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找寻京郊旗人社会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找寻京郊旗人社会

①一般下午5点前订单,当日发货,开发票联系客服②教材,学习,考试类书默认有笔记(或做过)③其他类书一般无笔记,提前与客服沟通好再下单,否则本店不承担责任)④部分图书籍采用标准图片,可能存在不同印次不同封面,内容一致⑤出版时间过长的书都可能有自然发黄现象。

13.21 2.3折 58 九品

仅1件

天津宝坻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邱源媛

出版社北京出版社

ISBN9787200109320

出版时间2014-10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58元

货号972061445439733767

上书时间2024-11-13

休闲图书吧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品
商品描述
前言
  序

  说起北京文化,人们总是会对前门外的天桥、宣武门外的会馆津津乐道,这些带有浓郁汉族色彩的所在,已经成为北京文化的标志。可人们却在有意无意间忽略了一个事实,即曾经对北京历史、文化风貌产生过深刻影响的大清王朝是由旗人“旗人”,是清代八旗成员的统称。“满族”一称的正式出现和使用,始于20世纪50年代中国民族识别。此前,概而言之,八旗成员被称为“旗人”。辛亥革命前后,曾出现过“旗族”一词,但该词流传时间短暂,范围并不广泛。因此,在对该人群的称呼上,本书除了引用他人文章、访谈或涉及他人观点,为尊重本人意见,采用其所之词外,其余用词,原则上以时间为界限:20世纪50年代之前,使用“旗人”;20世纪50年代之后,使用“满族”。建立、统治的,北京文化与旗人密不可分。旧时的北京有句老话“不分满汉,但问旗民”,旗人与民人是清代北京社会成员的基本分野。谈起老北京,但凡带有“京味儿”的东西,几乎都渗透着旗人的影响。离开旗人的历史和文化,所谓的“京味儿”便无从谈起。

  近年来,北京城内的旗人文化逐渐得到学术界、文化界的重视,也引起普通百姓的广泛关注,但凡此种种大多限于城区,郊区大量的旗人群体尚未进入大众视野。

  随着整体史研究的兴起,城市郊区,即城市边缘的研究,成为UrbanHistory(城市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以往Historyofcity(城市的历史)相比,UrbanHistory不再是单纯地描述城市发展历史,而是将城市看作有机的社会主体,将城市化视为特定环境和历史条件下发生的广泛的社会运动过程,以城市的社会集团矛盾、都市环境与人类生活的相互影响为主要研究目的,从整体史的角度考察城市的变迁。在这种研究模式下,城市边缘成为城市史研究中无法割裂而且相当重要的一部分。然而,当前的北京城市史中,循此路径而展开的研究并不多见,这成为本书关注北京城郊的出发点之一。

  1644年之后,旗人进入山海关,在畿辅(今天的北京、天津、河北等地)各个地区定居下来,形成层层环绕京师的完整的军事戍防和社会生活体系。这些旗人中,除了征战沙场的八旗兵丁之外,还有诸如庄头、壮丁等人群。所谓庄头、壮丁,就是生活在八旗庄园体制下的旗人群体。八旗庄园制度源于入关前的努尔哈赤时期,是后金国的一种生产组织单位。庄,大体上可分为皇庄、王庄、八旗官庄等。以壮丁(庄奴)从事生产,并从中选择一名经济条件较好、有管理能力的壮丁充任庄头以管理庄务,为王公贵族和普通旗丁提供了生活保障。该群体达数十万乃至百万之众,他们中不少人便居住在现今的北京郊区,曾经是该地区的主要居民。

  遗憾的是,该群体虽然人数庞大,对于北京的历史和社会也曾产生过深刻影响,但由于种种原因,逐渐被后人忽略,或者与其他人群相混淆。时至今日,他们的历史渊源和祖先记忆,更是在一代一代的沉寂中逐渐泯灭,被众人,也包括他们自己慢慢淡忘。京郊旗人后裔,便是本书的主人公;探访该人群、问寻其祖先的故事,即是本书的主题。

  基于主题与研究方式,本书希望做一次尝试,即将口述访谈、民间文献和官方史料相结合,在多重视角下考察清代畿辅地区庄头旗人社会及其后人的生活。

  当年的旗人后代,如今仍然在这片土地上平静地繁衍和生活着,老人们用自己的记忆方式淡淡地讲述着祖先的故事。在时间的磨蚀中,有的记忆正逐渐消失,有的变得支离破碎,而有的却在祖祖辈辈的口耳相传中,不断重复、塑造,最终固化。

