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两个故宫的离合
  • 两个故宫的离合
  • 两个故宫的离合
  • 两个故宫的离合
  • 两个故宫的离合
  • 两个故宫的离合
  • 两个故宫的离合
  • 两个故宫的离合
  • 两个故宫的离合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两个故宫的离合

①一般下午5点前订单,当日发货,开发票联系客服②教材,学习,考试类书默认有笔记(或做过)③其他类书一般无笔记,提前与客服沟通好再下单,否则本店不承担责任)④部分图书籍采用标准图片,可能存在不同印次不同封面,内容一致⑤出版时间过长的书都可能有自然发黄现象。

9.8 2.8折 35 九品

库存2件

天津宝坻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日)野岛刚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ISBN9787532763887

出版时间2014-0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35元

货号952128924337946631

上书时间2024-11-12

休闲图书吧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品
商品描述
前言
  对于日本来说,中国是一个从很多角度讲非常特殊的存在。特别在文化方面,历史上日本从中国学的东西多不胜数。绘画、书法、陶瓷等等所谓的日本传统文化,基本上都是以中国为蓝本,再根据日本人自己的偏好发展而来的。

  对于这样的中国,能让现代日本人最感亲切的地方会是哪里呢?不言而喻,正是故宫博物院。

  日本人第一次到北京旅游,非去不可的景点就是紫禁城。不但建筑物本身是世界遗产,而且还是有着180万件收藏品的巨型博物馆。

  紫禁城过去是明清皇宫,英语的Old Palace,翻译过来正是“故宫”。但每次拜访总是忘情于紫禁城雄伟的建筑,而难以气定神闲地在文物上面多花时间端详揣摩。

  2012年1月至2月,东京国立博物馆举办了北京故宫展,过去在日本也曾有过北京故宫的展览,但是这次的“北京故宫200精品”和以往的展览有些不同,这次的展出品的档次与之前不可同日而语。以中国首屈一指的古代绘画《清明上河图》为代表,书画、陶瓷、青铜、漆器、珐琅器、染织品等200件展品中,有一半是中国“国家一级文物”。

  我格外要提及的一点是,中国书画的黄金时期——宋元的展出书画有41件,根据东京国立博物馆的导览说明,中国历来严格限制这两个时代的书画到海外的展出,所以一个展览会最多能借出有数的几件,可见此次展览的殊荣。而这次北京故宫的“大手笔”的原因是什么呢?

  北京故宫在最近几年,和世界各国的主要美术馆积极缔结友好合作协议,其中可以隐约看见中国政府希望通过加强“故宫”这一品牌的建设,给中国文化的传播开辟疆土的意愿。中国和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在2008年缔结了友好合作协定,这次展出也是以这一协定为基础而得以实现的。

  另外,2011年末来日本访问的北京故宫博物院副院长陈丽华女士在记者会上,也表达了对日交流的积极意愿。这次展览能够得以实现,也幸亏她的支持。

  她在记者会上表示“本次的展览将会是空前的规模,在中日文化交流史上也将是具有重大意义的举动”。“宋元文化对日本有很大的影响,通过这次展览会,可以进一步宣传中国文化,增进中日两国文化的交流,但愿对大地震后的日本也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同时,台北故宫也好像不要输给北京故宫似的,将于2014年6月来日本举办展览,其实日本方面曾经有过让台北故宫和北京故宫一起到日本办展的想法,拟称为“两岸共展”。2009年,日本画家平山郁夫主动担纲,热情地向东京国立博物馆、朝日新闻社、NHK电视台等机构发出邀请,希望共同举办这次重大展览。然而非常不幸,在这期间平山先生因病逝世,中国台湾和大陆两方面又都对共同办展表现消极,共同展遂变成了两岸故宫的各自展出。

  不过不论如何,故宫对于文化和外交,都有着极其特殊的意义。本书《两个故宫的离合》,采访加上执笔,大概花了五年的时间。这期间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人里面,郑欣淼先生不得不提。我和郑先生见面时值2010年严冬,中国官员在接待外国记者采访的时候,为了避免有什么后续的不良影响,一般来说,对各种提问都是采取极其慎重的、几乎没有什么趣味性可言的回答方式。然而,郑先生的态度却非常坦然,对于北京故宫的现状和两岸故宫的将来,侃侃而谈。

