种程度上有着卡夫卡本人的影子。

  当陌生感成为一个人精神上的主宰时,他便不得不从他生活的世界返回自己的世界,这样孤独感便成为一个必然的产物。表现在卡夫卡身上,便是把自己关闭在一个只属于自己的世界,不仅是在生活中、在人际关系上,更重要的是在精神领域。他的一个中学同学对此做了这样形象的表述:“……我们大家都喜欢他、尊敬他,可是完全不可能与他成为知已,在他周围,仿佛总是围着一道看不见、摸不透的墙。他以那文静可爱的微笑敞开了通向世界的大门,却又对这个世界锁住了自己的心扉。”①青年时期,他渴求爱情,但几次订立婚约和几次解除婚约表明,他更渴求孤独。他在日记里(1913年8月15日)斩钉截铁地写道:“我将不顾一切地与所有人隔绝,与所有人敌对,不同任何人讲话。”这不是他的一时愤世嫉俗之词,而是他心底深处的声音。在他逝世前三年,他在日记中对孤独感做了这样的美化:

  “与其说生活在孤独之中,倒不如说我在这里已经得其所哉。与鲁滨孙的孤岛相比,这块区域显得美妙无比,充满生机。”这种精神上的孤独感是一种抗拒现实的心理的外化形式,是一种心灵上的追求,是一种内省的需要。他在给他的好友勃洛德的信中一语中的:“……实际上,孤独是我唯一的目的,是对我的极大诱惑。”②他把自己看作在夜里、在大山之中失群的一只羊(日记,1913年11月9日)。这种生活中和精神上的孤独感必然在他的作品中表达出来,在他的长篇作品如《失踪的人》《城堡》,中短篇作品如《变形记》《单身汉的不幸》《最初的痛苦》等中,……在1926年为《城堡》写的后记中就开始用宗教(犹太宗教)的观点对卡夫卡进行阐释了。到后来他越走越远,忽视了文本的存在,抛弃了卡夫卡作品中反映的社会问题和社会批判。他在《弗·卡夫卡的信念和学说》一文中,把卡夫卡变成了一个犹太宗教预言家,一个犹太民族主义“救世教义”的信仰者。在卡夫卡研究史上,以勃洛德为代表的用犹太民族的宗教观点来解释卡夫卡作品的这条路线已遭到绝大多数学者的拒绝。

  卡夫卡不是一个无神论者,而他对基督教的热情甚于犹太教,这样,有的学者异于勃洛德用基督教的精神来阐释卡夫卡,把他作品中的人物看作福音书上的人物的象征,把他与丹麦哲学家克尔恺戈尔相提并论,称卡夫卡“作品的每一行字都说明,一种没有上帝的存在,一种没有超经验的存在是不人道的”。①

  用宗教观点去阐释卡夫卡,勃洛德是始作俑者。卡夫卡作品中的神秘倾向、超现实主义色彩,使这些宗教论的学者无法渗透卡夫卡思想的本意,无法明了卡夫卡独特的表现方式,这就导致产生一种宗教上的解释成为必然了。

  在对卡夫卡的接受上,异化已成为大多数学者认同的一种观点。异化是一个哲学概念,是马克思为揭露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和社会生活过程中人与物的关系实质的一种高度概括:物对人的统治,死的劳动对活的劳动的统治,产品对生产者的统治(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为异化所下的定义)。卡夫卡不是哲学家,他的作品或谈话也没有提及这个概念,但是他以敏锐的感觉觉察到了在他所生活的社会中,人在创造物的同时又成为物的统治对象,并且他以异于传统的艺术表现形式把这种现象表现出来。他在与雅诺什的谈话中这样谈到了他的这种感觉:“不断运动的生活纽带把我们拖向某个地方,至于拖向何处,我们自己则不得而知。我们就像物品、物件,而不像活人。”②他在《变形记》《诉讼》和《流放地》等作品中都描述了这种异化现象,人身上的异己性越来越少,人主宰自己的能力越来越弱,人被物统治得越来越厉害。

