汗青堂丛书008北京的城墙与城门(精)
全新正版书籍,多仓就近发货,节假日正常发出,具体可私信客服咨询。
¥
50.01
5.0折
¥
99.8
全新
库存3件
作者(瑞典)喜仁龙|译者:邓可
出版社北京联合
ISBN9787550291782
出版时间2017-01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99.8元
货号3740700
上书时间2024-10-31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导语摘要
喜仁龙著的这本《北京的城墙与城门》是一部震撼了历史地理学大师侯仁之先生的著作,内容包括细致的勘测观察手记、53幅城门建筑手绘图纸、128张实地拍摄的老城墙及城门的照片。严谨的丈量,详尽的观察,精细的图纸,真实的照片,这一切在新版本中被完整地保留下来。对照1924年英文原著,每一处细节,每一幅图片,本版都细致还原并加以校订标注。
作者简介
邓可,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地理学(城市与区域规划)硕士研究生,参与北京大学世界遗产研究中心及北京大学城市形态研究小组,从事城市形态与遗产保护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喜仁龙(OsvaldSiren,1879—1966),20世纪西方极为重要的中国美术史专家、首届查尔斯·兰·弗利尔奖章获得者。曾任职瑞典斯德歌尔摩国家博物馆,后为斯德歌尔摩大学美术史教授。1916年起,相继赴美国耶鲁大学、哈佛大学和日本名校讲学。1920年起6次来华,并深深爱上了东方艺术。对中国古代建筑、雕塑、绘画艺术研究极深,代表作有《北京的城墙和城门》(1924)、《中国雕塑》(1925)、《中国北京皇城写真全图》(1926)、《中国早期艺术史》(1929)、《中国园林》(1949)等。
目录
出版前言
中文版新序 李孝聪
中文版序 侯仁之
英文版自序
第一章 中国北方筑墙城市概述
第二章 北京旧址上的早期城市
第三章 北京的内城城墙
第四章 北京内城城墙的内侧壁
南城墙
东城墙
北城墙
西城墙
第五章 北京内城城墙的外侧壁
东城墙
北城墙
西城墙
南城墙
第六章 外城的城墙
外城城墙的内侧壁
外城城墙的外侧壁
第七章 内城的城门
引言
西城墙上的城门
东城墙上的城门
南城墙上的城门
北城墙上的城门
第八章 外城的城门
内容摘要
《北京的城墙与城门》真实还原了20世纪20年代时遗存的北京城墙与城门。作者喜仁龙通过实地走访考察,被这些宏伟古迹的壮美所折服,也因其衰败的现状而叹息。除了在描写中投入艺术史家的浪漫与情怀,喜仁龙还坚持严谨的研究方法:挖掘中国历史文献中对城墙城门的繁杂记载,勘测丈量每一段城墙、
每一座城楼的尺寸,观察记录城墙、城门及周边街市
乡野的现状,实景拍摄城墙城门的照片,精细绘制城门各种角度的建筑细节图,使这本考察手记在文学性、科学性、历史性等方面达到了极高的水准。
精彩内容
让我们重新回到街上,来到这座城市的商业区。
这里的街景大为不同,整体而言,比居住区更具生机和趣味。这里的建筑不受封闭的围墙的限制,而是开
着格状门窗,面向街道,窗纸也被时下的玻璃所取代。和居住区一样,建筑的屋顶高耸而远挑,但商店前通常没有立柱;由于门面狭窄,突出的山墙就足以支撑屋檐的檩子。有的人口上方有架子或柱子支起来的小坡屋顶或顶篷;在炎热的季节,店门口还有搭起竹制的覆着草席的遮阳棚。如果街道很窄,这些屋棚甚至可以搭到街对面的另一家店,或者至少遮盖人行道。不过事实上商户比行人占据了更多的空间。店铺的相当一部分买卖发生在街道上,店主和流动小贩共同构成了街道中的经营者,特别是那些经营食品的商店,需要向路人展示自家的美味佳肴。有时商店面前的街道变成了名副其实的市场,西安府有条粮店街就是这番景象。每天早晨都在进行着繁忙的谷物交易,商贩顾客熙熙攘攘,手推车和扁担络绎不绝,使路人很难通过。至于店铺的后部,老式的房子确实不适合作为商店,而更适合作为店主和伙计们吃饭、睡觉、抽烟、喝茶的起居室。普通住宅和小商铺之间的明确区别就仅仅体现在这些表面特征。
