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吃货的生物学修养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吃货的生物学修养

①一般下午5点前订单,当日发货,开发票联系客服②教材,学习,考试类书默认有笔记(或做过)③其他类书一般无笔记,提前与客服沟通好再下单,否则本店不承担责任)④部分图书籍采用标准图片,可能存在不同印次不同封面,内容一致⑤出版时间过长的书都可能有自然发黄现象。

11.18 2.5折 45 八品

仅1件

天津宝坻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王立铭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2445326

出版时间2016-09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45元

货号1737027888496627712

上书时间2024-11-13

休闲图书吧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八品
商品描述
前言

  前言 写给有点畏惧科学的你们

 

  中国人不再为吃饱肚子发愁不过才几十年,健康的定义已经有了新的变化。肥胖症、高血脂、糖尿病,这些本来陌生的医学名词,突然进入很多中国人的日常生活里。

 

  我们不得不开始艰难地改变自己形成于饥饿年代的顽固生活习惯,强迫自己少吃主食、少吃油腻、减少糖盐摄入、控制饮食总量、增加运动。这一切显然并不容易。有时候,为了能跟上医生和各路“专家”的讨论,或者仅仅为了看得懂自己的体检报告,我们还不得不艰难地尝试理解这些可能听起来很生涩的名词:身体质量指数、体脂含量、胆固醇、空腹血糖、低密度脂蛋白、二甲双胍、阿托伐他汀……这一切显然更不容易。

 

  其实,这些年来在报纸上、网络上流传各种各样的减肥、降血糖、降血脂的“偏方”“秘诀”“小窍门”恰如其分地反映了中国人的集体焦虑:面对这些仿佛外星语言的生涩名词,这些近乎颠覆传统生活方式乃至价值观的所谓健康生活习惯,我该相信什么?我该怎么办?有没有我听得懂、记得住的方法,能够一劳永逸地解决困扰我健康的问题?因此并不令人吃惊的是,从三四十年前到今天,各种充满错误的、有时甚至是误导性的、但却总是非常抓人眼球的医疗信息,一路伴随着几代中国人的成长和衰老。只不过形式从最早的“祖传秘方”“老军医”和电线杆小广告,与时俱进地过渡到了某些貌似正规的医疗机构、花里胡哨的互联网广告和今天微信朋友圈里广泛传播的软文。每个人都或多或少看过类似“常吃这几种食物,保证远离糖尿病”“跟着这个方法学,不用吃药摆脱高血脂”“降糖药/降脂药背后的惊天骗局”之类的文字吧!

 

  遗憾的是,至少到今天为止,科学家们和医生们对困扰我们的代谢疾病并没有得到什么芝麻开门式的、通俗易记、一劳永逸而且费用低廉的解决方案。说到底,我们这副历经亿万年进化而来的皮囊,本来是为食物匮乏、充满天敌、复杂多变的自然环境准备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每一个带着亿万年进化的印记、骄傲地走进现代社会的人类个体都是“吃货”。我们的身体天然喜欢“多吃”,厌恶“多动”,它总是尽可能地为未知和危险的环境存储应急能量。因此当“吃货”本能面对几乎是一夜之间充满货架和冰箱的美味食品的时候,曾经帮助我们生存和繁衍的进化本能,却使得超重和肥胖以及随之而来的高血脂和糖尿病几乎难以避免。

 

  因此,我写了这本小书,想和大家讲讲我们身体里脂肪和糖的秘密,和你们讲讲关于肥胖、高血脂、糖尿病的故事。我想试着把人类代谢疾病背后的科学故事梳理清楚:我们是怎样慢慢理解身体里的脂肪到底有什么作用,脂肪的微妙平衡是如何被身体小心翼翼地维持,而它为什么又会像脱缰的野马般失去控制,导致各种痛苦的疾病。最后,我们又如何利用这些闪光的科学发现,来理解疾病、开发药物、保护我们的身体。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这不是一本关于疾病治疗或健康管理的书。在整本书里,我小心翼翼地避免给出任何具体的建议,包括怎么诊断、怎么用药、怎么改善生活方式。这是了解每位患者具体病情的医生才能做出的指导。你们看到的这本书,讲的仅仅是疾病的科学:是因为历史上无数科学头脑艰苦而杰出的工作,今天的我们在生病后才可以期待准确的诊断和治疗。没有这些科学研究,我们只能继续在黑暗中茫然地等待和祈祷。

 

  这就是科学的意义,虽然这光荣的使命常常并不为人所知。

 

