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听如何说
①一般下午5点前订单,当日发货,开发票联系客服②教材,学习,考试类书默认有笔记(或做过)③其他类书一般无笔记,提前与客服沟通好再下单,否则本店不承担责任)④部分图书籍采用标准图片,可能存在不同印次不同封面,内容一致⑤出版时间过长的书都可能有自然发黄现象。
¥
8.41
2.8折
¥
30
九品
仅1件
作者莫提默·J.艾德勒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057004
出版时间2008-05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30元
货号1015503651970072596
上书时间2024-11-12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九品
- 商品描述
-
前言
第一章 学校里不曾传授的技巧 1 你知道如何才能与他人沟通吗?而对方又是怎样回应你的呢? 哭泣、脸部表情、手势,或者其他肢体信号,有时候这些就足够了。 可是,说到底,语言才是最常用到的办法——表达的一方靠了说和写,接 收的一方是靠了听和读。 语言的这四种功用,形成两对平行组合:读和写是一组;相应地,听 和说是一组。显而易见,每一对中的双方是互补关系。要是没有人读,写 下的文章就一无用处;而要是没人听你说话,那你说来说去岂不成了对牛 弹琴? 所有人都得承认,总是有些人要比别人更会写;不管是天生如此,还 是后天训练得来,又或者是两者兼而有之。总之,这些人写起来就是比别 人略胜一筹。可是,就算是再会写的人,如果碰上个不会读的人,那么也 是枉然。我们都明白,读的能力要靠后天训练;我们也都同意,有些人就 是要比别人更会读。 听和说的道理与此相同。也许有些人天生禀赋过人,就是比别人更擅 长于口头表达;不过,要想使这种天赋得到充分发挥,就必须要得到后天 训练。同样,要想在听的方面有过人本领,要么靠天分,要么必得靠后天 训练才能获得。 这四种截然不同的表现形态,是人与人之间进行思想交流的过程中所 必不可少的,而要想把这种交流的过程进行得顺畅,就需要全面培养好这 四种能力,缺一不可。那么,你上学的时候,老师到底教过你其中的哪几 种能力呢?现在,你的孩子在学校里又学过几种呢? 你也许毫不迟疑就能给出答案:老师教过你如何读和写;同样,你的 孩子们也在学习如何读和写。你会马上又补充一句:虽然学校中提供的这 些训练远不能尽如人意,但是至少在小学里,对读和写的相应指导还是有 的。 对写的指导甚至还持续到基础教育阶段以上:一直到高中,甚至到大 学一二年级,还会有写作方面的课程。可是,对读的指导,则基本上随着 小学阶段的结束也停止了。当然,这是不应该的,因为小学阶段所学到的 那些读的能力,是根本不够的,是远远达不到深入理解优秀著作所需要的 阅读水平的。这就是为什么我在四十年前就写了《如何阅读一本书》这样 的书,目的就是为了给提高阅读能力,提供一些初级水平以上的指导—— 也就是开设一门在我们的中学和大学里都学不到的课程。 而对说的指导又是怎样呢?我想,根本没有人记得,在小学里接受读 、写训练的同时,也接受过说的训练。也许有些高中和大学里会开设所谓 的“公共演说课”,也会设置一些课程,以帮助那些有话语障碍的人;但 是,一般来说,根本就没有关于一般说话技巧的课程。 听的情况又如何呢?世界上有哪个人接受过听的训练吗?大家都以为 ,听是一种与生俱来的能力,不需要任何训练;这样的看法是多么可笑呵 。