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一般下午5点前订单,当日发货,开发票联系客服②教材,学习,考试类书默认有笔记(或做过)③其他类书一般无笔记,提前与客服沟通好再下单,否则本店不承担责任)④部分图书籍采用标准图片,可能存在不同印次不同封面,内容一致⑤出版时间过长的书都可能有自然发黄现象。
¥ 9.24 2.7折 ¥ 34.8 八品
库存2件
作者小野
出版社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ISBN9787505736771
出版时间2016-02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34.8元
货号1745599277474369536
上书时间2024-11-13
序 我不懂的父亲
李中
一九七九,中美断交,美丽岛事件发生,哆啦A梦在日本首播,我诞生在台北,我的童年是九○年代的产物,男生都看车田正美的圣斗士星矢,玩保丽龙做的战斗机模型。我的爸爸是个话很多的男人,说不完的话就变成文字、专栏和电影剧本。家里总是有许多书、小说和各个出版社寄来要他写推荐序的新书。小时候的印象,爸爸是个有趣温和的男人,总是在他的眼镜背后提出让人佩服的见解,永远非常有条理。父亲心情好的时候会跟我说:
“等你长大我再告诉你我年轻时有多风流,以前等我的女人总是从家门口排到巷口,你奶奶拿扫把赶都赶不走。”
但我从来没有一次当真,因为他每天准时起床工作,准时上床睡觉,不工作时都在陪这个家庭。听奶奶的讲法,爸爸一直到大学毕业求职都是她跟去面试的,这样一个乖乖牌的爸爸再加上那副招牌的呆板眼镜,我爸再怎么讲他大学时代的风云事迹,我都只把它当吹牛,就像他在中影时代的革命史,我也只把它当做许多个好听的故事来听。
我的大学生活让父亲的心情常常不好,他不喜欢儿子拿了学费来打游戏到天亮,混夜店到天亮,这样的争执总是收尾在我不知道他到底想要什么、为什么要这么计较。他会说:“有一天等你自己当爸爸了你就会懂。”
对我而言,身在九○年代小康家庭靠着联考分数填志愿的大学生,没有人生目标是件正常的事。我爸有贫穷作为动力来源,学校志愿是改变阶级的唯一手段。对我而言,进学校念书是因为大家都这样做,目标是念完赶快离开去当兵进入社会工作。
矛盾的是,我做的每件事都希望听见他的掌声,他希望在我身上看到的积极卻一直没有出现。九○年代末期,因为念的是社会学系,我也跟着学长学姐去抗议劳委会出卖劳工,去抗议张荣发的零工会政策,在国民党部前演行动剧。身处台湾政权即将转移的背景下,对于这些议题我只有模糊的概念,好像只要吼得再大声一点,鸡蛋扔得再远一点,世界就会不一样。这跟诉求劳工正义的热血一点关系也没有,潜意识里我只是想让自己看起来很有想法,让爸爸觉得我很有想法,让系上的正妹觉得我很有想法,结果正妹都被带头的学长们把走。至于我爸,他一点也不觉得我有想法,他用很荒凉的眼神看着我说:“儿子,等你有天自己当爸爸了你就会懂。”
他讲完之后,这个“荒凉的眼神”一词就被他拿去写在文章里,在演讲里转述,他用他的积极把我的颓废又变成了新台币。那年是民国八十九年,陈水扁当选总统,台湾民主完成第一次政党轮替,台湾看起来不荒凉,大家认为改变即将到来,真正荒凉的只有我而已。
当我申请到国外研究所去念电影创作,如以往一样,爸爸没有特别说好或是不好,只觉得能出去看看世界、追求梦想很重要。他一边抱怨名校很贵,卻还是出了全额的学费和生活费。当时杂志上有许多成功企业家二代的富爸爸不给儿子半毛钱,于是儿子今天才这么有为,靠自己闯出一片天,然后回来接管家族企业的故事。