商铺无处不在,无论外观还是内在,差距巨大,这不仅取决于当地的繁华程度,也和当地的风俗习惯以及经营的商品种类有关。因此,布店不同于药店、
金饰店或茶叶店,而且通常来说,店铺的装潢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出售商品的品质。深入了解各种商店的细节会让我们离题太远,况且在这里我们仅关注中国街道的建筑层面。这方面极其重要的是,精美雕琢的店面仍然可以在一些保存较好的旧城中见到。在北京,传统建筑曾挤满了最重要的商业街的两侧,但近年来,由于崇洋媚外的半西式水泥建筑以及外墙上招摇的飘带装饰物和民国国旗的混入,这类建筑的数量有所减少。它们高高地刺破了街道建筑的天际线,并在商店的入口处形成顶篷或牌楼。建筑结构由高耸的冲天柱和与之搭接的横枋,以及多铺斗拱构成,并共同承托起一两层楼檐的鞍形小屋顶。楼檐下是华板,装饰着人物雕像或浮雕、镂空雕的花卉图案,中间嵌着商铺字号的匾额。底部由复杂的叶形图案衬托,仿佛牌楼的宽大花边。所有这些雕刻都是鎏金的,有时也饰以凸显它们的色彩。除此之外,有时辅以小顶棚,靓丽的彩带和流苏(有时为木制),悬挂在从冲天柱伸出的夔龙挑头上。
遍布如此这般精雕细刻并饰以鎏金的店面的街道当然是一道华丽的风景,并且在数十年前,这样的画面在省会城市绝不罕见。现在,这样的街道正在逐年减少,因为没有人有意保留它们,人们安心地目睹这些建筑被混凝土建筑或单调的砖瓦房取代,这些新建筑除了安放在入口的正面或侧面的一块写着几个醒目大字的招牌之外,没有任何修饰。谈起中国北方普通城镇商业街的景象,光与影、匆忙的人群、手推车和驴拉车构成的生动画面要远远比建筑本身更有趣。如
果再加上散落在街头巷尾的古树,街景会变得更活泼
别致,不过也就不再具有建筑艺术特色了。
这是一种普遍现象,但那些建有装饰性遗迹、纪念碑、拱门和塔的街道则是例外。在这方面,最重要
的体现是牌楼——这种门道式的装饰物有三间或三间以上,横跨整条街(包括人行道)。修建牌楼通常是为了纪念一些当地的杰出人物或重要历史事件,但吸引子孙后代和陌生人的主要是它们与众不同的装饰。
大多数牌楼都是木制的,漆以鲜艳的红色,并有绿色、蓝色和鎏金雕刻的装饰。根据牌楼的大小和重要性,立柱数量通常为四、八或十二,安放在石制的须弥座上(有时装饰石狮),柱与柱之间横跨着两三根宽阔的枋木,镶嵌着敬刻颂词的匾额。牌楼的顶部每一
间都有飞檐挑出,架在错综复杂的斗拱之上,覆盖着
蓝色或绿色的筒瓦,并沿垂脊装饰着人和动物的形象的脊兽。这些牌楼包含了中国传统建筑中最具特色的元素,比如高耸的冲天柱、两三铺斗拱支撑的弯曲楼
檐、装饰精细的额枋、雕花的华板,一切都色彩缤纷,尽管与其宏大规模相比,这样的色彩略显粗糙。牌楼基本上都是木结构的,其全部装饰都利用了材料的特性,除了楼檐上的垂脊兽。石牌楼亦是如此,各部分都复制了木牌楼的形式,不过这种形式的建筑确实更适合采用木结构(类似的情况还有日本的石制“鸟
居”,也体现出木结构向石门的转变)。当然,某些部位会进行必要的改动,如楼檐(没有弧度)和斗拱(有时变成弯曲的托座),额枋以浮雕取代彩绘,为了加固正方形或八角形的立柱,在须弥座边会置以低矮的抱鼓石,上面立着小狮子。如果有人要深入研究这些古迹,可以发现石牌楼与木牌楼的一些细微差异
,但在结构和装饰上,仍然因循着明朝以来的基本建造原则。当下最古老的石牌楼存在于寺庙园林中,它们比街道上的保存得更好,但我难以说清其中是否有哪一座是明朝以前的遗物。我见过的拥有最美最多的街道石牌楼的地方是山东潍县,那里的主要街道跨立着六座宏伟的三间三重檐牌楼,大概建造于清乾隆年间。不过并非所有的牌楼都横跨街道;有些坐落于开
阔的空地或与街道走向平行,作为寺庙或衙门人口的标志,以突显某地或某人的尊贵与非凡。
P6-8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