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一般下午5点前订单,当日发货,开发票联系客服②教材,学习,考试类书默认有笔记(或做过)③其他类书一般无笔记,提前与客服沟通好再下单,否则本店不承担责任)④部分图书籍采用标准图片,可能存在不同印次不同封面,内容一致⑤出版时间过长的书都可能有自然发黄现象。
¥ 9.48 2.5折 ¥ 38 九品
仅1件
作者叶延芳 编
出版社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4057336
出版时间2012-05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38元
货号1006055962178076679
上书时间2024-11-12
绪论
一 歌德和康德
我们都知道德国盛产高深玄奥的哲学家,他们的大部头著作一般人是没有胆量硬碰硬地读下去的,更别说什么解读阐释发挥了。而即便在德国的乡村田野常常会有这样的情景:夕阳西下,有妇女闲坐庭院的草坪上,手捧一本砖头一样厚重的书,全神贯注地阅读,旁若无人,独自一人沉浸在思考的愉悦当中。
她手中捧着的可能是康德、黑格尔,当然,也有可能是《浮士德》、《布登勃洛克一家》,但无论如何,不管是哲学著作还是文学作品,“德国制造”大都以深沉厚重、善于思辨著称。一个家庭妇女竟能如此平静自然地把自己的精神投入到大部头著作中去,这情景本身就足够震撼人心的。
伟大的心灵肯定是相通的,惟其如此,一位哲学家和一位文学家之间的距离,要比他与蹩脚的三流哲学家之间的距离要小得多。歌德曾感慨说:“康德没有注意到我,尽管我本着自己的性格,却走上了一条类似他所走的道路。我在对康德毫无所知之时就已经写出《植物变形学》,可是这部著作却完全符合康德的思想。”而在康德的居处,这位严谨得有些死板的哲学家在自己的房间内挂起的却是卢梭的肖像,卢梭是哲思的,但无疑更是感伤的,浪漫的,激情的,诗意的。
如果说歌德、卢梭代表的是诗学、感性,那么康德则是哲学、思辨,人类心智的两极反倒在至精至微的地方是相通为一的。歌德不乏严谨的科学探索精神,康德同样有超凡的敏锐直觉。本来,诗性思维和理论思维是矛盾的,冲突的,相克的,但一个强大的无所不在的浪漫精神竟能将二者统合起来。
歌德和康德是一体的,能够包容二者的就是俯瞰人类精神困境的悲悯情怀。人类个体为自己立法,依凭自由意志去决定人间的行为。这一情怀是博大的,也是极其浪漫的,可以具化为严明清晰的逻辑推理,也可以生成或低沉或灵动的歌唱。
德国文学有时会显得素朴、笨拙,甚至有些生硬,但绝对不肤浅,而是一种大浪漫。这种浪漫精神是内敛的,平整的,厚实的,有时甚至是收缩的,一如德国境内一望无际的大平原和黑森林。德国文学的根就扎在泥土深处,一群农民耕作在田野中,夜晚仰望星空,凝视内心深处,歌吟,思索,抒写。
这就是德国文学。
二 德国文学的起源
就整个欧洲而言,德国文学无疑属于“晚熟”类型。
欧洲的中古历史分为三个阶段。初期(5-11世纪)为封建社会形成时期;中期(12-15世纪)为封建社会全盛时期;末期(16-17世纪中叶)则是封建社会衰亡、资本主义产生时期。在初期的前几个世纪中,散居在欧洲各地的蛮族尚无文字记载的文学,所谓的德国文学还是一片荒芜。
其实,一直到16世纪,德国还是一个封建统治下的落后的农业国,政治上四分五裂,经济发展形不成合力。
自西罗马帝国灭亡到文艺复兴,一千余年,此时的欧洲各国分立,屡屡以兵戈相见。德国的地理位置很特别,它居于欧洲的中部,四周都被其他民族围绕。如何保全自己的生存权利,就必然地成为德意志这个民族的根本性问题,于是,这一族群中须养成一种奋斗的精神,尚武的风气。德国文学的源头——英雄史诗《尼伯龙根之歌》就集中赞美了勇武的精神和忠义的气节。
这部产生于1200年前后的叙事诗,篇幅很长,约9500多行,分为上下两部,上部名为“齐格夫里特之死”,下部为“克里姆希尔特的复仇”。史诗的情节主要基于这样一段史实——公元437年,日耳曼人在莱茵河上游建立的勃艮第王国遭到匈奴人的毁灭。英雄们围绕尼伯龙根宝物进行了一系列的斗争,封建主之间展开了激烈的流血冲突。
尼德兰王子齐格夫里特早年曾杀死怪龙,占有了尼伯龙根族的宝物。他爱慕勃艮第国王巩特尔的妹妹克里姆希尔特的美貌:
她是勃艮第国中最美貌的佳人,
她是绝世的美女。任何人都会承认:
不管是什么帝王和权贵,要想娶妻,
如能娶到这样的美女,一定万分中意!
