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研究方法
¥
22.18
5.7折
¥
39
九五品
仅1件
作者仇立平 著
出版社重庆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8-03
版次1
装帧平装
货号A2
上书时间2024-12-07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九五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仇立平 著
-
出版社
重庆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08-03
-
版次
1
-
ISBN
9787562444565
-
定价
39.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355页
-
字数
558千字
-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 【内容简介】
-
本书集作者二十余年的教学与研究经验,历时八年方告完成。
与同类教材相比,本书的特点在于:
第一,章节安排遵循“教学过程和研究过程相一致”的原则,分为四大板块:社会研究方法基础、问题和设计、研究方式、分析和综合,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和教学对象的特点进行不同组合。
第二,紧密联系国内社会研究或方法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什么是“真问题”和“问题意识”、如何提出问题等作了比较详细的介绍;联系实际具体分析了理论(研究范式)对经验研究的解释力,对于理论和经验研究之间的关系作了比较清晰地阐述;针对国内滥用问卷倾向,对问卷设计的逻辑过程进行了仔细地梳理,厘清了问卷设计的基本思路;对于学生在统计表制作、引用和注释等方面易犯的错误作了重要提示。
第三,增加了一些其他教材介绍不多的方法,例如,抽样方法中的一些特例、群体关系测量、累计量表设计技术、访谈心理、列联表解读方法等;对于一些其他书中语焉不详的方法和概念给了具体的解释;尽可能运用国内比较成熟的社会研究成果进行说明;研究报告撰写方法的介绍更贴近实际的写作过程。
- 【作者简介】
-
仇立平,男,现任上海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系副主任、《社会》杂志执行主编。曾任中国社会学会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研究会理事、《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
仇立平教授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讲授社会研究方法,并参与了教育部高教司组织的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课程教学大纲的讨论和编写。他曾在《社会学研究》等刊物上发表多篇讨论社会研究方法的论文,并在国内较早介绍和普及社会调查方法知识。
除了社会研究方法的研究和教学之外,仇立平教授对中国社会分层研究亦有心得,并曾涉猎家庭、青年、老人等研究领域。曾在《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社会学研究》、《社会》等著名刊物上公开发表论文、调查报告近百篇,独立或合作出版著作、研究报告五部。
- 【目录】
-
第Ⅰ部分社会研究方法基础
1绪论
1.1概念的使用:学者的讨论和本书的定义
1.1.1我国社会学界对于社会研究方法概念的认识
1.1.2本书的定义
1.2特征:科学性、客观性和工具性
1.2.1科学性
1.2.2客观性
1.2.3工具性
1.3简史:以人为本、关注底层与科学理性精神的张扬
1.3.1我国早期高等院校社会研究方法课程的建设
1.3.2我国社会研究的两种传统
1.3.3国外社会研究简史
1.3.4历史的启示
2社会研究方法论的若干问题
2.1实证主义与非实证主义
2.1.1实证主义方法论
2.1.2非实证主义方法论
2.1.3不同方法论影响下的具体研究方法
2.2价值中立和价值关联
2.2.1价值中立、价值关联和价值判断
2.2.2价值关联和知识结构
2.3社会科学的特殊性
2.3.1社会科学预测的特殊性
2.3.2社会研究的限制
2.4社会学理论研究与经验研究
2.4.1如何认识我国社会学理论研究和经验研究的结合
2.4.2默顿:社会学理论研究和经验研究之间的关系
2.4.3社会学的想象力与经验研究
2.5量化研究和质性研究
2.5.1什么是量化研究和质性研究
2.5.2实用主义下的混合研究方法
2.5.3讨论
3社会研究方法体系和一般过程
3.1现代社会研究方法的主要特征
3.1.1数学方法对社会研究的影响
3.1.2自然科学研究方法对社会研究方法的渗透
3.1.3量化研究和质性研究的综合运用
3.2社会研究方法体系的构成
3.2.1社会研究方法论
3.2.2社会研究基本方式
3.2.3社会研究方法的专门技术和工具
3.3社会研究的主要类型
3.3.1研究性质:理论性研究和应用性研究
3.3.2研究目的或作用:探索性研究、描述性研究和解释性研究
3.3.3调查对象范围:普遍调查、抽样调查和个案调查
3.3.4时间性:横向研究和纵向研究
3.3.5应用领域:行政统计调查、学术性调查、民意调查、市场调查.