  在人类千百年的生活里,科学几乎从来都老老实实地待在它那个神秘而小众的传统领地里。在古代世界,科学对于大多数还在为吃饱肚子发愁的大众来说,不过是高高在上的贵族们闲暇时间的高级娱乐,不会激起他们任何情感的涟漪。到了现代世界,当大多数人终于开始有点闲暇和奢侈来考虑生活之上的问题的时候,科学又已经变得太强大、太先进,因此也就太复杂了!在今天的科学疆域里,一个物理学家和一个生物学家几乎不可能顺利地让对方完全理解自己的研究方向。而要让一个哪怕是受过大学理工科教育的人看出“下丘脑弓状核和腹内侧核之间神经肽Y神经元的环路连接”或者“利用相干布居囚禁原理调控原子基态超精细能级跃迁频率”到底说的是什么事情,也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科学并没有停下她前进的脚步,只是在当下人们的心目中,科学已经异化成一个复杂晦涩、难以驾驭、有点让人心生恐惧的怪物。

 

  但对于人类世界来说,已经被异化了的科学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重要过!也许人类历史上曾经遇到的许多苦难和障碍,如水旱天灾、农业病虫害、公共卫生难题、冷兵器时代的战争等,即便没有科学的帮助,也能够被人类社会自身的弹性所征服和消化。但是现今人类面对的许多问题,比如核战争风险、工业污染、癌症、超级细菌和病毒,都极端依赖科学——而且是那些已经被异化了的科学发现的力量。就像上面说的“下丘脑弓状核……”和“相干布居囚禁原理……”,前者关系到人类的大脑如何精细地调节食欲,对于我们在吃饱肚子的后工业化社会抵抗代谢疾病的困扰至关重要;后者则帮助我们制造无比精密的原子钟表,从日常的道路导航到未来的星际远航都依赖于它。所以,不管对科学是畏惧、厌烦,还是保持怀疑,我们的未来都离不开它。

 

  因此我想讲一讲科学的故事,希望能让你们亲身感受到科学的优美和科学的力量。这种优美和力量对我们所有“吃货”来说性命攸关、血肉相连。从这些故事里你能看到,为什么把两只老鼠的皮肤通过手术连接在一起,能帮助我们理解脂肪对胃口的调节机制;为什么历经数年艰苦工作找到的瘦素基因,却在万众期待下并没有帮助我们解决肥胖的问题;身体里的脂肪分子是如何在血管中运来运去,甚至危险地堆积在血管中;而针对两种极其罕见的遗传疾病的研究,又如何启发和推动了高血脂病的治疗希望;数千年来怎样的上下求索,让我们理解了糖尿病和胰岛素的联系;而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关于细菌和有毒牧草的研究,又如何指引我们开发出更多更好的糖尿病药物。

 

  如果你希望找到某种灵丹妙药或者“祖传秘方”,满怀希冀而读这本书,你很可能会失望。很多今天伴随着我们日常生活的健康常识和神奇药物,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才最终走出黑暗被人类智慧所照亮。科学不是阿拉丁神灯或者土地婆婆,它不能一蹴而就,无法点石成金,也做不到有求必应。

 

  但正因为如此,我仍然满怀希望。

 

  我希望,也许你能够被书中的故事吸引,在忙碌的生活间隙,体味到一点点科学的美好。我希望,也许你能感受到一点点现代生物医学史上那些天才人物的智慧,对支撑我们当下生活的科学有更多的敬意和亲近。我还希望,这些曲折而振奋人心的科学发现,能够让你重新感受到一点久违的、对周围世界和我们自身的好奇心。不管你健康或疾病、幸福或悲伤,想到千百年以来,人类最智慧的头脑在孜孜不倦地追寻疾病的秘密,为我们创造更健康的生活,你也许会获得更多生活的勇气。



导语摘要
 ★饶毅、徐小平、姬十三、马伯庸、陈宗周、纪中展诚挚推荐!
★面对人云亦云的所谓健康生活方式,我们该相信什么?我们该怎么办?
★对“吃货”来说性命攸关、血肉相连的科学史实是什么?
★有趣有料的科学故事让你亲身感受到科学的优美和科学的力量。
王立铭著的《吃货的生物学修养(脂肪糖和代谢病的科学传奇)》讲述我们身体里脂肪和糖的秘密和关于肥胖、高血脂、糖尿病的故事。趣谈人类代谢疾病背后的科学故事:我们是怎样慢慢理解身体里的脂肪到底有什么作用,脂肪的微妙平衡是如何被身体小心翼翼地维持,而它为什么又会像脱缰的野马般失去控制,导致各种痛苦的疾病。最后,我们又如何利用这些闪光的科学发现,来理解疾病、开发药物、保护我们的身体。

作者简介

  王立铭,浙江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教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章鱼胺决定饥饿》获得2015年“菠萝科学奖”化学奖。*著名的研究是“果蝇如何找吃的”。2011 美国加州理工学院*佳论文奖获得者,2014 入选国家“青年千人计划”。2015年获得年度“求是杰出青年学者奖”。



