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就要很独特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你就要很独特

①一般下午5点前订单,当日发货,开发票联系客服②教材,学习,考试类书默认有笔记(或做过)③其他类书一般无笔记,提前与客服沟通好再下单,否则本店不承担责任)④部分图书籍采用标准图片,可能存在不同印次不同封面,内容一致⑤出版时间过长的书都可能有自然发黄现象。

7.56 2.0折 38 八品

仅1件

天津宝坻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西蒙·布莱克本

出版社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39998169

出版时间2017-0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38元

货号1750087048456949761

上书时间2024-11-14

休闲图书吧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八品
商品描述
前言

导言

 

这是一本关于自我成长分析的哲学心理随笔,涉及诸如自豪、自尊、虚荣、自大、羞耻、自谦、尴尬、怨恨和愤怒等情绪和情感,也分析了与这些情绪、情感相连的某些性格特征,比如正直、真诚和真实等。对这些情感和性格特征对人类生活尤其是现代世界中的生活可能发生的影响,我深表关注。因此,这些随笔可以认为是对从来不曾自谦的德国哲学家伊曼努尔·康德所称实用人类学的一次操练:

 

 

 

生理学的人类知识研究的是自然从人身上产生的东西,而实用的人类知识研究的是人作为自由行动的生物由自身做出的东西,或能够和应该做出的东西。

 

 

 

康德的观点与一种更为古老的神学观点不谋而合,那便是尽管其他动物也具备了稳定的天性,人类却可以根据意愿自由行动。因此本书是关于人如何看待自我、能够和应该怎样看待自我的一部作品。

 

 

 

思考人类易于遭遇的弱点总是让人有种淡淡的忧伤。比我更紧张的道德学家也许会鼓吹我们武装起来抵御这些弱点的侵蚀,而我并无此打算。苏格兰哲学家大卫·休谟说:“从真正意义上说来,伦理学能给予我们的一般教训,其价值是很小的。那些推荐种种美德的人,他们所做的事不过是在解释词句本身罢了。”我认为言之有理。当我们长大以后,我们逐渐认识到勇气、正直、仁慈、诚实、谦虚和心胸开阔等品质将成为众口称赞的优点,而类似自私、怨恨、懒惰、欺诈、善变、虚荣和顽固则恰恰相反。当别人评价我们时,我们很快便能分辨他们是在夸奖还是批评我们。在道德方面,尽管当出现道德分歧时偶尔的彷徨失措和进退两难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我们害怕的绝不是道德知识匮乏而是意志不够坚定。基督教历史学家欧文·查特威克与休谟持不同观点,他在深入研究了人们对某宗派的神父身上的罪恶的谴责时,坦言:

 

 

 

我们必须承认的是,这一长串的恶名让我们觉得无聊……当罪恶没有演变成丑闻时,公众对此根本提不起兴趣。热衷于深究和谴责罪行并不是什么受人欢迎的性格。中世纪的忏悔录(指导神父如何处理忏悔的作品)往往是枯燥无味的,即使部分忏悔录里可能有不少精彩的故事,就像电视真人秀节目一样。严肃认真的道德家如康德,也对此避之不及,并引用罗马诗人贺拉斯的原话:“智者有狂名,真者有枉名——超出这种德性获得德性本身就够了。

 

 

 

此话说得精彩绝伦,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反思或开展哲学研究的空间。人们其实并不需要在分辨行为的优劣方面接受指导,因为大部分关于善恶的知识来自于父母的言传身教,是一个相对民主的过程。然而,这只是在涉及简单的社会规则和禁令的道德标准时才成立。这也成为现代伦理哲学的重要关注点。

 

 

 

现代伦理哲学赋予生命类似法律的地位,将其构想在一个权利和义务的网络中,每个人作为有特定欲望的一颗经济原子,自愿遵循各种契约。问题在于,在这种情形中,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范式成了一种交易。该观点忽视了自我教化和心理成长的可能性,也就是说取得一种比达成某种欲望更胜一筹的和谐和幸福感的可能性。同时,该观点也忽视了文化和环境、“时代精神”的影响,或是思想氛围对人类产生的潜移默化的作用。然而此类反思通常构成更大范围的伦理学讨论。

 

 

 

