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阳光下的日子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阳光下的日子

①一般下午5点前订单,当日发货,开发票联系客服②教材,学习,考试类书默认有笔记(或做过)③其他类书一般无笔记,提前与客服沟通好再下单,否则本店不承担责任)④部分图书籍采用标准图片,可能存在不同印次不同封面,内容一致⑤出版时间过长的书都可能有自然发黄现象。

6.39 3.0折 21 九品

仅1件

天津宝坻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德)米夏埃尔·库普夫米勒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ISBN9787020095469

出版时间2012-12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21元

货号1086264953193218062

上书时间2024-11-12

休闲图书吧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品
商品描述
前言
  卡夫卡何许人也?卡夫卡是个传奇,是个神话,是个永远生活在不幸中的现代派作家;卡夫卡成为陌生、孤独、苦闷、忧郁、分裂、异化或者绝望的现代人的象征;卡夫卡好像只有牺牲“没有生活过的生活”,只有忍受人生的无限痛苦,才能够创造出那些伟大的作品来。德国当代著名作家米夏埃尔·库普夫米勒(Michael Kumpfmuller,1961-)的小说《阳光下的日子》(2011)以其独具一格的艺术探讨打破了这种“自命不凡的”卡夫卡神话,为读者描绘出一幅全新的卡夫卡形象,在当今德语文坛上引起了很大轰动。

  库普夫米勒出生在慕尼黑,曾经就读于蒂宾根、维也纳和柏林自由大学,获博士学位。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来,作为自由记者,他为《时代报》、《法兰克福汇报》、《南德意志报》、《法兰克福周刊》等著名报刊撰写了一系列颇有影响的杂文。丰富的记者经历为其风格独特的文学创作奠定了厚实的基础。库普夫米勒在文学上可以说是大器晚成,从2000年起成为自由作家,当年发表的处女作《汉佩尔的逃亡》(Hampels Fluchten,)使他在德国文坛一举成名,之后创作的小说《渴望》(Durst,2003)和《致所有人之信息》(Nachricht an,alle,2007)又大获成功。小说《阳光下的日子》是作者的新作,问世以来深受读者和学界的青睐,各大媒体赞誉有加的评论比比皆是。它很快就成为德语文坛上近年难得一见的畅销书。库普夫米勒先后获得了多个文学奖项,其中包括瓦尔特一塞尔纳(Walter-Serner)文学奖,德布林文学奖等。

  如果说作者的前三部小说以表现当今社会焦点问题为中心的话,那么《阳光下的日子》则把读者引入一个耳熟能详的历史爱情故事中:卡夫卡和迪亚曼特成为这部小说的主人公。这是库普夫米勒多年阅读和研究卡夫卡,特别是其书信和日记独有见地的艺术结晶。作者以细腻的描写让读者走进了一个我们还那样不熟悉的卡夫卡世界里;以回肠荡气的叙述填补了我们觉得这位现代派文学大师身上显然还缺少的东西。这就是渗透在整个作品表现中的爱。爱奠定了这部小说之根基;爱承载着这部小说之厚重:作者对卡夫卡这个对象之爱,卡夫卡自己所经历的生死离别之爱,多拉所奉献的诚挚之爱。

  不难想象,阳光灿烂的日子会光顾每一个人,并始终充盈地等待着,它不过隐身于帷幕深处,遥不可及,让人难觅其踪。可它毕竟存在,不怀敌意,不让人反感,也并非聋聩。只要你说出正确的词语,唤出正确的名字,它就会应声而来。这就是那魔力的根本所在;它不是在创造,而是在呼唤。

  小说扉页上这段十分醒目的卡夫卡日记构成了其表现的核心,也“呼唤”出了卡夫卡与迪亚曼特那感人至深、催人泪下的爱情故事。诚然,卡夫卡的爱情生活十分复杂。他与菲利克斯或者米纳娜之间那些爱情书信算得上是德语文学的精髓之作。

导语摘要
 这是一部文学传记小说,写了奥地利现代著名作家弗兰茨?卡夫卡逝世以前一年的短暂但动人的爱情生活。小说情节完全传记,生活细节免不了有虚构,但也完全合乎爱情生活的逻辑。作者采用白描的手法,文笔细腻,不事修饰,却生动有趣。

作者简介
  米夏埃尔·库普夫米勒(1961-),德国作家。生于慕尼黑,曾就读于蒂宾根、维也纳和柏林自由大学,获博士学位。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来,作为自由记者,为《时代报》《法兰克福汇报》《南德意志报》《法兰克福周刊》等撰写了大量文章。2000年起成为自由作家。作品有《汉佩尔的逃亡》(2000)、《渴望》(2003)和《致所有人之信息》(2007)等。曾获瓦尔特-塞尔纳文学奖和德布林文学奖等。

