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探寻一个好社会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探寻一个好社会

①一般下午5点前订单,当日发货,开发票联系客服②教材,学习,考试类书默认有笔记(或做过)③其他类书一般无笔记,提前与客服沟通好再下单,否则本店不承担责任)④部分图书籍采用标准图片,可能存在不同印次不同封面,内容一致⑤出版时间过长的书都可能有自然发黄现象。

10.22 2.6折 39 九品

库存2件

天津宝坻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张冠生

出版社理想国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49588688

出版时间2016-10

四部分类子部>艺术>书画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定价39元

货号972062940218376200

上书时间2024-11-13

休闲图书吧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品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乡土还能重建吗?我们还有一个共同的未来吗?《探寻一个好社会(费孝通说乡土中国)(精)》由张冠生著,听费孝通讲中国故事,探寻“中国方案”。
生命和乡土结合在一起,就不怕时间的冲洗了。
“我很怕在我‘为人’的最后一刻时仍和现在一般的未认识人类究系何物。”费孝通十七岁写下的话,已然昭示毕生志向。几千年农耕文明养成的乡土中国,欲从农耕、保守、封闭、礼治的传统形态转换到工商、进取、开放、法治的现代轨道,何其艰难?费孝通的一生著述,是一笔特殊遗产。对乡土中国的观察和描述,不是隔靴搔痒,而是深入骨髓;对美好社会的探寻,不是纸上谈兵,而是躬身实践。他为这世界留下来的数百万字,如果确定一个总题目,“乡土中国”可作首选。
每个期待身处好社会、过上好日子的读者,都不妨读读费先生明白晓畅的文字。多听费先生说话,能更多读懂吾国吾民,自己的寻常日子也会更有意味。

作者简介

张冠生,1954年生,祖籍江苏,生于河南。知青五年,七七级四年。有社科研究、编辑、记者、公务员经历。曾长期就职于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会,为费孝通教授做助手。先后主持宣传部和参政议政部工作。发表文章于《中国社会科学》、《读书》、《东方》、《随笔》、《温故》等刊。出版著作《费孝通传》、《知道:沈昌文口述自传》、《晴耕雨读》、《田野里的大师:费孝通社会调查纪实》、《从前的先生:盟史零札(1939—1950)》、《纸年轮》、《纸日月》等。

 

特别感谢:本书摄影沈继光先生(即《物语三千》、《乡愁北京》作者)。

 




目录

【序言】 《探寻一个好社会》四题(胡洪侠)

 


 

 

【前言】 1930,一个开始

 

【01】 抑止不住的爱好

 

【02】 青春作伴

 

【03】 吴师三引

 

【04】 外教三师

 

【05】 潘师三序

 

【06】 江村三访

 

【07】 云南三村

 

【08】 乡土中国

 

【09】 我们复兴的基地

 

【10】 人生的另一道路

 

【11】 世界缩小得太快

 

【12】 我怎能不低头呢

 

【13】 干校家书

 

【14】 重访美国

 

【15】 小城镇,大问题

 

【16】 行行重行行

 

【17】 译稿传奇

 

【18】 年近谢幕

 

【19】 人世纷扰

 

【20】 究天人之际

 

【后记】 听费孝通先生“重释美好社会”

 

【附录一】 费孝通先生访问江村纪事

 

【附录二】 费孝通先生著述年表

 

【跋】 1936,一块界碑

 


 




内容摘要

生命和乡土结合在一起,就不怕时间的冲洗了。

 

费孝通说,自己一辈子只写了两篇文章,一篇“农村”,一篇“民族”。

 

本书以闲适的书话体重述费先生心路、学路、思路与书路,游刃有余,亲切可读,既发挥出书话体“真性情、真见识、真故事”的自由精神,也呈现出重回历史现场之亲闻、亲历、亲见的独有魅力。

 

