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基础理论
图书条目标准图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中医基础理论

32.8 8.6折 38 九五品

仅1件

河北廊坊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郑洪新 著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08

版次1

装帧平装

货号A1

上书时间2024-11-01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五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郑洪新 著
  • 出版社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16-08
  • 版次 1
  • ISBN 9787513234351
  • 定价 38.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217页
  • 字数 349千字
  • 丛书 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
【内容简介】

  本书阐释和介绍了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内容主要包括中医学的哲学基础、藏象、精气血津液神、经络、病因、病机、防治原则等。本教材的编写内容在上版的基础上作了适度调整:除更新了现代研究进展外.删除或降格了部分临床意义不大的内容,增添了对中医临床有指导意义或与后续课程相接轨的内容,如在五行学说中删除了以五行推断病情轻重的相关内容,降格五行胜复为阅读材料,增添了中土五行及其临床应用;在气的运动部分增添了脏腑之气升降运动的理论渊源和临床应用;在藏象中增添了五脏各精气阴阳的生理作用,作为阅读材料.以与后续课程中医诊断学接轨;在体质中增添了九种体质的判定标准为阅读材料,以利于临床应用等。

【作者简介】

  郑洪新,女,1952年出生,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国家重点学科中医基础理论学科带头人,辽宁省教学名师。学术任职: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基础理论分会副主任委员,辽宁省中医药学会中医基础理论分会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名医学术研究会常委。

【目录】

绪论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三、中医学的主要思维方式四、《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节气—元论一、气韵哲学概念与气—元论二、气—元论的基本内容第二节阴阳学说一、阴阳的概念与归类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第三节五行学说一、五行的概念与归类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第二章藏象节概述一、藏象的基本概念二、藏象学说的形成三、藏象学说的特点四、脏腑分类及各自的生理特点第二节五脏一、心二、肺三、脾四、肝五、肾第三节六腑一、胆二、胃三、小肠四、大肠五、膀胱六、三焦第四节奇恒之腑一、脑二、髓三、女子胞第五节脏腑之间的关系一、脏与脏之间的关系二、腑与腑之间的关系三、脏与腑之间的关系四、五脏与奇恒之腑之间的关系第三章精气血津液神节精一、人体之精的基本概念二、人体之精的生成、贮藏和施泄三、人体之精的功能四、人体之精的分类第二节气一、人体之气的基本概念二、人体之气的生成三、人体之气的运动与变化四、人体之气的功能五、人体之气的分类第三节血一、血的基本概念二、血的生成三、血的运行四、血的功能第四节津液一、津液的基本概念二、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三、津液的功能第五节神一、人体之神的基本概念二、人体之神的生成三、人体之神的功能四、人体之神的分类第六节精气血津液神之间的关系一、气与血的关系二、气与津液的关系三、精血津液之间的关系四、精气神之间的关系第四章经络节概述一、经络的基本概念二、经络学说的形成三、经络系统的组成第二节十二经脉一、十二经脉的名称二、十二经脉的走向和交接规律三、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四、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五、十二经脉的气血流注次序第三节奇经八脉一、奇经八脉的名称二、奇经八脉的走向和分布特点三、奇经八脉的生理功能四、奇经八脉各自的生理功能第四节经别、经筋、皮部、别络一、十二经别二、十二经筋三、十二皮部四、十五别络第五节经络的生理功能和应用一、经络的生理功能二、经络学说的应用第五章体质节体质的概念与构成要素一、体质的概念与特点二、体质的构成要素与评价第二节体质的生理学基础与形成因素一、体质的生理学基础二、体质的形成因素第三节体质的分类一、体质的分类方法二、体质的基本分类及特征第四节体质学说的应用一、体质与养生二、体质与病因三、体质与病机四、体质与辨证论治第六章病因节外感病因一、六淫二、疠气第二节内伤病因一、七情内伤二、饮食失宜三、劳逸失度第三节病理产物性病因一、痰饮二、瘀血三、结石第四节其他病因一、外伤二、诸虫三、毒邪四、药邪五、医过六、先天病因第七章病机节发病一、发病的基本原理二、影响发病的主要因素三、发病类型第二节基本病机一、邪正盛衰二、阴阳失调三、精气血的失常四、津液失常第三节内生五邪一、风气内动二、寒从中生三、湿浊内生四、津伤化燥五、火热内生第四节疾病传变一、疾病传变的形式二、影响疾病传变的因素第八章养生与防治原则节养生一、养生的概念与衰老机制二、养生的基本原则第二节治未病一、未病先防二、既病防变三、愈后防复第三节治则一、正治与反治二、治标与治本三、扶正与祛邪四、调整阴阳五、调和脏腑六、调理精气血津液七、三因制宜主要参考书目
作者介绍

序言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