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方成长小说文本解读
图书条目标准图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西方成长小说文本解读

64.19 8.1折 79 九五品

仅1件

河北廊坊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孙胜忠 著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时间2020-09

版次1

装帧平装

货号A16

上书时间2024-12-10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五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孙胜忠 著
  •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 出版时间 2020-09
  • 版次 1
  • ISBN 9787100186650
  • 定价 79.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460页
【内容简介】

本书以德、英、美三国为主要考察对象,勾描出西方成长小说“从源头到当下”200余年的流变路径和阶段性特征,爬梳洗剔各个时期涌现出来的杰作佳构,择其*具代表性者以专题形式深入解析,综合运用当代文学批评手段,博采广纳而为再阐发,还原西方成长小说经典的思想源头和创作现场,熔铸出一个其来有自、其宗有定、其变不居的文学范型,于《西方成长小说史》之外,为西方成长小说研究再开门径,为文学类型研究提供文本批评范本。

【作者简介】

孙胜忠,文学博士,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为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高级研究学者,多年来一直以成长小说为主线,致力于英美文学和西方文论研究,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并有专著及译著多部出版问世,包括《美国成长小说艺术与文化表达研究》《西方成长小说史》《寻欢作乐者的历史》等。

【目录】

序 言 1
德国篇
概论:德国经典成长小说与美国成长小说之比较 7
一、张力下的统一——论原型成长小说《威廉?麦斯特的学 习 时代》 21
(一)从反讽结局中看其辩证统一性 22
(二)从“美善合一”看感性与理性的统一 25
(三)从“相互联系”看“思”与“行”之间的辩证统一 28
(四)矛盾与统一的背后 30
二、反讽艺术之辩——对《威廉?麦斯特的学习 时代》的再思考 36
(一)盛名之下的质疑之声 37
(二)小说的反讽结局 39
(三)戏剧的感性与理智及道德的严肃性之间的矛盾与统一 41
(四)现实与观念、行动与思想之间的张力及其化解 44
(五)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分裂与统一 47
(六)“美善合一”与有机成长观背景下的反讽艺术 49
英国篇
概论:英美成长小说情节模式与结局之比较 53
(一)成长小说的两种情节模式 55
(二)成长小说两类不同的结局 61
(三)不同情节与结局的意义及其成因 67
三、“激进的内在改革”或卡莱尔式的自我教育——作为精神自传的《旧衣新裁》 76
(一)《旧衣新裁》之“奇” 78
(二)“激进的内在改革”:卡莱尔式的自我教育 81
(三)作为哲理性精神自传的《旧衣新裁》 87
四、论《旧衣新裁》中的“衣服”与“裁缝” 93
(一)《旧衣新裁》所作何为?衣服是什么? 94
(二)为什么要重新裁剪衣服?什么样的衣服才合身? 99
(三)谁是裁缝?谁又是那个新裁缝? 108
五、一部独特的女性成长小说——论《简?爱》对童话的模仿与颠覆 116
(一)《简?爱》对灰姑娘童话的模仿 117
(二)《简?爱》对灰姑娘童话的颠覆 122
(三)《简?爱》:一部独特的女性成长小说 125
六、《简?爱》——精神追求抑或权力算计 131
(一)对《简?爱》的再审视与追问 133
(二)社会流动性加大条件下的权力算计 135
(三)社会规范压力下简的“牺牲”精神与退让策略 144
(四)财富对简地位提升的决定性作用 148
(五)“神仙所生、凡人所养”:简的两面性 150