齐格夫里特于是向她求婚。
巩特尔先曾在齐格夫里特的帮助下打败敌人,并娶冰岛女王布仑希尔特为妻的。至此,巩特尔才同意齐格夫里特和克里姆希尔特的婚事。
后来,布仑希尔特与克里姆希尔特发生纠纷,她得知巩特尔是依靠齐格夫里特的力量才赢取了自己的芳心,感觉受到了莫大的侮辱,于是设计让侍臣哈根杀死了齐格夫里特。齐格夫里特死后,哈根把尼伯龙根宝物沉入莱茵河。
克里姆希尔特寡居13年,为了复仇,她同意嫁给匈奴王。又一个13年过后,她开始对勃艮第人大肆杀戮,巩特尔和哈根相继被杀。哈根临终前,拒绝说出尼伯龙根宝物的藏匿之处,宝物不知所终。最后,勇士希尔德布兰特不能容忍克里姆希尔特的残暴,也将其杀死。
故事的结局很悲惨:武士都死了,两个王国覆灭了,尼伯龙根宝物也不见了。
武士们的荣华都已经在死亡中葬送。
大家都替他们感到烦恼和悲恸。
国王的盛宴就此以痛苦收场,
世界上的快乐,到后来总是变成忧伤。
忠诚的价值却得到了无限的推崇。即便是那个阴险狡诈的臣仆哈根,对主人也是无限忠诚的,他可以为了自己的主子去放冷箭,杀无辜,喝人血,竭尽所能。光明磊落耿直憨厚的齐格夫里特,同样忠诚,勇敢,心地纯洁,被誉为“德国青年的代表”。
无论是反映社会生活的广度和深度,还是在艺术上取得的高度都是前所未有的,这使它成为中世纪德国文学的代表作。歌德曾评价说,《尼伯龙根之歌》是经典的,不可复制的,像《荷马史诗》一样。不过,对现代读者而言,这部诗歌体著作在形式上读起来稍显生疏,有别于今天的阅读习惯,就不再入选本书。
三 16、17世纪德国文学
16世纪的德国人文主义者,以文学作为武器来反对诸侯的分裂统治,反抗罗马天主教会对德国人民的压迫,唤起大众的民族意识。但他们撰写著作采用的语言大都是拉丁文,而不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德语。这使得他们的作品与普通民众存在着相当大的距离。
马丁·路德,德国宗教改革运动的领袖,从1517到1533年根据人文主义学者对古代语言研究的成果,用德国人民的语言把希伯来语和希腊语的《圣经》译成德语。最广大的农民、平民阶层藉此而能阅读并引用《圣经》中的章句。这对促进德国语言的统一产生了重大影响,奠定了德国文学语言的基础。
马丁·路德撰写过不少鼓舞人心的赞美诗,还写下许多论辩性质的散文和寓言,开创了现代德国散文的先河。
文艺复兴时期,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民间文学相当繁荣,其中最著名的民间故事书是《梯尔·厄伦史皮格尔》和《浮士德博士的生平》。前者写的是觉醒的农民,用自己的机智战胜贵族、僧侣,愚弄行会的师傅。后者的主人公浮士德和魔鬼订约把自己的身心卖给魔鬼,魔鬼则答应为他服务二十四年,满足他所有的愿望。博学多闻的浮士德博士和魔鬼上天入地,一刻不停地追求人世间的乐事。
教堂已经地覆天翻,塔楼已成为灰烬,
市政厅笼罩着恐怖,壮丁们牺牲了头颅,
少女们受着污辱,只要是视线所及之处,
总是兵燹、瘟疫和死亡,使我们胆战心惊。
……
可是我还没谈到,比死亡更厉害的事情,
比瘟疫、大火、饥馑更怕的事情:
有许多人的灵魂的宝物也已经被夺去。
格里菲乌斯的这首诗作撰写于1636年,30年的战争已经进行了18个年头。德国境内可谓哀鸿遍野,民生凋敝,文化滞后。文学创作在这个黯淡的时代里褪去了光辉,丧失了力量,市民出身的作家大都依附于宫廷,寄食于公侯门下。附庸风雅的宫廷成为文学活动的中心,人们以追随外国风尚为能,把法国、西班牙、意大利文化树为榜样。受此影响,作品的内容大都贫乏孱弱,处处充斥着华丽的词藻、离奇的比喻和堆砌的典故。这一时期的德国文学成为一种“形式的游戏”。
17世纪后半期,小说家格里美尔斯豪森创作出流浪汉小说《痴儿西木传》,才为德国文学赢得了相当大的世界声誉。这部小说叙写了主人公一生的遭遇,反映了德国30年战争时期的社会情况,极具巴洛克文学的特点:夸张,浪漫,且充满神奇的梦幻。同时,它又超越了流浪汉小说的局限,是德国现实主义小说的先驱。
这部小说共分6部,在第5部,主人公曾来到过中国,后经意大利回到德国,决定过退隐的生活,言语中透露出沉重的悲伤:
再见吧,世界,因为对你不能信任也无所希望;在你的广厦里过去的业已消失,现在的正在我们手中消逝,将来的还没有开始,最巩固的在衰落,最坚强的在破碎,最永恒的在结束,致使你是死者中的一个死者,在百年之内你使我们没有一个小时的生活。
后来,远方的世界让他无比向往,于是就航海到一个海岛上,在那里以劳动为生。
17世纪的诗人们为纯洁优化德国文学的语言做了大量的工作。但处于分裂状态的德国还没有产生出一位“世界级”的作家,德意志民族文学还远称不上杰出,尚不能与英国、法国、西班牙文学并肩。但德国追赶世界文学的脚步并没有停下来。
四 狂飙突进运动
1770年,歌德和赫尔德在斯特拉斯堡相见。这标志着“狂飙突进”运动的开始。
“狂飙突进”是德国文学史上第一次全国性的运动。“狂飙突进”,因作家克林格尔的同名剧本而得名。赫尔德尔是“狂飙突进”运动纲领的制订者和精神领袖。他早年学医,后研习神学和哲学,1769年在巴黎结识狄德罗,回国后又与莱辛(1729-1781)和歌德相识。正是赫尔德引导歌德学习荷马和莎士比亚,收集和学习民歌,也就是在这一时期,歌德写出了感情真挚、旋律优美的抒情诗篇《五月之歌》:
自然多明媚,
向我照耀!
