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壶
①一般下午5点前订单,当日发货,开发票联系客服②教材,学习,考试类书默认有笔记(或做过)③其他类书一般无笔记,提前与客服沟通好再下单,否则本店不承担责任)④部分图书籍采用标准图片,可能存在不同印次不同封面,内容一致⑤出版时间过长的书都可能有自然发黄现象。
¥
10.22
2.6折
¥
39
九品
仅1件
作者池宗宪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ISBN9787108033611
出版时间2010-08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39元
货号1022659553235943426
上书时间2024-11-12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九品
- 商品描述
-
前言
壶,乐活知己,赏壶玩壶人人能言之,买壶藏壶人人能述之。然,想和壶成为知己并非易事。不要不知所以而迷壶,得深情看一把壶的悠远,从一个壶钮或由壶嘴,去赏析壶的幽亭秀丽。壶器之美,且从它们形体感悟一把壶的灵魂:壶的灵魂就是寓在线条,寓在色调,寓在形体之中。初入门者所求壶的线条、色调,一切具体明眼易识。掌握壶的格调则再求壶的形体之美,壶体实则精力弥满,就是一把好壶的必备条件。
壶体具象,观者能赏亦能把玩。郑板桥对壶有妙喻:“嘴尖肚大耳偏高,才免饥寒便自豪,量小不堪容大物,两三寸水起波涛。”(郑板桥自作茶瓶铭《砂壶图考》)壶小又如何起波涛呢?一把壶具有独立自主的形象,构成壶自己的小宇宙,这个小宇宙是圆满自足的。从水置入之始,壶体材质起了骚动,温度的觉醒,容纳着各自茶叶形境,水浸入叶体的生命,染浸释放单宁的甘美,接着转韵往来正是茶汤呈现灵魂生命的时候,是准备让人细品美感诞生的时候。所以茶汤美感的养成,在于如何泡出真味。
导语摘要
众壶虽参差,适我无非新,一壶清一心,冷冷砂陶,几经婆娑,砂润幽幽,能使壶润,又令人爽,始知壶人原可一体。
在品茗泡茶、茶香四溢见芬芳时,壶在眼前,只待爱壶者在自己的内心、在情绪、在思维上找到壶之美。游走在壶的结构、形制、烧结之间,那么一把壶尽管有再大变动,都可以经由赏壶心法来观壶,融合在壶的旋律中,照见了壶里乾坤大,镜射壶的大千世界!
作者简介
池宗宪,1957年生于台湾台北市。辅仁大学传播系毕业。铭传大学EMBA毕业。台湾大学新闻研究所毕业。曾任《自立晚报》记者、《联合月报》主编、《联合报》专栏记者、《大成报》编辑部总编辑、《人间福报》新闻总监,现任《茶人雅兴电子报》总编辑。精于收藏鉴赏,痴迷中国茶文化,著有众多茶书,解读中国茶文化的博大精深。
目录
序 两三寸水起波涛
第一部 流金岁月·乐壶赏壶
1章 茶壶·幽逸与乐活
观壶循六法·赏壶有一套
赏壶必须具备的三种性质
如何欣赏壶的造型
掌握制壶的形神迫肖
赏壶解码·一番道理
模件体系审美判断
小细节·大变化
装饰纹样的模件化
反映社会价值观
器表的文化隐喻作用
2章 造型·实用与意趣
陶瓷谱系的鉴识系统
造型命名感性直观
理解建构美学基石
紫砂壶流动的形制
“三点金”的表面功夫
壶把在壶体上回转
复制品的迷思
壶体、壶嘴、壶把均衡配置
方寸之间辨古今
三角形法告别“模糊年代”
是精神,是气韵,是动
造型与实用意义
3章 材质·配置与况味
窑系概念紧密结合
以材质表现同时性符号
一种任意构成的拼凑
虚实空间·以提梁为例
感性和生命的美
紫泥气孔发茶性强
合成颜色杀伤力高
收藏的自主性
方钟壶秀创造力
吸水率高散热快
4章 装饰·细琢与蕴含
秦至西汉·壶口似盘
各地窑口百花齐放
自然作意的默契
耀周窑刻划花意
龙泉鱼纹生生不息
纹饰的感官之乐
山石纹化实相为空灵
松树纹历代不同
常见的水注纹饰
明青花人物映照文人社会
喝口甘美好茶
瓷壶上图绘的装饰笔法
清初山水画皴法见长
5章 容量·精巧与大气
容量不单是容积量
隐秩序看茶汤