(六)《简?爱》:一部再现社会实用主义自我教育观的成长小说 154
七、异化的内在修养——论《远大前程》中的“绅士” 157
(一)“我真想做个上等人啊”:匹普的绅士梦 159
(二)“上帝啊,保佑这个厚道的好心人吧!”:狄更斯的绅士观 167
(三)“真正的绅士”:《远大前程》对《自助》中绅士观的回应 171
八、格雷的画像与王尔德的镜子——论《道连?格雷的画像》 178
(一)展示灵魂的画像:格雷美丽青春下的堕落人生 180
(二)“反映灵魂的镜子”:王尔德视为生活完美表达的艺术 187
(三)回到康德:走向美与道德、审美论与目的论的统一196
九、《无名的裘德》——一首“零余者”的成长悲歌 204
(一)“光明之城”:零余者的“无望之乡” 205
(二)“冻结的青年”:零余者灵肉分离的病态情爱 213
(三)“字句叫人死”:零余者悲剧的社会根源 222
十、“我们中间的一个”——《吉姆爷》中的归属感和精神追求 230
(一)“我们中间的一个”与“荣誉” 231
(二)“很不好”的梦与“很好”的追梦 235
(三)走不出去的过去与“渺茫的要求” 237
(四)《吉姆爷》的现代性及其对经典自我教育观的回归 240
十一、从灵与肉的分离到灵与肉的结合——评劳伦斯的《儿子与情人》 243
(一)既是儿子又是情人——恋母情结的困扰 246
(二)米丽亚姆与克莱拉——灵肉分离爱情的象征 248
(三)灵肉合一——劳伦斯的爱情理想 254
十二、穿古装唱新戏——论《寻欢作乐者的历史》的书写策略 257
(一)“援古证今”:传统的小说情节模式与百年前的故事 258
(二)“据事以类义”:典雅的用典 263
(三)穿古装唱新戏:传统与现代的结合 267
十三、阶级?宗教?性——再论理查德?梅森的成长小说《寻欢作乐者的历史》 273
(一)作为成长小说的《寻欢作乐者的历史》 274
(二)“纯真状态中的两个赤身裸体的人兽”——性对阶级差别的超越? 277
(三)“上帝就在这里”——宗教的桎梏与人性的解放 281
美国篇
概论:成长的悖论:觉醒与困惑——略论美国成长小说及其文化表达 287
(一)天真——“认识你自己”及周围世界的内驱力 289
(二)“顿悟”——获取“真理”的瞬间 292
(三)幻灭——偷食“禁果”的代价 295
(四)觉醒的困惑——一种文化解读 299
十四、分裂的人格与虚妄的梦——论觉醒型女性成长小说《觉醒》 302
(一)分裂的人格:艾德娜的双面人生 304
(二)蓝色的大海、绿色的草原与艾德娜虚妄的梦 310
(三)笼中的鸟与作为“死亡证”的觉醒 313
十五、“并无实体的城”——论菲茨杰拉德《冬之梦》中的美国梦 318
(一)德克斯特的“冬之梦”:那“光鲜亮丽的东西” 320
(二)朱迪的游戏:有“规”无“矩”的美国梦 325
(三)并非承诺之吻:作为“一种期货”的美国梦 331
(四)《冬之梦》:菲茨杰拉德之梦及其对美国梦的批判 337
十六、在情爱中成长——作为成长小说的《小城畸人》 342
(一)“粗俗沉沦”型性遭遇 345
(二)“激越飞扬”型爱情 349
(三)跨越青春,走向成熟 353
十七、从“顿悟”到“遁世”——评福克纳的小说《熊》 355
(一)在大自然的洗礼中“顿悟” 357
(二)路在何方:“顿悟”通向“虚无” 360
(三)诗性的美国想象:审美超越理想与现实的对峙 363
十八、二元对立的颠覆和文本结构的消解——解构《麦田里的守望者》 367
(一)二元对立因素在文本中的颠覆 369
(二)对霍尔顿身份的解构 375
(三)文本结构的自我消解 380
十九、身份困惑、种族冲突与民族寓言——为《没有指针的钟》一辩 383
(一)“粉红色的骡子”:杰斯特的身份困惑与种族意识 384
(二)未定的个体身份与无解的种族困境 392
(三)《没有指针的钟》——作为民族寓言的“后经典”之作 399
二十、言说无法言说的恐怖主义——论厄普代克的《恐怖分子》 406
(一)无法言说的恐怖主义与“越界”言说的《恐怖分子》 409
(二)“这些魔鬼想夺走我的主”:《恐怖分子》对美国文化的批判 413
(三)“外来人”来到“发光中心”:异化感与归属感 422
引用作品 430
后 记 445

内容摘要
本书以德、英、美三国为主要考察对象,勾描出西方成长小说“从源头到当下”200余年的流变路径和阶段性特征,爬梳洗剔各个时期涌现出来的杰作佳构,择其最具代表性者以专题形式深入解析,综合运用当代文学批评手段,博采广纳而为再阐发,还原西方成长小说经典的思想源头和创作现场,熔铸出一个其来有自、其宗有定、其变不居的文学范型,于《西方成长小说史》之外,为西方成长小说研究再开门径,为文学类型研究提供文本批评范本。

