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明的历程
①一般下午5点前订单,当日发货,开发票联系客服②教材,学习,考试类书默认有笔记(或做过)③其他类书一般无笔记,提前与客服沟通好再下单,否则本店不承担责任)④部分图书籍采用标准图片,可能存在不同印次不同封面,内容一致⑤出版时间过长的书都可能有自然发黄现象。
¥
9.59
2.5折
¥
38
八品
仅1件
作者张舜徽
出版社中华书局
ISBN9787101079937
出版时间2011-07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38元
货号1837328273920087040
上书时间2024-11-13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八品
- 商品描述
-
导语摘要
《中国文明的历程(插图本)》是著名国学大师张舜徽先生专为大众读者撰写的普及读物,涉及到古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农业、科技、衣食住行、文学艺术、文字发展等,特别值得提出的是,作者将古代的保健养生、医药知识作为社会生活史的重要内容,进行了专门介绍。全书内容丰富,深入浅出。
作者简介
张舜徽(1911—1992),著名学者。湖南沅江人。崇尚乾嘉朴学,治学以文字、音韵、训诂为根柢,长于版本目录、校勘、考据,在经学、小学、史学诸领域均有成就。曾任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献研究所所长、名誉所长,中国历史文献研究学会第一至三届会长、名誉会长。著有《广校雠略》、《中国文献学》、《郑学丛著》、《清人文集别录》、《说文解字约注》等。
目录
农业生产的发展
生产工具的发明
五谷杂粮
蔬菜瓜果
农业生产技术的创造
科技的发明与创造
天文历法
掌握了晴雨寒暑的一般规律
依照时令节气进行生产活动
从筹算到珠算
度量衡的制定
指南针的发明
火药的发明和应用
造纸术的发明
动物、植物和矿物知识的丰富
生活资料的丰富
豆制品的丰富
酿酒术的发展
糖的制造
茶的普及
植物油的制取
制盐方法的改进
房屋的修建
衣服材质的改进
交通工具的发明和创造
冶铸技术的成就
艺术的进步
印染艺术
刺绣与挑花
壁画
雕塑
镂金艺术
陶器与瓷器
玉器
石刻艺术
木雕艺术
漆器制造
工程的修建
道路的修治
桥梁的架设
城垣的修筑
运河的开掘
井渠的凿造
治水工程
沿海地区筑堤防潮
对保健养生的重视
饮食起居的清洁和卫生
环境卫生的讲求
身心的保养方法
运动健身
健身术的丰富
丰富多彩的杂技
医药知识的丰富
医药知识的不断丰富
人体解剖学的发展
生理的分析
病理的分析
诊断的方式
医疗的内治法——汤药
医疗的外治法——针灸
吸取外来知识,改进固有的医学
医学上的总结工作
文字的创造与改进
文字的创造
文字的丰富
文字发展过程中的扬弃工作
文字的简化
书籍的出现
创造了记载文字的工具
传播文字的工具——印刷术的发明
远古书籍的几种形式
古代书籍大部分是由集体写成的
历史上的集体修书
历代集体校书的成绩
文学的发展
古代歌谣
叙事诗的发展
抒情诗的原始形式
诗歌的继承与创新
小说的产生
出版后记
内容摘要
《中国文明的历程(插图本)》是国学大师,著名历史学家、文献学家张舜徽先生(1911—1992)撰写的一本关于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普及读物。书中通过农业生产的发展、科技的创造、生活资料的丰富、艺术的进步、工程的修建、对保健养生的重视、医药知识的丰富、文字的创造与改进、书籍的出现、文学的发展等十个方面,对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进行了细致的讲解。特别值得提出的是,作者将古代的保健养生、医药知识作为社会生活史的重要内容,进行了专门介绍,使我们对于古人的生活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中国文明的历程(插图本)》重在对事物发明创造与发展演变的梳理,用极其精炼的文字,勾勒出了中华五千年文明发展的历史,是现代读者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读物。
主编推荐
《中国文明的历程(插图本)》是著名国学大师张舜徽先生专为大众读者撰写的普及读物,涉及到古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农业、科技、衣食住行、文学艺术、文字发展等,特别值得提出的是,作者将古代的保健养生、医药知识作为社会生活史的重要内容,进行了专门介绍。全书内容丰富,深入浅出。
、
精彩内容
天文历法我们祖先在同自然作斗争的时候,慢慢地认识了自然运动的某些规律,并且进一步掌握了他们所认识的规律,拿来指导农业生产。这表现在天文知识方面,十分明显。因为他们要依照四季循环来安排他们的生活,决定他们的活动,所以天文学便成为人类中最早发达的知识了。
