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带人生
¥
13.11
3.9折
¥
34
九五品
仅1件
作者(英)马斯特斯,吴文忠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ISBN9787020106226
出版时间2015-02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纸张胶版纸
页数362页
字数99999千字
定价34元
上书时间2024-05-31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九五品
- 商品描述
-
基本信息
书名:倒带人生
定价:34.0元
作者:(英)马斯特斯,吴文忠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2-01
ISBN:9787020106226
字数:237000
页码:362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32开
商品重量:
编辑推荐
一段迷乱、疯狂的流浪岁月,一段温情、意外的特殊情谊 《每日电讯报》“定义二〇〇〇年代的百本图书”之一 本尼迪克特 康伯巴奇、汤姆 哈迪主演的同名电影原著 《倒带人生》主角——一个街头游民——一般人眼里的Loser,却有了一本独属于自己的传记,并重版12次之多;还有了演绎其人生的电影,由演技派汤姆 哈迪扮演其人。谁能说他不是个Winner!他的人生该怎样地与众不同,才有了这非同一般的后续?这段迷乱、疯狂、温情的岁月,《倒带人生》讲给你听。
内容提要
暴力、疾病、监狱 游民、疯子、父亲 斯图尔特不喜欢我的手稿。 他要的是畅销书,是汤姆·克兰西写的那种。 “你要反过来写。把它写得像个谋杀案之谜。是什么将我这个少年谋杀了?明白不?你要倒过来写。” 所以,我不得不重新创作关于斯图尔特·肖特的故事,用倒叙的方式写这个盗贼,这个挟持人质的歹徒,这个患者,这个反社会的街头流浪汉,写我如何像侦探一样去调查二十一世纪初英国杂乱无章的层人士怎样浑浑噩噩地过日子:这个人的一生十分重要。
目录
月桂树街号:二十九岁……精神变态者!二十九岁驾车撞商店抢劫及其他苦活儿:二十四岁愤怒年代:二十五至二十九岁难以启齿的罪行:二十岁懦弱:二十至二十四岁滑稽的日子:十五至二十一岁大胆少年:十至十五岁发现暴力:十至十二岁性:十二至十五岁被遗忘的年月:零至十岁后记致谢附录一:讣告附录二:一位老师的来信
作者介绍
亚历山大·马斯特斯(Alexander Masters, 1965— ),英国传记作家,现居英国,曾在一家流浪汉收容所工作过。《倒带人生》(2005)是其处女作,该书荣获《卫报》“书奖”,并被英国广播公司(BBC)制作成电影,由汤姆·哈迪和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饰演剧中角色。他的第二部书《我地下室里的天才》(2011)是关于住在他所住公寓地下室里的一位天才数学家西蒙·菲利浦斯·诺顿的生平。
序言
译者序 2009年11月13日英国的《卫报》上刊登了“定义二十一世纪头十年的百本图书”书单,其中这本专为流浪汉撰写的传记——《倒带人生》赫然在榜。这本与众不同的传记真实感人,主人公斯图尔特·肖特身兼小偷、人质挟持者、精神病人、肌肉萎缩症患者与游民等多重身份,其悲惨命运让人扼腕叹息,同情不已。而叹息与同情之余,人们不禁思考起整个社会和人类的种种现实问题来。 作为本书译者,经过半年的研读和翻译,我感受到本书有颇多亮点,读者或许可以从如下四方面来细细品味。 第一,这部书的写作风格堪比悬疑小说。倒叙的方式在小说、电影等文学作品中属于常用的手法,但是在传记作品中却实为罕见。而这种方法的提出者竟是主人公斯图尔特本人。难道不对吗?名人传记你可以从小写到大,写到生老病死。可是一个普通流浪汉只是社会的边缘人物,甚至被看作是社会渣滓。所以,这种倒叙的方式确实让人读起来爱不释手。该书悬念的一个突出亮点就是,主人公的惨死最终仍是个谜。尽管斯图尔特常说他不想活在世上,要找个机会让人把自己杀掉,但又不想连累他人。他也不想自杀,因为他哥哥已经自杀,他不能让母亲再度遭受打击。然而,他最后的死亡既像自杀,又像是场事故,谁也说不清楚,甚至连经验老道的验尸官也不能肯定。一部小人物的传记读起来更像是充满离奇故事的小说,而主人公的结局令译者更愿意相信这是一部小说。 第二,作者亚历山大·马斯特斯为了能够真实再现流浪汉的艰难生活,花了很多时间到街头和流浪汉生活在一起,采访他们,因此看到了这类人的悲惨遭遇。流浪汉们因为长时间与垃圾为伍,生活在英国特有的常年潮湿低温之中,而受到各种疾病的折磨,其平均寿命很短。