  卡夫卡揭露了社会中可怕的异化现象,但他所指的并不仅仅是他所生活其中的、他所看到的社会,即资本主义社会,而指的是人类的存在——他是以悲观的、绝望的目光看待人类的。恰恰是这一点,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使得苏联、一些东欧国家,以及中国在对卡夫卡的接受上引起了争论。当有的学者称卡夫卡是一只报春的燕子时,就有人把他称为一只喜爱黑夜的蝙蝠。前者以法共理论家、哲学教授罗·加洛蒂和奥共文艺理论家、作家恩·费歇尔为代表,他们承认异化现象的普遍性,承认在资本主义社会人的异化已达到惊人的程度,在社会主义社会这种现象也没有被克服。他们称卡夫卡是“异化的诗人”,他的“全部作品就是反对异化的一场长期斗争”。而后者是苏联、东欧国家的一些主管意识形态的理论家们,前民主德国主管文艺的官员、作家库莱拉是一个典型代表人物,他称异化论者滥用了青年马克思的异化概念,不仅把它用来夸大卡夫卡的意义,解释一切社会运动现象,而且使它成为一种歪曲社会主义社会的手段了。这表明对卡夫卡的接受,对他的作品的解读,所引起的争论,已超出了文学的范围,涉及敏感的意识形态领域。对卡夫卡的接受不能作寻常观啊!

商品简介

《变形记》为卡夫卡的中短篇小说精选集,其中《变形记》《在流放地》《乡村教师》《万里长城建造时》《致科学院的报告》《饥饿艺术家》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卡夫卡的小说采用象征、隐喻、夸张等手法,情节生动,语言简洁,故事怪诞离奇,没有确定的时间和地点,没有前因后果,给人以神秘、奇特的感觉。



作者简介

弗兰兹·卡夫卡(1883—1924),奥地利小说家,20世纪德语小说家。与马塞尔·普鲁斯特,詹姆斯·乔伊斯等并称为西方现代主义的先驱和大师。 他的文笔明净、想像奇诡,常采用寓言体,背后的寓意人言人殊,是美学上、哲学上、宗教和社会观念上激烈争论的焦点。他生前在德语文坛上几乎鲜为人知,但死后却引起了世人广泛的关注。

译者简介

高中甫,195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西语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1978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工作,从事德国文学研究。主编有:《歌德精选集》《茨威格文集》《二十世纪外国短篇小说编年选》《瓦格纳喜剧全集》《易卜生评论集》。主要译作有:《变形记》《古希腊神话与传说》《通向往昔之旅》《贝多芬》《莫扎特》《海涅评传》等。


【媒体评论】

卡夫卡对人们至关重要,因为他的困境就是现代人的困境。

——英国诗人 奥登

 *初我认为卡夫卡是文坛前所未有、独一无二的;多看了他的作品之后我觉得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时代的文学作品中辨出了他的声音,或者说他的习惯。

——阿根廷作家 博尔赫斯



目录
变形记

判决

饥饿艺术家

骑桶者

致科学院的报告

地洞

在流放地

女歌手约瑟芬或耗子民族

乡村医生

一次斗争的描述

衣服

过路人

倚窗眺望

乡间婚事筹备

归途

揭开一个骗子的面具

单身汉的不幸

决心

乡村教师(巨鼹)

一个梦

法的门前

老光棍布鲁姆费尔德



豺狗和阿拉伯人

陈旧的一页

敲门

万里长城建造时

邻居

家长的忧虑

十一个儿子

一场常见的混乱

塞壬们的缄默

普罗米修斯

新灯

在阁楼上

舵手

秃鹰

归来

陀螺

最初的忧伤

关于譬喻

墓中做客

犹太教堂里的“宠物”

内容摘要
  《变形记》为卡夫卡的中短篇小说集,其中《变形记》《在流放地》《乡村教师》《万里长城建造时》《致科学院的报告》《饥饿艺术家》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卡夫卡的小说采用象征、隐喻、夸张等手法,情节生动,语言简洁,故事怪诞离奇,没有确定的时间和地点,没有前因后果,给人神秘、奇特的感觉。

主编推荐

“现代派文学鼻祖”卡夫卡代表作

剖析人性和世界本质的寓言式小说

诺奖获得者、《百年孤独》作者马尔克斯的创作启蒙读本

著名翻译家高中甫、李文俊等倾力翻译


【内容简介】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