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子的声音
①一般下午5点前订单,当日发货,开发票联系客服②教材,学习,考试类书默认有笔记(或做过)③其他类书一般无笔记,提前与客服沟通好再下单,否则本店不承担责任)④部分图书籍采用标准图片,可能存在不同印次不同封面,内容一致⑤出版时间过长的书都可能有自然发黄现象。
¥
13.37
2.4折
¥
56
九品
库存2件
作者史一棋
出版社民主与建设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ISBN9787513925174
出版时间2019-07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56元
货号1168752121890848784
上书时间2024-11-13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九品
- 商品描述
-
商品简介
本书通俗地叙述了先秦诸子的主要思想,分析了个中优劣,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感兴趣的读者来说,是一本相当不错的入门级读物。从春秋到战国,从老子到韩非子,这本书跨越了数百年的历史时期,呈现了儒、墨、道、法等学派的思想主张,以及老子、孔子、墨子、韩非子等多位思想家的学说及其流变,涉及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样貌,同时展现了百家争鸣的思想交流、学术论辩、理念争锋、门派兴衰。
作者简介
史一棋,1992年生,山西榆社人,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现为人民日报社记者。从业以来,发表各类文章数百篇,曾获第二十八届中国新闻奖。热爱先秦史、魏晋南北朝史,尤其注重探究其中的兴亡更替和治乱之理。独立运营微信公众号“好大一盘棋”。
目录
前篇 诸子的密码
第一章 精神
范畴的界定/004
年代与流派/006
基本精神/010
形成与表达/013
第二章 时代
周始封建/020
礼坏乐崩/023
士的崛兴/026
黄土与季风/029
中篇 诸子的声音
第三章 老子
老子来了,老子走了/036
读《老子》之法/039
道/044
处世之道 /050
治世之道/058
揭开面纱重看老子/065
第四章 孔子
苦孩子/072
读《论语》之法/075
刻板印象/082
人人都献出一点爱/086
不靠谱政治/094
君子的课堂/102
尽人事,听天命/108
第五章 墨子
仗剑敢问路在哪里/114
儒墨恩仇录/118
实利主义哲学/122
兼而爱之,爱人如己/128
唯才是举和唯上是从/134
来自鬼神的恐吓/139
林花谢春红,毋乃太匆匆/144
第六章 杨子
隐士新闻发言人/154
杨朱无爱,所以无书/157
第七章 商鞅
四个转折 /164
农战为本的《商君书》/168
治民?不,制民/171
历史进化论 /177
法家改革派的悲剧/181
内容摘要
本书通俗地叙述了先秦诸子的主要思想,分析了个中优劣,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感兴趣的读者来说,是一本相当不错的入门级读物。从春秋到战国,从老子到韩非子,这本书跨越了数百年的历史时期,呈现了儒、墨、道、法等学派的思想主张,以及老子、孔子、墨子、韩非子等多位思想家的学说及其流变,涉及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样貌,同时展现了百家争鸣的思想交流、学术论辩、理念争锋、门派兴衰。
主编推荐
许宏(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二里头工作队队长)
一棋自谓“奉献给读者的仅是恍然之后的小得”,其实书中不乏大悟。他把这些中国文化元典时代绝品中的灵魂级概念剥离出来,和你分享诸子声音的精妙之处,解读其中密码。我读此书,不禁每每拍案,如饮甘醇。
贾樟柯(导演、编剧、制片人)
先秦历史的厚重波澜,诸子百家的奔走呐喊,锐意青年的穷究思索,都融汇在这本书中。一棋的文字,有种电影画面般的表现力,不仅围绕着过去,也试图解答现在,更指向未来。
蒙曼(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诸子的声音就像诗歌,既婉转动人,给我们以美的享受,又振聋发聩,给我们的心灵以启迪。一棋将先秦诸子的人物经历与学说思想关联起来,再置入时代背景中去,为我们呈现了一副生动立体的图景,对于想了解这段思想史的读者是个福音。
【内容简介】
精彩内容
老子来了,老子走了诸子百家之中,首推老子。老子不但是诸子中年代最早的,而且其著作《老子》更被不少人认为是诸多哲学流派、思想学说的发源点,明朝时宋濂有言:“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道家祖之;“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神仙家祖之;“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扔无敌,执无兵,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加,哀者胜矣”,兵家祖之;“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乎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若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庄、列祖之;“将欲翕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申、韩祖之;“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张良祖之;“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曹参祖之。(见《诸子辩》)上面双引号里的内容都出自《老子》,宋濂连用七个“祖之”,认为道家、法家、兵家的学说,还有张良、曹参的治国之道,皆源自老子学说。可见,《老子》博大精深,远非常人可以参悟得透的。