大部分的古典哲学作品,更不必说哲学和宗教交叉领域的著作,都对该话题有过讨论,直言不讳地提出可让人们提高精神健康水平,或提高生活质量的方法。很多古典学派,如昔兰尼学派、犬儒学派、伊壁鸠鲁学派、怀疑主义学派、斯多葛学派、亚里士多德学派等都就此给出方案,不同程度地掺杂着自我控制、享乐、友谊、放弃、公民权和美德等要素。

 

 

 

类似地,在《圣经》的教义中,我们可以了解到真正的朝圣者、真正的灵魂受信者需要忽视所有的甜言蜜语像苦行僧般度过一生。朝圣者的天路历程可不能被浮华世界所阻挡:

 

 

 

因此,在这个集市上所经营的商品就包括:房子、土地、职业、地盘、荣耀、特权、名位、国家、王国、欲望、幸福以及各种快乐; 比如,妓院、老鸨、老婆、丈夫、孩子、主人、奴仆、生命、血液、肉体、灵魂、银子、金子、珍珠、宝石等。而且,在这个集市上,你不时地会看到变戏法的人、骗子、赌博、游戏、傻子、模仿者及各色人等。在这,不用花一个子儿,你就会看到,偷盗、谋杀、通奸、虚假的宣誓,每一样都令人触目惊心。

 

 

 

该段的寓意是让我们做到不坑蒙拐骗是容易的,但要知道如何看好自己的灵魂则是极其困难的。我们需要的或许是更多而不是更少的自爱,因为建立在博物通达基础上的自爱与在浮华世界花掉的一张空头支票截然不同。然而,这种训练容易变成陈词滥调:不要过度纵容自己、要控制自己、做个守法公民、不要斤斤计较、要享受生活、多奉献少索取、珍惜生命、培养友情和待人友好,等等。

 

 

 

哲学家们也对此表示担忧:例如英国哲学家伯特兰·罗素评论亚里士多德有关友情的长篇大论为“他说的所有关于友谊的话都是合情合理的,但没有一个字是超出常识之上的”。因此即使今人和前人都认为关于如何使生活变得更美好,我们“或许可以做得更多”,然而至于“更多”指的是什么却一直议论纷纷、莫衷一是。或许是人类生活的环境决定了没有那样一个方案,因为所谓终点和目标的概念本来就是镜中花水中月。17 世纪哲学家托马斯·霍布斯这样写道:

 

 

 

为了这一目的,我们要认识到,今生的幸福不在于心满意足而不求上进。旧道德哲学家所说的那种终极的目的和最高的善根本不存在。欲望终止的人,和感觉与想象力停顿的人同样无法生活下去。永无止境的欲望根本没有终点可言,正如对话或园艺一样,生活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结果。

 

 

 

其他人认为过上美好生活的秘密在于克服欲望。康德的观点接近于此,至少在某些情况下,康德认为 “无欲无求”是不光彩的,是一种遗憾。康德的心理学通常被看作是摩尼教中一种被迫屈服于绝对命令的病态的过度责任感,与它最大的敌人“意愿”引起的骚动之间的冲突。在康德看来,“意愿”是一种由纯粹自私的欲望带来的不可控制的心理骚动。因此,康德谴责人类正常的激情和意愿为“盲目和奴性”的,并宣称人间的极乐就是“完全摆脱欲望和意愿的束缚”。因此,真正的自爱并非是满足欲望后达到的,而是抑制或摧毁欲望直至内心平静的终极涅槃。公平地说,在康德后期作品尤其是《道德形而上学》中,他所推崇的并非是完全的无欲无求而是“道德上的无欲无求”,这并非要求我们在生活中麻木无情,而是在实践上屈服于内心的道德法则。该观点更易被接受,因为我们都希望人们内心的欲望和意愿可以合乎礼仪和道德。

 

 

 

瑞伊·蓝腾引用了一名康德的狂热追随者的悲惨经历来说明古典哲学中把无欲无求和情感失败当作理想状态会引发的问题。年轻姑娘玛丽亚·冯·赫伯特是康德的笔友及康德哲学的

 

狂热信徒。她发现自己的生活突然失去所有的信念,原因是她失恋了,而她失恋的原因在于在康德的绝对命令引导下,她觉得有道德上的义务向恋人坦白她曾经的言行失检。当她坦白后,却没有达到内心幸福的涅槃状态而是被恋人抛弃,导致孑然一身、伤心欲绝,最终酿成她悲剧性的自杀。绝对命令的作用在于检验是否应该按照意愿行事。但如果你根本无此意愿,则绝对命令也无用武之地。

