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名人传
  • 名人传
  • 名人传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名人传

①一般下午5点前订单,当日发货,开发票联系客服②教材,学习,考试类书默认有笔记(或做过)③其他类书一般无笔记,提前与客服沟通好再下单,否则本店不承担责任)④部分图书籍采用标准图片,可能存在不同印次不同封面,内容一致⑤出版时间过长的书都可能有自然发黄现象。

13.61 2.3折 59.8 九品

仅1件

天津宝坻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罗曼·罗兰

出版社汕头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

ISBN9787565834158

出版时间1970-0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定价59.8元

货号1164451914604724239

上书时间2024-11-13

休闲图书吧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品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罗曼·罗兰(1866-1944),法国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批判现实主义作家、音乐评论家和社会活动家,1915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是20世纪上半叶法国著名人道主义作家。代表作品有《名人传》《约翰·克利斯朵夫》。还有取材于法国大革命的《革命戏剧集》,包括《群狼》《丹东》《七月十四日》等剧本8部。还有中篇小说《哥拉·布勒尼翁》,长篇小说《母与子》四部以及《阿耐蒂和西勒维》《夏天》等。   罗曼-罗兰的小说特点被人们归纳为“用音乐写小说”。另外,他还一生为争取人类自由、民主与光明进行不屈的斗争。他积极投身进步的政治活动,声援西班牙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并出席巴黎保卫和平大会,对人类进步事业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目录
贝多芬传 贝多芬传 海林根施塔特遗嘱 贝多芬致阿芝达牧师书 贝多芬致弗朗兹·葛哈特·韦该勒书 贝多芬致韦该勒书 爱莱奥诺·韦该勒致贝多芬书 贝多芬致韦该勒书 贝多芬致韦该勒书 贝多芬致莫希尔斯书 米开朗琪罗传 力量 崩裂的力 绝望 爱情 信仰 死亡 托尔斯泰传 伟人的序曲 生命的赞歌 感情的世界 巨星的陨落 托尔斯泰遗著论 亚洲对托尔斯泰的反响 托尔斯泰致甘地书


内容摘要
  罗曼·罗兰(1866-1944),法国思想家、文学家、批判现实主义作家、音乐评论家和社会活动家。   1866年1月29日生于法国中部高原上的小市镇克拉姆西。15岁时,随父母迁居巴黎。1899年罗曼·罗兰毕业于法国巴黎高等师范学校,通过会考取得了中学教师终身职位的资格。其后入罗马法国考古学校当研究生。   罗曼·罗兰归国后在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和巴黎大学讲授艺术史,并从事文艺创作。这时期他写了7个剧本,以历史上的英雄事件为题材,试图以“革命戏剧”对抗陈腐的戏剧艺术。   20世纪初,罗曼·罗兰的创作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罗兰为让世人“呼吸英雄的气息”,替具有巨大精神力量的英雄树碑立传,同时发表了他的长篇小说杰作《约翰·克利斯朵夫》,这是他的代表作,被高尔基称为“长篇叙事诗”。被誉为20世纪伟大的小说,罗曼·罗兰凭此书获得1915年诺贝尔文学奖。   《名人传》里的三个人,虽然一个是德国的音乐家,一个是意大利的雕塑家、画家、诗人,另一个是俄国的作家。各自处于不同的领域,但他们都是伟大的天才,在人生忧患困顿的征途上,为寻求真理和正义,为创造能表现真、善、美的不朽杰作,献出了毕生精力。   他们坚信只要自己的灵魂能够坚忍果敢,不因悲苦与劫难而一味地沉沦,那么就定能冲破肉身的束缚,奔向人生的崇高境界。   《名人传》创作于20世纪前期,无论在当时还是在后世都产生了十分广泛的影响。在这三部传记中,罗曼·罗兰没有拘泥于对传主的生平做琐屑的考证,也没有一般性地追溯他们的创作历程,而是紧紧把握住这三位拥有各自领域的艺术家的共同之处,着力刻画了他们为追求真善美而长期忍受苦难的心路历程。   罗曼·罗兰称这三位艺术家为“英雄”,以感人肺腑的笔墨,写出了他们与命运抗争的崇高勇气和担荷全人类苦难的伟大情怀,可以说是为我们谱写了另一阕“英雄交响曲”   20世纪初,在物质利益决定一切,欺小凌弱和暴力成为国际秩序的时代,需要的是高贵的精神,甘愿自我牺牲、以痛苦为人类献祭的榜样。   罗曼·罗兰把社会变革与进步的希望寄托在“英雄”人物的身上,他要为他心中理想的精神巨子立传,让人们“呼吸到英雄的气息”,为我们的精神世界创造光辉夺目的太阳。


精彩内容
  《名人传(名家名译)》:   有个朋友跟他说话,他凄然地微微一笑,从口袋里掏出一个小小的谈话本,并用其聋子常有的尖声让对方把想要他做的写下来。   他的脸色经常变化,或是突然有灵感出现,甚至是在街上,会使行人吓一大跳,或是他正弹琴时被人撞见的时候。面部肌肉常常隆起,青筋暴跳;野性的眼睛变得分外吓人;嘴唇发抖;一副被自己招来的魔鬼制伏的巫师的神态。如同莎士比亚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尤利乌斯·贝内迪克特说:“像李尔王。”   路德维希·冯·贝多芬于1770年12月16日生于邻近科隆的波恩的一所破屋的可怜的阁楼上。他祖籍弗朗德勒,父亲是个既无才华又酗酒的男高音歌手。母亲是个女佣,是厨师的女儿,第一次嫁给一个男仆,丈夫死后,改嫁贝多芬的父亲。   苦难的童年,缺少被家庭温馨呵护着的莫扎特那样的家庭温暖。自一开始起,人生就向他显示出像一场凄惨而残暴的战斗似的。他父亲想到用他的音乐天赋,把他吹得如同一个神童。   4岁时,父亲就把他一连几个小时地钉在羽管键琴前,或给他一把小提琴,把他关在房间里,压得他透不过气来。他差一点因此而永远厌恶艺术。父亲必须使用暴力才能使贝多芬学习音乐。年少时的他就得为物质生活而操心,想法挣钱吃饭,为过早的重任而发愁。11岁时,他进了剧院乐团;13岁时,他当了管风琴手。   1787年,他失去了他崇敬的母亲,他成了一家之主,担负起对两个弟弟的教育重任。他羞愧地被迫要求酗酒成性的父亲退休,后来已无力支撑门户:人家把父亲的养老金都交给了儿子,免得他胡花乱用。这桩桩件件的悲惨事在他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痕。   他在波恩的一家人家找到了一个亲切的依托,那是他始终珍视的布勒宁一家。可爱的埃莱奥诺雷·德·布勒宁小他2岁。他教她音乐,并领她走向诗歌。她是他童年的伙伴。也许两人之间有了一种十分温柔的感情。埃莱奥诺雷后来嫁给了韦格勒医生,后者也是贝多芬的好友之一。   直至最后,他们之间都一直保持着一种恬静友情,这可以从韦格勒和埃莱奥诺雷与忠实的老友之间的书信往来得到印证。当三个人都垂垂老矣时,友情更加的动人,而且心灵仍如从前一样的年轻。   尽管贝多芬的童年非常的悲惨,但他对童年,对童年待过的地方,始终保存着一种温馨而凄凉的回忆。他被迫离开波恩,前往几乎度过了其整个一生的维也纳。   在这里,贝多芬度过了他的头20年。在这里,他少年的心灵之梦形成了。他的心永远地维系在这片土地上,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仍梦想着再见到它,但始终未能如愿。   ……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