费孝通少年早慧,青年成名,中年成器,盛年成“鬼”,晚年成仁,暮年得道。其早年心志一以贯之,直达生命终点。那些在岁月中轻轻翻动的泛黄书稿,带我们回到行行重行行的田野调查现场,体味瑶山惨剧的恸殇时刻,师友的恩情与离散,耄耋老境中的真诚反思……大时代里的一介书生,在外界巨变中力图持续内心的写作,其终*关怀是对美好社会的思考和探寻,是乡土中国的现代出路和现实途径。那种一往情深,何等可爱。

 

这些珍贵手稿,亦在历史的浮沉中遭遇叵测的命运:有的湮没于战乱流离,不知所终;有的毁于浩劫岁月,毕生心血毁于一旦;有的竟在佚失多年后传奇般地重见天日。一段段尘封已久的书话,重现费孝通起伏动荡的生命记忆,亦勾勒出百年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史。



主编推荐

★ 好社会就像好房子,听费孝通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重释何为“美好社会”——大时代里的一介书生,在外界巨变与历史动荡中力图持续内心的写作,其终*求索,是接通心底那个叫“中国文化出路”的大题目,探寻社会如何能更好。生命即学术,学术即为家国命运苦苦探寻出路,哪怕忽而被抛在时代后面,发出“空留缎带在人间”的慨叹,也矢志不渝。那种一往情深,何等可爱。书中首次发表《对“美好社会”的思考》一文手稿,为费孝通一生探寻心得的浓缩,也是中国学者首次就“重释美好社会”议题向世界发言,系统阐释“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思想。

 

★ 纪念江村调查八十周年,探寻乡土社会变迁的“中国方案”——1936年的江村调查,是费孝通一生探寻“中国方案”的起点,他的《江村经济》一书向世界讲述了“中国乡村社区的全部生活”,深刻探究传统文化在西方影响下的变迁,成为中国本土化研究的典范。江村之变,可作乡土中国八十年变迁的缩影。几千年农耕文明养成的乡土中国,欲从农耕、保守、封闭、礼治的传统形态转换到工商、进取、开放、法治的现代轨道,何其艰难?费孝通的一生著述,是一笔特殊遗产,如果确定一个总题目,为“乡土中国的现代出路和现实途径”——农业文化和工业文化如何替易?面对乡土社会的损蚀,乡土还能重建吗?城市化怎样避免西方国家经历的社会震荡、农村凋敝、农民流离失所的代价?

 

★ 一段段尘封的书话,一份份弥足珍贵的常识清单,一代知识分子“为社会诊病治病”的精神史——以书话体重述社会人类学家费孝通的一生求索与生命传奇,亦勾勒出百年知识分子的精神史。费先生一辈子都在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如今,讲故事的人也成为后人阅之不尽的故事,令人常常怀念,久久流泪。一个人的纪念,亦是当代学者向一代学人的致敬之书。

 