不是约制的量化
壶、水、茶三位一体
唐代煮茶法为主流
发现唐代汤瓶
名牌水注远近驰名
茶瓶、汤瓶与水注
茶酒用器互为交叠
用杯用盏无定制
“断脉汤”是大忌
宋代茶瓶“汤提点”
短颈缩口聚热佳
被视为盛开的牡丹
精巧与大气
6章 釉色·质朴与挥洒
釉色与音乐共感
眼睛适应青绿色调
反射人类对自然的依恋
折光率与如玉质感
秘色的魅力
粉青与梅子青
“艾色”的多娇
阿拉伯人的“海洋绿”
“雪拉同”的妙喻
诗人醉心在素雅
呈色剂激发釉药本色
宋代单色调好韵
第二部 壶器与茶共谱恋曲
7章 绿茶·银器的纯真
金银器的华丽品茗
银执壶融入草原文化
银链的品位牵引
细腻计算水流弧度
铜质折肩执壶
明人懂得驱壶“冷气”
壶被赋予“解构的职能”
选壶搭配碧螺春
鲜绿和着春光流动
8章 白茶·玻璃的闪透
旗枪嫩芽空明浮动
玻璃器闪透历史幽光
……
9章 黄茶·瓷器的激昂
10章 青茶·紫砂的韵味
11章 红茶·手绘的浪漫
12章 黑茶·陶器的包容
内容摘要
壶是茶人丰富心灵的写照。一把壶具有圆满自足的小宇宙。从水置入之始,壶体起了骚动,温度的觉醒,容纳着各自茶叶的形境,水浸入叶体的生命,染浸释放单宁的甘美。接着转韵往来正是茶汤呈现生命的时候,而茶汤美感的养成,就在于如何泡出真味。茶叶与壶的距离看似远又近;却又自我表述,茶香和汤味合声共鸣;都在茶叶与水滋润间诞生;这就是汲甘泉,瀹芳铭,两三寸水起波涛的乐趣。品茗泡茶、茶香四溢时;壶在眼前已十分。等待爱壶者在自己的心。情绪,思维上找到壶之美,经由赏壶心法来观壶,融合在壶的旋律中,照见了壶里乾坤.镜射壶的大千世界!
精彩内容
如壶把在壶体上回转构成的内形空间,若可呼应主体形状或其线条的特点,则可起到加强整体感的作用。又如在壶底加上支脚,将壶体架空,加强造型下部的虚空间;或是在肩上架起提梁,增加壶体上部的虚空间;或是以简单的桥形壶钮形成壶顶的透空,这些手法都是以虚实对比的原理以增强造型的气势。
宗白华(1897~1986,原名宗之櫆,字伯华。中国美学研究先行者、哲学家、诗人,江苏常熟虞山镇人)在《美学散步》中提到:“艺术既要极丰富地全面地表现生活和自然,又要提炼地去粗存精,提高、集中,更典型、更具普遍性地表现生活和自然。由于‘粹’,由于去粗存精,艺术表现里有了‘虚’,‘洗尽尘滓,独存孤同’。由于‘全’才能做到孟子所说的‘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虚’和‘实’辩证的统一,才能完成艺术的表现,形成艺术的美。”将“全”引申到壶体,“粹”可用于壶的配件,既“粹”又“全”,才能表现一把壶的独特,如同观画,虽别无所有,却在赏笔神妙与无限空间的呼应。壶在眼前,能否让人感到其所延伸的无限空间能与天地呼应?
如此才能被列为一把“好壶”。
从壶钮、壶盖、壶把到壶身,每一个细节在制壶者视之为创作品时,都不能忽视,不能让哪一环节有疏漏。壶在精实结构中隐含许多门槛,然而更多的壶却是批量生产,安装生产线,在壶的模件体系中便用“挡坯”来助成制壶的优势,确保制壶过程的稳定性,尤其是壶身部分,每一把使用模具制成的壶,只有微乎其微的差别,然后按壶身的位置与作为配件的嘴、钮、把结合为一体。
复制品的迷思若以创造的观点来看,在创造壶的形体时可以计量,以高度的标准化和精确尺度进行复制生产,那么壶是使用性高于艺术原创性,就不可言喻了。复制进行时,会出现标准化的部分;但在同样的挡坯壶体外,必定还有细致差异之处,像壶嘴的变换、壶把的伸缩,只要在细部“动手脚”,壶便产生了个l生化的差异。
惟而对可复制的壶,一个个排列在原形或稍作装饰的序列之中,在壶家眼中或以复制为耻,更难将绝对原件和复制品差异而予以切割。班雅明(WalterBenjamin,1892~1940,德国哲学家)《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
》中认为:“一件艺术作品,倘以技术手段加以复制,就会丧失其风采神韵。”那么今日被玩家视为珍藏品的“名家壶”,是否也必经此试炼:也
得面对复制后丧失风采神韵的风险与考验?