我爸爸不是富爸爸,因为他没有拒绝我半毛钱,如果是别人的积极儿子拿到这笔钱,已经可以开店做生意当企业家,落在我这个荒凉儿子手上,就是去艺术名校念个电影创作,准备一头跟着台湾的本土影片一起殉情。
上飞机前,我还是不懂爸爸在想什么。
二○一三年,台湾的民主跟连动债一样,除了认赔被骗没有什么别的选择,但本土影片的选择卻多了不少,当年劝我不要念电影的前辈,也辞了工作跑去搞文创拍电影。
香港医生一派轻松地走进待产室,用他的广东式普通话问我太太要不要用真空吸引的方式将小孩吸出来,不然再等下去对小朋友不好。
我儿子出生的那刻非常的愤怒,离开产道的瞬间对着妈咪撒了一泡长尿,应该是在肚子里憋了很久。身为父亲的直觉,知道他本来还想在妈咪的肚子里多待一阵子,不晓得我的父亲当时有没有这样的直觉,或是一种想象,想象我们比我们的小孩更了解他们的心情。
我爸爸当时不在台湾,他在美国的渡轮上大啖海鲜和阳光,跟我叔叔的家人一起,那是他长久以来在创作、演讲和专栏的夹缝间一直被往后拖延的梦想。当他知道做爷爷了,他的开心并没有在他的回应里出现,他用line传了很简短的恭喜,然后又把金孙出生时他在国外渡轮上的心情写在专栏里面,我读他的专栏才感受到他的喜悦。
当我抗拒着睡魔,把儿子泡在水里洗澡的时候,我看见不远的未来他带着我去植物园认识植物,去动物园看熊猫,也许还可以去公园放风箏,原本毫无新意的世界又再次值得探索。我突然惊觉父亲的角色扮演悄悄展开。我可以看见几年之后,就算是我有多不在乎小学数学他能考几分,我还是要对他的表现表示赞同或是否定,对他出轨的行为加以喝止,从现在开始到他成家之前,他会以父亲的角色来认识我,而不是我本人。
是不是对于父母,我们没有自以为的熟悉?他们生而为人的梦想,和他们压抑掉的渴望,身为孩子的我们只有完全离开才有机会一窥究竟。我们生而为人,愈是亲近的人愈是陌生。
于是每周五我带着儿子去自由广场,看爸爸的爸爸们搞的五六运动,看爸爸的爸爸们反核四和其他的不公义。他认识的爷爷将会是一个有趣话多的老小孩,是个每天晚上不搞到两三点不睡觉、白天睡到中午才起床的大学生。爷爷不会打游戏,但是会在脸书上分享自己的帅照跟五六运动的现场照。他跟着大学生们去大埔静坐,去医院关切被警察打伤的抗议分子。
这可能才是我爸爸本来的样子,不是那个坐在书桌前写畅销书的亲子作家小野,也不是那个每天准时起床,准时上床睡觉,假日逼我去打篮球,长假带我们出国旅行的父亲,而是相信台湾可以被一个人改变,追求梦想的投资永远都不嫌多的男人。
在自由广场上,爸爸穿着反核的T恤,抱着不给面子拼命大哭的孙子唱儿歌,对照二十年前他带着我在中正纪念堂前溜滑板,所谓历史重演这种说法只对了一半。我们只能不停地往前,每一代人所做的选择都是全新的选择,面临的状况也许类似,但太多细节的差异,想从历史的经验找寻解决方式注定失败,到底我希望我的孩子怎样认识我这个父亲,这将是我们这一代人的选择,它永远不会跟我爸爸的选择相同。我看着父亲,很确定他正在享受他的第二人生,在这人生里,他不是小野,他叫做李远,他没有儿子没有女儿也没有家人,等他的女人正从家门口排到巷口,他非常的开心,因为他正准备要改变世界。
序?当了母亲之后
李亚
时间自我出生的那刻起,就不断令我失望。有人说:“变化是这世间唯一的不变。”这是比较积极的说法。“死亡是这世间唯一的永恒”,这才是一直以来深深困扰着我的念头。学生时代,我常常在与太阳一同下课后,窝缩在房间的角落,静静感受黑暗蔓延,想着死亡的事情。我很害怕。害怕到认为会死亡的生命形式肯定是哪里出了错。