  尤其让我记忆犹新的是,他主张应该设立一个“故宫学”的专门学科。他说,故宫不但是收藏品丰富,而且故宫本身就是一个跨学科的大课题,它涵盖了历史、紫禁城壮丽的建筑、文物背后的跌宕故事,还有民族精神。所以,极有必要创立“故宫学”。

  他强调说:“把故宫囿于美术领域,是非常可惜的。”这一句话说到我心里去了。我作为一名记者,并非专家,却胆敢执笔写下故宫题材的书籍,理由正如郑先生所说的,我被故宫的多元——文化、艺术、政治、历史、民族精神——所震慑并吸引,产生了要把这个完整的多面的故宫向读者传达的强烈意愿。

  郑欣淼先生从推动两岸故宫的交流之时开始,就陆续推出一些著述,2008年出版了比较两个故宫收藏品的《天府永藏》,在后来的一两年内又出版了《紫禁内外》、《故宫与故宫学》等著作。他本人也多次到台湾访问。有一次我到台北圆山大饭店采访他的时候,他见到我,非常高兴地说:“在北京也是你来采访我,到了台北还是你来采访我,而你又是个日本记者,这件事好像也蛮巧啊。”郑先生的笑容也是我故宫记忆中的一环。

  在重走战争期间故宫文物迁徙之路的采访过程中,我听到了很多让我难忘的趣闻逸事。不过被我厘清的一件事就是,对于中国人来说,所谓“故宫”,不但是指北京和台北。沈阳也有沈阳故宫,那里至今保管着众多的清廷宝物,在本书的正文中也将会提到,一次在香港的拍卖会上出现的翡翠头饰,居然在沈阳故宫找到了和它配对的另外一只。而这两只头饰,据说是在末代皇帝溥仪于政府监视之下,自己用手提包从故宫偷运出来的。真是令人咂舌的戏剧化“身世”。

  另外,位于南京的南京博物院,也可以说是又一个“故宫”,因为南京博物院,曾经是北京的文物“南迁”后位于南京的保管所;为躲避日本侵华战争而一度蒙尘于四川等地的文物在1945年“光复”后,回到的依然是南京博物院。蒋介石这个时候不知道有没有未来把文物运回北京的打算。然而如果国共战争的时间拉长,就这样直接在南京成立一个故宫也未可知。

  刚到南京,我就听到了一些真真假假的关于南京和北京故宫的口水战故事。围绕着这些故宫文物,有一个未解的谜。北京方面对于被搬到南京的文物有一个严密的记录,南京方面也有一个被运到台湾的文物数量记录,后来从南京运回北京的数量也有记录。这样一来,运到台湾的和运回北京的,加起来就应该等于之前“南迁”的文物数量。可是,这中间却有几百箱的差异。

  关于下落不明的这几百箱文物,传言认为,目前依旧被保管在南京博物院。

  为了确认,我找到了南京博物院的前任院长梁元先生当面询问此事,他说,南京博物院确实留有旧故宫的文物。关于这批文物的处理,北京故宫方面多次要求返还,但南京博物院方面找了很多理由拒绝,最后甚至闹到中央领导那里。

  中国的所谓“故宫”,有旧时宫殿的意思,也就是指清朝的宫殿,中华民国政府推翻了清朝,开始了中国的现代化,清朝的宫殿对于新政权来说,象征着旧时代,所以为了和旧时代诀别,新政府设立了故宫博物院,以收藏清朝的文物。

  从这个意义上讲,对于当时的中华民国,以及后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故宫都是意义重大的政治资产。象征着中国夺回了失去的那一段时光,正是由于这样的重要性,所以才会有为了躲避日军向西迁徙,蒋介石战败后又往台湾搬迁、南京和北京为文物争执不下的现象吧。

  此外,关于故宫和文物的问题,对我而言非常有启发的是,最近几年的“文物回流”事件。2013年6月我从东京来到上海,目的是参观上海的“海外回流美术品拍卖会”。在中国大陆的拍卖会每年有春秋两次,正好和季节的节拍相合。在北京、上海、广州、杭州等大城市有数十、数百的大小拍卖会频繁展开。