我国古代定一年四季的方法,最初以黄昏星宿的出没为主。
《尚书·尧典》以鸟、火、虚、昴四宿为仲春、仲夏、仲秋、仲冬黄昏时之中星,司马迁《史记》称古代有火正专门观测大火星的昏见,可见
我国在几千年前,季节是由大火星的昏见而决定的。所以那时对于星宿的辨认,成为农村中老幼男女的普通常识。顾炎武《日知录》卷三十说过:“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七月流火,农夫之辞也;三星在户,妇人之语也;月离于毕,戌卒之作也;龙尾伏辰,儿童之谣也。后世文人学士,有问之而茫然者矣。”古代人人皆知的普通常识,后世便变为专门绝学。
这是由于秦、汉以后,一切皆依节气进行工作,一般老百姓,便无需仰观
天文,而天文知识就成为少数人所擅有了。
二十八宿的名称为角、亢、氐、房、心、尾、箕,斗、牛、女、虚、
危、室、壁,奎、娄、胃、昴、毕、觜、参,井、鬼、柳、星、张、翼、
轸。虽然到秦、汉时代的书籍,像《吕氏春秋》、《礼记·月令》、《史记·天官书》、《淮南子·天文训))才正式提出,但是《诗经》里,早已有了火、箕、斗、昴、毕、参、牵牛、织女诸宿的名称,而且大半是出于劳动人民歌唱中。由此可知,在周初已经应用二十八宿,并且为劳动人民所普遍认识了。后来像《吕氏春秋》、《礼记·月令》、《史记》、《淮南子》诸书所载,不过经过知识分子之手,把劳动人民已经掌握的知识总结下来罢了。
我们祖先对于辨认星宿,最初一定是有简明歌括的,可惜年久失传,无由考索。到了隋朝,出现了(《步天歌》,相传是丹元子所作,而不详其姓字,无疑是远古天文歌括的综合。它的歌辞,十分浅近显明,令人一目了然,真如南宋郑樵所说:“得《步天歌》而诵之,每诵一句,凝目一星
,不三数夜,一天星斗,尽在胸中。”(《通志-天文略》)由于它的编成,是从农村群众中来的,所以一些语句,都是大众易懂的话,这倒是它的精神所在。但是一般文人学者,却视其“浅陋”而不去重视。清儒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卷十四便说:“丹元子《步天歌》不著撰人姓名,相传以为唐王希明所撰。郑樵独非之,以为丹元子隋之隐者,与希明各是一人。
然歌词浅陋,不似隋人文字,《隋书‘经籍志》亦无此书,其非隋人明矣。古天文家,未有以‘太微’、‘夫市’配‘紫微’为三垣者。《太史公书》,太微属南宫,天市属东宫;晋、隋二《志》,则分中外宫,与二十
八宿为三列,而‘太微’、‘天市’杂叙于中宫之次。使丹元果隋人,则唐初李淳风修《隋志》,何不一述三垣之说乎?渔仲好异而无识,欲取俚鄙之歌,驾乎前志之上,所谓弃周鼎而宝康瓠者也。”在封建社会里,一
般知识分子看不起人民大众的口头创作,乃至把正史里面的《天文志》一
类的书看成“周鼎”,把来自民间的歌括看成“康瓠”,是不足奇怪的。
我们祖先,不但对于星宿的名称、部位,辨认得很清楚,而且平日留心于天象的变化。例如,白天看见太阳忽然起了黑影成为日蚀,是值得人们注意的事,便很认真地把它记录下来。仅就《春秋》一书所包括的二百四十二年之中,就记载有三十六次日蚀,到现在已经由科学家证明了,其中有三十二次日蚀是完全正确的。
现在所称“阳历”和“阴历”的区别,便在于月亮绕地球和地球绕日两个周期的不同。阳指太阳,阴指太阴(月)。人们一向总以为阳历是从西洋传来的,其实我们的经典《尚书·尧典》中早已说过:“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所谓三百有六旬有六日,恰好就是阳历年。阴历则月大三十天,月小二十九天,一年十二个月,只三百五十四天,要比阳历少十一天之多,所以每隔三年,便插一个闰月(尚多了几天)。
但若十九个阴历年,加上七个闰月,便和十九个阳历年几乎相等。我国在周末,已经知道十九年七闰的办法,并且已经发明了用土圭来观测日影以定’‘‘夏至”和“冬至”的方法。《孟子·离娄》篇说:“天之高也……千岁之‘日至’,可坐而致也。”古人称“冬至”、“夏至”为“日至”,照孟子所说,可知在战国时代,我们测定阳历年的长短,已极有把握了。
我们祖先不仅在天文观测方面有伟大的成就,对宇宙构造的理论也有相当大的贡献。我国古代对宇宙的构造,有三种不同看法:第一是“宣夜”。认为“天了无质,仰而瞻之,高远无极,眼瞀精绝,故苍苍然也”;第二是“盖天”(或称周髀)。认为“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天旁转如
推磨而左行,日月右行,随天左行,故日月实东行,而天牵之以西没”;第三是“浑天”。认为“天如鸡子,地如卵中黄,孤居于天内,天大而地小,半覆地上,半绕地下,故二十八宿半见半隐”。《晋书·天文志》对这三种学说,都有批评,说:“宣夜绝无师承,周髀多所违失,惟浑天近得其情。”我们用近世天文学的眼光来看,宣夜论天空的性质,浑天论地球的位置,盖天论众星的运行,都有可取的地方。特别是“浑天”说,和近代的宇宙论,甚为接近。远在两三千年前,我们祖先已经指出“地如卵中黄,孤居于天内”的道理,真是接近了近代的科学论断。P23-26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