记忆中我第一次接触死亡,是小舅过世的那天。我看见妈妈在喂生病的兔子吃药,眼泪慢慢不停地在流。我问妈妈为什么哭,她说因为她担心兔子生病快死了。兔子一个星期后真的死了,妈妈用一个盒子把它装了起来,放进冷冻库,说是还没有想好要怎么处理,后来,我也不知道怎么处理了。那年我还没上小学。妈妈那阵子心情很不好,常常在接我下幼儿园后,颓丧地倒在客厅,嘴里不断地告诉我,若她死掉了,要去摁邻居的电铃,请他们帮忙。我耿耿于怀这段往事,认为妈妈在我心中种下了恐惧死亡和分离的种子,在我怀孕的时候,我们还因此大吵了一架。上小学之后,我又相继面对了小鸟、外公、金仓鼠、斗鱼、小姑姑、爷爷、猫、奶奶的死亡,但我真正忽然看到死亡竟如此具体,是第一个儿子出生的那个晚上。
大儿子出生的那个晚上,我没有感觉到新生命诞生的喜悦,卻发现死亡在我脑中的面目更加清晰可辨。整晚,先生目不转睛地看着育婴箱里昏睡的新生儿,他也许正感受着我应该也要感受到的东西。然而体验到一个生命自我体内从无到有的出现,他也将会从有归无的过程,变得更有迹可循、难以忽视。往后的日子,每当儿子因为我们无法一直怀抱着他、无法不为了某些理由而任他单独待在小床里、夜晚来临时就不得不上床睡觉……而伤心哭泣时,便会一再勾起我对“不永恒”的事物所感到的巨大失望。若我不会饿、不会累,地板衣服碗盘不会脏,我就可以一直坐在他的身边陪他玩。但,他也就不会出生、不会长大。我也不会。
我抱着刚满月的儿子坐在客厅看着清晨的天空。经过又一个无眠的夜晚,我迫不及待要让他看见他所害怕的黑夜已经离去。晨曦很美,我俩静静地看。有时当我看见一幅美景、经历着一种幸福感,或体验到一段充满灵感的时刻,耳中的滴答声便会暂时停下来,让我误以为“永恒”真的存在,直到我回过神来,听见时间尽忠职守的脚步再度恼人地响起。或许,我没有误会,“永恒”它从来就不是个状态,只是个形容词,就与“可爱”一样。曾有个知名的美国励志作家,说了一个“想成功就先吃一只青蛙”的理论。大致上是说,若我们想要得到实践自己的勇气,我们就应该在每天的一开始,去面对一件让我们最害怕的事情,比如说生吞一只青蛙。某天我忽然发觉,让我最害怕的事,也就是时间的流逝,无时无刻不在发生,而既然我的生命持续不断地在经历最害怕的事,那我还有什么好怕的呢?所有其他烦恼都变成无足轻重,我一跃而上骑到了那个正在谋杀我的巨人头上,嬉皮笑脸、随他何时想要取我的命。恐怖与失落、忧虑与沉重一齐化作背景色,伴随其上的是一个个俏皮的瞬间和活着的惊喜。我仿佛听见贝多芬乐曲的弦外之音,他的音乐就像一部部无奈又愉快的小说、一个个伟大又微不足道的人物。我喜欢改变,有个声音在我脑中变得清晰,我喜欢改变,改变让我感觉有活力,时间的作用不是要把我们推向死亡,而是要赋予我们生命,死亡是张海,回收倦了累了残了的渣屑,再蒸出原始的素材,落下新鲜的雨。死亡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是推动生命的唯一手段。这道理与任何人认知的都并无不同,但死亡与生命的主从关系一旦澄清,死亡就变得不值得令人为它忧愁。
我背着快要一岁的儿子挤上地铁,有个女学生马上好心地让座,就在我坐下的同时,映入眼帘的是她细扁的腰肢和窄紧的髋部。一边鄙视着自己悄悄升起的嫉妒心,一边无耻地把对方想成是一个还没被打开的罐头。儿子在怀中顽皮地挣扎,一会儿想要抓座位旁边的立柱,一会儿想要玩别人手上的i-phone,就在我忙着防止他捣蛋,眼睛继续盯着少女的细腰怨叹时,车停了,一位老女士从我面前挤过,我的视线高度正好看见她的一对胸脯,时间使她们垂到了她的腰际。我忍不住笑了出来,儿子见我笑,以为是自己逗乐了我,得意得左摇右晃。是啊,我想,事情不就是这么一回事?