  在中国的土地和股票都告别飞涨的时代,中国的美术品市场还在持续着它的泡沫,一路增长,可以说是硕果仅存的投资领域之一了。

  我花了两天时间,一直在上海的五六个拍卖会所间往返,不管哪个会所都是人满为患,让人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中国拍卖品热的未艾方兴。在会场里面,年轻女性的翩翩身影尤其引人注目。另外穿着POLO衫、一根接一根地抽烟的男性也到处都是。还有不停刷新报价,一边举牌,一边不停用手机和外部通话的人。

  这种拍卖会上人气沸腾的,是从日本回收的中国美术品。因为是“日本货”,所以大受欢迎。

  中国的拍卖会也反映了中国人性急的特点,中标的决定时间非常之短。

  “八千、八千、有没有接手?”

  “一万、一万、有没有?”

  “最后一次机会!”

  这样说了一次之后,拍卖人就敲锤:“是你的,几号?”

  然后就立即转到下一个拍卖品上。

  成交之多让人惊讶。我所知道的苏富比和佳士得等公司,他们半天的交易量一般是100—200件左右。而中国的拍卖会场,单是看看那个分发的厚厚的商品名录,就知道不止1000件。这1000件就将在这一天的早上10点到下午6点之间被卖掉。大部分拍卖品都会在一分钟之内成交,流标(交易不成功)的大概在三分之一左右。中国的市场规模确实是其他地方无法比拟的。

  我还去参加了开设于上海郊外、大众拍卖公司主办的“海外回流品拍卖会”,外国人虽然可以自由参加。但是领取投标需要的中标者序号,必须要提供银联卡。没有银联卡,所以我只好放弃投标。在我仔细查看目录之后,我吃惊地发现,笼统地说是“海外回流”,其实里面数百种都是“日本回流”。虽然上面也写了具体出手的日本人姓名,但是否真的是这个人出手的很让人怀疑。而且也没有其他材料以资佐证。我询问了该公司的负责人,他表示,有专门收集日本回流品的中间商在协助交易,所以对于出手人的相关背景,拍卖公司并不能真正把握。但是“回流品买到就是赚到”总是没错的,所以专门交易“回流品”的拍卖会才会不断有举办,中标率也非常高。

  当然,这种拍卖会里面既有淘来的珍品,也会出现假货。但不管怎么说,日本存在着大量沉睡着的中国美术品的事实没有错。这对我来说,是一件让人感慨良多的事情。本书中也写道,辛亥革命前后的混乱期,中国文物向欧美和日本大量流出,这里面也包含了很多完全够格被故宫收藏的宝物。从这种意义上说,美国、日本、英法等国家丰富的中国美术品收藏,宛然组成了另外一个流动的“故宫”。

  从前通过民间的买卖以及通过政府途径的盗窃、掠夺行为而被带出去的宝贝的回流,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这十年来变得异常显著。我在本书中也专门辟了一章,来详述这个问题。

  从这个现象也可以推论出的是,故宫问题不但是北京故宫和台北故宫的问题。在中国国内,还和沈阳、南京挂钩,在国外,还和欧美日相关。我展示给读者的,正是这个多棱镜一样的复杂故宫。

  拙著的日文版于2011年6月由新潮社出版,现在两年多行将过去,我又为本书的中文版写序。其实当初日文版付梓之时,我就在内心偷偷希冀它有一天能进人中国读者的视野,因为这毕竟是写发生在中华世界中的事。另外,这本书又是关于北京和台北两所故宫的,所以在两岸我都希望有出版的机会。

  2012年7月繁体字版由联经出版社出版,现在简体字版终于也可以和读者见面,我内心非常欣喜。繁体字版刊行的时候最意外的是台湾民众对拙著的反响甚巨,在短短的时间内重印数次,媒体的采访超过十家。之前出版方曾经担心外国人写这种书会不会遭冷遇,而结果恰恰相反。

