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鹏运词选注(桂苑书林丛书,1984.8一版一印,260页,包括袖墨词(16首)、虫秋词(8首)、味梨集(53首)、鹜翁集(27首)、蜩知集(21首)、校梦龛词(19首)、庚子秋词(44首)、春蛰集(17首)、南潜集(26首)6个集子,共收词232首)
王鹏运是晚清词坛临桂词派的开创者,与朱祖谋、郑文焯、况周颐并称晚清词坛的四大词人,同治九年中举,曾任内阁中书、内阁侍读学士、江西道监察御史、礼部给事中等官职。
¥
68
八五品
仅1件
作者刘映华 注
出版社广西民族出版社
出版时间1984-08
版次1
印刷时间1984-08
印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页数260页
字数210千字
上书时间2024-06-24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八五品
- 商品描述
-
王鹏运(1850年1月1日-1904年8月4日),字幼霞,又作幼遐、佑遐。自号半塘老人、半僧、鹜翁、半塘僧鹜。人称“乌衣巷佳子弟”,广西临桂(今桂林)人,原籍浙江山阴(今绍兴)。中国清代词人、官员。[19]
王鹏运少有才名。同治九年(1870年),中举人。次年,考进士未中,优游京华。同治十三年(1874年),为内阁中书。光绪十一年(1885年),升内阁侍读。光绪十九年(1893年),授江西道监察御史,升礼科给事中,转礼科掌印给事中。王鹏运直言谏诤,曾上书反对慈禧太后和光绪帝驻跸颐和园、请办京师大学堂等。支持康有为变法,多次代其上疏,屡次抗疏言事,几罹杀身之祸。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王鹏运弹劾荣禄,次年,得请离京南下,寓扬州,主持仪董学堂,并执教于上海南洋公学。光绪三十年(1904年),王鹏运病逝于苏州两广会馆,享年仅五十六岁。[19]
王鹏运是“晚清四大家”之冠,使常州派词论发扬光大,况周颐《蕙风词话》许多重要观点皆源于此。王氏被视为清词第三期创始人,开临桂词派先河。他身处清廷风雨飘摇之日,字里行间蕴含伤时之痛、故园之思,极具时代意义。其以词吟咏中国近代第一部西方翻译小说《茶花女遗事》,是中国文学史及中西方文学交流史上一个亮点。王鹏运词著丰富,早年有《四印斋词卷》,包括《袖墨集》《粱苑集》《中年听雨词》。后依次编定《半塘词稿》。王鹏运独立创作及联句之词900余首,晚年亲自删定《半塘定稿》两卷,存词139首。[19]
(概述图参考资料[20])
全名
王鹏运
字
佑遐、幼霞
号
半塘老人、鹜翁、半塘僧鹜
所处时代
晚清
民族族群
汉族
猜你想问:
王鹏运是哪个朝代的人物?王鹏运的籍贯是哪里?王鹏运在哪个领域有突出贡献?王鹏运的中年自号是什么?王鹏运在同治九年取得了什么成就?王鹏运在光绪年间担任的官职是什么?王鹏运在谏垣的任期大约有多久?王鹏运离京后到了哪个城市?王鹏运与其他三位词人在历史上有何合称?王鹏运在该合称中的排名是什么?
相关星图
王鹏运的诗文作品
共4个词条
1461阅读
点绛唇·饯春
《点绛唇·饯春》是清代词人王鹏运所创作的一首词。此词上片写伤春,首二句以春光为有价之物,以榆钱为有价之钱,次二句因榆钱难买春光驻,故只好饯春,并目送春归,在春光归去的路上黯然神伤;下片伤别,首句承上,次句启下,转结极自然,最后三句以景结情,余味无穷,从气氛、景物、声音三方面烘托离情,比一般的直接抒发感情更含蓄,更动人。整首词写得语言精工,意境清新,而又含蓄曲折。
满江红·朱仙镇谒岳鄂王祠敬赋
《满江红·朱仙镇谒岳鄂王祠敬赋》是清代词人王鹏运所创作的一首词。此词上片记拜谒岳飞祠,诗人借梦中与岳飞相会,追思岳飞被害的往事和今日拜读岳祠的诗碑,抒写自己对江河日下的国事的关切和忧虑;下片写对岳飞的凭吊,从当年岳飞大破金兵的盛况和遭受迫害的悲痛,表示了自己对岳飞的崇敬之意和对投降派的愤恨之情。全词格调沉郁,融古今忧恨于其中,读之使人气怆。
金缕曲·二月十六日纪梦
《金缕曲·二月十六日纪梦》是清代词人王鹏运创作的一首词。
查看更多
清末四大家
共4个词条
1943阅读
朱祖谋
朱祖谋(1857年7月21日—1931年12月30日),原名朱孝臧,字藿生,一字古微,一作古薇,号沤尹,又号彊村,浙江归安(今湖州)埭溪渚上彊村人。光绪九年(1883年)进士,官至礼部右侍郎,因病假归作上海寓公。民国二十年(1931年)十一月廿二日,朱祖谋卒于上海,享年七十五岁。朱祖谋工倚声,为“清末四大家”之一,著作丰富。书法合颜、柳于一炉;写人物、梅花多饶逸趣。著有《彊村词》。
