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穴之士 中国早期隐逸传统
一版一印,干干净净
¥
30
八品
仅1件
作者[澳]文青去 著
出版社山东画报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9-09
版次1
装帧平装
上书时间2023-12-03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八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澳]文青去 著
-
出版社
山东画报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09-09
-
版次
1
-
ISBN
9787807138105
-
定价
19.8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290页
-
字数
170千字
- 【内容简介】
-
隐逸,在中国古代社会文化历史中是一道独特的风景,不少伟大的思想家、诗人、艺术家,同时也就是他们那个时代的隐士。隐逸及其相关的道德原则、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等,涉及到古代社会政治生活的方方面面,也为哲学、历史、文学、艺术提供了许多素材和话题。探究隐士和隐逸文化的奥秘,对于深入全面地理解中国古代社会政治和历史是十分必要的。
《岩穴之士中国早期隐逸传统》是第一部对东汉末年以前的中国早期隐逸文化和隐逸思想进行全面系统研究的著作,并且是出自一位西方汉学家之手。作者以大量第一手史料为依据,追本溯源,探究隐逸文化及其思想依据的来龙去脉,分析了孔子、庄子、司马迁、班固、杨雄等许多重要人物在隐逸传统形成过程中的关键作用,论述了战国群雄争霸、汉帝国建立、王莽篡政、官吏察举制度、东汉党锢等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对隐逸传统发生的影响。
全书资料翔实,内容丰富,考论严谨,叙述生动,涉及有名有姓的隐士数百人。其中有真诚的道德理想主义者,有不食人间烟火的极端主义者,也有沽名钓誉的江湖骗子;既有与统治者不合作,带有政治抗议色彩的隐逸,也有融人体制,助人君行教化的典范性隐逸;既有实质性的遁迹山林、栖居岩穴者,也有“隐于市”、“隐于朝”的所谓“大隐”。他们所依据的思想观念不一,采取的行为方式各异。而不同君主和隐士之间的微妙互动、隐士在当地社区的角色和文化功能等,也是书中饶有兴趣的话题。《岩穴之士中国早期隐逸传统》对早期隐逸传统的研究,为考察中国古代士人文化和社会政治史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为理解中国古代丰富多彩的文学艺术传统提供一个重要的背景。
- 【作者简介】
-
文青云(AatVervoom)博士,出生于荷兰,大部分时间居住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先后毕业于新西兰坎特伯雷基督教会大学和澳大利亚国立大学,获哲学、文学、中国语言和历史等学科学位,然自谓其教育大多得自于其他“大学”:所从事过的不同职业,所遇到过的各种人,其世界观深受多年建筑工地、森林营地、地质勘探、山区导游、国家公园看护人、人权研究官员、高等教育和创新政策主管等经历的影响。曾担任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堪培拉)亚太学院副院长,亚洲社会和历史中心主任。现为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亚太学院副教授。出版有《雪线的那边》(BeyondtheSnowline)、《深山幽境》(MountainSolitudes)、《岩穴之士》(MenoftheCliffsandCaves)、《重新定向:亚洲社会的变化》(Re-Orient:ChangeinAsianSocieties)等。
- 【目录】
-
序
中文版前言
引论
第一章隐逸的起源及其在战国时期的发展
一、隐逸及其早期文本
二、孔子的关键角色
三、战国时期的社会变迁与隐逸
四、战国时期的隐逸哲学
五、结论
第二章前汉和王莽时期
一、被接受了的关于汉代的观点
二、原始资料的偏见
三、躬逢盛世
四、统一帝国中的个人选择
五、适时的隐逸
六、隐士顾问
七、无条件隐逸
八、察举制度和典范性隐逸的兴起
九、王莽以及对他的反抗
第三章后汉时期
一、总的发展
二、王莽垮台后的隐士与权力之争
三、光武帝、明帝和章帝的态度
四、后汉中期:一个转折点?
五、乱世之适时隐逸
六、桓、灵时期政治上的党锢
七、儒家典范性隐逸
八、"百家"之学的影响
九、梁鸿
第四章朝中隐士
一、东方朔与扬雄
二、后汉时期
结语
附录
朝代和帝王纪年表
参考文献
人名索引
主题索引
译后记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