 

 

 

幸运的是,对我们当中大部分人而言,生活提供了各种找乐子的方法——科学、艺术、音乐、诗歌、友谊、家庭和成功——但如果我们真的无欲无求的话,那么所有这些都不能让我们激情燃烧。而最终的结果也将是黯然神伤而非心满意足。这也是为何临床上广泛使用的SSRI 类抗抑郁药物(五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带来安抚情绪和情感作用的同时会使人产生失去欲望、

 

失去性欲以及轻生念头等副作用的原因。

 

 

 

他之前不少哲学派别也提出过这种观点。虔诚地把自己交到上帝手中可以多少分享玛丽亚·冯·赫伯特孤单寂寞的心境,而由宗教带来的忧郁感也不足为奇。在康德之前的斯多葛学派,宣扬平静而坚忍的生活,强调人只是茫茫宇宙体系中的一部分,因此人类自身渺小的尝试是毫无意义的。它的忠告是摒弃常见的以自我为中心的视角,把世界当成一个永恒体。因此我们要尝试采用完全客观的视角,即上帝的视角、一种不受时空局限的视角来观察世界,这样我们可以发现人类生活的琐碎小事到头来都是一场空。这种想法是把我们打造成钢铁侠,成为坚韧不拔、自给自足、我行我素、充耳不闻、坚守职责、临危不惧的怪物。

 

 

 

这是一个品格高尚的崇高的理想形象,对英雄和爱国者而言也是炼狱。可引起异议的地方是,当生活向我们抛来各式各样的现实问题时,这种智慧书更容易煽动而不是抚慰我们。更糟糕的是,当发现我们无法符合这些理想状态时,我们会以内疚和苦恼来惩罚自己。我们终归不是钢铁侠。我们总是会遇到不幸、会时不时依靠别人,也远不能做到对恐惧、希冀、悲痛和欲望等情绪免疫。

 

 

 

用自命清高、冷漠无情的观点看待世界并不是我们个性的表现,也不应该成为我们个性的一部分。而对于我们而言,活在当下才是最重要的。因此当事情不如意时,我们自然而然感到垂头丧气。一个性格正常的人想到太阳底下总有更糟糕的事情发生,且可能发生在比自己更好的人身上,便在自己的不幸中得到几分安慰。而一个性格不正常的人则会想到太阳底下的好事总发生在比自己糟糕的人身上,因此更加痛苦。

 

 

 

因此我们引出休谟的观点,该观点与斯多葛派有一定的区别:

 

 

 

因此,还是将那些空洞的借口统统扔掉吧!它们谎称能使我们从自身获得快乐,能使我们乐于仅仅依靠自己的思想生活,能使我们满足于对自己的良好感觉,能使我们蔑视来自外部对象的一切援助和补给。这是骄傲发出的声音,而不是天性发出的声音。

 

 

 

休谟继续评论说这样做只能“殚精竭虑地用装腔作势伪装出哲学的尊贵,去欺骗无知的粗人”而“心灵却失去了所有的快乐,心灵失去了其依赖的对象,陷入了最深的哀愁和沮丧”。在此我们正在失去的是在生活中给我们带来快乐、安全、轻松、友情、家庭、成功等感觉的平常小事,而正是这些小事才是我们生活中的关注点。

 



导语摘要
 不要虚假的完美,不要粉饰的骄傲,不要脆弱的自尊,不要愚蠢的自恋,……西蒙·布莱克本所著的《你就要很独特(牛津大学人气哲学教授人格魅力养成课)》,作者以他深厚的哲学功底,结合精彩的故事,帮助我们在自卑与自恋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戒除虚荣、自大、傲慢等幼稚可笑的行为,找到给人平静力量的自信、自尊和自爱,从而走向真正的心智成熟。

作者简介

 

 

西蒙?布莱克本 (Simon Blackburn,1944- )

 

 

 

英国哲学家、学者、评论家。

 

被美国教育界评为“全球50位健在殿堂级哲学家TOP3”。

 

曾在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北卡罗来纳大学等校任职。

 

2002年当选英国科学院成员;

 

2008年为美国人和科学研究员荣誉成员;

 

2009-2010年,担任亚里士多德协会的主席;

 

