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全编
①一般下午5点前订单,当日发货,开发票联系客服②教材,学习,考试类书默认有笔记(或做过)③其他类书一般无笔记,提前与客服沟通好再下单,否则本店不承担责任)④部分图书籍采用标准图片,可能存在不同印次不同封面,内容一致⑤出版时间过长的书都可能有自然发黄现象。
¥
7.56
1.9折
¥
39.8
八品
仅1件
作者道纪居士
出版社海潮出版社
ISBN9787515708195
出版时间2016-02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39.8元
货号1551408116494091265
上书时间2024-11-13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八品
- 商品描述
-
导语摘要
《大学》是中国儒家传统文化的思想核心,与《中庸》、《论语》、《孟子》并称“四书”。宋、元以后,《大学》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由道纪居士主编的版本《大学全编/读书人典藏书系》对《大学》全书进行了全面地解释,并结合现实予以进一步地解读。
目录
一、经论章:三纲八目的追求
明德、亲民、至善为大学核心之道
适可而止,才能有所得
知其本末,善始善终
欲明德天下,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先致其知
有才智、见识,才可有真知灼见
探究事物原理就能认识明确
对事物有明确认识才能忠实诚信
意诚者,方能心思端正
心正者,方可提高品德修养
“身修”者,方能“齐家”
家和者,方可治国
治理好国家才能天下太平
上自天子,下至平民,都要以修身为根本
本性败坏者,难成大器
尊重他人才能获得他人的尊重
二、美德章:将美好的品德发扬光大
时时自省,才能显明美德
修养身心,君子当“无所不用其极”
有美德的人无不使人崇敬
为君者要施行仁政
为臣者要做到恭敬
为子者要恪守孝道
为父母者要慈爱有加
与人交往要坚守信义
道德至善,民而能服
贤贤亲亲,民之不忘
三、格物致知章:凡事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审理诉讼要做到公平公正
让不法之徒不得“尽其辞”
抓住根本才是“知”的最高境界
四、诚意章:君子当“慎其独”而“不自欺”
诚意的关键在于慎独
诚于中,必能形之于外
时刻记得有“十目所视,十手所指”
以德润身,心广体胖
五、正心章:修身以保持内心的中正为要
心有愤怒,则不得其正
心有恐惧,则不得其正
心有逸乐,则不得其正
心有忧患,则不得其正
心不在焉,一切就无从谈起
六、齐家章:齐家之关键在于修养自身品德
对自己的亲人不能过于偏爱
不要对自己厌恶的人心存偏见
面对自己敬畏之人行为容易有所偏失
过度哀矜往往会做出错误的判断
傲慢懈怠的人不一定一无是处
看人要长短兼顾
对子女不可一味溺爱
七、治国章:家事,国事,事事相通
欲治国先齐其家
君子不出家门也可成教于国
孝顺之人方可事君
敬兄之人也能做到敬长
欲爱民如子先爱护子女
像保护孩子一样去保护人民
一国之命运系于一家和一人
一个人、一句话可以影响整个国家
以“仁”治国,才能赢得人心
先要求自己而后再去要求别人
兄弟和睦,可教化国民
八、平天下章:以人为本,仁德厚民
敬老恤孤垂范以德
自己厌恶的行为不要强加给别人
爱民所爱,憎民所憎
慎重行事,避免偏差
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有德之人什么都会有的
德为本,财为末
重财轻德,本末倒置
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
不义之财终将会失去
世事无常,得“道”方能长久
为人处世,以善为宝
流亡在外,以亲为宝
品德高尚之人可堪重用
把奸佞小人驱逐
亲益远损,亲贤远愚
遇贤者应及时重用
遇奸邪小人要及时铲除
切不可做违背人性的事
君子得于信,失于骄
生财有大道
获取财富要遵循正道
为上者好仁,为下者必好义
尊崇仁义,成就大业
国库里的财富并非就是君王的
治国不应以捞取财富为目的
任用小人与国不利
内容摘要
本书最大限度地在尊重原典的基础上,分别从原典、注释、评析、翻译、解读等方面作了详细的注解和阐释,力求把圣人智慧的结晶流露在字里行间,以达读者理解和实践。
精彩内容
