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著名人物传记丛书:蔡元培
¥
18.44
6.6折
¥
28
九五品
仅1件
作者张晓唯 著
出版社团结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1-08
版次1
装帧平装
货号A6
上书时间2024-11-28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九五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张晓唯 著
-
出版社
团结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11-08
-
版次
1
-
ISBN
9787512604087
-
定价
28.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227页
-
字数
180千字
-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
丛书
辛亥著名人物传记丛书
- 【内容简介】
-
蔡元培(1868-1940)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教育家,字鹤卿,号孑民,浙江绍兴人。《辛亥著名人物传记丛书:蔡元培》真实再现了蔡元培先生“亦学亦政”的人生轨迹。
蔡元培清末已经官至翰林院编修,中日甲午战争之后,开始接触西方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1903年在上海“倡言革命”,参加军国民教育会暗杀团,继而创建东南地区反清革命斗争的重要组织光复会,1905年加入同盟会,任上海分会会长。辛亥革命后出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发表《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宣布废除忠君、尊孔、读经,改革学制,修订课程,实行小学男女同校,推行义务教育和社会教育等。1912年7月,因不满袁世凯擅权而辞职。1917年1月出任北京大学校长,提倡“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办学方针,采取一系列具体措施,使北大面貌焕然一新。五四运动前后,他热情支持和推进新文化运动,鼓励科学与民主的新思潮,反对封建主义的旧思想、旧礼教;宣扬“劳工神圣”,反对军阀政客巧取豪夺,使北大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发源地。1927年以后,作为南京国民政府的重要成员,曾担任大学院院长(相当于教育部长)、中央研究院院长、并一度兼任监察院院长等职。其主要精力投入国家和民族的文化教育和科学研究事业。1932年,同宋庆龄、鲁迅等发起成立中国民权保障同盟,任副主席,为争取民主、保障人权、营救政治犯,进行了积极努力。抗战爆发后,鼓动全民抗敌,1940年3月5日病逝于香港。
- 【作者简介】
-
张晓唯,男,天津市人,南开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教授,历史学博士。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教育史、中外大学历史与、近世以来人物及思想、当代高等教育热点问题。
精彩内容:
一、浙东学子
1868年1月11(清同治六年十二月十七),蔡元培出生在浙江省绍兴府山阴县城一户世代经商的小康之家,父亲蔡光普,是当地某钱庄经理,母亲周氏。
山阴与会稽两县城只一河之隔,明清两代同属绍兴府,民国元年废府,两县遂合为绍兴县。蔡家祖居诸暨陈蔡乡,明代隆庆、万历年间迁至山阴,初以伐售柴木谋生,后来经商,从事绸缎运销,曾远至广州。到蔡元培的祖父一辈,已是世居绍兴的第六代人了。其祖父名廷桢,早年在典当商行学徒,后升为经理,以生积蓄,在县城笔飞坊购置宅院,与子孙合居一处。他生有七子,其中五人经商,一人武,一人从文,其长子即蔡光普。蔡元培生长在这样一个人丁兴旺、三世同堂的大家庭中。
他是家中第四个孩子,乳名阿培,在同胞兄弟姐妹7人中,小阿培天祥静和。一次,女佣携阿培兄弟下楼游玩,楼梯高且陡,须由女佣抱下,女佣先抱堂兄,留阿培在楼梯等候,岂料女佣抱堂兄下楼后遇有他事,忙不迭中竟忘记了阿培。小阿培不哭不叫,端坐楼梯静待多时,直到被家人发现。