2011年以剑桥大学哲学教授身份退休,被誉为“英语世界zui杰出的哲学家之一”。

 

 

 

已出版畅销书《思考:引人入胜的哲学入门》《我们时代的伦理学》以及《情欲》。

 

此外,他还参编了《牛津哲学词典》。

 




目录

导 言

 

 

 

第一章 什么是自我:艾丽丝·默多克和威廉叔叔

 

 

 

第二章 爱上自己的影子:水仙花的故事

 

 

 

第三章 你值得拥有:被恐惧奴役的现代人

 

 

 

第四章 脆弱的自我:狂妄者的内心世界

 

 

 

第五章 从自尊到过度自信:复杂多变的自我

 

 

 

第六章 从自尊到自爱:陪伴的意义

 

 

 

第七章 被逐伊甸园:偷食禁果的亚当夏娃

 

 

 

第八章 真实的自我:直视镜中人

 

 

 

第九章 结束语

 

 

 

译名对照表 

 




内容摘要

本书是对自我内在成长的一次清晰的心理探索,涉及对诸如自豪、自尊、虚荣、自大、羞耻、自谦、尴尬、怨恨等情绪和情感的透析,充满了谨慎分析和敏锐的洞察力,内容流畅,结论精准可靠。

 

身为牛津大学、剑桥大学著名教授,西蒙·布莱克根植于扎实的哲学和心理学知识,深入浅出,用犀利的批判,揭穿了这个虚浮世界中的种种虚假美好,打破了时下人们虚幻的自我认知,帮助人们更清晰地认识自己的内心世界,进而实现真正的成长。

 

从令人迷惘的虚荣、脆弱、自恋和自卑,到给人平静和力量的自信、自尊和自爱,这中间隔着一光年的黑暗距离,而要跨越这距离,只需要读完这本书。

 

给自己的成长,来点实在的!

 




主编推荐

★【全球50位健在哲学家TOP3,殿堂级哲学家、评论家西蒙·布莱克本全新力作】

 

全球zui具影响力的50位健在哲学家TOP3、英语世界zui杰出的思想家之一 、《我们时代的伦理学》一书作者,西蒙·布莱克本全新力作,首次引进。

 

 

 

★【你不用模仿任何人,也不用向谁低头,当你心智成熟时,自有独特力量】

 

哲学家周国平说:

 

“许多人所谓的成熟,不过是被习俗磨去了棱角,变得世故而实际了。

 

那不是成熟,而是精神的早衰和个性的夭亡。

 

真正的成熟,应当是独特个性的形成,真实自我的发现,精神上的结果和丰收。”

 

 

 

这本书就是要:

 

带领我们展开一场内在自我成长的哲学探索,

 

去发现你独特的个性、真实的自我,

 

从而获得应对生命中一切的强大力量。

 

你不用模仿任何人,也不用向谁低头!

 

 

 

★【一本非常通俗又很有深度的心理作品:在别人浮夸时,给自己的成长来点儿实在的!】

 

身为牛津大学、剑桥大学著名教授,

 

西蒙·布莱克根植于扎实的心理学知识,

 

深入浅出,用犀利的批判,

 

揭穿了这个虚浮世界中的种种虚假美好,

 

打破了时下人们虚幻的自我认知,

 

帮助人们更清晰地认识自己的内心世界,

 

进而实现真正的成长。

 

 

 

★【平衡自恋与自卑的心力,戒除幼稚可笑的行为】

 

不要虚假的完美,

 

不要粉饰的骄傲,

 

不要脆弱的自尊,

 

不要愚蠢的自恋,

 

……

 

西蒙·布莱克本以他深厚的哲学功底,结合精彩的故事,

 

帮助我们在自卑与自恋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

 

戒除虚荣、自大、傲慢等幼稚可笑的行为,

 

找到给人平静力量的自信、自尊和自爱,

 

从而走向真正的心智成熟。

 




