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峡谷,我听到疾行的蹄铁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峡谷,我听到疾行的蹄铁

12 3.3折 36 九五品

仅1件

北京东城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张清华,王德威,赖松辉,远人,沈杏培,唐伟孟,金理

出版社江苏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39963938

出版时间2013-09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纸张胶版纸

页数393页

字数99999千字

定价36元

上书时间2024-05-19

大喜阅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五品
商品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峡谷,我听到疾行的蹄铁
定价:36元
作者:张清华,王德威,赖松辉,远人,沈杏培,唐伟孟,金理
出版社:江苏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9-01
ISBN:9787539963938
字数:245000
页码:393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
编辑推荐
“把脉70后”拨开处于夹缝之中的70后作家所受到的不应有的遮蔽,找准这样承上启下的一代作家的价值诉求。把脉70后,聚焦文坛“中间代”。
内容提要
当前,越来越多的批评家和有识之士开始关注“70后”的创作,特别是关注他们的长篇小说。《把脉70后:70后长篇小说专论集》的出版就是有力的见证。本辑的评论文章大多选自全国文学期刊,也有一些篇什是我们临时组织批评家撰写的。所选二十八篇评论文章,论及70后作家的二十八部长篇小说,从评论的字里行间,不难见出,尽管这些长篇小说瑕瑜互见,不尽,但却基本克服了同质化倾向,彰显出个性特征,并出现了较有思想深度的厚重之作和志在探索创新的作品。本辑丛书汇集批评家的评论文章,意在对新世纪以来,特别是近期的70后长篇小说创作进行一次检阅,以展示其创作的实绩,并借此抛砖引玉,以期引起批评界更多地关注70后,从而激励、鞭策他们奋力攀登文学的精神高地。
目录
前言  终于兑现了曾经默许的承诺浮世绘、六棱体或玻璃屋关于鲁敏《六人晚餐》的几个关键词归去未见朱雀航葛亮的《朱雀》论甘耀明《杀鬼》中的历史叙事与认同人之爱与人之罪读田耳长篇《天体悬浮》重新定义世界的写作和现世生存的忧思录黄孝阳的《旅人书》评议看到他们曾经看到的世界评李浩的《父亲简史》繁华呈现心灵的悸动以盛可以的《道德颂》为例“70后”的虚妄的精神救赎之旅论《少年巴比伦》的启蒙叙事自我教育《夜火车》与徐则臣的成长叙事历史照进现实后的罪与罚论乔叶的长篇小说《认罪书》后革命时代的城市、青年文学重读绵绵的《糖》撤去丝绒帷幕之后读安妮宝贝长篇新作《春宴》残茶凉透,在水面上凝留下一股冷香读金仁顺长篇小说《春香》阿乙小说的荒诞美学:厚重的失败感和羞辱感从长篇小说《下面,我该干些什么》说开去一部理想主义的纯爱之书试析《滴泪痣 》的文学与文化意义夹缝外的溪流评李师江长篇小说《福寿春》大时代的“小生活”评朱文颖长篇新作《莉莉姨细小南方》没意思的意思关于戴来和她的长篇小说《鱼说》爱情碎片中映出的时代图景读于晓威长篇小说《我在你身边》时代精神症候的镜像弋舟长篇小说《跛足之年》阐释关切生存之痛聆听向善之音读张学东长篇小说《妙音鸟》性别立场与社会现实的关切与思索评姚鄂梅长篇小说《西门坡》荒唐,时间,酷刑读冯唐《北京,北京》看见那些“消失的人”评肖江虹长篇小说《向日葵》如花美眷,似水流年评魏微长篇《流逝》隐约的历史与迷茫的现实70后作家长篇小说创作的一个方面跋:努力探寻文学突围的路径
作者介绍
张清华、王德威、赖松辉、远人、沈杏培、唐伟孟、金理、申霞艳、孟庆澍、王春林、李云、郜元宝、赵强、大智若、海力洪、马季、吴义勤、白烨、石杰、翟文铖、张富宝、王春林、敬文东、索良柱、周立民、孟繁华等都是当代文坛具有影响力的新锐作家。
序言