全世界没有任何一种教育体制中,开设过帮助人改进听力的课程——也 就是最低限度的、听懂别人说话的水平,使人际交流的循环能平衡往复; 这样的状况又是多么令人可叹呀! 造成这种既可笑、又可叹状况的原因是,听和说这两样没人传授的技 巧,其实要比读和写更难学、也更难教。我完全了解情况为何如此,并马 上会为您揭晓答案。 常听到的是,很多人会义愤填膺地抱怨,中学甚至大学毕业生所达到 的读、写水平实在是惨不忍睹,却很少听到有人抱怨这些学生的听、说水 平。然而,不论这些中学生甚至是大学生的读、写水平如何差,他们的说 的水平还要比这差得多,而听的水平则是最差了。 2 在谷滕堡发明印刷机以前的遥远年代里,听和说在一个人一生的教育 中,其重要性要远远超过读和写。必得如此,因为那时还没有印刷品,手 抄本的书籍也只有极少数人才见得到,而这一小部分人都受过某种形式的 教育——有些是私塾,有些是古式学堂,也有些是中世纪的大学——他们 都必得靠着对老师讲的话洗耳恭听,才学得到知识。 在中世纪的大学里,老师也被称作是“讲师·,但是,与今日所用的“ 讲师”这个词,意义却大不相同。那时的课堂里,只有老师才拥有一部课 本的手抄本,其中记录着要向学生传授的一切知识和理解。从“讲座”这 个词的词源可以得知,讲课的形式包括大声朗读一篇课文,同时,还伴有 对所念课文的滔滔不绝的讲评。不管学生能够学多、学少,他们的一切所 学,都是靠听来的;因此,他们听得越仔细,也就会学得更多。 在牛津、剑桥、巴黎、帕都瓦和科隆的那些中世纪的著名大学里,基 础教育必定包括对一些技艺和技巧方面的训练,也即古人所谓“文科七艺 ”。这些技艺一方面包括语言运用中的各种技巧,另一方面则包括算术运 算,以及符号运用的各种方法。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理论都认为——而中世纪的那些大学对这两位 哲人的理论是深信不疑的——语法、修辞和逻辑这类科目,是学好语言、 有效运用听、说、读、写的基础;而算术、几何、音乐和天文这类课程, 则是学会丈量、统计和估价的基础。 以上这七种文科科目,就是中世纪大学生在获得本科学士学位以前, 一定要通过的课程。“学士”这个字眼儿,根本和“未成家的男人、对婚 姻大事一窍不通的愣头青·这层意思无关,而是代表这些人已经得到了充分 的启蒙,能够从此踏人知识的殿堂,继续完成大学高年级的学业,进修法 律、医学或者神学方面的课程了。 这样看来,在古代,学士学位只是一纸“开窍”证书,只是一张通往 高深知识殿堂的通行证而已。它不但根本代表不了,学位的持有者已经是 学业有成,而且也只是能证明,学位持有者算是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 学会了_些学习技巧——使用语言的技巧,以及使用其他符号的技巧。 今天,也有不少人张口闭口就喜欢谈论“文科七艺”或者“文科教育 ”,可是,却对其在古代及中世纪教育体制中的基础教育阶段所含的内容 和所起的作用,一无所知。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就是,在现代的发展过程中,文科教育的传 统早已经从学习的过程中,彻底消失了。 要是有谁翻开美国18世纪教学机构中的教学大纲看一看的话,就会发 现,其中还包括语法、修辞和逻辑诸科目,因为这些在当时,仍然被视为 语言运用中的技巧——即使不包括听,也仍然包括了说、读、写。 可是,等到了19世纪末叶,却只剩语法课还保留了下来,修辞和逻辑 课则不再是基础教育的组成部分了;而到了20世纪,就连语法课也慢慢地 销声匿迹了,现在,则只剩下了一些残余遗迹而已。 现在,基础教育中的文科教育早已被单一的英文课所取代。