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的日本文化
①一般下午5点前订单,当日发货,开发票联系客服②教材,学习,考试类书默认有笔记(或做过)③其他类书一般无笔记,提前与客服沟通好再下单,否则本店不承担责任)④部分图书籍采用标准图片,可能存在不同印次不同封面,内容一致⑤出版时间过长的书都可能有自然发黄现象。
¥
14
5.0折
¥
28
八品
仅1件
作者多田道太郎|江丽影
出版社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5049170
出版时间2008-02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28元
货号1770734768192344064
上书时间2024-11-13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八品
- 商品描述
-
导语摘要
《看东方日本社会与文化》是一套针对一般读者而非专业读者的译丛。所译介的七种图书,都是由日本著名学者撰著的论述日本文化的专业著作。内容涉及日本的意识构造、风土人情、国民性格、文化特征等。
看似表面肤浅的现象蕴含深刻内容,身边常见的现象反映了最难以捉摸、抽象的本质。发掘日常生活中容易被人忽视的日本文化研究课题,跟随作者徜徉在日本文化之中,一草一木、一砂一石,那些平时被忽略的风景就会在娓娓道来中被赋予别样的意义。
目录
《学术文库》版前言
一 身边的日本文化
1 筷子为高级用具
2 充满神秘色彩的餐具
3 生活中的美学与宗教意识
4 春夏秋冬和日本人的秩序感
5 日本和欧美在席位上的差异
6 缓冲型的交流方式
二 日本人的审美观(1)
——日常生活中的关联与界限
1 为什么“日本人论”经久不衰?
2 不断增多的虚有其表的文化
3 禁区与心灵的界限
4 隐匿于“空间”的可能性
5 “气”与日本文化
三 日本人的审美观(2)
——日常生活中神灵的替身
1 肌肤引发的预感美学
2 对自然的信赖感
3 匍匐于地面的审美意识
4 作为神灵替身的神舆
5 日本文化的模仿性和动力来源
四 繁华街区中的美
1 何为都市的魅力?
2 “替代”的观念/103
3 “正式、公开”、“日常、私下”和“不洁、污秽
4 繁华街的原型来自庙会
5 大众消费文化的起源
6 庸俗低劣的美学
7 日本的民族主义美学
五 日语的人类学
1 有关语言的普遍性
2 支撑起民族基石的平假名
3 穿鞋的文化和赤脚的文化
4 有文字的国家、没有文字的国家
5 由平假名连接起来的过去与现在
原书后记
内容摘要
本书作者多田道太郎,原毕业于京都大学法国文学专业,是著名的日本文化研究学者。本书从身边的各种现象,诸如餐具的使用、建筑形式、插花及园林艺术、生活习惯、语言和人际交往方式等等,深入剖析日本文化的深层结构和独特的价值体系,从日本人生活的表象窥见日本文化的神髓。内容包罗万象,语言幽默谐谑。
主编推荐
所译介的七种图书,都是由日本著名学者撰著的论述日本文化的专业著作。内容涉及日本的意识构造、风土人情、国民性格、文化特征等。
看似表面肤浅的现象蕴含深刻内容,身边常见的现象反映了最难以捉摸、抽象的本质。发掘日常生活中容易被人忽视的日本文化研究课题,跟随作者徜徉在日本文化之中,一草一木、一砂一石,那些平时被忽略的风景就会在娓娓道来中被赋予别样的意义。
精彩内容
6缓冲型的交流方式基于媒介之上的交流
插花充当着人与人之间交流的中介,发挥着类似弹簧垫的缓冲作用。举个例子吧,曾有一部以黑道人物“沓挂时次郎”为主人公的电影。时次郎为了报答提供自己一宿一饭的恩人而杀了一个男人,那个男人临终前托付说:“壮士武艺高强,死于您刀下我并无憾意,但撇下_的孤儿寡母可怜无辜,麻烦壮士把他们送回老家。”于是,时次郎就带着那个男人的妻儿上路了。
不料其间女子患上了结核,时次郎就边卖糖果边照顾娘儿俩。有一天,女人欠起病躯流着泪说:“真对不起,非亲非故的,你却对我这么好……”这种情形下,如果是美国人,女方的一声“Oh,thankyou”后紧接着
就会展开男女间的对话。可日本男人在这种场合下十分腼腆,那他们会怎么做呢?仔细观察他们在这种场合下的举动相当有意思。他先叫来孩子说:“太郎啊,你妈妈哭了,去对妈妈说别哭了!”于是孩子就会说:“妈妈,叔叔让你别哭了,你别哭了。”也就是说,男女间的对话以孩子为中介。