壶的创造力若被毁灭了,那么藏壶家又如何审视手中的一把壶?又能用何种角度去观壶知本性?
一把壶生机盎然,必定具备使用上与视觉上的稳定性。壶的平稳与安定出自其造型丁艺,壶的造型必以形体中心为轴。轴线恰如其分聚集,整把壶的重心就在这条中轴线上,向上延伸到壶盖、壶钮,向下延伸到壶底。视觉上,轴线下端的壶底成为基础,其大小影响一把壶的稳定性。
中轴线往左右延伸,壶的肩部、腹部变换即将牵动壶整体造型。冈此壶底大,重心下移,壶的腹部较矮,也会让壶较为稳定,造型与重心自然往下,壶看起来就会较为稳定;反之,壶体高,底部小,中轴线向上提升,壶的重心跟着上移,壶的造型就会看起来较轻巧。
精巧的壶稳重却不笨重,造型上的巧思安排化解了壶底冈体积大带来的视觉呆滞感,灵活应用嘴或把,让壶造型的整体结构趋向均衡。
壶体、壶嘴、壶把均衡配置一把壶的嘴或把有任何一方过重,会使壶的造型失去准头,偏离中轴线,整把壶不是头重脚轻,就是左有失衡。壶由稳定性发展到均衡性,得靠构成壶的三大元素:壶体、壶嘴、壶把的均衡配置。同时,配合持壶的稳定性,存使用上有助注水的流畅。
一般相信,制壶家必依循一定规范严格选配壶嘴,或设立壶把种种形式,并不会草草了事。制壶家会建立制壶守则来保卫壶的文化传统。这即所谓制壶的“正宗”法则。若是偏离此法则,壶器必会褪色了,壶的造型之美被忽视了,取而代之的是扩张制壶家的名气。如此名壶也只算是“虚名”罢了!
那么什么是“正宗”制壶法则?终究造型上的美而言,必须考量到壶嘴与壶把的对应,制壶家得以人体为度量之法,来看制壶的方寸,拿捏得宜,就可将壶的中轴与核心做最有效的配置:就是将壶嘴安装比壶把外倾,让原本双平行线下的壶嘴拉到平行线外,如是壶嘴和壶把存视觉上,多了一层活力洋溢的触动,这正是藏壶家心日中量度好壶的第一要件。
方寸之间辨古今一把壶到了眼前,轻轻在壶把与壶嘴扩展平行线,就可以展开寻找壶的“方寸”所在,更可确立壶身、壶嘴、壶把三位一体的布置。
清康熙孟臣壶遇上当代仿古壶,它们的壶盖都具有高水墙,但两者前后相距两百年,壶的形制依然不变,只是胎土变化略有差异。如何才能辨壶古今?不能只用款识当佐证,关键点在壶神韵!神韵又怎么看呢?
清康熙孟臣壶形制的壶嘴若纤纤玉指般丰润,气韵生动,怡然自得;而后仿的壶嘴,尺寸口径如一,看来神似,却不经意露出它的真面目。三角形法告别“模糊年代”判断壶的年代是门大学问!是康熙年制或是乾隆年制?概约性的断代法常令壶家陷入迷恋中的迷惑,身处灰色地带而无法自持。告别“模糊年代”吧!专注在壶的神韵,就知其真相:将壶放入倒立等腰三角形的度量规制中,马上可以看出壶的比例问题!应用倒立的等腰三角形度量一把壶,可分下列三个步骤:(1)先用壶底为中心点;(2)壶口为顶线;(3)画出等腰三角形。
壶把与壶嘴的位置若已站在量度的高曲度上,正说明此壶的整体均衡良好,在等腰三角形线条中的壶形,更应以壶应具有的气韵意趣为宗旨。
P36-39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