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新正版包邮】守望田野编者:邓小娟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全新正版包邮】守望田野编者:邓小娟

58.08 6.8折 86 全新

库存3件

江苏南京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编者:邓小娟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ISBN9787520313728

出版时间2018-02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86元

货号1201671019

上书时间2024-08-04

南京随园图书

九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邓小娟,女,汉族,甘肃合水人,西北师范大学舞蹈学院院长,教授,教育学博士,硕士生导师,甘肃省飞天学者,甘肃省艺术学特色学科带头人,甘肃省青年教师成才奖。先后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CSSCI期刊16篇;出版专著、合著及有声读物9部;编导舞蹈作品获教育部、文化部及甘肃省各级奖励10项;获文化部、甘肃省人民政府、甘肃省教育厅等学术科研获奖6项;指导学生参加重量与省级专业舞蹈大赛获奖12项;承担文化部、国家艺术基金委、甘肃省各级科研项目6项。近年来,策划创编国家汉办对外交流演出及国家、省级大型晚会23场。

目录
章 张掖民乐县顶碗舞研究
节 张掖民乐县顶碗舞概述
一地理概况与文化背景
二历史语境中的张掖民乐顶碗舞
三张掖民乐顶碗舞的发展历程
第二节 张掖民乐县顶碗舞的表演机制与形态考察
一民乐顶碗舞的表演机制
二民乐顶碗舞的表演形态
三舞姿造型
四表演场图
五伴奏乐器与乐谱
第三节 张掖民乐县顶碗舞的美学内涵与文化价值
一民乐顶碗舞的美学内涵
二民乐顶碗舞的文化价值
第四节 张掖民乐县顶碗舞的传承、保护与发展对策
一张掖民乐顶碗舞的传承与保护现状
二对张掖民乐顶碗舞传承与保护之我见
第二章 陇东秧歌的艺术样态及文化内涵
节 陇东及其秧歌
一陇东概况
二陇东秧歌的源流说
三陇东秧歌现当代发展脉络
第二节 陇东秧歌表演样态的田野调查
一陇东秧歌的现时播布
二陇东秧歌的表演机制
三陇东秧歌的表演内容与类型
四陇东秧歌的典型舞畴
五陇东秧歌的舞蹈队形与名称
第三节 陇东秧歌的文化内涵
一农耕文化影响下的陇东秧歌
二陇东秧歌表演形态的文化含义
三古老祭祀观念在陇东秧歌中的遗存
四陇东秧歌表演队形的释义
五陇东秧歌的社会功能
第四节 陇东秧歌的发展现状
一陇东秧歌面临的困境
二陇东秧歌的保护措施
第三章 甘肃渭源县羊皮鼓舞“打西蕃婆”探究
节 渭源县羊皮鼓舞“打西蕃婆”概述
一渭源县地理概况与文化背景
二渭源县羊皮鼓舞“打西蕃婆”的源流说
第二节 渭源县羊皮鼓舞“打西蕃婆”表演形态考察
一渭源县羊皮鼓舞“打西蕃婆”的表演机制
二渭源县羊皮鼓舞“打西蕃婆”的表演形态
第三节 渭源县羊皮鼓舞“打西蕃婆”的文化内涵
一农耕文化与多民族文化艺术的集中体现
二历史文化传承与传统民间艺术的延续
三凝聚意志与鼓舞民心的文化表现
第四节 渭源县羊皮鼓舞“打西蕃婆”的当代境遇与发展
思考
一渭源县羊皮鼓舞“打西蕃婆”的现实困境与
传承
二渭源县羊皮鼓舞“打西蕃婆”的发展与思考
第四章 陕北霸王鞭舞研究
――以靖边、定边两地为例
节 陕北霸王鞭舞概述
一陕北地理概况与文化背景
二陕北霸王鞭舞的历史渊源与现时播布
第二节 陕北霸王鞭舞的形态考察
一靖边霸王鞭舞和定边霸王鞭舞表演机制
二靖边霸王鞭舞与定边霸王鞭舞的表演形态
三靖边与定边霸王鞭舞的异同
第三节 陕北霸王鞭舞的文化内涵
一文化艺术交融的产物
二陕北霸王鞭舞的社会功能
第四节 陕北霸王鞭舞的现代发展与思考
一陕北霸王鞭舞的现代呈现与保护措施
二陕北霸王鞭舞发展的困境与思考
第五章 甘肃岷县“巴当舞”的遗存与文化变迁研究
节 甘肃岷县“巴当舞”基本概况
一甘肃岷县历史文化背景
二甘肃岷县“巴当舞”概述
第二节 甘肃岷县“巴当舞”田野调查
一甘肃岷县“巴当舞”的表演机制
二甘肃岷县“巴当舞”的表演样态
第三节 甘肃岷县“巴当舞”文化变迁解析
一甘肃岷县“巴当舞”现存形态的民族文化源流
二甘肃岷县“巴当舞”文化变迁分析
第四节 甘肃岷县“巴当舞”象征符号的文化解读
一甘肃岷县“巴当舞”的文化含义
二甘肃岷县“巴当舞”的象征符号
第六章 青海省黄南州羌姆舞蹈研究
――以同仁县加毛村为例
节 黄南州同仁县加毛村羌姆舞蹈基本概貌
一黄南州同仁县加毛村生态环境
二黄南州同仁县加毛村羌姆舞蹈的基本概况
第二节 黄南州同仁县加毛村羌姆舞蹈田野考察
一羌姆舞蹈的表演机制
二羌姆舞蹈的表演形态考察
第三节 黄南州同仁县加毛村羌姆舞蹈的文化内涵
一传统民族文化的再现
二羌姆舞蹈形态释义

内容摘要
邓小娟主编的《守望田野(西北民间舞蹈的人类学考察2)》的研究对象以西北地区拥有代表性的民族民间舞蹈为主,包括甘肃宁县社火“地故事”的舞蹈样态解读、甘肃武威“攻鼓子”舞研究、甘肃天水地区武山旋鼓舞与清水轩辕鼓舞现存形态考察、甘肃省永昌县赵定庄“节子”舞研究、甘肃苦水“高高跷”研究、论敦煌壁画舞姿的艺术特征与文化内涵等。研究者正视民族民间舞蹈的生态特色和内质,树立舞蹈生态系统的多维审视,运用人类学的研究方法,深入民间舞蹈的文化场域,向民间艺人学习,通过观察、访谈、记录、描述、分析与解释,感受民间舞蹈的鲜活与灵动,又以科学的视角与方法与对民间舞蹈的“活态样式”进行了文化解读,使之成为共享资源,呈现当代。该书所囊括的内容是近年来西北师范大学舞蹈学院在“区域性舞蹈文化研究体系”建设的主要成果,研究者立足于西北大地,从民间舞蹈的实践出发,做好民间舞蹈的理论研究,为中国民间舞蹈文化学科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