坐在飞往出差地的飞机上,出发那日正好是入秋以来的第一波锋面来袭,飞机开始下降时,窗外出现厚厚的云层和阵阵闪电,接着,飞机忽然往下坠落,全飞机的女生都尖叫了起来。这时在我脑海中闪现的念头,是庆幸自己已经生了孩子,先生不是独自一人。在将近三秒的下坠之后,飞机又趋平稳,机上的人个个面如死灰,陷入沉思。我仔细地想了一遍这辈子还想要做的事,意外的发现可还真不少。
小野,本名李远,小说家、电影编剧。
1951年生于台湾,毕业自台湾师范大学生物系。80年代初与吴念真、侯孝贤、杨德昌等人合作推动台湾地区新浪潮电影运动。1984年以《我们都是这样长大的》获第23届金马奖原著剧本奖,1987年与杨德昌合编的《恐怖分子》获第28届亚太影展编剧奖,此外还多次入围金马奖及其他影展。曾任台北市文化基金会董事长、台北电影节主席、台湾电影公司节目部经理、中华电视公司总经理等职。
自1973年开始文学创作起至今,著有一百多部作品,并屡次获奖,长年畅销。其创作类别丰富多元,以散文较多,涵盖小说、童话、电影剧本。成名作小说《蛹之生》获联合报文学奖首奖、金鼎奖著作奖等,并被《中国时报》读者票选为“四十年来影响我们的书籍”。
序
我所不懂的父亲/李中
当了母亲之后/李亚
Part1 先懂自己再懂教
1、陪伴,但不打扰
2、到底是谁陪伴谁
3、不要轻易地夺走孩子的成就感
4、只要有觉醒,都不会太晚
5、野孩子的呼救声
6、金鱼在哪里?
7、躺在你的床上想着你——写给即将毕业的儿子
8、破晓前那一声轻轻的叹息——写给将要步上红毯的女儿
9、举重若轻,女儿的育儿宝典
10、路平
11、牺牲
12、芬芳与腐臭
13、如果阿公可以陪你们走过青春叛逆
14、丟问题,不要急着给答案
15、蔷薇花开的假期
● 李亚的回应 人生的果子
Part2 过程比结果重要
1、女儿的七大件
2、爷爷的脑筋急转弯
3、孩子的眼睛
4、今天玩什么
5、弹珠与云门
6、废物与废话
7、笑容比感想重要
8、太阳出来了,我会叫醒你
● 李中的回应 我正在看着你
● 李亚的回应 爸爸是个寂寞的男人
Part3 陪你走一段不一样的学习路
1. 在通往学校的路上
2. 粉彩河堤
3. 史努比飞上天
4. 白楼消失了
5. 迷你猪走天涯
6. 伞与分数
7. 口述历史
8. 小妖精陪伴的日子
9. 聪明的小留学生
10. 告别悲情
●李中的回应 关于“特别”这件事
●李亚的回应 比考好分数更难达成的期望
Part4 当你一辈子的拉拉队
1. 企鹅爸爸
2. 童话工厂
3. 大袜子里的小袜子
4. 心情不好的原因
5. 贵家长,请深呼吸
6.他躲在书房内练功
7. 永远的拉拉队
8. 生命是一本枯燥乏味的小说?