我称这种方式为“缓冲型的交流方式”。如果在一百五六十平方米左右宽敞如寺院的地方,或许需要信童,可在五六个平方米的狭小房间内,让孩子来回传话的确显得滑稽。但我们日本人看了之后却会浮起会心的微笑。再如时次郎为了让女人宽心,让孩子拿来风筝一起放飞,这在我们看来也是合情合理的安排。远眺风筝的男人的目光、女人的目光和孩子的目光通过看风筝这一举动互相交汇,他们之间通过风筝这一媒介进行交流。日本文化中插花这门艺术也具备类似的缓冲功能。
家人间的称呼以家中最幼小的孩子为中介我们身边还有很多这类缓冲型的交流方式。家人间的称呼就是其一,铃木孝夫曾说过,日本家庭内成员间的称呼以婴儿为基准。也就是说,婴儿一
旦降生,直到昨天还被称作“太郎”的孩子就升格为“哥哥”。夫妻间也是如此,新婚的时候,不知该如何称呼对方才好,丈夫一般会直呼妻子的名字,如“千惠子”(这其实是我妻子的名字,我总是毫不客气地直呼其名,妻子则不会叫我“道太郎”)。可一旦婴儿出生,丈夫马上就会被称为“爸爸”。
也就是说从刚出生的婴儿的视角来称呼家庭成员,如爸爸妈妈、哥哥姐姐、爷爷奶奶等。在孩子出生之前,十分讨厌被人称作“老奶奶”的人,一
旦孙子降生,就会说:“对,我就是奶奶呀!”自动升格为奶奶。只有婴儿被称作“某某宝宝”,家中其他成员的称呼都是以婴儿的视角为中介,跟着
婴儿称呼。
其实,按逻辑分析,夫妻之间互称“爸爸”、“妈妈”很不合情理。因为夫妻都有各自亲生父母,还得称呼对方的父母为“爸爸”、“妈妈”,这样一来,就出现了三个“爸爸”、“妈妈”。光叫“爸爸”,根本弄不清在叫三人之中的哪一位。更令人困扰的是,从婴儿视角来看该称其为“奶奶”的人,却管她自己的儿子叫“爸爸”。
由于这样的称呼容易导致混淆,于是人们就在称呼前附加地名用于区别,如“河流下游的爸爸”、“山脚下的爸爸”等。这样的称呼不仅限于一个家庭内,甚至传播至亲戚、街坊邻居,最终成为社会通用的普通称谓。我在演讲时提到“妈妈们”,不是指我自己的妈妈,而是指一般意义上的妈妈。
据说只有日语和土耳其语中家庭成员内部的称呼已被泛化为一般称谓。
土耳其语会在称谓前附加个人的名字,如“某某的妈妈”,日语中却是用一
般称呼。最近,称呼别人“大姐”会遭到白眼,其实“大姐”这一称谓原本用于称呼自己尊敬的人,含有敬意。日本社会就是这样以婴儿为基准,把各个成员归人姐姐、妈妈、祖母等不同类型,于是家庭内部的交流就变得更有序更稳定。
媒介必须纯洁无垢为什么会以婴儿为基准呢?我想这是因为人们潜意识里希望尽量用纯洁
无垢的个体作为交流媒介。如果以人为媒介,就要选用至纯至善的人格,如
果以自然物体为媒介,就尽量用美丽的自然促成交流。不论是沓挂时次郎用的风筝,还是前文出现的插花,我们不难看出作为交流的媒介,纯真无邪是其必要条件。
结婚是人与人的交流中最需要媒介的活动了。日本的媒人制广为人知,类似于媒人制的做法几乎通行于世界所有国家,或许唯独美国没有吧。美国是一个新教气氛浓厚的国家,人们普遍认为个人应该独立,应该凭自己的意志选择异性。但在法国等,人们普遍看好理性的结婚,在日本被称为“恋爱结婚”的方式在法语中则被称为“激情式结婚”,并非褒义词。
理性考察婚姻问题,就会发现单凭个人的判断“挑选”异性是一件难事。例如在宴会等场所认识的、吸引男人目光的女性都是乍见之下美艳而魅力四射的女人,但这种女人大都很快就会有求婚者,并会闪电般结婚,但紧接着就会立刻离婚,然后再结婚、离婚。像这样反复三次左右,她们就会积累起数目不小的财产,攒够一生衣食无忧的本钱。
另一方面,真正适合结婚的贤淑女性由于不引人注目,成为墙壁上的干花,被挑剩了下来。这都是男人没有鉴赏力导致的糟糕结果。如果把恋爱结婚作为社会问题来考察,就无法断言这是一种理智的选择。但在日本,即便是自由恋爱的情侣在结婚时也会请来媒人,这种媒人虽然没出力,但只要结婚宴席上有他们的存在,就会让人安心。这就是缓冲型交流方式这一传统依旧存在于我们生活中的一个实例。
插花也是如此,主人和宾客之间以插花这一无言的物体为媒介展开心灵交流。这种宗教色彩浓厚的交流方式在当今社会依旧发挥着功效。插花不仅具备艺术之美,也是某种思想、文化的表现。
我们的内心深处并存着各种思想,它们强有力地扎根于我们的心灵,并且它们内部之间也发生着错综复杂的影响,就这样逐渐形成了我们身边的日本文化。
看似表面肤浅的现象蕴含深刻内容,身边常见的现象反映了最难以捉摸的、抽象的本质。如果真的有神灵的话,那神灵就应该栖宿于我们身边的琐事之中。
P25-28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