他们睡在垃圾箱里、人家门口的台阶旁、公园的长椅上;他们栖息在公共厕所、地下车库、废弃的建筑物里……这一幅幅可怜的画面构成了一个悲惨世界。书中每一章都会打动人心,使人泪奔。不过,本书语言幽默滑稽,多幅手绘插画富于幽默色彩,故事里很多场景让人捧腹,因此读起来轻松愉悦。社会黑话让读者也感同身受,好像跟随作者一起来到了流浪汉中间。这些与主人公命运的辛酸和无奈似乎风马牛不相及的表现形式,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极具鲜明特色的艺术效果。 第三,主人公斯图尔特具有复杂的性格。他天生不坏,小的时候是个活泼可爱的孩子。只是因为某些不幸的遭遇,他才变得如同梦魇般可恶。他充满了智慧和灵感,在声援释放两位帮助流浪汉的社会活动家时,就如何组织示威游行和守夜祈祷,他与警方周旋,并导演了这场运动中最成功的一幕:安排流浪汉在伦敦内政部大楼前的人行道上露宿三天三夜,最后,“剑桥双英”在被关了六个月之后获得释放。他喜欢创业,喜欢鼓捣技术活儿。他有过几段动人的恋情,而且还有了自己的儿子。他酗酒,他吸毒,深陷其困境不能自拔。他自残,而且能从中得到快感。他倔强,永不服输。他总是扬言要把敌人打趴下,可是每次打架之后,第一个被送往医院的却是他自己。他有正义感,看到妹妹受欺负,奋不顾身地和那个坏蛋拼命。他从小练就了铁头功,这是他最后的一招绝活。即使脑袋开瓢了,他也要击败敌人。 他想改变成好人,经过努力和社工的帮助,他有了自己的公寓房。但是结局却不尽如人意。他受到诱惑,脑袋犯浑,好容易有了点儿成绩,又都付之东流。难道一步错了,步步都要错吗?使得他难以重新做人的是很多的社会因素。书中揭露了社会的许多阴暗面:比如那位人面兽心的校长,鸡奸儿童的警官,可恶的看守,流氓邻居,混蛋哥哥,等等。他刚打算改造好,就被这些人拉回了原地。又开始重新脑袋犯浑,做出犯罪的行为。何以改造成为一个好人呢?这是个社会大问题。 第四,本书的另一大亮点是温暖人心的力量。斯图尔特的母亲对自己儿子表现出了伟大的母爱。家庭暴力,离异的父母,这都给孩子的成长带来了阴影。孩子出走,母亲紧追不舍。哪怕是深更半夜,得知孩子丢了,她也不顾雨天天黑路滑,路途艰险,一定要把孩子找回来。孩子犯了罪,母亲不离不弃。一些老邻居甚至劝她放弃斯图尔特,在监狱里关着算了,不用去看他。可是母亲却说,斯图尔特是她身上掉下来的肉,怎能放弃?她那看似有些护犊子的做法折射出的却是一个母亲的包容、厚道和无奈。尽管儿子不断被辗转送到别的监狱,母亲总要想尽办法打探到儿子的去向,给他送去母爱。还有,工作在街头最前线的社工们对流浪汉所表现出的仁爱之心和深切关怀也十分动人。尽管他们的工作有时候充满了凶险,但是他们仍兢兢业业地战斗在第一线。另外,流浪汉虽然处在社会的最底层,他们之间也经常发生打斗,但他们很尊重朋友,彼此间存在着很深的友谊。最感人的场面发生在流浪汉朋友们为斯图尔特送葬的夜里。正式葬礼举行过后,他们又举行了一次属于他们自己方式的葬礼。他们为死者抛洒卷烟,献上一小份大麻,以此告慰亡灵。之后他们在墓地整夜陪着死者,喝酒唱歌。葬礼成了他们的狂欢节。书中还描述了两个聋子流浪汉之间的爱情。在伦敦茫茫人海中,不需觅她千百度,就知她藏身何处。 其实,英国于我并不陌生。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期,我曾留学英国两年多,亲身感受到了英国社会的安定和富庶。平时,人们很少看到流浪汉和犯罪现象。英国的社会福利也很好,流浪汉每个星期可以从政府的救济办那里领取180英镑福利金。如果不吸毒,这笔钱足以让他们舒服地生活。他们乞讨很有尊严,不是死乞白赖地管你要钱。尽管书中描述了一些犯罪,但是那里整体的犯罪率仍然很低,远远低于美国。警察很少带枪执行任务。2013年,英国警察全年一共才开了三枪。而最近美国发生了一起非洲裔公民被警察用枪打死的事件,死者身中六弹。这两个数字比较起来很是滑稽。不过,跟随着作者逐渐深入到流浪汉中间,仍然让译者感到触目惊心,不禁为这一社会的特殊群体唏嘘不已。 最后,我想从翻译的具体操作谈谈看法。都说读书使人丰富,阅读使人精确。但是我们翻译人却认为,翻译使人精确,或者说,使人更加精确。即使一部作品你看了数遍,也存在你没有理解到位的地方。翻译则不然。翻译力求百分之百精确。我们回避不了任何细枝末节,否则,就达不到忠实于原文的最起码的要求,信、达、雅的第一关都过不了。除了让人精确,翻译还能使人快乐,使人年轻,使人进步,使人留名。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本书,还请各位读者多提宝贵意见。 吴文忠 2014年8月30日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