目录

第一章|脂肪的秘密| 001

 

一 连体的老鼠| 003

 

二 人类的群星闪耀时| 011

 

三 魔法王子和瘦素蛋白| 016

 

四 重新认识你的脂肪| 026

 

第二章|脂肪过剩以后| 029

 

一 欲说还休肥胖症| 031

 

二 “悲欢浮沉减肥药”| 045

 

第三章|血管里的脂肪| 079

 

一 胆固醇的前世今生| 081

 

二 众里寻“他”:清扫血脂的攻防战| 112

 

三 老疾病的新战线| 139

 

第四章|甜蜜的疾病| 155

 

一 “血糖”与疾病| 157

 

二 胰岛素传奇| 174

 

三 雄关漫道真如铁| 213

 

图片来源| 241

 

参考文献| 249

 

后记| 255

 

编后记| 257

 




内容摘要

食物空前丰富的工业社会,反而成了引发疾病的导火索。当人们真正了解了王立铭所著的《吃货的生物学修养》一书中讲述的这段历史和历史背后的故事,也一定可以从中获得科学方面的收获。本书是以脂肪、糖和胆固醇代谢研究中重大发现为脉络,展示了这个领域的科学探索和发现、我们日常饮食健康与疾病的关系,以及我们常见的一些药物如减肥药、他汀、胰岛素等药物的前世今生。作者以讲述历史故事的形式,把常人陌生的科学史娓娓道出,引人入胜,同时,对于公众了解与能量代谢有关的疾病也很有帮助。

 




主编推荐

★2016中国好书入围,荣获第十二届文津图书奖。

 

★饶毅、徐小平、姬十三、马伯庸、陈宗周、纪中展诚挚推荐!

 

★面对人云亦云的所谓健康生活方式,我们该相信什么?我们该怎么办?

 

★对“吃货”来说性命攸关、血肉相连的科学史实是什么?

 

★有趣有料的科学故事让你亲身感受到科学的优美和科学的力量。

 

讲述我们身体里脂肪和糖的秘密以及关于肥胖、高血脂、糖尿病的故事。趣谈人类代谢疾病背后的科学故事:我们是怎样慢慢理解身体里的脂肪到底有什么作用,脂肪的微妙平衡是如何被身体小心翼翼地维持,而它为什么又会像脱缰的野马般失去控制,导致各种痛苦的疾病。最后,我们又如何利用这些闪光的科学发现,来理解疾病、开发药物、保护我们的身体。

 

如果每天要问自己三个同样的问题,那一定是“这一顿该吃什么?”这件非常重要又充满乐趣的事情却并不简单。微妙的是,当现代人面对形形色色的食物,苦恼于该怎么做选择时,它们却已经从某种意义上变成了我们健康的敌人。肥胖、糖尿病、心血管病,这些都与不合理的饮食习惯息息相关。只有读懂了身体的运作机制,我们才有可能挑选出适合的饮食方式,吃得更好。在这本书中,一系列科学家前仆后继,只为理清脂肪、瘦素、糖和新陈代谢背后的故事。如果不单独提出本书的作者是一位国内的年轻学者,你可能会被书中风趣幽默的语言,和生动的描述带跑,以为作者就是那段历史的亲历者。

 


 

《吃货的生物学修养:脂肪、糖和代谢病的科学传奇》由原点阅读出品。

 

原点阅读(The Origin)(微信号:ydreadtup),清华大学出版社旗下的图书品牌,秉承“科学,让个人更智慧,让社会更理性”的理念,致力于科学普及和科技文化类图书的出版,传播科学知识、科学精神、科学方法,展现科学的真实、独立、智慧、多变、宽容、动人及迷人。

 




