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地震灾区农村恢复重建与农民生计问题研究
①一般下午5点前订单,当日发货,开发票联系客服②教材,学习,考试类书默认有笔记(或做过)③其他类书一般无笔记,提前与客服沟通好再下单,否则本店不承担责任)④部分图书籍采用标准图片,可能存在不同印次不同封面,内容一致⑤出版时间过长的书都可能有自然发黄现象。
¥
10.97
2.4折
¥
45
九品
仅1件
作者侯庆丰
出版社中国农业出版社
ISBN9787109239227
出版时间2018-06
四部分类子部>艺术>书画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45元
货号1157745838849114125
上书时间2024-11-13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九品
- 商品描述
-
前言
甘肃省是“5.12”汶川大地震除四川省主震区以外受灾最严重的省份;地震让这片干旱、贫瘠的土地雪上加霜。灾后全国各族人民本着尊重生命、以人为本、崇尚价值、共建共享的理念,帮助甘肃省灾区人民展开了艰难而漫长的恢复重建活动。时至今日,政府和社会各界援助的恢复重建工作早已结束,但曾经痛失家园的几百万群众的生产、生活水平是否得到提高?重建伊始所提出的“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目标是否有效落实?“三年基本恢复、五年发展振兴、十年全面小康”的目标实现程度如何?在灾后重建中我们得到了哪些有价值、有意义的经验和教训?基于上述一系列问题,课题组先后四次走访了甘肃省武都区、文县、康县、西和、两当县重灾区30个行政村900户农户,采取问卷调查、关键人物访谈、座谈、观察以及查阅资料等方法,收集了大量的一手资料。运用比较分析方法,在时间维度上进行纵向比较,在空间维度上进行横向比较分析,掌握受灾农民生产生活是否发生了变化;运用归因分析方法,具体分析了地震灾害对农业生产、非农就业、农民家庭收入和消费的影响;运用逻辑分析法,开发出了农户生计评价指标体系,并对灾区农户生计情况进行了系统评价;运用综合评分的方法,汇总整理了灾区农民的基本需求。通过总结恢复重建中的成功案例和经验,提出了甘肃省地震灾区农村可持续生计模式和相关政策建议。
从恢复重建情况来看,截至2011年年底,政府和社会援助的重建工作已基本完成。全省3905项灾后恢复重建项目全部开工,资金到位率和竣工率分别达到99.9%、97.9%。在农村居民住房重建方面,重建户数最多的武都区、康县、文县、礼县,分别达到71403户、34966户、32501户和26190户,维修户最多的成县、徽县、礼县,分别达到35143户、34743户和32153户,住房重建完成后,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在农村公共设施重建方面,重建维修的学校、医院达到750所,教育卫生基础设施条件达到了全省先进水平,完成了1110千米国道与省道干线和8690千米乡村公路的改建与新建,灾区农村交通运输能力明显提升。通过灾后重建,农村住房重建的目标基本实现,为灾区农户生活消除了后顾之忧。防灾减灾服务体系建设得到加强,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有效提高。公共基础设施得到了恢复与发展,极大地方便了灾区农民生活和农业生产。生产建设与产业发展初步恢复,探索创新了发展模式。市场服务体系建设有效推进,城乡商贸流通活力明显增强。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受关注程度得到显著提高,强化了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和意识。能力建设投入加大,社会保障效果明显。基层组织建设与民主政治建设的步伐显著加快,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与民主政治建设的良性互动。
从实现小康目标来看,从2011年开始,灾区农村加快推进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通过新农村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尤其是《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明确地将甘肃省重灾区划归为秦巴山集中连片特殊贫困地区,当地实施了一系列惠民政策和扶贫开发项目后,灾区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按照国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测算,截至2016年,甘肃省地震灾区小康指数接近70%。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对灾区人民早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但是,前所未有的援助和政策的扶持、环境的变化、基层组织的更新、沟通的变异、利益的异化……这些外来因素的骤变,打破了原有的均衡。不同群体之间由于利益诉求各异,导致灾区农民意见陡增,各种矛盾冲突集中爆发。在住房重建方面,制度供给不足,重建秩序混乱,重建信息不对称,干群关系紧张,农户重建机会成本较高。在农村产业恢复方面,土地流转不规范,农民权益得不到保护,基础设施仍然不完善,土地产出率较低,农民生计能力普遍不足,农业产业发展空间有限,农村劳动力数量不足,农业生产用工困难。在农户融资与还贷方面,大多数农户承担了沉重债务,到期偿还能力低下。在社会发展方面,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滞后,基层组织薄弱,领导带动作用发挥不够。为了寻找解决上述问题的思路,本书从住房重建、产业重建、社会和生态恢复等几方面开展了研究,以期今后为灾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决策提供参考。