3.4科学研究的逻辑和社会研究的一般过程
3.4.1归纳推理
3.4.2演绎推理
3.4.3假设演绎法
3.4.4社会研究的一般过程
第Ⅱ部分问题和设计
4选题和问题
4.1选题的意义和标准
4.1.1选题的意义
4.1.2研究领域、研究主题和研究问题
4.1.3选题的标准
4.2选题的方法和来源
4.2.1选题的思维方法和“问题意识”
4.2.2选题和经验生活
4.2.3选题和查阅文献
4.2.4查阅文献和文献述评的方法
4.3研究课题的具体化
4.3.1什么是研究课题的具体化
4.3.2研究课题具体化的方法
5研究设计
5.1研究方式、研究性质和研究目的
5.1.1研究课题的定位
5.1.2研究方式、研究性质和研究目的之间的关系
5.2理论和假设
5.2.1何谓理论
5.2.2理论的层次
5.2.3理论的形式
5.2.4研究假设
5.3分析单位和研究内容
5.3.1分析单位
5.3.2区群谬误和简化论
5.3.3研究内容
5.4研究方案的设计和撰写
5.4.1研究方案设计的作用、原则和类型
5.4.2方案设计的具体内容
5.4.3研究方案的撰写要求
6抽样方法
6.1概率抽样方法基础
6.1.1概率抽样的意义
6.1.2概率抽样的基本原理和抽样分布
6.1.3抽样术语
6.1.4抽样步骤
6.2概率抽样的具体方法
6.2.1简单随机抽样
6.2.2系统抽样
6.2.3分层抽样
6.2.4整群抽样
6.2.5多段抽样
6.2.6PPS抽样
6.2.7入户抽样
6.2.8样本规模和抽样方案
6.3非概率抽样方法
6.3.1偶遇抽样
6.3.2判断抽样
6.3.3配额抽样
6.3.4滚雪球抽样
7测量和量表
7.1社会研究中的测量
7.1.1测量的概念和意义
7.1.2测量的要素
7.1.3“测不准原理”和社会测量的局限
7.2概念化和操作化
7.2.1概念和概念化
7.2.2概念操作化
7.2.3操作化过程
7.3概念、变量和指标
7.3.1概念
7.3.2变量
7.3.3指标
7.3.4概念、变量和指标之间的关系
7.4信度和效度
7.4.1信度
7.4.2效度
7.4.3影响信度和效度的因素以及相互关系
7.5测量层次
7.5.1定类测量
7.5.2定序测量
7.5.3定距测量
7.5.4定比测量
7.6量表
7.6.1态度和态度量表
7.6.2总加量表
7.6.3累积量表
7.6.4语义差异量表
第Ⅲ部分研究方式
8调查研究
8.1问卷设计
8.1.1问卷结构和问题类型
8.1.2问卷设计的基本原则
8.1.3问卷设计的基本步骤及实例
8.1.4问卷设计技术
8.2资料收集方法
8.2.1自填法
8.2.2结构型访问法
8.2.3访问技术和访问心理
8.3调查研究的组织和管理
8.3.1访问员的选择和培训
8.3.2组织工作
8.3.3质量管理
补充阅读 群体关系测量
9实地研究
9.1实地研究的单位
9.1.1个案研究
9.1.2社区研究
9.2实地研究的过程或步骤
9.2.1选择调查点或调查对象
9.2.2取得进入现场的资格
9.2.3进入现场并与当地居民建立友好关系
9.2.4收集和分析资料
9.3非结构型访问法
9.3.1无结构型访问
9.3.2半结构型访问
9.3.3访谈技术
9.4观察法
9.4.1生活观察和科学观察
9.4.2观察法的类型和特点
9.4.3观察设计和观察训练
10 文献研究和实验研究
10.1文献研究
10.1.1文献资料的类型和评价
10.1.2内容分析法
10.1.3二次分析
10.1.4历史研究方法
10.2实验研究
10.2.1实验研究的基本术语
10.2.2标准实验模式及其变形
10.2.3所罗门实验模式
10.2.4完全随机设计
10.2.5随机区集设计
10.2.6拉丁方格设计
10.2.7实验步骤
第Ⅳ部分分析和综合
11量化资料的整理和分析
11.1初步整理
11.1.1审核
11.1.2复查
11.1.3编码和录入
11.1.4数据清理
11.2统计整理
11.2.1分类和分组
11.2.2频数和频率统
11.2.3统计表
11.2.4统计图
11.3统计分析初步
11.3.1集中量数分析
11.3.2离散量数分析
11.3.3相对离散量数分析
11.3.3相关、回归、推论简述
12质性资料的整理和分析
12.1初步整理
12.2阅读分析
12.3编码和登录
12.4建立档案或资料库
12.5深度分析
13研究报告的撰写
13.1写作方法或思路
13.1.1为何写
13.1.2为谁写
13.1.3怎样写
13.2研究报告的结构
13.2.1基本结构
13.2.2报告结构和写作技巧
13.2.3报告结构需要注意的若干问题
13.3研究报告的撰写体例
13.3.1行文要则
13.3.2撰写格式
13.3.3引用和注释
附录A抽样方案示例
附录B项目申报书示例
附录C社会指标体系示例
附录D量化研究报告示例
附录E质性研究报告示例
附录F随机数表
附录G正态曲线下的面积
参考文献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