前言 终于兑现了曾经默许的承诺  编完这辑《新世纪文学突围丛书》,算是松了一口气。四年、四个关键词、四辑丛书选本,终于兑现了自己曾经默许的承诺。编这套丛书并非突发奇想,而是缘于对文坛现状的忧思和对文学信念的坚执。让我欣慰的是,在丛书的编选过程中,竟得到这么多作家朋友的响应和支持。仅仅因为纯文学的理由,大家就达成了内在的默契。或回应经典、或守望先锋、或感觉城市、或把脉70后,一年一度的新世纪佳作荟萃和阵容展示,从一个侧面见证了当代中国作家探寻新世纪文学突围路径的尝试和努力。 “回应经典”就是与经典展开对话,在特定的语境中,参与到对当代文学经典的建构与重构中来。经典是一种价值、一种标杆,昭示着文学精神和艺术境界的高度。由于作家看取经典的角度不同,对经典体认的程度不同,导致了同经典对话方式的差异。或视经典为文学标高,从而激励自己精进不息;或将其作为挑战对象,暗暗与之比拼较劲;或仅以之作为参照比对,检讨自己创作中的进退得失。作家心目中的经典,可以是心仪的特定文本,也可以是难以企及的境界,他们和经典之间的无言交流,是经由文本自身的生成,在想象中完成的,这是一种潜对话的方式。《回应经典》前后四辑选本,选入的全是短篇小说,我们之所以选择短篇作为作家们回应经典的切入点,是由它的文体特征所决定的,一方面是因为篇幅短小,便于让更多的作家参与进来;更重要的是,短篇小说更容易让读者见出作家才华和功力,同时,短篇小说质量的高低,是衡量一个选本或刊物的文学性的重要尺度,是文学选本高雅性和审美超越性的基本保证。我历来认为,短篇小说既是写作的最基本训练,又是一种高难度写作;是激发作家探寻叙事的无限可能性的艺术,是检验作家禀赋、想象力和文字驾驭能力的重要文学载体。要从语言、叙述、感觉、意味四个层面入手,去认识短篇小说的体式特征,把握短篇的结构和美学特征。为加深读者对短篇小说这一文体的认知和理解,我们特意在每个短篇后面附上作家关于短篇小说的随笔文字,无疑这都是他们的经验之谈,是短篇高手在创作中的真切体会,涉及到短篇的调性、语感、节奏、结构以及短篇的故事、意义、氛围等等,如果读者能结合他们提供的文本加以细细品味,就不难认识短篇的文体价值,洞悉短篇小说的奥秘。  “守望先锋”是一种前卫的姿态和立场,也是纯文学坚守者不可推卸的责任。先锋难以准确命名,是一个相对性的概念,先锋理论的自足性在于各自的自圆其说。尽管对先锋众说纷纭,或前沿、或新潮、或边缘、或另类,但先锋文学毕竟是不可质疑的存在。特别是在同质化大行其道之时,这种异质性的存在更是必然的,不可或缺的。小说的先锋性是文学性的新变和延伸,它的非常规呈现,离不开特定文化语境的作用。当代先锋小说在文体层面上的变革,和在精神向度上的探索是并行不悖的。这里,我要特别强调的是,在当今全球化和市场时代,作家置身于消费主义、现代科技和大众传媒交织的后现代语境。在先锋小说中,势必呈现出现实性、现代性、后现代性的杂糅和对传统叙事模式的消解,由此表达对极端现实主义“总体性”和 “本质论” 的质疑,并以个性化的叙述方式、实验性的语体特征和对精神维度的专注,向文学本体回归。小说中的现实性、现代性、后现代性诸因素,既有特定的精神内涵,又有相应的形态特征,是一种悖论性的存在。由于现代主义的渗透,后现代性及其话语方式的融入,整合了传统和现代性资源, 极大地改变并重新塑造了“现实”,使在日常生活世界中处于遮蔽状态的现实,得以显影出来,从而揭示并拓展了小说世界新的可能性空间。不言而喻,基于先锋小说精神维度的多重性,表现形态和话语方式的多样性,以及叙述空间拓展的无限可能性,先锋小说的探索是永无止境的。《守望先锋》第四辑,选了不同代际的十位先锋作家的十部中篇小说。这当中,既有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一直坚持先锋写作的50后、60后作家,也有新世纪以来脱颖而出的70后、80后文坛新锐。本次入选的小说在精神向度、风格追求、表现形态上各有千秋,特色较为鲜明。当然,它们也有各自的弱项和不尽如人意之处。与前三辑不同的是,本辑选本每部作品后面,我们都附上了作家访谈。在这些访谈中,先锋作家对先锋小说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审视,或回溯其演进脉络,或探究其形态特征,或思考其精神维度,或考察其叙述艺术和话语方式。这都有助于加深对先锋小说的认知和理解,有兴趣的读者不妨一读。   “感觉城市”是城市书写的起点和归宿。文学想象中的城市形象,体现为作家对城市的内在感觉和印象。强烈的城市感是城市小说区别于乡村小说的主要标志。由于都市意识和城市经验的双重匮乏,导致作家对城市感觉的钝化。而网络文学的泛滥和文学市场化的诱惑,又使作家对纯文学意义上的城市书写失去耐心,甚而兴味索然。迄今为止,真正地道的城市小说尚不多见。城市感的核心是现代感。城市书写只有直面现代性,才能把握都市文明的精髓,发掘城市精神的内涵。城市是现代文明的象征,是多元性、开放性和矛盾性的存在。它既是生机勃勃,充满希望和活力的文明之邦,又是浮华喧嚣,充满诱惑的迷宫和欲望之海。城市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和心灵世界。城市中的现代性之惑,就在于物质和精神两种力量的无休止地角逐。