第一,构建了政治、经济、文化相互协调发展的制度框架。灾后重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的问题,需要综合应用生态、环境、农业、管理、交通、水利、规划等方面的知识和技术,需要大量的资金、人力和物力支持,需要全国乃至全世界成千上万的专业人员协同作战,需要政府、社会团体、灾区农民共同努力。
作者简介
侯庆丰,男,汉族,1973年9月生,甘肃通渭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甘肃省医疗保险研究会董事。主要研究方向为农民生计、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农业项目及政策效果评价。主持完成各类课题20余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1项,省级课题8项,横向项目10余项。发表各类学术论文30余篇。出版专著3部,参编国家教材1部。获甘肃省第社会科学成果二等奖1次、三等奖3次。
马金娥,女,甘肃定西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硕士,副教授。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在甘肃农业大学马克思学院任教。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高级访问学者。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毛泽东思想、“三农”问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等。参与完成国家课题1项,主持并完成省级课题10余项,在国内学术期刊及学术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2008年获教育部“形势与政策”论文三等奖。
高学勇,男,汉族,1968年3月生,甘肃定西人。主任编辑,甘肃高校新闻学会会长、中国高校校报协会常务理事、中国高校校报协会党支部组织委员。先后在《中国教育部》《甘肃日报》等新闻媒体发布通讯、消息等新闻作品80余篇,获中国高校校报协会好新闻一、二、三等奖10余项。在《传媒》《甘肃社会科学研究》等学术刊物发布研究论文40余篇。主持完成甘肃省社科重点项目1项、一般项目1项,省教育厅项目2项,第二主持人完成国家社科规划项目1项。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第三节 研究假设与主要结论
第二章 研究现状及理论基础
第一节 恢复重建研究综述
第二节 恢复重建概念及内涵
第三节 脆弱性分析与农户生计理论
第三章 样本村概况
第一节 自然地理
第二节 人口与耕地
第三节 种植养殖
第四节 社会事业发展
第四章 农业生产恢复情况
第一节 农业生产现状
第二节 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第三节 灾后农业生产恢复情况
第四节 农业发展的对策
第五章 非农就业-恢复情况
第一节 劳动力特征
第二节 非农就业的现状及特点
第三节 灾害对非农就业的影响及恢复情况
第四节 非农就业的对策
第六章 收入和消费恢复情况
第一节 农民收入恢复情况
第二节 农民消费恢复情况
第七章 恢复重建暴露出的问题
第一节 住房重建中存在的问题
第二节 产业恢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第三节 融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第四节 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第五节 生态环境恢复中存在的问题
第八章 农户生计系统评估
第一节 农户生计系统评估方法
第二节 灾区农户生计系统评估过程
第三节 恢复重建对农户生计的影响
第四节 适应环境改变的生计策略
第九章 农户生计恢复需求分析
第一节 农户住房重建需求
第二节 农户生产恢复与发展需求
第三节 公共服务恢复重建需求
第十章 构建农户可持续生计模式
第一节 构建农户多元化生计模式
第二节 构建开发式反贫困生计模式
第三节 构建政府引导的反贫困模式
第十一章 农村发展类型辨识及发展道路选择
第一节 农村发展类型的理论概述
第二节 样本村发展类型的确定
第三节 灾区农村发展道路选择
第四节 灾区农民安置模式
第十二章 恢复重建的对策与措施
第一节 进一步加强灾区农村政治文明建设
第二节 持续推进灾区农村产业恢复与重建
第三节 促进灾区农村社会系统重构
第四节 积极推进灾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
参考文献
内容摘要
侯庆丰、马金娥、高学勇编著的《甘肃省地震灾区农村恢复重建与农民生计问题研究》通过对汶川大地震重灾区――甘肃省武都区、文县、康县、西和县、两当县等地的实地调查,收集了大量的恢复重建方面的一手资料,通过分析灾区农村恢复重建的现状和主要存在的问题,系统评估农户生产、生活恢复情况,汇总整理灾区农民的基本需求,总结恢复重建中的成功案例和经验,提出甘肃省地震灾区农村可持续生计模式和相关政策建议为后重建时期灾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精彩内容
······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