精彩内容
 这是一本关于自我成长分析的哲学心理随笔,涉及诸如自豪、自尊、虚荣、自大、羞耻、自谦、尴尬、怨恨和愤怒等情绪和情感,也分析了与这些情绪、
情感相连的某些性格特征,比如正直、真诚和真实等。对这些情感和性格特征对人类生活尤其是现代世界中的生活可能发生的影响,我深表关注。因此,这些随笔可以认为是对从来不曾自谦的德国哲学家伊曼努尔·康德所称实用人类学的一次操练:生理学的人类知识研究的是自然从人身上产生的东西,而实用的人类知识研究的是人作为自由行动的生物由自身做出的东西,或能够和应该做出的东西。
康德的观点与一种更为古老的神学观点不谋而合,那便是尽管其他动物也具备了稳定的天性,人类却可以根据意愿自由行动。因此本书是关于人如何看待自我、能够和应该怎样看待自我的一部作品。
思考人类易于遭遇的弱点总是让人有种淡淡的忧伤。比我更紧张的道德学家也许会鼓吹我们武装起来抵御这些弱点的侵蚀,而我并无此打算。苏格兰哲学家大卫·休谟说:“从真正意义上说来,伦理学能给予我们的一般教训,其价值是很小的。那些推荐种种美德的人,他们所做的事不过是在解释词句本身罢了。”我认为言之有理。当我们长大以后,我们逐渐认识到勇气、正直、仁慈、诚实、谦虚和心胸开阔等品
质将成为众口称赞的优点,而类似自私、怨恨、懒惰、欺诈、善变、虚荣和顽固则恰恰相反。当别人评价我们时,我们很快便能分辨他们是在夸奖还是批评我们。在道德方面,尽管当出现道德分歧时偶尔的彷徨失措和进退两难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我们害怕的绝不是道德知识匮乏而是意志不够坚定。基督教历史学家欧文·查特威克与休谟持不同观点,他在深入研究了人们对某宗派的神父身上的罪恶的谴责时,坦言:我们必须承认的是,这一长串的恶名让我们觉得无聊……当罪恶没有演变成丑闻时,公众对此根本提不起兴趣。
热衷于深究和谴责罪行并不是什么受人欢迎的性格。中世纪的忏悔录(指导神父如何处理忏悔的作品
)往往是枯燥无味的,即使部分忏悔录里可能有不少精彩的故事,就像电视真人秀节目一样。严肃认真的道德家如康德,也对此避之不及,并引用罗马诗人贺拉斯的原话:“智者有狂名,真者有枉名——超出这种德性获得德性本身就够了。
此话说得精彩绝伦,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反思或开
展哲学研究的空间。人们其实并不需要在分辨行为的优劣方面接受指导,因为大部分关于善恶的知识来自于父母的言传身教,是一个相对民主的过程。然而,这只是在涉及简单的社会规则和禁令的道德标准时才成立。这也成为现代伦理哲学的重要关注点。
现代伦理哲学赋予生命类似法律的地位,将其构想在一个权利和义务的网络中,每个人作为有特定欲望的一颗经济原子,自愿遵循各种契约。问题在于,在这种情形中,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范式成了一种交易。该观点忽视了自我教化和心理成长的可能性,也就是说取得一种比达成某种欲望更胜一筹的和谐和幸福感的可能性。同时,该观点也忽视了文化和环境、“时代精神”的影响,或是思想氛围对人类产生的潜移默化的作用。然而此类反思通常构成更大范围的伦理学讨论。大部分的古典哲学作品,更不必说哲学和宗教交叉领域的著作,都对该话题有过讨论,直言
不讳地提出可让人们提高精神健康水平,或提高生活质量的方法。很多古典学派,如昔兰尼学派、犬儒学派、伊壁鸠鲁学派、怀疑主义学派、斯多葛学派、亚里士多德学派等都就此给出方案,不同程度地掺杂着
自我控制、享乐、友谊、放弃、公民权和美德等要素。类似地,在《圣经》的教义中,我们可以了解到真
正的朝圣者、真正的灵魂受信者需要忽视所有的甜言
蜜语像苦行僧般度过一生。朝圣者的天路历程可不能被浮华世界所阻挡:因此,在这个集市上所经营的商品就包括:房子、土地、职业、地盘、荣耀、特权、名位、国家、王国、欲望、幸福以及各种快乐;比如,妓院、老鸨、
老婆、丈夫、孩子、主人、奴仆、生命、血液、肉体、灵魂、银子、金子、珍珠、宝石等。
而且,在这个集市上,你不时地会看到变戏法的人、骗子、赌博、游戏、傻子、模仿者及各色人等。
在这,不用花一个子儿,你就会看到,偷盗、谋杀、
通奸、虚假的宣誓,每一样都令人触目惊心。
P1-5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