精彩内容
 费先生十四岁首次发表作品,是一篇短文——《秀才先生的恶作剧》。
该文写于1924年1月15日,发表于商务印书馆创办的《少年》杂志。当时,他是东吴大学附中的学生
。一位亲戚热心为他订阅了该刊,启发了费先生早年的文学兴趣。
从当读者开始,逐渐希望也当作者。少年费孝通虽有投稿,却没有指望很快能发表。某期杂志送到,他即开卷,循序而读,忽见投稿已发表,大感意外。
他曾回忆当时情形——“我照例按篇章次序读下去,直到最后的‘少年文艺’栏,突然惊呼起来,一时不知所措。原来我发现寄去的那篇《秀才先生的恶作剧》已用铅字印在了白纸上。这种深刻的激动,一生难忘。它成了一股强烈的诱导力,鼓励着我写作又写作。……写作就成了我抑止不住的爱好。”“写作又写作”的过程中,费先生发表在《少年》杂志的文章篇目增多,位置也逐渐前移,直到开卷首篇。
人间生死,草木枯荣,心中哀乐,梦里甘苦,母亲的针线,清明的纸灰……都是费先生敏感、易感、
思索、叙述的内容。其中萦绕着一种清晰的人道情感
和人文精神。
有篇文章题为《新年的礼物》,费先生说:“新年的快乐,本来不是少数人的,应该使全人类都快乐。尤其是穷人和老人,因为他们辛苦了一年,在一年的开始,应该特别地使他们快乐。”《一根红缎带》一文,则借一只小动物的遭遇表达人间心情,大有余味。
1927年,费先生写了《圣诞节续话》一文,明确表达对社会本质、人类本性的研究志趣。文中说:“我很怕在我‘为人’的最后一刻时仍和现在一般的未认识人类究系何物……”这或是费先生早期文章中最值得留意的一句话。
一生志业由此开笔。
1930年,费先生离开苏州东吴,转学北平燕园。
换了校园,也换了专业,他从东吴大学医预科转至燕京大学社会学系本科,全副心思集中于每一门功课的研修,以争取最好成绩。他说自己当时“成了一个书虫”,几乎读遍了恩师吴文藻书架上所有的书。
1933年,费先生完成本科学位论文,还写了多篇文章,如《人类学几大派——功能学派之地位》、《中国文化内部变异的研究举例》、《社会学家派克(即帕克)论中国》、《社会变迁研究中的都市和乡村》、《社会研究的程序》等等。
吴文藻对这个学生寄托厚望,先后把他送到俄国人类学家史禄国(Shirokogorov)和英国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Malinowski)门下。费先生得名师接力,持
续点化,终以博士论文《江村经济》赢得学术名望,享誉国际人类学界。
1948年春,费先生的“昆明时期”告一段落。一
个时代也、杼洛幂。
费先生似有感知,清理旧文,把旅行游记、怀人杂写拢到一起,合编成册。誊清后,订成稿本,题作《山水·人物》,寄给好友储安平。
若能顺利出版,算是大时代里一介书生的一笔记录、一个小结。敏感的费先生似已意识到,须准备进人一个不同的时代。
其时,储安平在上海主持《观察》杂志,销路好,有盈利,遂以利润出版学术著作,有“观察丛书”,广受读者欢迎。费先生的《乡土中国》、《乡土重建》等著述在“观察丛书’,出版后.均有上佳销路。
《观察》系时政类刊物,是当年国统区知识分子和民众了解国内国际局势的通透窗口。因其名家啸聚,文章好看,一纸风行,反而惹得当局钳制。储安平本人也被监视,乃至在上海无法安身。
眼见杂志备受打压,出版已无条件,储安平带着
《山水.人物》稿本离沪赴京,找到清华园胜因院的费先生,’奉还书稿,暂时避居费字。学院工作室里躲过风暴。
1972年春,费先生从湖北沙洋民院干校回京。多年暌违,工作室内还是原样。稿本还在书架沉睡,费先生却因忙于译事,平时只用字典和百科全书,顾不得、似乎也淡漠了当年少作。
1978年,费先生奉调中国社科院,须搬离中央民族学院工作室。他把室内书籍、文件搬回家中,清理之间,在一堆书稿里看见《山水·人物》稿本。
那是怎样的情景?费先生说,“历劫犹存,相对无言”。
1986年,费先生的《江村经济》汉译本初版。翌年,为该书发布会,江苏人民出版社派员到京,拜访费先生,表示乐意继续出版其著述。
费先生想起“默然渡过劫难”的《山水·人物》,想起不知其踪的老友储安平。他“第一次从头到尾自己阅读了一遍。其间已相隔近四十年了。心头自会另有一番滋味”。
近四十年间,费先生的写作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他曾以《我这一年》记录和表明自己愿意适应变化的诚意与实践,似仍有不能适应的地方,这才“另有一番滋味”。这番滋味,来自他在外界巨变中力图持
续内心的“写作又写作”。
其间,费先生参与过民族识别等项工作。在一定程度上,这是他倾心的田野调查和社区研究事务,可以寄托学术兴趣,延续写作爱好。他也确实写有《兄弟民族在贵州》和《话说呼伦贝尔》两本游记,后因“反右”运动而人冷宫。
费先生想起冷宫中的稿本,希望能解冻、面世。
P7-10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