精彩内容
 白色的脂肪组织为我们的身体储存了大量的能量。而过剩的脂肪存储不光影响我们的体型,还会导致各种让人烦恼的疾病。在这一层人们对脂肪的刻板认知之下,我们身体里的脂肪还有别的什么用处么?
为了好好回答这个问题,就让时光倒转半个世纪,聊聊当年的两只胖老鼠。
那是20世纪60年代的故事了。
在今天人们的怀想里,那是一个带有点恐惧和迷茫,但仍然充满激情和奇迹的年代。在铁幕和核战争的阴影里,人类的每一步都走得如履薄冰小心翼翼。
在世界各地,年轻的人们或是穿着绿军装高举红宝书,或是弹着吉他喊着“Makelovenowar”(要做爱,不要战争)的口号,把他们的青春和热情挥洒在人潮涌动的街口。那个年代的风云人物,不管是马丁·路德·金还是切·格瓦拉,不管是猫王还是披头士,到今天都还是无数人的精神偶像。
但是如果再过一百年、一千年,乃至到了人类文明的终点回望,20世纪60年代将会真正永垂不朽的,大概还是人类科学技术的新边疆。
得益于两个超级大国的太空竞赛,人类开始蹒跚走出地球母亲的温暖怀抱。1961年,苏联宇航员尤里·加加林搭乘东方一号飞船飞出地球大气层,成为进入太空的第一个地球人。1969年,人类更是第一次登陆月球。美国宇航员尼尔·阿姆斯特朗(NeilArmstlcmg)在月球表面的发言——“这是个人的一小步,却是人类的一大步”(That'sonesmallstepforaman,onegiant:leapformankind)——尽管从老式的落地收音机里听来断断续续,却还是让万千听众热泪盈眶。
而始于60年代的另外一个科学突破,尽管没有像征服太空或者登陆月球那样成为所有目光的焦点,却悄悄开启了人类认识自身的新篇章。
让我们的目光回转到1969年夏天,美国缅因州的巴尔港。只有几千常住居民的巴尔港是闻名世界的度假胜地。每到夏季,游轮载着欧洲各地的游客候鸟一
样前来,点缀着白浪点点的大西洋。沙滩上满是骑着
公路自行车,准备去钓龙虾或是看海豹的旅行者。
而在杰克逊实验室的研究大楼中,一问阴暗闷热的实验室里,一个穿着白大褂的中年人正忙着摆弄手里两只胖乎乎的小黑老鼠。
他叫道格拉斯·科曼(DouglasColeman),加拿大电气修理工的儿子。
1958年,科曼从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拿到生物化学专业的博士学位,很快在杰克逊实验室找到了一份临时性的研究工作。本计划在巴尔港待上两三年就返回加拿大谋职的科曼爱上了这块地方。他把一生的科学事业都留在了这里,还在这里待到退休和去世。
杰克逊实验室以庞大的小鼠遗传资源闻名于世。
从1929年建立时开始,杰克逊实验室就致力于发展标准化的小鼠品系和突变体,并依靠向全世界科学家销
售他们自己培育的各种奇奇怪怪的小鼠获得收入。在科曼入职工作前后,杰克逊实验室的科学家们(科曼
本人也参与其中)偶然间发现了两种体型异常肥硕的黑色小老鼠,并给它们起名字叫ob(是肥胖的英文单词obesity的缩写,下文简称“肥鼠”)和db(是糖尿病英文单词diabetes的缩写,下文简称“糖鼠”)。
两种小鼠的体重可以长到普通老鼠的3倍大,长着尺寸惊人的赘肉,并且像人类肥胖症患者一样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健康问题。杰克逊实验室的科学家们已经通过反复的杂交实验,确认了肥鼠和糖鼠的肥胖症状是由两个不同的基因突变导致的。两种肥胖小鼠背后的罪魁祸首分别定位在小鼠的第6号和第4号染色体上。
之后,就像杰克逊实验室曾经培育出的大量小鼠品系那样,肥鼠和糖鼠就被细心地培育并面向全世界同行出售。但老实说,似乎没有多少科学同行对它们产生
过兴趣,更没有多少人觉得这两种胖老鼠能帮助人们理解人类的脂肪,理解人类肥胖症。
至于冷遇的原因,则有那么一点点历史性的意外。在当时,人们对于肥胖症的主流理解是,这是一种和大脑功能有关的疾病:病人是因为大脑生了病,失去了对食欲的控制,才会不停地吃吃吃,然后发胖。
换句话说,当时的科学家们普遍认为,胖子都长了一
颗“吃货”的大脑。不少严谨的科学实验证明,大脑里某些特定区域专门负责控制吃东西的多少,特别是我们以后将会讲到的下丘脑。也确实有实验证明,切除下丘脑的动物会暴饮暴食导致肥胖。与此同时,就和今天许多人的误解一样,那时候的科学家们简单地认为脂肪无非是身体用来储存和堆积过剩的能量的地方。换句话说,脂肪和肥胖症看起来似乎有关联,其实在生物学上却是八竿子打不着的两码事:一个仅仅是单调无聊的能量储备,一个关系到控制身心的大脑单元。研究小老鼠们脂肪为什么变多?听起来就没什
么意思啊。
但我们的科曼先生显然并没有这么想,否则他就不用满头大汗地折腾这两只胖老鼠了。我们视野里的他,正在做一个叫作“连体老鼠”的实验。简单来说,就是通过外科手术,把两只小老鼠从肩膀到盆腔之间的皮肤连在一起,将两者的血液循环联通,人为制造出类似于人类连体婴儿的现象来。做完手术的老鼠看起来像图1—2中一样。
P3-5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