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鸿一瞥
①一般下午5点前订单,当日发货,开发票联系客服②教材,学习,考试类书默认有笔记(或做过)③其他类书一般无笔记,提前与客服沟通好再下单,否则本店不承担责任)④部分图书籍采用标准图片,可能存在不同印次不同封面,内容一致⑤出版时间过长的书都可能有自然发黄现象。
¥
10.83
2.8折
¥
39
九品
库存5件
作者陈伟鸿
出版社江苏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39965581
出版时间2013-10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39元
货号972051010602778637
上书时间2024-11-12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九品
- 商品描述
-
导语摘要
他是一位不卑不亢、拿捏到位的对话者,虽专业而内敛,虽内行而平和;面对全球工商巨子,他潜心营造的话语场为观众洞开商业与人生的独特境界,令枯燥而严谨的财经话题平添个性之美和交锋之趣。”这段由《新周刊》撰写的颁奖词,见证着陈伟鸿的独立之路。
陈伟鸿说:“自从有了主持人,观众就多了一双看世界的眼睛。我愿这双眼睛永远公正、明亮。”我们有理由相信他,相信作为“另一双眼睛”的陈伟鸿,永远公正、明亮。
数年时间的往返奔波,他始终致力于在舞台上沉住气、找到自己的观众,终于在一个新的世界磨炼出一个新的自己。
从不盲从,也绝不狂妄……在这本书里陈伟鸿总结了自己的前半生,同时也是对自己的后半生提出鞭策。
作者简介
陈伟鸿,1968年出生于厦门。早期曾在厦门电视台做过记者、编辑、主持人、制片人。2001年开始担任《对话》栏目主持人至今,是央视最优秀的财经节目主持人。
陈伟鸿说:“我在主持方面没有经过任何专业的培训,惟一的优势就是善于观察,愿意不断地学习。”
目录
1 时代和我一起“长大”
2 一座小岛的悬疑志
3 非典型性财经男士
4 在喧嚣的九十年代,我失声了
5 我讲给CCTV的第一个故事
6 你听说过柳传志吗
7 昂贵,也心酸
8 从“才女”到“财女”
9 “鬼”才喜欢机场书店!
10 如何才能站到前排
11 “不正经”的政策
12 再不改革就老了
13 “明天晚上”的马云
14 北京的水,能深过海吗
15 三位农民:张维迎?潘石屹?龙永图
16 我的那些江湖兄弟
17 一场用力过猛的奔跑
18 争或不争,都是内心的战争
19 跳进“长江”
20 逃出“风暴眼”
21 我们只和国王做生意
22 我只有一套衣服
23 在“对抗”中对话
24 对话永远高于对抗
25 教父不死,只能复活
26 神和鬼都会爱上好孩子
27 你,需要我吗
28 天堂口,有食堂
29 看爱
30 去爱
31 最大的大人物
32 最不敢对话的人
内容摘要
陈伟鸿,一个在海边长大的男孩,一位遍访世界500强的高端财经主播。一轮时光,中年况味,陈伟鸿为你亲述人物和财富背后的精神,洞悉时代与人生起伏的真相。
45年的半世人生,个人小传与时代大传相互映衬;13年的“对话”如流云过隙,政、经各界高手轮番登场。“惊鸿一瞥”,瞥见的是这个时代最本质、最喧嚣、最激动人心的片段。正如陈伟鸿书中所写,“我们都是这世界的一瞥风景,而自己,也从别人的风景里审视世
主编推荐
陈伟鸿是一位不卑不亢、拿捏到位的对话者,虽专业而内敛,虽内行而平和;面对全球工商巨子,陈伟鸿潜心营造的话语场为观众洞开商业与人生的独特境界,令枯燥而严谨的财经话题平添个性之美和交锋之趣。这段由《新周刊》撰写的颁奖词,见证着陈伟鸿的独立之路。
数年时间的往返奔波,陈伟鸿始终致力于在舞台上沉住气、找到自己的观众,终于在一个新的世界磨炼出一个新的自己。从不盲从,也绝不狂妄……在这本书里陈伟鸿总结了自己的前半生,同时也是对自己的后半生提出鞭策。
陈伟鸿说:“自从有了主持人,观众就多了一双看世界的眼睛。我愿这双眼睛永远公正、明亮。”我们有理由相信他,相信作为“另一双眼睛”的陈伟鸿,永远公正、明亮。
精彩内容
特区是新锐的,也是温暖的,父母的工资单中多了一项“特区补贴”,久违的满足感也显示在他们的表情中。仿佛是一块被重新唤醒的土地,厦门不再那么沉静,一排排崛起的厂房,一个个透着洋范儿的企业名字,出现在我看世界的视野中,成为我青春记忆的鲜明背景。这是一个有更好的生活可能的地方,因为这里是一个特殊的世界,充满各种未知的可能。