感觉城市要从城市与人的复杂关系入手,既要敏感于城市的物质现实,也要专注于人的心灵状态,由此建立起作家与城市的精神性联系。显而易见,对于我们生活其中的城市,需要的不是浮光掠影地外在感知,而是全身心投入的内在感觉。不仅如此,还要将这种感觉积淀为经验,并凭借这种感觉和经验展开文学想象。唯如此,才能表现出人对城市的认同感、依赖感,城市中人生存的焦虑感、孤独感,以及在物欲社会中人的异化感和陌生感,从而向读者提供真正具有强烈城市感的小说。在《感觉城市》第四辑中,入选的十几篇中短篇小说,大多具有较强的城市感和现代感,其中有的作品还不乏历史感和穿透力,并凸显了城市经验的美学属性与审美趣味,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城市书写的艺术空间,丰富了城市经验的内涵,这是令人欣喜的。也应当看到,因受乡村书写和传统思维惯性的影响,有的作品城市感明显弱化。为弥补这一不足,刻意将重心转向表现城市与乡村的内在关联和人的情感对峙,探询“城市的诅咒与拯救之间的联系”,这样的作品仍然有存在的价值。在这个选本每篇小说之后,还附有关于“城市小说观”的随笔。作家们从不同角度观照当代中国城市小说,并力图从本体意义上审视和思考城市自身。既正视当前城市小说创作面临的巨大困境,又对新世纪的城市书写充满信心和期待。在展示城市书写实绩的同时,认真检讨创作中的缺失和局限。他们还结合各自创作实际,对城市小说结构、视角、时空、语言等叙事艺术进行了有益探索。  “把脉70后”就是聚焦文坛“中间代”,找准70后在50后、60后作家和80后、90后作家、写手之间的位置。借重文学批评的力量,评判其小说创作的得失,发掘文坛新锐的潜质,展望承上启下的一代作家小说创作的潜在趋势。70后作家的难能可贵,正是在文学从边缘化走向泛化的市场时代,依然对纯文学情有独钟。他们在夹缝中生存,在峡谷中攀登,显示了相当的勇气和毅力。如今,70后已打破美女作家的狭小格局,正形成性别匹配、实力相当,而又优势互补的创作群体。勿庸讳言,70后是晚熟的,但较之一些成名较早的作家,他们更具有可塑性。这种可塑性对规避创作的同质化、张扬个性差异化显然提供了契机和可能性。还应当看到,他们出道之日,正值中国社会发生深刻巨变的转型期。二十年间的历史性变革,不仅丰富了他们的人生阅历,而且影响并改变了他们的思维方式,改革开放的风雨历程在他们的心灵上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值得关注的是,70后近期小说创作出现了长、中、短并重的格局。在继续充当中短篇小说创作主力军的同时,有不少作家真正开始潜心于长篇创作。无疑,这是70后的一次重要转向。长篇小说创作仰仗作家的生活积累和综合实力。创作高质量的长篇小说是作家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可以认为,70后作家较为丰富的创作经验、人生阅历和生活积累,已经为他们的长篇创作奠定了较为坚实的基础,加以他们中的佼佼者所拥有的禀赋和才华,这就让人们充满了期待。今后三五年,对70后的创作将是一个至为关键的时期。他们或将进入创作的黄金期,相互间的竞争或将更为激烈,彼此间的差异也将凸显出来。但无论如何,他们都踏上不可逆转的命运之途和精神之旅。这是他们义无反顾的选择。令人欣慰的是,越来越多的批评家和有识之士开始关注他们的创作,特别是关注他们的长篇小说。《把脉70后:70后长篇小说专论集》的出版就是有力的见证。本辑的评论文章大多选自全国文学期刊,也有一些篇什是我们临时组织批评家撰写的。所选二十八篇评论文章,论及70后作家的二十八部长篇小说,从评论的字里行间,不难见出,尽管这些长篇小说瑕瑜互见,不尽完美,但却基本克服了同质化倾向,彰显出个性特征,并出现了较有思想深度的厚重之作和志在探索创新的优秀作品。本辑丛书汇集批评家的评论文章,意在对新世纪以来,特别是近期的70后长篇小说创作进行一次检阅,以展示其创作的实绩,并借此抛砖引玉,以期引起批评界更多地关注70后,从而激励、鞭策他们奋力攀登文学的精神高地。 显而易见,这套丛书所选作品(包括批评文字)的内涵和形式,保持了一定的延续性,展示的作家阵容也相对稳定,为避免重复和单调,我们不得不做在每一辑丛书的编辑体例及对入选作家作品的具体要求上,做出一些必要的调整。对此,但凡细心的读者是不难觉察的。 最后要说明的是,本辑《新世纪文学突围》丛书,都是以昌耀的诗句命名的。昌耀是一位理想主义的具有浪漫气质的伟大民族诗人,他的诗歌所抵达的艺术境界和精神高度,足以令世人叹服,他留下的诗歌遗产,是文学殿堂当之无愧的瑰宝。这辑丛书的几个选本以这位天才诗人的诗句命名,是因为他的诗歌和本丛书的编辑宗旨在文学精神上的高度契合。 何锐  2013年9月10日 于贵阳文昌阁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