精彩内容
文学有别于历史,艺术真实不同于历史真实,文学的样式各不相同。然而,文学史上的伟大作家及其流芳百世的文学作品,无不以这种或那种形式捕捉到了其民族的灵魂。正因如此,他们的作品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理查德?利汉在分析文学与价值观念时说:“我认为美国的文化价值与文学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从认识的最深层来看,两者之间是相互加强和相互循环的关系。我们的民族形象在文学作品中得到反映,因此,在这个意义上,它与我们对目的与命运的看法是不可分割的。”美国成长小说所揭示的主题,正是美国文化和美利坚民族精神在文学上的反映。这从上面论及的几部小说中均可看出。“在一定意义上,它(《白鲸》)向读者揭示出19世纪美国人的心态,揭示出美国的状貌。”埃哈伯的典型意义就在于他表现了美利坚民族的探索精神,以及勇于冒险、不惧困难的大无畏精神。作者把他性格的“根”扎在了民族深层意识的土壤中。《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是美国文学的珍品,也是美国文化中的珍品”。它“之所以‘不朽’,正因为它通过对一个14岁孩子的描写,在幽默逗笑声中酣畅淋漓地写出了一个民族的生活与灵魂”。因此,普烈乞特说“赫克的童年,乃是一种新的文化的童年”。作为一部精心创作的成长小说,《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描绘的是哈克的道德成长过程——一个传统小伙子在由天真向经验过渡时的意识觉醒。尤其突出的是,小说主题的核心体现了美国人特有的那种以逃避求自由的倾向。《红色英勇勋章》和《麦田里的守望者》对主人公性格的刻画和道德意识觉醒的再现,无不依托成长主题,成长主体性格和行为的变化都是美国文化心理在现当代文学中的生动反映。
成长小说在文化上呈现出一种悖论现象:觉醒与困惑。人从蒙昧走向启蒙是一次觉醒或“顿悟”,但觉醒往往与痛苦相伴。这说明人的痛苦是伴随着“知识”和“经验”而来的。它或许向人们昭示,“无知”和幻想中的世界才是美好的,而人渴望成长、成熟,渴望知识、文明,但知识的获得却通常会将美好的梦想击得粉碎,从而破坏天真烂漫的幸福状态。人们执着地追求真理、知识和力量,而梦醒时分却是幻灭,求索之路的尽头却是深渊,觉醒带来的却是困惑。产生这种文化悖论的原因是什么呢?这恐怕要追溯到西方文明的两大源头——希腊文明和希伯来文明。“古希腊理性主义传统总是激励人们向前,而希伯来宗教启示却指出路的尽头是毁灭。因为终极真理属于上帝。”b觉醒是令人心驰神往的,但其结果却让人痛苦不堪。亚当和夏娃偷食了智慧树上的“禁果”,觉醒了,“长大成人”了,但他们必须为此忍受无穷的痛苦。这一隐喻表明,人受到内心欲望的驱使,渴望“知识”,从蒙昧走向觉醒,但觉醒给人带来的是难堪和无尽的灾难。从此人类失去了象征安宁与幸福的伊甸园——理想中的王国,来到了充满罪恶的人间——现实世界。
美国文化的重要特色之一,就是不断追求更高的理想境界。成长小说所表现的从天真走向经验也是一次向理想境界的挺进。而这次挺进所带来的觉醒与困惑从美国民族心理的深层上看,就是“美国梦”的破灭,是“边疆意识”和“都市意识”的冲突,是旧有的理想化的价值观念在“新世界”里难以实现而造成的失落感。天真的少年、青年或尚未失去天真的成人,他们的成长过程其实是一个追梦的过程。在他们天真的血管里流淌着的,是殖民者祖先遗传给他们的旧理想的血液。“当美国的鲁滨逊横跨美国时,一个奇怪的现象发生了。有的文学家即使在彻底阐述现今的价值观念时,也开始认为,最理想的价值观念存在于过去。”殖民者们把希望和美梦带到了“新世界”,人们面对这“希望之乡”的美景,为之惊叹,为之痴迷,殊不知这一切已成过去。正如F.斯各特?费茨杰拉德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所言,“他(盖茨比)不知道这梦已经留在他的后面,留在那远离城市的辽阔的土地上(即留在杰弗逊和边远地区失去的世界里)。那里,共和国的黑暗大地在夜色中向前伸展。”旧的秩序已被新的工商业冲垮,人们把理想寄托在一个与之不相容的世界里,在这个已发生了历史性变化的世界里追寻一个一去不复返的旧梦。在这种情态下,在梦醒时分产生一种被背弃的感觉、一种因达不到目的而生的幻灭感,也就不足为奇了。而成长的悖论——觉醒和困惑正是美国个性两重性的体现。诚如哲学家乔治?桑塔亚那所指出的:“问题的基本矛盾在于,美国是一个带有旧的精神观念的年轻国家”,“是一个具有两种精神观念的国家,‘一种遗留了祖辈的信念和标准,另一种则表示了青年一代的本能、实践与开拓’”。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