太阳多辉煌!
原野含笑!
千枝复万枝,
百花怒放,
在灌木林中,
万籁俱唱。
狂飙突进运动时期的许多作家、批评家,于1770至1771年间聚集在地处法德边境的斯特拉斯堡。他们一致崇尚感情,要求自由和个性解放,深受卢梭“返回自然”思想的影响,歌颂理想化的自然秩序,赞扬淳朴的儿童和劳动人民。
1773年,歌德的《铁手骑士葛兹·冯·伯里欣根》是“狂飙突进”运动的第一部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席勒的剧作《强盗》和《阴谋与爱情》是表现“狂飙突进”运动精神的力作。
莱辛一生致力于以编辑者或政论家的身份谋求独立生存,但也不免要为一个普鲁士将军充任秘书,晚年还要从一个公爵那里接受俸金。但,莱辛保卫真理的热情,反封建、反正统教会的斗争从未衰落停歇。1772年,《爱米丽雅·迦洛蒂》首次上演,此时已经属于狂飙突进的时代。莱辛虽然没有参加到这一运动,但他的作品和精神则受到狂飙突进诗人的普遍欢迎。例如,歌德《少年维特之烦恼》中的主人公在临死前的一个读物,就是莱辛的剧本《爱米丽雅·迦洛蒂》。由此可见莱辛的作品的影响力有多大。
人们说如果不提歌德,不提莎士比亚,不提但丁,就写不成一部世界文学史。的确如此,歌德连同他的作品在德国文学传统中早就被认为是无可比拟的,不可复制的。同样,在德国文学史中,提到歌德,就不能不提到另一位天才席勒。
歌德在诗作《人性的界限》中写道:
是什么把神
同人区别开来?
神好比是
一条永恒的河流,
他面前流过许多波:
波浮起我们,
波吞没我们,
我们于是下沉了。
歌德,对于德国文学而言无疑属于“神”一样的伟大作家。由于“狂飙突进”运动的理想与德国的社会现实之间存在巨大距离,到十八世纪八十年代中叶,这一运动逐渐消歇,接近尾声。就在德国的许多思想家、文学家在时代的波浪中“下沉”之际,歌德和席勒携手开创出德国文学史上的古典时期。
1794年,歌德与席勒订交。席勒在给歌德的信中说道:“最近和您的一些谈话使我整个思想都活跃起来了。”
歌德和席勒两人一老一少密切合作,在魏玛共同主办剧院,主编文艺杂志,相互鼓励通力合作,创作出许多优秀的作品,从而把德国文学提升到全欧洲的先进水平,奠定了德国文学在世界文学中的地位。
1796年,两人合作写出了四百多首警句诗《馈赠》,歌德创作出《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赫尔曼与窦绿苔》和《浮士德》(第一部)等经典作品。席勒在这一时期则完成了规模宏伟的历史剧《华伦斯坦》以及《奥尔良姑娘》、《威廉·退尔》等剧作。
席勒在德国古典文学中的地位仅次于歌德,是德国文学史上的第二座丰碑。席勒最著名的诗作是经贝多芬谱曲后唱遍全世界的《欢乐颂》,成就最突出的是他的剧作,素有德国的莎士比亚之称。
1805年5月,席勒去世,因为家境贫窘就草草葬在魏玛的一个大墓里。歌德对席勒的死万分痛心:“我失去了席勒,也就失去了我生命的一半。”多年后,歌德亲自去找寻席勒的遗体,但已无法辨别出来,只求得一个头骨。歌德死后,根据他的遗言,他与席勒的头骨长眠在一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