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4.72 6.3折 ¥ 55 九五品
仅1件
作者[美]弗里德曼 著;朱越峰 译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02
版次1
装帧平装
货号A16
上书时间2024-10-30
本书作者为美国北伊利诺斯大学凯丽·弗里德曼教授 ,是视觉文化艺术教育的先行倡导者。该书角度新颖,既有理论阐述,又有教学实践例证,是艺术教育和审美教育领域的经典著作。全书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对教育中的艺术进行理论化建构,主要从哲学和历史的视角论证在视觉文化教学中视觉艺术和艺术教育的重要性;同时艺术、学生发展和认知三者之间的关系也得到了较好的梳理。第二部分主要阐述上述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包括“艺术”一词的定义和解释,教育中课程概念如何渗入进艺术教育,教学过程中常用的视觉技术等内容。最后,作者通过教学实例说明视觉艺术在表达、交际和身份认同构建中影响巨大。
凯丽·弗里德曼,现为美国北伊利诺斯大学(NIU)艺术与教育教授,美国艺术教育协会杰出学者,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和文化与课程的关系。近年来,她致力于视觉文化学习和教育的后现代主义研究,在艺术、教育和技术等领域出版了一系列学术成果,其中许多论文发表在《艺术教育研究》《艺术与设计教育杂志》《教育技术研究与发展》《课程研究杂志》等专业核心期刊。她还与Fernando Hernandez同著《后现代艺术教育:课程方法论》、同编《课程,文化和艺术教育》两书。同时,她还担任许多期刊编审委员会委员,其中包括英国《艺术与设计教育杂志》。
第一章 专业领域:在教育中理论化视觉文化
视觉文化、教育和身份认同
话语关系和文化协调
阐释共同体
理论化专业领域
批判社会理论基础
界定知识场域
构建社会实践的其他社会理论:艺术教育史中的经验
近代史体系:作为艺术教育奠基石的启蒙运动
现代性反对:以性别为例
现代艺术和后现代主义回应的奠基石
打破界限和教学观念
挑战形式界限
挑战客体界限
挑战学校主体界限
小结
第二章 在美学中发现意义:形式、感觉和认识之间的相互依存
审美经验的多层面性
现代主义美学的基础
课程中的现代主义美学
象征主义的摒弃和形式主义的出现
20世纪中期艺术批评中的形式主义和表现主义
意义和视觉文化:通过相关知识进行关联
想象力的跨学科特征
形式和延伸意义
现代观点:新美学
跨越文化边界
美学和意义的构建:实用主义和新实用主义观点
小结
第三章 艺术的社会生活:过去和现在关联的重要性
过去和新的艺术史
课程的新历史
时间/空间概念
语境和品质
创作和观看语境的重要性
品质的判断
语境在判断中的重要性
来回反复:时/空并置
与隐喻有关的问题
视觉化的过去和未来
小结
第四章 艺术和认知:认识视觉文化
走近视觉文化:形式、感觉和从认识到学习的关系
学习情感的重要性:期待的实例
作为意义产生的认知处理
意义和记忆
艺术发展的心理生物概念
年龄阶段发展
专家新手发展模式
艺术发展的社会学视角
社会学习和视觉文化
作为知识重构的学习:诠释和批判性反思的融合
认识艺术的社会方式:建构主义、社会性共享认知和分布式认知
社会历史心理学
建构主义:社会性建构知识
分布式认知
情境知识:发展观念和有关艺术的错误观点
小结
第五章 诠释视觉文化:为课程构建概念
诠释,语境和延伸意义
找出潜在的假设:把语境作为视觉文化组成内容
来进行再现
形成关联:暗示和多层意义的构建
批判性反思:关联知识的自我意识
后现代概念和视觉文化
文本、意象和“图像”
作为说教形式的视觉再现:以广告为例
文化和个人诠释
观众的概念
艺术图像:大众媒介中的艺术实例
小结
第六章 作为过程的课程:视觉文化和民主教育
后现代课程
课程理论的变化
课程过程的五种状态
在课程结构中再现视觉文化
计划和设计的课程形式
社会责任和教育领导力
课程关联,认知关联
意识到概念链接
概念冲突的重要性
课程中的文化碎片
小结
第七章 艺术教育:技术性图像,艺术品和共同体
作为视觉文化内容的技术
孩子在哪里观看艺术?——电脑游戏的美学
艺术的真相是虚拟的品质:以《女巫布莱尔》为例
学生对艺术和技术的使用
在屏幕上创作
观看艺术:作为观众的学生
视觉化电脑制图
教授的电脑化图像
电视:国家课程
儿童电视
电视和后现代美学
小结
第八章 致力于视觉文化:学生艺术创作和评价
评价:从喜爱到认识
适用于教授视觉文化的评价
制定“其他”标准
批评和共同体
批判性创作和观看
同伴和自我评价:群体批评方法
艺术中的小组认知和评价
小组学习和评价之间的关系
评价共同体
学生小组评价
代表作品集评价的合作形式
观察和录像
小组评价问题概要
小结
术语对照表
参考文献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