  出于我个人的分析,拙著在台湾引起巨大反响的理由,大概是因为我本身是日本人的缘故。通常而言,有关故宫的著述都是以台北故宫为中心,可称得上一种“台湾式的故宫理论”;而大陆方面,应该也有一套“大陆式的故宫理论”,这两套理论在1945年之前大概相去不远,但是1945年之后则各说各的、莫衷一是。

  而由我来陈述这个故事,则仿佛出于“第三只眼”,关于北京故宫和台北故宫,哪一个是“真正的故宫”,哪一个收藏最佳,我没有先人为主的观念。只是由于两岸的大型博物馆都用同一个名字,让我感到不可思议,靠着不带政治色彩的新闻记者的好奇心不断收集资料和人们的观点,并集结成书而已。台湾的读者也许对拙著的视角感到新鲜,所以我也寄望大陆的读者能够随手翻翻,看看我这个外国人写的“故宫论”,我将感到不胜荣幸。

  2013年6月25日

  野岛刚

  写于东京自宅

导语摘要
 《两个故宫的离合(历史翻弄下两岸故宫的命运译文纪实)》由野岛刚所著,只有共同的历史,才有共同的未来!
最会讲故事的日本媒体人,带你见证“两个故宫的离合”!
“译文纪实”系列——历史翻弄下两岸故宫的命运!
《朝日新闻》《读卖新闻》书评委员一致推荐!
一举同步狂登各大媒体书评专栏!

作者简介

  野岛刚,1968年生,上智大学新闻系毕业,曾作为朝日新闻外派记者长期滞留过新加坡、伊拉克、阿富汗等国家。其后担任东京总社政治部记者,2007年至2010年担任驻台北特派员。采访报导华人圈的政治、外交、文化等多面向议题,目前担任朝日新闻国际编辑部副部长。长年采访和撰写有关中华文化圈的政治、外交、文化方面资讯。出版过《伊拉克战争从军记》(2003),近期作品有《谜一样的清明上河图》、《银轮巨人捷安特》。



目录

序章 什么是故宫?什么是文物? 
二十年前对于台北故宫的不协调印象
蒋介石决定把文物运到台湾 
与中国近代史息息相关的故宫命运
故宫与其他世界性博物馆的不同之处
变革季节的到来
故宫日本展的启动 
故宫大厅被大陆游客淹没


 


第一章 民进党未完成的美梦——故宫改革
民进希望改变故宫定位
表现改革精神的电影
陈水扁起用的院长
在“华夷思想”影响下的孤岛
被钉在南部的“改革”之钥——“故宫南院”
第三位院长是女性
围绕文化行政的主导权拉开女人的战争
被国民党阻止的行动
陈水扁的密访
“被中华中心主义的铜墙铁壁阻挡”


 


第二章 文物流失——是丧失?还是获得?
中国朝代的盛衰与文物
文物流失的主角——“末代皇帝”
香港展出的溥仪的首饰 
文物流出将中华文化传播至世界 
在日本关西开花结果的中国艺术沙龙


 


第三章 漂泊的文物 
九·一八事变改变了文物命运
首次故宫海外展览大获成功 
大陆向西再向西
南京和北京迄今仍“互不相让”


 


第四章 文物到台湾
遍寻不着蒋介石对故宫的想法
因国共内战急转直下的文物命运
与文物一起渡海的人 
第二批文物也包括世界最大规模的丛书《四库全书》
是“造反者”?还是英雄?


 


第五章 迈入“两个故宫的时代” 
台北故宫为何称为“中山博物院”? 
台北故宫建筑与当时的国际情势
现在已经荒废的北沟仓库遗址
探究设计者的心路历程 
中华文化复兴运动的浪潮
日本人寄赠的文物 
北京故宫的进展


 


第六章 中华复兴的浪潮——国宝回流
香港出现圆明园的掠夺品
参与回流的特殊人士 
一扫圆明园遗恨的人
受到全世界瞩目的巴黎鼠像拍卖会
要求返还文物的中国国内动向
归还运动的结果


 


第七章 故宫会达成统一吗? 
记者会上两位故宫院长的反应 
两岸关系改善后台北故宫的“反向操作” 
“南院”的命运如风中之烛 
另怀心思地展开交流
下一个目标——“日本展”
唤动李登辉的司马辽太郎 
平山郁夫有志未竟成 
民主党政权的混乱引发再度触礁
秘藏在文物里的价值观


