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剧职业化运动研究
¥
36.98
¥
23
九五品
仅1件
作者马俊山 著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ISBN9787020067251
出版时间2007-12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纸张胶版纸
页数286页
字数99999千字
定价23元
上书时间2024-05-29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九五品
- 商品描述
-
基本信息
书名:演剧职业化运动研究
定价:23.00元
作者:马俊山 著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12-01
ISBN:9787020067251
字数:220000
页码:286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32开
商品重量: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毫无疑问,话剧的“黄金时代”,主要是由职业化演剧支撑着的,或者说是职业化演剧铸就了话剧的“黄金时代”。但职业化演剧的历史比“黄金时代”却要长得多,文明戏只是一种草创性的尝试,比较成熟的职业化演剧还得从“中旅”1934年初在南京首演《梅萝香》算起。经过两年多大剧场合法演出的磨练,到1937年,话剧界已经普遍认识到,演剧职业化是话剧正规化、市民化的必由之路,因而发动了一场影响极为深远的“演剧职业化”运动。它是职业化演剧的历史展开方式,经过了萌芽、破土、生长、分化、成熟、衰退、变异等各个阶段,其中蕴含着中国话剧的几乎全部发展奥秘。说清了新兴“演剧职业化”运动,我认为也就基本说清了“黄金时代”的来龙去脉,找到了话剧之为话剧的内在依据和外部原因。离开了演剧职业化这个大前提,抗战后期话剧创作的市民化和舞台艺术的蓬勃发展,都将变得不可思议、无法解释。 六十多年前,中国话剧沿着职业化的道路实现了正常化,今天,当我们重新思索这段令人感慨万端的历史的时候,同样是为了寻找话剧恢复正常的途径。它被绑在政治的战车上实在是太久了。回到常识上来,回到常理上来,这也许有助于我们找回信心,走出困境,再造辉煌。.
目录
作者介绍
篇 中国话剧现代性的生成机制 话剧的现代性是在中国特定的历史和文化境遇中逐步生成的,有时候舞台艺术先行一步,有时候创作发展较快。但是,这些单兵突进式的现代性却很难持久,随时都会变质或坍塌。因为,话剧不仅是一门综合艺术,内部结构复杂,而且有着广阔的社会关联域,牵一发而动全身。所以,只有当演剧走上职业化道路,取得独立的社会身份以后,话剧的现代性才获得了一个坚实的成长平台和必要的社会资源,各方面均衡协调地发展起来,在国家与市场的张力中迅速走向成熟,走向自我,形成了鲜明的市民化、中国化特色。 一 话剧现代性的生成机制及其历史过程 话剧的“现代性”是个相当诱人的话题。毫无疑问,现代性是现代化的产物,没有现代化根本就谈不到现代性问题。过去,我们以为话剧既然出现(我没用“产生”这个词,以免引起“土生土长”的误解)在现代,理所当然就应该具备现代性。也有人认为,凡具有话剧形式的也就一定是现代的。其实未必。因为,中国的社会、人文发展极不平衡,整体上远未达到真正现代的水准,还存在着大量前现代、非现代或反现代成分,在许多时候,这些东西甚至占据着主流地位,深深影响着话剧的品质与风貌。所以,在貌似现代的话剧躯壳里,装的完全可能是前现代或反现代的内容。即使是以“反帝反封建”面目出现的东西,也未必都是现代的。……
序言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