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的崛起:前现代晚期中国审美风尚的变迁
¥
20.6
3.7折
¥
56
九五品
仅1件
作者赵强 著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126960
出版时间2016-11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纸张胶版纸
页数310页
定价56元
上书时间2024-05-22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九五品
- 商品描述
-
基本信息
书名:“物”的崛起:前现代晚期中国审美风尚的变迁
定价:56.00元
作者:赵强 著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日期:2016-11-01
ISBN:9787100126960
字数:
页码:310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古代文学爱好者、明史研究者、艺术史专业研究者 “时尚”:“生活美学”的趣味与症候。 “奢靡”的社会生活风气表明晚明士民整体的日常生活水平之提高,其实质在于物质性在人的日常生存、情感、审美和精神生活领域的全面凸显。 对于具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和审美鉴赏力的文人士大夫而言,这种“生活美学”在于借助于“物”来装点和营造一种审美化、艺术化的日常生活情境,从中获得积极的情感和审美体验,进而彰显其才情、趣味。 他们开始把“生活”视作自己施展才华、体验美感的“作品”,“生活”具有了与“艺术”并驾齐驱的地位,甚至,具体的艺术品,如琴、棋、书、画、诗、赋、词、曲等都退居一隅,成为营构、润饰“生活”这一整体的、宏大的“艺术品”的细枝末节。 在此种生活和审美观念波及下,日常用物自然要求“适用美观均收其利而后可”,无关日用的“长物”“玩物”也成了不可或缺的必需品。
内容提要
本书立足于史料爬梳,在梳理和回顾近百年来学术界有关晚明文史研究的成果基础上,以晚明时代的突出社会症候——“‘物’的崛起”为切入点,采用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从整体性视野展示了前现代晚期中国社会生活、文艺活动和审美风尚的基本历史特征,深入探讨了前现代晚期中国社会审美文化的嬗变过程,并对当前社会生活、文化艺术领域凸显的重要问题做出了理论回应。本书提出,“‘物’的崛起”与“生活美学”的兴起,对前近代晚期中国社会的结构性变迁起到了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审美、精神生活的世俗化、日常化是前现代中国文明发展进程的必然,也是文化、艺术所无法逾越的历史阶段。
目录
附:本书目录 引 论 章 前现代中国文化传统中的“物” 一、引 言 二、释“物”:一个萌檗于生活的概念 三、“观物”、“用物”与“体物”:物的价值和意义 四、被压抑的“物欲”:“物化”论的两条线索 五、余 论 第二章 “物”的崛起:前现代晚期中国的生活时尚与“生活美学” 一、引 言 二、“人遵画一之法”:明初社会生活风气之真相与反思 三、“奢靡”:晚明生活与审美的新形态 四、“时尚”:“生活美学”的趣味与症候 五、“物妖”:“物”的崛起与前现代晚期中国社会的历史动向 六、余 论 第三章 “物”的魅惑:前现代晚期中国社会的观念蜕变 一、引 言 二、“物力蕴藉,匠作精良”:盛大的物质奇观 三、“天下秀才穷到底”:审美、欲望的纠缠与价值观衰变 四、“全身计”与“好生涯”:政治生态与治生观念嬗变 五、“清福”:传统生活观念的蝉蜕 六、余 论 第四章 “物”的力量:文化、思想的世俗生活化 一、引 言 二、“艺到精处,皆可成名”:技术的更始与工商阶层文人化 三、“一罐之力”:商业浪潮的冲击与文化阶层的抗拒 四、“帮闲”:文化的妥协及其商业化、世俗化 五、“拔病根”:走向世俗生活的心学 六、余 论 第五章 审美的“物化”与反拨:“生活美学”的多重面孔 一、引 言 二、“人不可无癖”:审美方式的双重“物化” 三、“闲情”、“闲适”之延展与“生活美学”的智慧 四、从李贽到“三袁”:反抗绝望的“快活”哲学 五、“近代价值”抑或“历史轮回”:晚明文艺思潮的再审视 六、余 论 结 语 “极盛”与“极敝”的历史逻辑 引用和参考文献 后 记
作者介绍
赵强,男,文学博士。现任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主要学术兼职有吉林省美学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吉林省作家协会理论评论委员会委员、中华全国美学学会会员等。主要从事中国美学史研究和当代文学批评,在相关领域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出版著作1部。
序言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