又一种可能发生了,同样是从南中国到北中国之间的迁徙,只不过这次的起点是厦门,目的地北京既是古都,又是首都。随父母从内陆到定居厦门17年之后,因为在央视工作的缘故,我又开始了从南向北的穿梭。因为有了飞机,旅程不再漫长,却总会有故事发生。2005年的一天,我乘厦航从厦门返回北京,在同一个机舱遇到了时任福建省委组织部长的于伟国,本不想前去打扰,但他还是认出了我,两个人聊得最多的是特区,是厦门。
没承想,7年后的2012年,我们有了一次真正的对话,此时的厦门特区已经走过近30年的开放历程,于伟国在厦门市委书记的职位上也已历经3年光阴。
虽然已经不在厦门生活,但这里还是父母的家,厦门之于我,永远是仅次于安海的第二故乡。为了做好这期节目,我特意提早几日赶回了厦门,只为再一次亲近这个伟大的特区。厦门之变化,是所有厦门人有目共睹的,数座跨海大桥的建成,将厦门岛变成了厦门市,“变大”是最
为显著的感觉。“岛内外一
体化”这个词不仅执政者于伟国在谈,连鼓浪屿上的诗人舒婷也在谈:“前不久,厦门实行岛内外一体化,都算经济特区,特殊的地方法规惠及的范围加大好几倍。现在的大厦门,人口大概有200万,其中一半是新移民。无论是洋博士还是打工仔,他们都在为厦门做巨大贡献,融入本地社会,甚至悄悄影响着厦门和厦门人。”外面的世界愈加精彩,大厦门风生水起,诗人却分明将自己与所
有的影响隔离,心甘情愿地生活于鼓浪屿上那所老房子里,甚至不允许别人说厦门半个“不”字,偏爱一座岛屿和一座城市到近乎偏执,舒婷自嘲为“厦门沙文主义”大发作。诗人的腔调,在我看来是任性而唯美的,因为类似于“岛内是欧洲,岛外是非洲”的说法自学生时代就响在我耳边,优美的环境加上优裕的生活让厦门岛内人慢慢养成一种难以撼动的“安逸”态度,如今这样的安逸却似乎成为了大厦门发展的阻力。
对话尚未开启,就吸引了厦门内外诸多媒体的关注,外界将我称为“咱家人”,将于伟国称为“当家人”,并希望两个名字中都有“伟”字的男人碰撞出一期“伟大”的《对话》。“伟”不好说,“大”倒是很贴切。和于伟国身边的工作人员谈起他,他们眼中的于书记特别喜欢说“大”这个字,做事要有大的气度,视野要有大的格局。再次见到于伟国,他并没有急于说到“大”,反而透露了一种“很大”的忧虑:“我们的干部一出差,千方百计都要连夜赶回厦门,理由是在外地实在不习惯,看来看去还是厦门好。每次听到他们这样讲,我很不高兴。这表面上是在赞美厦门,实际上是一种狭窄的小岛思维。可怕的是,这样的思维在岛内企业上也表现出来,他们不愿意走出岛外发展。”于伟国的忧心忡忡反映了执政者的深谋远虑。进入2l世纪之后,特区的政策与普区基本拉平,特区已经逐渐丧失“特权”。
厦门岛经过30年的发展,人口密度已经超过香港,林立的企业厂房已经让小岛不堪重负,但许多外资企
业又面临新拓展,又都在向他申请建设用地。“伟鸿,你认为我能将这种情绪真实地带到节目现场吗?”一个执政者的真心,远胜一档节目的意义,在策划会上,于书记与我这两个新旧厦门人一致选择了“走出小岛思维”作为节目的讨论主题。或许是由于都经历过岛外思维的碰撞,因此在思索城市发展路线的时候,我们的目光都会习惯性地向厦门岛之外望去。
于伟国把现在的厦门发展路径比喻为“由拳头变为手掌”,意思是说经济特区由以前的厦门岛,辐射到了岛外4个新区的范围。城市的面积扩大了,可这是否意味着城市真正地成长了起来?P5-6
媒体评论
《惊鸿一瞥》不只是伟鸿一个人的成长告白,更有他对这十几年中国财经社会的审慎观察。
——柳传志
看陈老师的新书,感觉他站在局内与局外的界碑上,把我们这些“张牙舞爪”的人看得很清楚。
——马云
平等、舒适以及“存在以安全感为前提的不确定性”,是实现充分对话的三个必要元素。陈伟鸿先生在节目里营造的话语场满足了这一切。
——马化腾
翻看这本新书,你会明白为什么非主持专业、非财经专业的陈伟鸿先生能把一档高端财经节目主持得那么好。
——李彦宏
对于一个主持人而言,“听”很可能比“说”更重要。陈伟鸿是真正在用心听你说话,你的倾诉欲会很自然地释放出来。
——王石
在媒体眼中,他是观众的代言人,从不艰涩,善于启发,用对手的智慧丰富观众的认知。从综艺节目主持人到财经节目主持人,他完成了职业生涯的转型和蜕变,为节目营造出课堂的氛围,在观点交锋和头脑碰撞中驾驭现场。
——2012年《新周刊》
应变自如,才气天成,深谙主持之道,兼修才艺文章。
——《中国电视报》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