然而老子的一生是一个谜。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中,胡适谈及他的事迹,用“已不可考”形容。关于老子之死,胡适则说“不知在于何时”,令读者摸不着头脑。相较之下,对老子生平记载最为详尽的《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论及他的结局时,也以“莫知其所终”做结。司马迁还说他“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后人根据这个说法,一口咬定老子至少活了一百六十岁,以此推断《老子》中藏有长生延年之术,大肆渲染。这虽是后人附会,但也为《老子》另添不少神秘的色彩。
根据《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是楚国苦县厉乡人,曾做过“周守藏室之史”,大概是周朝图书馆馆长。值得纪念的是,老子与孔子——这两位对中华民族的影响至远至深的伟大思想家——曾见过面。孔子一反圣贤师者形象,这次见面是他向老子求教,所谓“将问礼于老子”。老子一番教导,令孔子佩服得五体投地,孔子甚至说拜见老子就像见到神龙一般: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见《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然而,两位哲人的对话没能减少老子对世事的无奈,对社会的失望。老子所在的春秋年间,不知灭了多少国,破了多少家,杀了多少人,流了多少血。我们看《左传》《国语》《诗经》几部书,就知道长期战争使得国中百姓流离失所,丧乱死亡。原本坚如磐石的封建社会秩序摇摇欲坠,诸侯卿大夫们为一己之私,不惜相互侵略,亡国灭种者不可胜数。随着新兴地主阶级的勃兴,社会贫富差距逐渐拉大,“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的悲惨境遇早已出现,但上层统治者依旧在黑暗的政治中继续腐败,敲吸百姓骨髓,压榨人民血汗。天下,一片大乱。
也许正因为老子“周守藏室之史”的职位便利,他看穿了:世道不可拯救,人心也不可复归于纯粹,家国更不可能恢复稳定。老子在无人问津的故纸堆中读着往事沧桑,“一篇读罢头飞雪”,变白的不只是顶上青丝,更是胸中心血。对这样的世事,还有什么可留恋的呢?“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是啊,老子该离开了。
老子在历史舞台的退场也是一个谜。当他携童子,骑青牛,挎青葫,扬长而出函谷关时,被关令尹喜拦住:“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可能老子也觉得该为这不值得留恋的世界留下点什么,便著书上、下两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这便是通常将《老子》称为“五千言”的缘由。老子出关是一件意义重大的事件。他好像在宣示,人们已经不配受哲学的引导,何况人们也由于迷醉与迷失于物质世界,已经可耻地抛弃了哲学。一个绝顶的哲人,就这样神秘地离开了。
不过,关令尹喜恐怕不知道,正是他不经意之所为,为中华民族留下了一笔丰厚的思想与哲学的“矿藏”——《老子》。《老子》亦称《道德经》,被誉为“万经之王”,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哲学著作之一。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老子》是除了《圣经》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行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但《老子》是否为老子所著,学界存在巨大争议,以致很多书都用“相传为老子所作”之类的言语介绍这部经典。冯友兰就认为《老子》是后人假借老子之名而作,且成书年代比一贯认为的更晚,应在惠施和公孙龙之后。真实历史我们早已无缘一探究竟,即便是探究清楚了《老子》真的并非老子所著,除了毁掉我们民族记忆中的一位哲人,并抹杀千百年来普罗众生的一处精神归所,此外又有什么意义呢?怀疑一切的历史虚无主义,看似有理,实则是该警惕与抵制的罪魁。
司马迁用“无为自化,清静自正”简单的八个字,概括《老子》的思想精华。他还用“老子,隐君子也”定位这位哲人,这里的“隐君子”绝非隐士、隐藏的人等简单内涵,而是渗透着道家哲学的精髓,也就是《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所说的“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这种“若虚”“若愚”的理念,与现代低调处世的人格精神最为契合。
由老子的隐去推及道家一派学说。在杨朱眼中,“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见《孟子·尽心上》),这是隐士独具的退世主义哲学,只不过杨朱不甘寂寞,将这隐士的生活与感悟记述下来,传之后世。而老子认为,杨朱的逃避并不能完全回避世间的罪恶与丑陋,于是《老子》主张掌握宇宙万物的运行总规则——“道”,只要依照这种法则行事,便能达到道家明哲保身的基本目的。而庄子亦是隐君子一名,其避世缘于对现实社会政治的强烈不满,但并非杨朱式的消极回避,庄子为古今称道在于他“齐万物,一死生”(见《庄子·齐物论》)的思想,从更高的角度俯视万物,从而实现精神的超越。总而言之,杨朱讲逃避,老子为法道,庄子求超越。
了解杨朱、老子、庄子,这三位先秦道家不同阶段代表人物的基本主张,就能更好地理解老子“道”与“无为而治”思想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其基本的功利目的是在动乱社会中自我保护,避免生命损害,更进一步才是处世、治世的高层次追求。
其实,倡导“无为”不只是道家,法家也提倡“无为”,但以慎到为代表,法家的“无为”是君主施用法治之后的“无为”,是积极主动之后的“无为”,是使社会上下遵循社会现实与人心人性的“无为”。相比法家,我们并不能认定老子提倡“无为”就是消极的,非此即彼、非黑即白的极端思想要不得,老子不过是以“无为”而求“无不为”。
正面,是“无为”而温和退让的李耳;背面,却是“无不为”而野心勃勃的老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