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生需要论
图书条目标准图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民生需要论

24.88 9.9折 25 九五品

仅1件

河北廊坊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陈洪泉 著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3-12

版次1

装帧平装

货号A15

上书时间2024-12-10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五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陈洪泉 著
  •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13-12
  • 版次 1
  • ISBN 9787010127323
  • 定价 25.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32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290页
  • 字数 201千字
  •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内容简介】

  《民生需要论》首先从民生需要的概念分析入手,从理论上深入阐述了民生需要的的基本内涵。其次分析了民生需要的三个基本层次、主要内容和发展演变的基本趋势,探讨了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内容民生需要的基本条件和基本方式。最后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协调发展,满足民生需要的基本对策。本书力图构建一个系统的以满足民生需要为导向的科学发展的理论框架。为满足民生需要、推动社会全面协调科学发展提供了学理支撑和对策性思路。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作者简介】
陈洪泉,男,1957年出生,山东省临沭县人,1982年获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学士学位,1988年获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硕士学位。现任青岛行政学院教授,青岛市哲学学会会长。主要著作有:《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研究》、《改善民生与科学发展》等。
【目录】
导论民生需要与发展之理

第一章民生需要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一、认识发展和推动发展首先要明确发展的根本目的

二、对两种发展观的分析

三、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价值追求就是使民生需要不断得到满足

四、把握宜生原则实现科学发展

第二章民生需要的涵义

一、民生是民众维持生存实现成长的具有直接消费性特征的各种活动

二、需要是民众对自身生活状态的目的性要求和那些有助于实现目的性要求的生活条件的依赖和摄取要求

三、民生需要是民众摄取、利用和消费各种生活条件以不断提高其生活品质的客观性普遍性要求

第三章民生需要的基本层次

一、关于民生需要层次划分的几种代表性观点

二、生存需要

三、舒适需要

四、意义需要

五、生存需要、舒适需要、意义需要之间的关系

第四章民生需要的基本内容

一、关于民生需要内容划分的几种观点

二、物质生活需要

三、社会生活需要

四、精神生活需要

五、生态生活需要

第五章物质生活需要与物质生活条件

一、饮食需要与食物条件

二、居住需要与住房条件

三、穿衣需要和服装条件

四、出行需要与交通条件

五、用品需要与用品条件

第六章社会生活需要与社会生活条件

一、社会服务需要与社会服务条件

二、社会参与需要与社会参与条件

三、社会秩序需要与社会秩序条件

第七章精神生活需要与精神文化生活条件

一、知识需要与知识系统建设

二、情感需要与情感系统建设

三、意义需要与价值观念系统的建设

第八章生态生活需要与生态生活条件

一、生态环境对于民生具有多方面的价值

二、人的生存与发展必须与自然环境保持生态平衡

三、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必须以维持和发展自然环境中有利的生态平衡为前提

第九章民生需要的满足与民生品质

一、关于生活品质的几种主要观点

二、民生品质是指民生需要的实现状况或生活条件满足民生需要的状况

三、民生品质的三个基本层次和七个基本类型

第十章满足民生需要的基本过程和基本环节

一、莱恩多亚尔关于物质生活需要满足

二、民生需要满足的基本过程可划分为生活条件的生产、分配和消费方式三个环节

第十一章以满足民生需要为根本动力的发展过程和基本矛盾

一、民生需要与民生条件的矛盾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

二、民生需要与民生条件的矛盾在内容上主要表现为民生需要与物质生活条件、社会生活条件、精神生活条件、生态生活条件的矛盾

三、民生需要和民生条件的矛盾在解决方式上主要表现为民生需要与民生条件的生产、分配、消费的矛盾

四、当今世界民生需要与民生条件的矛盾在多个方面已相当突出

第十二章满足民生需要实现宜生发展的基本要求

一、树立“宜生”发展观,真正把发展置于满足民生需要的基础之上

二、正确认识民众所真正需要的生活

三、正确认识满足民生需要的生活条件

四、正确认识满足生活需要的各种生活条件可能的来源或供应主体

五、科学地生产出符合生活需要的各种生活条件

六、合理地对各种生活条件进行交换和分配

七、科学地使用或消费生活条件

第十三章满足民生需要实现宜生发展的基本方式

一、协调发展的含义

二、实现民生需要与民生条件系统的协调发展

三、建立健全物质、社会、文化和生态条件协调发展的机制

主要参考文献

索引

后记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