况周颐
况周颐(1859年—1926年),广西临桂(今桂林)人,原籍湖南宝庆。原名况周仪,因避宣统帝溥仪讳,改名况周颐。字夔笙,一字揆孙,别号玉梅词人、玉梅词隐,晚号蕙风词隐,人称况古,况古人,室名兰云梦楼,西庐等。晚清官员、词人。况周颐9岁补弟子员,11岁中秀才,18岁中拔贡,21岁以优贡生中光绪五年(1879年)乡试举人。民国十五年(1926年)七月十八日,况周颐去世,享年六十八岁。况周颐一生致力于词的创作,为晚清四大家之一。早年词作或为艳语,或伤时事。辛亥革命后,多抒发眷恋清室之情。有《蕙风词》。在词学理论方面,主张词应注重思想内容。讲究寄托,并于常州词派的主张有所发展。有《蕙风词话》。(概述图参考资料)
郑文焯
郑文焯(zhuō)(1856年—1918年),字俊臣,号小坡,又号叔问,晚号鹤、鹤公、鹤翁、鹤道人,别署冷红词客,尝梦游石芝崦,见素鹤翔于云间,因自号石芝崦主及大鹤山人,奉天铁岭(今属辽宁)人,隶正黄旗汉军籍,而托为郑玄后裔,自称高密郑氏。晚清官员、词人。光绪元年(1875年)中举,曾任内阁中书,后旅居苏州。民国7年(1918年),郑文焯于吴门(苏州)去世,享年六十二岁。郑文焯工诗词,通音律,擅书画,懂医道,而以词人著称于世,人称晚清四大词人之一。著有《大鹤山人诗集》及词集《瘦碧词》《冷红词》《比竹馀音》《苕雅馀集》和词论《词源斟律》等。其大部分著作曾合刊为《大鹤山人全书》。(概述图参考资料)
查看更多
人物生平主要影响历史评价主要作品轶事典故人际关系后世纪念史料索引TA说参考资料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清道光二十九年十一月十九日(1850年1月1日)卯时,王鹏运出生。[14]
王鹏运四十小像
约咸丰四年(1854年),王鹏运在临桂燕怀堂,入家塾读书,垫师为灌阳唐懋功(唐景崧之父)。[14]
同治元年(1862年),父亲王必达被授饶州知府,王鹏运约在此年前后被父亲派人接到江西任所。[14]
同治四年(1865),王鹏运十七岁时,与曹氏结婚,曹氏时年十五岁。[14]
屡试不第
同治九年(1870),王鹏运从江西回原籍临桂参加在桂林贡院举行的广西乡试,中第二十八名举人。[14][23]
同治十年(1871年),王鹏运赴京考进士落第,不久返回江西南昌(时其父在曾国藩幕府)。[14]
同治十二年(1873年),王鹏运早早入京准备下年的礼部试,但是仍然没有考中,王鹏运此前曾遵例报捐内阁中书。[14]
同治十三年(1874年)十二月,王鹏运以内阁中书分发到阁行走,不久补授为内阁中书。[14][24]
光绪二年(1876年)八月,王鹏运充国史馆校对官,是月补缺。同年,考进士落第。[14]
光绪三年(1877年),考进士再次落第。[14]
光绪五年(1879年),作《长亭怨慢·乍吹起》词;同年,在同乡龙继栋和同官端木埰的影响下开始了词的创作,现存王鹏运词作最早当在此年。[14]
父逝丁忧
光绪七年(1881年)七月,因国史馆本纪告成出力保奏,奉旨侯补侍读,后加四品衔。同年,王鹏运开始患上了鼻病,久经医治无明显效果,以致后来因此受到别人的攻击。[14]同年,开始刻《四印斋所刻词》。[13]同年底,王鹏运父亲王必达在甘肃平凉去世。[15]
光绪八年(1882年)正月,丁忧,停官奔丧。自平凉扶柩归乡,秋日经过朱仙镇,年底才抵达桂林。[15]
光绪九年(1883),在家居丧,春夏间有书寄番禺冯恩江。同年夏,鹏运兄弟离家北行,在汉阳鹏海沿长江而往江西,鹏运当与兄维翰北上,在秋天到达开封,住在兄长家,至光绪十年(1884年)十月,离开封到京。在开封期间曾与黎献臣、管敬伯、李文石诸人以诗词相唱和。[15]
入京为官
光绪十年(1884年)十月,服满回京。入京后,作《齐天乐·甲申十月服阕入都畴丈瑟公鹤老诸前辈皆有喜晤之作感旧述怀倚此奉达》词。[3]十一月,起复委署侍读。[15]王鹏运病逝于苏州两广会馆,享年仅五十六岁。[19]
王鹏运是“晚清四大家”之冠,使常州派词论发扬光大,况周颐《蕙风词话》许多重要观点皆源于此。王氏被视为清词第三期创始人,开临桂词派先河。他身处清廷风雨飘摇之日,字里行间蕴含伤时之痛、故园之思,极具时代意义。其以词吟咏中国近代第一部西方翻译小说《茶花女遗事》,是中国文学史及中西方文学交流史上一个亮点。王鹏运词著丰富,早年有《四印斋词卷》,包括《袖墨集》《粱苑集》《中年听雨词》。后依次编定《半塘词稿》。王鹏运独立创作及联句之词900余首,晚年亲自删定《半塘定稿》两卷,存词139首。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