9. 夹缝中的声音
●李中的回应 六十分
●李亚的回应 当了母亲之后,才懂我的母亲
Part5 最重要的是,我们还活着
1. 我的故事正开始
2. 唉,我实在太辛苦了
3. 如果没有不快乐的事
4. 德彪西与佛洛维尔夫人
5. 单细胞生物的表情
6. 恭喜什么?祝福什么?
7. 青铜小子的五岁日记
8. 啊!我们还活着
●李中的回应 我妹妹
●李亚的回应 孩子的哲学
跋
亲子忏悔录
本书是著名华语畅销书作家、金马奖编剧小野先生三十年写作生涯中,以饱满、诚挚的感情创作的关于家庭、亲情和爱的经典美文集,每一篇皆温馨动人、趣意盎然。
对于现在的夫妻而言,教育孩子的重担、赡养父母的压力、自己事业的打拼、家庭财富的积累……每一个方面都足以令人焦头烂额。如何生活得幸福、与家人关系和谐,是个大智慧。关于人生,我想告诉你的,正是“和爱人相处融洽,跟孩子消弭代沟,同父母化解矛盾,与自己和平共处”的智慧。
小野面对生活中的大小遭遇,以及种种家庭心结,以一颗悲悯、宽容、谅解之心,融化了夫妻、父子之间的种种隔膜和芥蒂;他对童稚青春的敬慕、包容,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本初的敬畏。小野的温暖小家庭,传承了一种“家的力量”,足以抚慰千千万万受伤的家与人生。无论你是青涩少年、而立青壮,抑或如暮老者,皆能体会其微言大义:无论夫妻或亲子,爱与陪伴很重要。
● 本书是全球华语畅销书作家、金马奖编剧小野关于“家庭、亲情和爱”温暖治愈的美文。
小野,全球华语畅销书作家、金马奖编剧。小野的成名作小说《蛹之生》获联合报文学奖首奖、金鼎奖著作奖等,并被《中国时报》读者票选为“四十年来影响我们的书籍”。
本书是小野所著关于“家庭、亲情和爱”的散文集中,语言优美、内容动人、感情饱满诚挚,他也凭借本书获得了金石堂“2012年出版风云人物”。
● 本书真情讲述如何“和爱人相处融洽∣跟孩子消弭代沟∣同父母化解矛盾∣与自己和平共处”,内容接地气,实用更动人。
本书从全家旅行、携女儿放风筝等成长琐事,到儿子毕业前的担忧、女儿婚礼前的不舍……每一篇皆温馨动人、趣意盎然。如果你是蓬勃青年,书中的温暖让你更深地体验父母的关怀与深爱;如果你是而立壮年,书中的智慧是你开启一段家庭旅程的指南;如果你已步入中年,书中的经验可教你如何与爱人和孩子和谐共处;如果你已年近花甲,书中的感动可伴你回忆与家人生活的美好时光。从90后到60后,老幼皆宜,男女通吃!
本书的语言看似质朴,甚至有一点点“拙”,但其实正切合了散文语言极高境界:“本色”。就是这样朴实无华的字句,伴随着书中流动的细节,娓娓道来,像春雨一般润物细无声,让读者在不知不觉中随着书中趣意盎然的情节放声大笑,不久又因为某些动情之处而流下眼泪。
● 吴念真 詹宏志 韩良忆 止庵 诚挚推荐本书!
上个世纪80年代初,小野与吴念真、侯孝贤、杨德昌等享誉全球的大导演合作推动台湾地区新浪潮电影运动,并与几位导演结为挚友,故本书也获得了吴念真导演等朋友的强烈推荐。此外,内地知名文化学者、文学研究家、作家止庵先生也隆重推荐本书!
海报: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