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71年南亚危机与美巴关系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1971年南亚危机与美巴关系

21.86 2.8折 78 九五品

仅1件

北京东城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张威 著

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ISBN9787511727572

出版时间2015-09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纸张胶版纸

页数390页

字数99999千字

定价78元

上书时间2024-06-19

大喜阅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五品
商品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1971年南亚危机与美巴关系
定价:78元
作者:张威 著
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9-01
ISBN:9787511727572
字数:490000
页码:390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
编辑推荐
《1971年南亚危机与美巴关系:冷战时期地区危机与大国战略的互动性研究》由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
内容提要
本文以美、印、巴、孟等国的解密外交文献和档案汇编为史料基础,以冷战的“双重逻辑”——国际性与本土性作为立论基点,将1971年南亚危机为阐释冷战进程中地区危机与冲突内在特性的平台,展现大国的对外战略与地区角色政治行为的双向搏弈,进而分析巴基斯坦国内制度缺陷所引发的政治动荡是如何外溢到国际领域,又是如何引起包括美国在内的区外大国介入,激化冲突导致局部战争。
目录

作者介绍

序言
当代世界正处在后冷战时期地缘政治格局变动和大国战略调整的新阶段。这种变动和调整涉及全球和地区两个层面,具有全球利益的大国无疑具有主导性地位,然而促使格局变动的契机往往发生于地区性冲突,并将大国拖入其中。如果我们不讨论20世纪冷战特有的意识形态和制度对抗,而只是从地缘政治和国际关系的一般视角回顾当年的冷战历史,那么冷战史提供的历史经验与现实国际政治的相似性就会凸显出来,令人感悟到:冷战的结束只是一度存在的“两个世界”对抗的终结,回归于“一个世界”的人类并没有超越民族国家作为行为主体的国际体系,国际政治的延续性也并未中断。因此,后冷战时期的国际政治与意识形态祛魅后的冷战史便具有了内在的联系,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冷战史研究可以成为理解现实的历史之鉴。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学术界兴起了“冷战史新研究”的潮流。与以往的研究比较,“新研究”的特征不仅表现在研究视域的拓展和研究资料的丰富,而且在于利用新的研究条件创新了研究方法,形成了被称作“冷战国际史”的新研究范式。冷战国际史研究立足于多国多边历史资料,将冷战同20世纪世界历史的总体发展联系起来,既重视在冷战中起主导作用的大国政治和大国关系的研究,也关注对冷战进程发挥重要影响的其他国际行为体的研究;既重视传统的高层政治、重要人物和重大事件研究,也关注冷战在经济、社会、文化领域的多维度表现及其与高层政治的相互作用。因此,冷战国际史研究不仅超越了狭义的外交史,而且超越了一般意义的国际关系史,正在发展为具有跨学科特征、各国学者共同参与、反映全球化时代学术走向的一个综合性的研究领域。冷战史涉及的内容十分丰富,在最新的研究成果中,已经展示出一些新的发展趋势。如:在大国与地区性国家(主要是“第三世界”国家)关系中更加重视地区性国家的本土性因素及其行为对大国政治和冷战格局的影响,并由此提出“四维互动”研究框架(当冷战涉及地区性问题时,互动的角色不仅有国际层面的斗争双方,还有地区自身的矛盾对立者,而且互动的两个层次彼此交叉)。又如:在两大集团同盟关系研究中开始深入揭示“国家安全”目标与“制度竞争”目标构成的张力及其导致的政策选择困境。正是在这种困境中,美国在冷战时期面对“友好的独裁者”政权时不得不推行“双重标准”;苏联为了实现扩张目标也不得不维持那些并非真正认同其制度和意识形态的亲苏政权。而在社会主义国家间关系(尤其是中苏关系和中、苏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关系)中,国内政治和国际政治、党际关系和国家关系的两重性及其结构性矛盾也正在引起研究者的关注。此外,经济冷战、科技冷战(核技术、空间技术、通讯技术、生物技术等)、文化冷战(媒体、文学、电影等)以及冷战对社会变动和社会心理的影响越来越多地进入冷战史的研究课题,这类研究借鉴了社会史、经济史、文化史和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成为跨学科研究的探索者,为冷战史研究拓展了更广阔的空间,也为深化人们对冷战的认识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