 


后记
附录1 本书主要人物
附录2 故宫以及中国大陆、中国台湾、日本之主要大事


附录3 参考图书、新闻报导一览表



内容摘要
  英国有伦敦大英博物馆,美国有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法国有巴黎卢浮宫,日本有东京国立博物馆,但在这个世界上,却有两个故宫博物院。

  “两个故宫”是东亚近代史的产物。故宫的魅力根源,来自于数次奇迹似的历史转折。两岸故宫不只是珍奇、瑰丽的宝库,更呈现出政治权力与文化深层结构的样貌。“两个故宫”的存在,串联了什么历史情结?潜藏了多少政治人物的历史思维?

  《朝日新闻》资深记者、“中华圈的专家”野岛刚,历时五年,奔波全球亲身采访,从政治、外交的独特角度梳理了两个故宫的世纪纠缠:

  1.理顺中国清末的文物流出经过,揭示中国收藏品热的背景,厘清溥仪、那志良等与文物共命运的人的背后故事。

  2.挖掘故宫文物两次艰难而辉煌的海外展出经历(19351961)。跟踪文物抗日战争期间的迁徙路线,亲赴山洞、窑洞查看当时的保存环境。

  3.亲赴现场,倾听当事人说话。采访了4位台北故宫院长、1位北京故宫院长、1位南京博物院院长、1位沈阳故宫研究员,多位赴台老故宫职员和商业界人士。亲赴美国斯坦福大学抄写蒋介石日记。

  4.多次走访拍卖会现场,亲历21世纪以后中国热钱冲击文物收藏界,大量文物回流国内的盛况。

  5.台北故宫的雏形、建造和建成后的命运大起大落。

主编推荐
  只有共同的历史,才有共同的未来!

  会讲故事的日本媒体人,带你见证“两个故宫的离合”!

  “译文纪实”系列历史翻弄下两岸故宫的命运!

  《朝日新闻》《读卖新闻》书评委员一致推荐!

  一举同步狂登各大媒体书评专栏!