跟进解毒怀有不与万物相争的美德“大学之道”的第一条纲领是“明明德”。所谓“明明德”,意思就是要去明白、弄清楚并且彰显内心原有的光辉品德。儒家强调“人之初,性本善”,说的是人的本性原来就像赤子之心一样,生下来就是善良的。之所以长大后,有的变成了好人,有的变成了坏人,就在于自己没有把握好一个正确的方向,忘了做人的根本所在,以至于走入了歧路。这个根本就是“德”。“德”对一个人一生的影响是相当大的。
在唐睿宗时,睿宗的嫡长子李宪受封宋王,十分受宠。唐睿宗的另一个儿子李隆基聪明有为,他杀死了篡权乱政的韦皇后,为睿宗登上皇位立下了大功。
按照礼制,立太子通常是要立嫡长子的,有的大臣便对睿宗说:“嫡长子李宪仁德忠厚,没有任何劣迹,立他为太子既合礼法,又合民心,望皇上早日定夺。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早日立下储君才能让人心安稳,免得谁都惦记着下一任皇帝是谁,大臣们不知道该讨好哪个皇子,皇子们又各显手段争储君之位。这个大臣的建议可以说是很顺从礼制的,但同时也就是太顺从礼制了。立李宪是没什么不好,可是相比李宪来说,李隆基有大功,而且有雄才大略,更是治理天下的好人选。所以这让唐睿宗陷人了两难境地,立太子的事也一拖再拖,没有个定论。
他在考虑权衡的时候,下面的人也同样在伺机而动。
李宪看出了唐睿宗的心思,就对心腹说:“父皇不肯立太子,这说明他对我还有疑虑啊。李隆基虽然不是嫡长子,可是他功劳很大,没有他我们李家的天下可能还在被韦家把持,所以父皇看来是想立他啊。
”李宪的心腹说:“于情于理,太子之位都是你的,这事绝不能相让。我马上和百官联络,共同上书,向皇上说明利害,一定促成这件大事。”他当然想促成这件事,立了李宪当太子,日后当了皇上,那他作为心腹就可以飞黄腾达了。
当李宪的心腹和百官起草奏书的时候,李宪匆忙赶来,对他们说:“我考虑了多时,还是决定放弃太子之位,你们就不要为我费心了。”众人十分惊诧,在皇家见多了为太子之位争得头破血流不顾骨肉亲情的,却很少见到有机会当太子自己却放弃的,他们说:“太子之位事关你的前程性命,怎能轻易放弃呢?自古这个位置你争我夺,本是常事,有我们替你说话,你还怕什么呢?”李宪说:“大丈夫做事有所为,有所不为,我是十分慎重的。平王李隆基是我的弟弟,他有大功于国,父皇有心立他为太子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我若据理力争,不肯退出,我们兄弟之间就会有大的冲突,朝廷也不会平安。如果危及了国家,我岂不是罪人吗?
这种事我绝不会干。”李宪先是制止了想为他上书的官员,然后又亲自上书推荐李隆基为太子。他说:“平王文武双全,英勇睿智,他当太子有利于国家,我是衷心拥护他的。
我个入的得失微不足道,请父皇不要为我担心,早下决断。”唐睿宗很受感动,他对李宪说:“你深明大义,我就放心了。你有什么要求,我一定都会满足你。”李宪说:“一个人只要顺其自然,就没有什么事可以妨碍他了。我不会强求什么。”是啊,他连太子之位都可以看轻看淡,那还有什么放不下呢?所以,他一无所求。
李隆基当上太子后,就去拜访李宪,他说:“大哥主动让出尊位,不是大贤大德的人难以做到,大哥是如何设想的呢?”-李宪说:“你担当大任,大唐才会兴盛,我不能为了私利而坏了国家大事。望你日后勤政爱民,做个好皇帝,为兄就深感安慰了。”李隆基连声称谢,又说要和李宪共享天下,但是李宪很明智,没有让他说下去,而是告诫说:“很多事是追求不来的,只有顺天应命,才不会多受损伤。将来治国不要逞强任性,这样效果会更好。”毫无疑问,李宪是可以争夺一下太子之位的,而且不见得一定会输给李隆基,因为他是嫡长子,朝中那些遵循礼制的人一定会支持他,而且他平时德行就不错,很有人缘。可是就像他所说的,如果他想争太子之位,那么和李隆基之间的兄弟之情就会荡然无存了,手足将变成竞争对手,甚至可能手足相残,而且这不只是他们兄弟两个的争斗,还会牵连到那些各自支持他们的官员,如果百官都被卷入这件事中,那朝廷必然动荡不安,朝廷都动荡了,谁又去治理国家呢?
李宪的行为正应和了老子所说的“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他能深明大义,毅然放弃尊贵的太子之位,不去为了权力欲望而危及国家,这正是李宪的高尚明智之处。
上善若水,水德近道。如果我们人人都能够遵循道德至上的准则,在为人处世中像水一样谦逊包容,通变处下,怀有不与万物相争的美德,我们的社会也
就会达到和谐、美好的境界。(P003-005)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