小学里的 阅读课、小学和高中里的写作课,都是由那些英文老师来教的。很可惜的 是,更高一级的写作课,大多都炫耀自己是属于“专业作家创作学习班” 性质的课程,而不是以传递思想——观点、知识或者理解——为目的的一 般性写作课。也有些学生上过一些公共演说课,但是,这却远远够不上培 养出众口才所需的全面技巧。而正如我前面已指出的那样,根本没有谁接 受过听的训练。 3 有些爱发牢骚的人说,我们现在中学、大学的毕业生,他们的读、写 水平实在是太差了。殊不知,这些发牢骚的人错误地以为,只要改掉了这 些不足,就会万事大吉了。他们以为,一个人只要读、写合格了,那么, 自然就会听、说合格了。而其实,根本不是这么一回事。 理由很简单:听、说是与读、写性质根本不同的两回事。这种不同的 性质造成的是,学好听、说,比学好读、写,要难得多。下面,容我将理 由一一道来。 表面上看来,听、说是与读、写完全平行的。两组词都涉及语言的运 用,涉及一人把自己的思想传递给另一人,以及另一人对此作出回应。同 样的一个意思,假如一个人能写得明明白白,为什么就不能同样说得干脆 利落呢?假如一个人能读得清清楚楚,为什么就不能做到不听得糊里糊涂 呢? 这其中的症结正在于,口头交流具有流动性与流畅性。我们总是可以 重温读过的东西,再读第二遍,以达到彻底的理解。阅读理解是可以无休 止地改进提高的,只要一遍又一遍地去读就行了。我在日常读名著时,就 是这么做的。 写作的时候,我们也总能修改、完善已经落笔的草稿。作家可以做到 的是,只要他对作品尚不十分满意,他就可以暂时不发表自己的作品。我 在写书或者写其他文章的时候,也是这么做的。 无论是读、还是写,其关键要了解的技巧,是关于读、写的提高,而 在听、说的过程里,却无所谓提高的问题,因为听、说是像表演艺术那样 稍纵即逝、捉摸不定的。读、写却并非如此,而是更像绘画和雕塑的艺术 那样,具有永久性。 设想一下我们所熟知的这些表演形式:演戏、跳芭蕾舞、吹、拉、弹 、唱,或者指挥乐队。所有这些形式均有一个共同之处,那就是:一旦一 场演出结束了,它就无法改动了。虽然艺术家完全可以在下一场演出中有 所改进,但是,他在台上的时候,其表演则是一锤定音。当大幕缓缓落下 时,一切就结束了——演成什么样,就是什么样了,再也无法挽回了。 听、说的情形与此完全相同。说出的话总是“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不能像写下的文章那样,可以改了又改。与写不同,正在说的话是无法 补救的。一边说、又一边收回自己的话,这样做的结果往往是造成更大的 困惑,还不如不改口呢。 当然,事先准备好稿子的演讲,在向人宣读之前,是可以改的;那时 ,演讲稿还只是一篇文章而已。而即兴演说或者临场发言则不在此列。 也许,在下一场演说时,我们可以比上一场发挥得更好,可是,在演 讲的那一刻,我们发挥到哪个地步,就是哪个地步了。同样,也无法临场 改变听的效果;当时听成什么样,就是什么样。 作家还可以期望着,自己的读者会花很多时间去理解自己书中的观点 ,可是,说话的人则无法抱这样的希望了。他必须精心设计自己要说的话 ,使别人第一次听到它的时候,就能最大限度地理解自己的想法。而听和 说的时间是相等的:两者同时开始、同时结束。读和写,却都没有时间的 限制。 4 正因为听、说与读、写这两组概念之间有如此大的差异,所以,我在 出版了《如何阅读一本书》之后,并没有立刻再写一部教人如何去听的姊 妹篇。这一等就是四十年;现在,实在不能再等了,因为我已经越来越深 切地感到,人们在听这方面的缺陷,是多么普遍和常见。 往往,每当人们在提到改进读的同时,势必要同时谈到如何改进写。 