  正是这些模糊的记忆以及各种不确定因素,让该群体长期隐匿于京、津、冀等地的村村落落,融于其他人群之中,也使得我们不得不在田野与文献中,点点滴滴“寻找”他们的踪影。最初的“寻找”迷雾重重,田野中的口述访谈不断出现让人意外的疑问,茫然之中,只能转而求索于文献。文献是一把钥匙,是“寻找”这群人的起点和基础,它弥补了口述中缺失的历史,是田野调查不可缺少的依据和引导。依凭文献指引的方向,我们回到田野,用文献去度量口述;反之,再以口述来反思历史。从口述到文献,再从文献回到口述,这样的过程不断反复,记忆的碎片逐渐被拼合连缀,历史的脉络也逐渐清晰。

  人类的历史,就如同拥有无数棱面的水晶体,无论是口述,还是各类文献,都是一个个相对独立而又彼此关联的棱面。每个棱面在构成整体的同时,都会透射出自我个性的独特光彩。本书希望通过不同层面、不同方式的叙事(文献记载、口述记忆),从一个侧面,向读者展示一部京郊旗人群体历史兴衰与沉浮的“生命史”。正是这一幅幅众生画卷,构成了凝重而悠远的北京城市史。

作者简介
 
 邱源媛,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领域为清史、满族史,著有《清前期宫廷礼乐研究》。

目录


第一章被遗忘的人群——寻找北京郊区的皇粮庄头

一、庄头“脸谱”种种

二、庄头后人觅踪

第二章史书中的皇粮庄头

一、清初的圈地与庄园的建立

二、皇家奴仆——皇粮庄头

1.从龙入关的老圈庄头

2.带地为奴的投充庄头

三、清末皇庄的范围和规模

第三章下坡屯商家:“姓商的就是满族人”

一、家族来源:“来了就是来种地的,四等皇粮庄头”

二、家族世系

1.家族身份的确认:访谈——户口册——访谈——档案

2.分家:“西门接了庄头以后……他是属于旺门”

3.庄头一支:“当时就是长子继承庄头,就是商继刚”

4.商大爷的本支:“永伶啊是我们的直系祖先”

5.家族世系

三、辛亥革命之后的家族演变

1.口述记忆

2.文献记载

第四章老庄头于家:“这么大的一个家族,怎么就没人了呢?”

一、寻找于姓庄头

二、家族的来源和世系

1.“我们随老罕王过来的”

2.家族世系

三、家族的衰落

四、三支于姓家族:李桥北河于家、李遂沟北于家、柳各庄于家

五、于家的民族成分

六、于姓庄头后人的生活

1.于大妈访谈:“给他的时候,都不知道他们家是满族”

2.于大爷访谈:“我们家爷爷那辈儿不行,都是我父亲置的地”

3.于大爷访谈:“我除了知道我爸爸……连我爷爷我都不知道”

第五章庄头家族

一、顺义马坡镇肖家坡(萧家坡)、大营村吴姓庄头

1.文献中的吴庄头

2.寻访肖家坡、大营村

3.主子与奴仆

二、顺义李桥镇北河村网户王庄头

1.家族来源与世系

2.“我爷爷亲哥儿仨,俺们家最穷”

3.在北京

三、顺义李遂镇柳各庄杨庄头

1.家族世系

2.庄头杨新斋一支

3.“我们这支延续到现在,不犯法,但不是那种很本分的”

4.“我爷爷不败家,四七年‘土改’我们就成地主了”

5.“我爸爸四七年入党,五六年开除党籍”

四、河北省霸州市陈厨营邓家

1.访谈缘由简介

2.“我们姓邓的……是燕王扫北带过来了”

3.第二次访谈

余论:关于旗人与民人的一点思考

一、富甲一方与奴才本色:旗人庄头的双重身份

二、分家而不析产:旗人庄头土地所有权的特殊性

三、漠视与淡忘:旗人民众的历史记忆

参考书目

索引

内容摘要
  在北京郊区的村村落落中,“隐匿”着这样一个被遗忘的人群。他们的祖先,都是清代八旗制度下的“庄头”。“庄头”既不同于汉族地主,也不同于内城旗人或八旗兵丁,他们为皇室和王公贵族经营庄园、土地,催租督产,是清代八旗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或可富甲一方,但却世代为奴。如今,关于他们的历史记忆,正在一代代人的淡化中逐渐泯灭……《北京口述历史·找寻京郊旗人社会:口述与文献双重视角下的城市边缘群体》通过将口述访谈、田野调查和文献考证相结合,在多重视角下,考察了京郊地区旗人社会及其后裔的生活状况。

主编推荐
适读人群 :学术界,北京文史爱好者,大众

   《北京口述历史·找寻京郊旗人社会:口述与文献双重视角下的城市边缘群体》以具有学术规范的访谈方式,让北京人自己说话,讲述他们在这座城市所经历的生活、感受,以及对祖先的记忆。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