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为系统的语篇:语篇语义研究
  • 作为系统的语篇:语篇语义研究
  • 作为系统的语篇:语篇语义研究
  • 作为系统的语篇:语篇语义研究
  • 作为系统的语篇:语篇语义研究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作为系统的语篇:语篇语义研究

50 6.3折 79 全新

仅1件

北京海淀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王振华 著;彭宣维、黄国文 编

出版社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11

版次1

装帧平装

货号J-C3-1

上书时间2024-12-17

墨江南书斋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王振华 著;彭宣维、黄国文 编
  • 出版社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19-11
  • 版次 1
  • ISBN 9787544660242
  • 定价 79.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381页
【内容简介】
  丛书集中了系统功能语言学领域国内知名学者的研究成果,呈现了他们在各自研究领域的代表性文章,在此基础上修订更新,旨在为系统功能语言学研究者提供一批精选的文献,方便后学查阅研读。丛书中既有对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综述介绍,也有具体的分支领域的开拓性研究,集中体现了我国系统功能语言学界的研究成就。
  《作为系统的语篇:语篇语义研究》分三部分:作为系统的语篇;语篇与评价;语类及多模态。一部分以理论为主,主要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角度讨论大语篇系统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同时也比较英美学派和欧陆学派在语篇语义研究方面的异同。第二部分以应用为主,将语篇语义的思想应用到新闻语篇、政治语篇、文学语篇、日常语篇等不同语篇类型的研究上。第三部分主要介绍系统功能语言学视域下的语类理论,以及近年来比较前沿的研究方向:多模态信息分析。
【作者简介】
  王振华,博士后,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英语系主任,马丁适用语言学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外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站长。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硕士,河南大学博士,复旦大学博士后。2006年9月作为人才引进入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工作至今。2012年10月5日-11月5日英国兰卡斯特大学语言学与英语语言系访问学术研究员(Visiting academic researcher)。
  2001年引介“评价系统”(Appraisal systems);2003年提出“介入‘三声说”’;2009年提出“一个范式、两个脉络、三种功能、四种语义、五个视角”语篇语义研究路径;2012年建构“个性化意义”系统。
  在Semiotica和《外语教学与研究》等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出版著作(包括教材)19部,主编《马丁文集》1—8卷,主编《当代外语研究》特刊一期(2010年第10期),主编《马丁学术思想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主持国家和省部级社科项目3项,主持教育部重大项目子项目1项,参与项目5项(均结项),其中国家社科项目《语篇语义研究的理论体系建构与实践》结题成绩为良。
【目录】
前言
第一部分 作为系统的语篇
第一章 作为系统的语篇
1.1 引言
1.2 语篇到底是什么
1.3 语言系统:语义与语法
1.4 研究内容:生产者、文本/话语、消费者、社会目的
1.5 结语
第二章 语篇语义的研究路径——一个范式、两个脉络、三种功能、四种语义、五个视角
2.1 引言
2.2 语篇语义的研究任务
2.3 研究路径
2.4 结语
第三章 语篇意义形成的意图网络
3.1 引言
3.2 哲学基础
3.3 语篇意义形成的意图网络
3.4 语篇意图网络形成的认知机制
3.5 结论
第四章 《语篇研究——跨越小句的意义》述介
4.1 2003版述介
4.2 2007版述介
第五章 实现化、实例化、个性化——系统功能语言学的三种层次关系
5.1 引言
5.2 实现化
5.3 实例化
5.4 个性化
5.5 文本分析
5.6 结束语
第六章 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演变:小句之外——J.R.马丁教授访谈录
第七章 悉尼学派与欧洲大陆学派在语篇语义研究上的异同
7.1 引言
7.2 悉尼学派的语篇语义观
7.3 欧洲大陆学派的语篇语义观
7.4 悉尼学派和欧洲大陆学派的语篇语义研究对比
7.5 讨论
7.6 结语
第八章 名物化语言现象在语篇中的作用
8.1 引言
8.2 系统功能视角下的名物化
8.3 名物化语言现象使知识专业化
8.4 名物化语言现象使语篇发展合理化
8.5 名物化语言现象与人际化
8.6 结语

第二部分 语篇与评价
第九章 评价系统及其运作——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新发展
9.1 引言
9.2 评价系统产生的背景
9.3 评价系统框架
9.4 结束语
第十章 评价理论:魅力与困惑
10.1 引言
10.2 评价理论回顾
10.3 评价理论的魅力
10.4 评价理论的困惑及其消解
10.5 结语
第十一章 “介入系统”嬗变
11.1 引言
11.2 介入系统与对话性、多语性
11.3 介入框架
11.4 借言和自言的深化
11.5 结语
第十二章 “物质过程”的评价价值——以分析小说人物形象为例
12.1 引言
12.2 三维视角
12.3 语言实证的方法
12.4 物质过程的评价价值
12.5 人物形象综观:物质过程成分分析
12.6 结束语
第十三章 杂文中作者的介入
13.1 引言
13.2 杂文中作者的介入
13.3 结语
第十四章 现代汉语“个”在其非典型结构中的人际意义
14.1 引言
14.2 量词与评价系统理论
14.3 “个”在其非典型结构的人际意义
14.4 结论
第十五章 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下的英汉情态对比研究——以政治新闻语篇为例
15.1 引言
15.2 汉语的情态理论框架
15.3 功能语言学视角下的情态系统
15.4 数据分析及对比
15.5 结语
第十六章 “硬新闻”的态度研究——“评价系统”应用研究之二
16.1 引言
16.2 硬新闻
16.3 态度系统
16.4 硬新闻分析
16.5 余论
第十七章 从态度系统考量奥巴马获09年度和平奖引发的争议
17.1 引言
17.2 态度的分析框架
17.3 争议的态度考量
17.4 讨论
17.5 结语
第十八章 基于语料库的中外大学校训意义研究——“评价系统”视角
18.1 引言
18.2 研究方法与分析框架
18.3 中外校训评价意义分布特征
18.4 中外校训评价意义的异同
18.5 结论

第三部分 语类及多模态
第十九章 马丁基于文类理论的历史语篇研究
19.1 引言
19.2 文类理论
19.3 马丁的历史语篇研究
19.4 启示
19.5 结语
第二十章 多模态历史教科书中评价语义的图文双重建构
20.1 引言
20.2 理论框架
20.3 多模态历史教科书中评价语义的图文建构例示
20.4 多模态历史教科书中基于不同语类的图文评价统计
20.5 结语
第二十一章 歌曲中立体意义的构建:曲与词的耦合
21.1 Introduction
21.2 The data and theoretical background
21.3 Meaning patterns in Lao Ba
21.4 Meaning syndrome:bonding through shared feeling
第二十二章 话语与对话面面观
22.1 引言
22.2 内容介绍
22.3 评述
参考书目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