这也正是我在《如何阅读一本书》中的做法;当然,其中更有一个原因, 即,我书中主要谈的,是如何读那些最优秀的名家名著,而这些名著自然 都是文采飞扬的。 可是,当我们由写转向口头表述时,情况就不同了。读和写可以是分 开来教的;我们在学校里就是分别上阅读课和写作课。在听、说上则做不 到这一点,首先,就因为最常见、最重要的听、说方式是谈话或对话,这 些都是同时包括说话者和听者的双向活动。 那种不受干扰的演说还是可以单独教的,因为这种表演技巧不需要听 的技巧,就可以获得。同样,不出声的听也是可以单独教的,因为它不需 要说的训练,就可以实现。可是,要想掌握对话技巧——即谈话或者讨论 中的技巧,那么,就必须要同时学习如何听、如何说了。
商品简介
20世纪40年代,莫提默.J.艾德勒完成了其经典名著《如何阅读一本书》。此书一经问世,立刻洛阳纸贵,成为畅销书,迄今为止,其全球销售量已超过七百万册。后来,艾德勒先生又为我们献上了其姊妹篇《如何听如何说》,读者将会发现,这本书与《如何阅读一本书》一样,思想深刻,引人入胜。在本书中,艾德勒以很精短的篇幅,讲述了许多行之有效的与人交往的技巧;再加上机智、诙谐的语言,使得本书既富教育性,又具实用性,必定会令每一位读者受益良多:无论你是商业会谈和谈判桌上的商人和管理人士,还是政府官员,无论你是大学教师还是中学老师,甚至对那些渴望增进交流质量的家庭来说,《如何听如何说》都是一个有益的指南。
作者简介
莫提默·J.艾德苗(1902-2001)以学者、教育家、编辑人等多重面貌享有盛名。除了写作《如何阅读一本书》外,以主编《西方世界的经典》,并担任1974年第十五版《大英百科全书》的编辑指导而闻名于世。另外,他还曾任大观念研究中心的名誉主席,是该中心的最初发起者之一。
目录
第一篇 前言
第一章 学校里不曾传授的技巧
第二章 个体与群体
第二篇 连贯的发言
第三章 “少来哗众取宠这一套!”
第四章 “买卖话儿”,及其他形式的说服性发言
第五章 讲课,及其他形式的教育性发言
第六章 发言的准备和付诸实践
第三篇 不出声的听
第七章 用心去听
第八章 边听边记,及事后整理
第四篇 双向交流
第九章 问答环节:讨论
第十章 对话方式面面观
第十一章 如何让对话更有益、更愉快
第十二章 精神的沟通,心灵的交会
第十三章 研讨课:讨论中的教与学
第五篇 尾声
第十四章 对话与人生
附录
附录一 哈维·库欣纪念演讲
附录二 阿斯本高级讲座课十二讲综述
附录三 青年研讨课——基础教育的根本
内容摘要
20世纪40年代,莫提默.J.艾德勒完成了其经典名著《如何阅读一《如何听如何说》》。此书一经问世,立刻洛阳纸贵,成为畅销书,迄今为止,其全球销售量已超过七百万册。后来,艾德勒先生又为我们献上了其姊妹篇《如何听如何说》,读者将会发现,思想深刻,引人入胜。在《如何听如何说》中,艾德勒以很精短的篇幅,讲述了许多行之有效的与人交往的技巧;再加上机智、诙谐的语言,使得《如何听如何说》既富教育性,又具实用性,必定会令每一位读者受益良多:无论你是商业会谈和谈判桌上的商人和管理人士,还是政府官员,无论你是大学教师还是中学老师,甚至对那些渴望增进交流质量的家庭来说,《如何听如何说》都是一个有益的指南。
主编推荐
《如何听如何说》以精短的篇幅,讲述了许多行之有效的与人交往的技巧。书中语言机智、诙谐,使得《如何听如何说》既富教育性,又具实用性,必定会令每一位读者受益良多。无论你是商业会谈和谈判桌上的商人和管理人士,还是政府官员,无论你是大学教师还是中学老师,甚至对那些渴望增进交流质量的家庭来说,《如何听如何说》都将是一个有益的指南。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