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以来太湖南岸乡村的经济与社会变迁
¥
19.75
8.6折
¥
23
九五品
仅1件
作者洪璞 著
出版社中华书局
ISBN9787101045154
出版时间2005-11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纸张胶版纸
页数302页
字数99999千字
定价23元
上书时间2024-05-16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九五品
- 商品描述
-
基本信息
书名:明代以来太湖南岸乡村的经济与社会变迁
定价:23元
作者:洪璞 著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日期:2005-11-01
ISBN:9787101045154
字数:219000
页码:302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分为三大部分,编四章主要论证农业结构的转变。 章,首先从农业发展的外部环境条件,考察明初太湖南岸湖地自然环境的变迁,其中包括气候、土壤、地形、交通以及生等方面。分析自然环境的变迁与桑蚕业兴起的关系。 第二章,从农业内部发展的逻辑需要,考察明代以来以肥料为代表的太湖南岸地区农业的发展水平。认为,以粮食种植为主要内容的传统农业生产技术的效用已难以提高。 第三章和第四章,从道义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了农民的生存经济伦理,分别考察了“安全”的经济原则与“回避风险”的经济原则在农民经济活动中的体现及其造成的影响。 第二编第三章主要考察由农业结构的转变所带动的整个经济结构的转变。 第五章 考察桑蚕业兴起之后所带动的一系列产业链及其在区域内的分布特征,从而论证在明清时期,这一地区已逐渐形成一个经济特色鲜明、产业结构完整、地域分布合理、相互联系有序的经济系统。 第六章和第七章,分别考察了区域经济中具有鲜明特色的绸领和市镇。对绸领这一角色的考察有助于我们认识乡村手工业的性质;对于若干典型市镇内涵的剖析有助于我们客观展望江南市镇的发展前景。 第三编四章主要论述由经济结构转变所引发的乡村的社会变迁。 第八、九、十、十一章分别从家族人口、土客关系、区域文化以及社会生活等若干侧面考察了太湖南岸地区在经济变迁过程中的社会变迁。
目录
序言导论 一、研究基础 二、理论依据 三、主旨与结构编 农业结构的转变 章 明代以来江南受精的生态适应性——以吴江县为中心 一、江南的米、丝、绸三市 二、农业生产的种类与地域分布特征 三、气温变迁的影响 四、土壤变迁的影响 五、生物环境的影响 第二章 厩肥:明清江南农业经济的核心 一、肥事——农业生产的重心 二、厩肥与沤肥——主要的制肥技术 三、垫底与接力——基肥与追肥的配合 四、深耕与耙糊——施肥与耕作的结合 五、施肥量:取走等于归还 第三章 粮桑并重还是蚕桑独重?——兼论蚕桑并非利厚 一、粮食价格的灾祥性波动 二、桑叶的产量与市价的波动 三、叶市与丝市的风险 四、蚕桑并非利厚——一个被忽略的事实 第四章 生存:农民的经济伦理——再论桑粮并重 一、“户耕十亩”依据之一:农户家庭口粮消耗的数量分析 二、“户耕十亩”依据之二:农户生产资料投入的经济分析 三、植桑:农户富余生产能力的出路第二编 经济结构的转变 第五章 区域经济体系形成中行业区位格局的整合 一、生产区位因素法 二、明代区域丝织生产中心:菱湖一双林一线的区位因素 三、清代区域生丝生产中心:南浔一震泽一线的区位因素 四、清代区域丝绸生产中心:盛泽的区位因素 五、双杨会——区域经济体系的形成在传统庙会上的反映 第六章 绸领的职能及其演变——以盛泽镇为中心 ……第三编 乡村社会的变迁主要参考文献后记
作者介绍
序言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