目录
第一章 来

第二章 留

第三章 去

内容摘要
1923 年7 月,年届不惑、病入膏肓的卡夫卡前往波罗的海海滨疗养。他在那里结识了在一家犹太儿童度假村工作的女厨,年方二十五岁的多拉·迪亚曼特,两人一见钟情。之后,这对恋人一起来到柏林,相濡以沫,艰难地忍受着随后那个严酷的通货膨胀之冬的折磨。然而,捉襟见肘的日子使他的身体状况迅速恶化。1924年4 月,他不得不离开柏林,住进维也纳森林疗养院。多拉勇敢地陪伴在他身边,与他形影不离,相依为命。6 月3 日,他静静地躺在多拉的怀抱里告别了他无限渴望的人世。

精彩内容
 七月的一个星期五夜晚,博士来了。在敞开的车厢里,火车站的最后一程简直没了尽头。天气依然酷热,他精疲力竭,可是他现在到达目的地了。艾利和孩子们在大厅里等着他。他还没放下手上的行李,菲利克斯和盖尔蒂便冲到他跟前,缠住他不放。从一大早开始,他们就在海边玩,恨不得马上又去那儿,要
让他看看他们都建造了些什么:一个巨大的沙堡,沙滩上比比皆是。你们可别缠着他呀,艾利催促道,她怀里抱着睡眼惺忪的汉娜,可是他们却没完没了地讲述着他们度过的这一天。艾利问道:旅途顺利吗?要不要吃点东西?博士寻思着自己要不要吃点什么,他没有胃口。尽管如此,他还是短暂地上楼走进度假屋,孩子们告诉他睡在哪儿,他们一个十一岁,一个十二岁,千方百计在寻找着各种各样还不用去睡觉的借口。服务小姐准备好了一盘坚果和水果,一大瓶水也已摆放停当。他一边喝水,一边向妹妹表示谢意,未来三个星期里,他将在这里吃住,他们将会共同度过很多时光,同时也必然会让人看到,久而久之,他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
博士对这次逗留并不抱什么奢望。他已煎熬了数月,他不愿再待在父母家,而这个前来波罗的海的邀请也来得正是时候。
这个度假地是妹妹从报纸上看到的,登在一个广告上,看样子床铺精美,价格实惠,还有阳台、游廊和凉亭,紧挨着树林,可以嘹望大海的美景。
他的房间坐落在走廊另一个尽头。房间不太大,可里面有一张写字台,床垫硬实,另外朝树林一侧有一个狭长的阳台,显得十分清静,尽管从一座相距不远的楼里时而会传来孩子们的声音。他打开自己的行李,几身西装、内衣、书籍和纸张。他或许可以写信告诉马克斯,和这个新出版社商谈的结果是什么,不过在这些天里,这事他迟早可以办理的。好奇怪呀,过了这么多年后又来到柏林了;经过一天一夜的行程,他来到米利茨这个地方,住在一栋名为平安的房子里。艾利已经开了一个玩笑,她希望博士呼吸着大海的空气,体重日益见长,尽管他俩心里都明白,这或许只是美好的愿望而已。一切都周而复始,他心想,几年来,夏天不是在哪家宾馆就是在疗养院里度过,而漫长的冬天就窝在城里,他有时候几个星期都不下床。他高兴一个人待着,在阳台上坐坐,那些声音依然不绝于耳,然后他上床去,很快就进入梦乡了。
第二天一早醒来时,他已经睡了八个多小时。他立刻就明白自己在哪儿。他身在海滨这个房间里,远离让他无比厌倦的一切。那些昨天陪伴他进入梦乡的孩子们的声音又响在耳边,他们唱着一首歌,不难听得出来,歌词是希伯来语。他们来至东方,他心想,这里有为孩子们准备的度假屋。两天前,他的希伯来语女老师普阿就说过,在米利茨也有一家,而且就在近旁。他走到阳台上,朝他们望去。他们已经唱完歌,现在坐在屋前一张长桌旁吃早餐,又说又笑。一年前在普兰纳,他曾经非常讨厌这样的声音,可此时此刻,他几乎为这闹哄哄的声音而感到欣喜。
他向妹妹打问她知不知道他们的情况,可艾利一无所知,并且好像感到好奇怪,他为什么突然如此兴奋不已。她询问他昨夜怎么样,对这个房子满意不满意。是的,他很满意,他恨不得立刻就上海边去。
去海边的路比预想的要远,几乎要走上一刻钟。盖尔蒂和菲利克斯各自背着包,里面装着泳衣和干粮。他们一会儿向前走,一会儿又回到他跟前,他只是慢腾腾地尾随着。阳光下,海面波光粼粼,到处都是穿着五颜六色的孩子们;他们在浅水里嬉戏打闹,或者玩水球。庆幸的是,艾利为他租了一个独立的海滩篷椅,就在码头栈桥右边,周围的一切他可以一览无余。围绕着
那一个个带有条纹的海滩篷椅,到处堆满了齐膝高的沙堡,至少每两个上就有一个装饰着一个由贝壳组成的大卫之盾。P3-5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