精彩内容
 故宫是一个不可思议的博物馆。
两个名称一模一样的博物馆,同时存在于北京与台北两个地方,双方如果向对方提出商标权诉讼,也非新奇之事。
然而“两个故宫”却互不否定彼此的存在,也没有谁
高喊“我才是正宗的”。双方默默地使用相同的名号,展示着
雷同的中华文明文物,肩负着同样代表“中华”的观光景点名号,不断吸引世界各地的人们。
故宫是收藏与展示中华文明的艺术品、装饰品及图书文献的博物馆。依据2011年5月的数据可以知道,北京故宫博物院(以下称北京故宫)的收藏计有一百八十万件,包括书画、陶瓷器及图书文献等,其中85%是清朝留下的文物。
台北的“故宫博物院”(以下称台北故宫)收藏品
比北京故宫少,只有六十八万件,其中清朝留下的文物超过九成。
两岸故宫基本收藏品的形态相当类似。1925年故宫成立之初它们本就是一个博物馆,这是理所当然之事。
1949年故宫的文物运到台湾而造成“两个故宫”的状态,即使过了六十
年,两个故宫仍都固守原本的收藏原则,未曾改变。
一言以蔽之,这个收藏原则就是“集合中华文明的精华”。
那么,北京故宫和台北故宫,究竟哪个比较好呢?
这个有趣的话题经常在中国文物专家及爱好者之间论战不休。从收藏品的数量和多样性来看,北京故宫胜出,但从质的角度来看,台北故宫略胜一筹。这是一般普遍的看法。
就博物馆的建筑而言,北京故宫的展示场所是明朝、清朝皇帝的居所紫禁城,建筑物本身就被列入世界遗产;而台北故宫就是一般的博物馆建筑,与北京不能相提并论。紫禁城也是北京故宫的展示品之一,从整体的优越性来看,北京故宫自然是当仁不让。有的台北故宫支持者毒舌批评什
么:“北京故宫不过是个空壳子。”但这么说似乎也有些言过其实。近几年的收藏事业逐渐蓬勃发展,加上考古的新发现,北京故宫的收藏品也充实提升了不少。
我撰写本书的目的,并非要论述故宫的艺术价值
,也不会深入探讨收藏品的优越性等问题。我的专长不在于文化、艺术,而在于政治、外交。通过采访的经验,我现在看到某件瓷器就可以猜出它大概是什么年代或哪个窑厂出品的,不过到底还是门外汉。本书将以专业记者的角度与眼光,探讨“两个故宫”存在的原因及各自的发展。
中国和日本是东亚近代史的主角,“两个故宫”可说是这部近代史的产物。日本引发的侵略战争衍生出后续中国内战的结果,因此产生了中国大陆和台湾的两个思维不同的区域,这个区隔造就了“两个故宫”。
本书最大的目的在于试图追溯这一错综复杂的过程,探究现在仍千变万化的故宫背后,究竟串联了什么样的历史情结,潜藏了多少政治领袖的思维判断。我想通过故宫,描绘出政治权力与文化之深层共生结构的样貌。
有关故宫的历史,在中国大陆、台湾及日本等地已有诸多故宫元老及学者写过专著或论文,记述了1925年成立到1949年分裂的过程,相关人士的口述历史及史料,大致也已挖掘得差不多了。
另一方面,对于1965年台北故宫在台复馆的过程、台湾民进党当局对于故宫的改革企图、中国大陆近年大量搜寻并追回文物的热潮,以及2008年台湾国民党重新执政后两岸故宫的密切交流等等,不仅是在日本,在中国大陆和台湾也几乎未有系统的介绍,这些将是本书的重点所在。
然而故宫议题的魅力根源,来自于数次奇迹似的历史转折,我也将在本书中借由史料、相关人士的证词、亲身采访等,用一定篇幅来介绍说明。
2007年至2010年,我在台湾担任报社的特派员。
我想从位于台湾的台北故宫开始说起。
首次造访台北故宫是20世纪80年代末期的事情。
当时我还是个大学生,参加了台湾方面举办的国际青年交流活动,在两周内走访了台湾各地。当时蒋经国先生已经卧病在床,我在欢迎宴会上曾与李登辉先生握手,犹记得第一印象是“李登辉是个个子很高的人”。受邀参加活动的人,多半是来自与台湾有交往的中南美洲、非洲、南太平洋等国家,我与这些鲜有机会认识的各国年轻人结为朋友。活动行程中听到了不少台湾的政治宣传,那一趟旅程整体来说收获不大。
在那趟不是很有收获的旅程中,我也去了台北故宫,当时对台北故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结果事隔二十年,采访台北故宫成为我好奇心的发源地,这倒是我始料未及的事。
台北故宫和市中心有点距离,位于山丘与平原交错的“外双溪”。博物馆背后靠着山,展馆是中国宫殿式的建筑,穿过漫长的入口阶梯,进入博物馆内,第一个感觉是大厅灯光之昏暗令人吃惊。展览室的天花板偏低,有种莫名的压迫感。
导览员穿着的制服就像政府机关的公务员,表情动作透露着
意兴阑珊。相较于传说中世界极品的展示品,导览员毫无活力的态度反而让我觉得有趣。
还记得导览员所说的一段话:“蒋介石先生考虑到故宫文物的安全,因此在山里面盖了故宫。山挖空了做成仓库,就算中共的炮弹打下来,也不会伤到文物。”他大致是这么说的。当下我心里就有个疑问:拥有这么棒的展示品,为什么不能好好地陈列出来让参观者一
饱眼福呢?现在的台北故宫在2007年重新整修后已焕然一新,入口处改为透明屋顶采光,整体变得明亮通透,展览室的气氛和职员的应对态度也大幅改善了。
第一次到台北故宫,所知当然有限,不过后来因为采访而了解到一个重要的事实。我先在这里陈述一下,那就是设立台北故宫的目的,并非像一般博物馆那样,想要给参观
者提供启蒙教育,而是为了保管文物而建。或者可以这么说,与其说是博物馆,台北故宫更像一座仓库。台北故宫不像其他世界级的博物馆,它过去并不重视陈列的美观及参观者的需求
。现在想起来,这正是我第一次到台北故宫时感到疑惑的原因吧。
P2-6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