绍兴素以人文荟萃、国学隆盛著称于世,自远古至近世留下的君王先贤、文人墨客的生命印迹,可谓俯拾即是,斑斑可。这里每一处遗迹,都在诉说着一个悠远而生动的故事,昭示着绵延不绝的传承。在外治水8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大禹的传说,在此物化为气势巍峨的大禹陵,供后人瞻顾凭吊;曾经“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越王勾践在此卧薪尝胆,矢志再起;大诗人陆游在沈园邂逅唐婉,写下缠绵悱恻传诵千古的钗头凤词。且不去说论衡的作者王充、“乡音未改”的唐代诗人贺知章、大器晚成的史家章学诚以及让郑板桥佩服得五体投地的徐文长等名家与绍兴的渊源关系,只以蔡元培家居的笔飞弄来说,即流传着晋代书法家王羲之的许多美妙传说。蔡元培自述:我家所在的“笔飞弄是笔飞坊中的一弄。相近有笔架山、笔架桥、题扇桥、王右军舍宅为寺的戒珠寺、王家山。相传右军在此的时候,一老妪常求题扇,有一,右军不胜其烦,怒掷笔,笔飞去,这是笔飞名坊的缘故。此说虽近于神话,但戒珠寺山门内有右军塑像,舍宅为寺的话,大约是可靠的”。此类越乡掌故,无疑启迪着蔡元培幼小心灵中的好奇和思智,举目即见、抬手可触的人文环境,自然形成贴近精粹的优越心理,对他的成长具有潜移默化的深刻影响。蔡元培18岁以前不曾离开故乡,他在此生活的累计时间竟超过其生命历程的三分之一。
1872年,刚刚6岁的阿培进入私塾破蒙读书,按照兄弟辈的排名,正式定学名元培,取字鹤卿。塾师是一位周先生,元培跟从他诵读百家姓千字文神童诗等开蒙读物,随后便读四书五经。读五经之前,先生并不讲解,只要求反复诵读,直到背熟为止。另外还有字和对课两门功课。比起那种古板的读书方法来,类似造句的对课更能激发元培的学兴趣。对课,是由先生出一字,对一字,逐渐由一字到四字,要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还要求词相近。如天对地、山对水(或海)、桃红对柳绿或薇紫等等。待到四字对作得合格了,即可学作五言诗。这种文字游戏,是写诗作文必不可少的基础,其富于变化的形式,对聪颖的元培很有吸引力。其后几年,元培读书渐入门径,开始养成摒除尘嚣静心读书的惯。某傍晚,他如往常一样在家中楼上读书,宅内失火,举家惊骇,急呼他下楼,而他因读书专注竟浑然不觉。
元培11岁那年的夏天,父亲病逝,一家人的经济状况急转直下,渐人困顿,亲友们拟议集资救助,却为刚强的母亲婉言谢绝。她靠乡人们主动还回的欠款和不时变首饰衣物,克勤克俭,聊以度。这一变故,使蔡元培无忧无虑的读书生活发生一些改变,因家里无力再聘塾师,只能近附读。他先到姨父范氏家塾附读一年,其后又人李申甫塾馆读书。李先生注重背书,对达不到要求的苛以体罚,一次,元培背诵易经屡屡出错,竞被责打手心百余下。正是在这位严师的指导下,元培开始学作八股文。两年之后,14岁的蔡元培转入离家半里之遥的探花桥王懋修塾馆继续深造。
王懋修,字子庄,以精研八股文源流及技艺闻名遐迩,设馆授徒二十余年,其时馆内受业不下30名。元培在其门下求学四年,学业思想深受其教诲和陶冶。此时,元培已读过四书及诗、书、易三经,删除丧礼内容的小戴礼记亦已读罢,正读春秋左氏传。加之,在六叔指导下,业已浏览了史记汉书困学纪闻等大量书籍,学业根基初立,求知欲正旺,因而颇得王先生器重。这位老秀才严格禁止看“杂书”,三国演义看不得,战国策也看不得,这是因为练制艺不可用四书五经以外的典故和辞藻,之,中秀才之前,读书要符合科举的尺度。但讲课时,王先生却不拘此例,大谈明季掌故,褒贬先人的优劣得失,尤其好讲吕留良、曾静一案,深为其冤屈抱不。课余,王先生雅好碑帖,时常捧着本金石萃编细细翻阅,与友人对答偶或亦以“西厢词”
- 【目录】
-
引言
第一章科举生涯
一、浙东学子
二、学业渊源
三、晚清翰林
第二章革命兼办学
一、杭沪办学
二、反满革命
三、取经西洋
第三章民初之涉政
一、南京人阁
二、民初政争
三、再度旅欧
第四章北大风云(上)
一、改革最高学府
二、“兼容并包”
三、“五四”风潮
第五章北大风云(下)
一、倡导“教育独立”
二、“不合作主义”
三、辞离北大以后
第六章晚年:亦学亦政
一、元老参政
二、教育试验和科技事业
三、长眠香港
第七章平生著述
一、著述概况
二、《中国伦理学史》
三、哲学兴趣
四、红学情怀
五、扶植民族学
第八章人品及交游
一、人品和性情
二、交游:联结两代文化人
蔡元培年谱简编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