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商史
¥
39.94
8.3折
¥
48
九五品
仅1件
作者王进锋, 李学勤, 郭志坤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8126329
出版时间2015-01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纸张胶版纸
页数201页
字数99999千字
定价48元
上书时间2024-05-09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九五品
- 商品描述
-
基本信息
书名:殷商史
定价:48元
作者:王进锋, 李学勤, 郭志坤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1-01
ISBN:9787208126329
字数:226000
页码:201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
编辑推荐
《殷商史》编辑推荐:商代是中国历史上较早的一个朝代,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源头。最近若干年,学者们对于商史的研究取得了不小的进步。然而,由于生动故事的缺失和材料的晦涩难懂,普通读者对其知之甚少。正因为此,写一本通俗的著作来介绍的研究进展就显得尤为必要。《殷商史》的写作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尝试。《殷商史》由王进锋著。
内容提要
本书系细讲中国历史丛书之一。全书分12章35节。商朝处于中国历史的较早时期,拥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作者在吸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深入浅出的笔触对商族传说、汤武革命、都城变迁、武丁中兴、王朝灭亡等,结合体现商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等方面的文献文物(包括甲骨文和青铜器及铭文)作全面系统的介绍。附有大事年表、帝王世系以及历史地图。
目录
序一 序二 导语 章商代的历程 节先商时期 第二节早商时期 第三节晚商时期 第二章商代的制度 节分内服、外服的职官制度 第二节商代的军事制度 第三节商代的法律制度 第四节商代的刑罚制度 第五节商代的教育制度 第六节商代的选官制度 第三章商代的甲骨文 节甲骨文的制造过程 第二节甲骨文的埋藏、破坏和发现 第三节甲骨文的著录 第四节甲骨文的分期 第四章商代的金文 节商代青铜器的发现与类型 第二节商代金文的分期与著录 第三节商代金文的形式与一些典型的铭文 第五章商代的社会生活 节商代的服饰 第二节商代的饮食 第三节商代的住所 第四节商代的交通 第五节商代的婚姻 第六章商代的经济 节商王朝的财政收入 第二节商代的商业贸易 第三节商代的城市 第四节商代的农业 第五节商代的畜牧业 第七章商代的方国与小臣 节方国 第二节小臣 第八章商代的神灵关系 节帝臣与帝的关系及神灵世界里帝臣的分职 第二节帝与祖先神以及祖先神内部的关系 第三节自然神与帝、祖先神的关系 第四节商代人间世界里的帝臣及其思想史意义 第九章商代的文化以及考古遗迹 节西北冈王陵区大墓:商代王室墓葬文化 第二节殷墟妇好墓:商代妇女婚姻文化 第三节三星堆祭祀坑:商代祭祀面具文化 第四节藁城台西商代遗址:商代级别居室文化 第五节新干商代大墓:商代地域文化 第六节商代的文化 第十章商代的医疗 节商代的疾病种类 第二节商人对疾病原因的认识与治疗疾病的方法 第十一章殷都屡迁及其他 节殷都屡迁 第二节商纣王身边的大臣 第三节商代的自然灾害与救灾措施 附录 附录一商大事记 附录二商王世系表 附录三文中引书简称表 附录四主要参考文献 商时期中心区域图 结束语 后记
作者介绍
王进锋,历史学博士。主要从事先秦史研究。曾于2009年9月至2010年8月在美国Dartmouth College研习。在《考古》、《考古与文物》、《历史地理》、《中国历史地理论丛》、《史学史研究》、《民俗研究》、《中国音乐》、《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30多篇。现为华东9币范大学历史系讲师。
序言
上海的郭志坤先生是我的多年老友。在十几年前世纪之交的时候,我同郭先生曾经有过一次非常愉快的合作,就是依照他的提议,共同编写了一本通俗讲述中国古代历史的图书,题为《中国古史寻证》,列入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名家与名编——世纪初的对话”丛书出版。当时没有料到,这本书印行后博得相当不错的反响,使郭先生和我都觉得所作的一番努力是值得的。 以这件事为契机,郭志坤先生同我有不少次机会谈起历史学的通俗化问题。我们都认为,有必要组织编写一套系统讲说中国历史,将学术界的丰硕成果推广于大众的图书。郭先生精心拟出规划,并很快约请到多位学养深厚的作者,形成老中青结合的团队,投入了撰写的工作,其成果便是现在这套“细讲中国历史丛书”。 “细讲中国历史丛书”从夏商周三代写起,一直到最末的王朝清朝为止,全套共十二册。这套丛书的编写,贯穿了两条原则:就书的性质和对象来说,是“面向大众”;就书的体裁与风格而言,是“通俗化”。我认为郭志坤先生的这两条提得好,也提得及时。 先说“面向大众”。我近些年在不同场合屡次说过,历史虽不能吃,也不能穿,似乎与国计民生渺不相关,实际却是社会大众的一种不可缺少的精神需求。我们每一个人,不管从事什么职业,处于何种身份,都会自然而然地对历史产生一定的兴趣,这或许可以说是人的天性使然吧。一个人活在世界上,不但要认识现在,也必须回顾过去,这就涉及了历史。我从哪里来,又往哪里去,是每个人都会意识到的问题,这也离不开历史。人们不能只想到自己,还总会考虑到我们的国家和民族,这就更应该了解历史。社会大众需要历史,历史学者自当“面向大众”。 抗日战争时期,历史学前辈钱穆先生在西南联大讲授《国史大纲》,所撰讲义一开头便标举:“当相信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其本国已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否则最多只算一有知识的人,不能算一有知识的国民。”历史学者的工作任务,不应只限于自身观察历史、探索历史,更有责任把所认识、所了解的历史,原原本本地告诉广大的社会大众,使大家对历史有应有的认识和必要的了解。 特别是在今天,当我们的国家、民族正在走向伟大复兴之际,尤其有必要推动历史学“面向大众”。中国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我们的先人创造了辉煌而且源远流长的文化,对人类的发展进步做出过丰富卓越的贡献。我们有义务把这样的史实告诉社会大众,提升大家建设祖国、走向世界的凝聚力和自信心,从而为今后人类的发展进步做出更多更新的贡献,这应当成为历史学者的襟怀和抱负。 再谈“通俗化”。“面向大众”与“通俗化”是结合在一起的,要想真正做到“面向大众”,历史著作就必须在语言和结构上力求“通俗化”。 说起“通俗化”,我联想到我国“二十四史”之首《史记》的作者司马迁。司马迁是学究天人的大学者,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典范,然而他撰著历史,引经据典,还是在通俗上下了很大功夫。比如他论述唐虞以来古史,自然离不开《尚书》,而他本人曾受学于《尚书》博士孔安国,亲得古文《尚书》之学的传授,然而他在引用《尚书》时,对于古奥费解的字词,都采用意义相同的字来代替,这应该说是在“通俗化”方面的重要创意。另外,司马迁还尽力将史事的叙述情节化,使之活现于读者眼前,无愧于历史家的大手笔。这都是后人需要学习的。 必须说明,“通俗化”并不意味着降低历史学著作的学术水准。相反的,编写“通俗化”的历史作品,实际是对作者设立更高的要求,绝不是轻易就能够做到的。在这里,我还想附带说一句,即使是专供学术界专业阅读的论著,其实也应当(而且也能够)写得简明流畅一些。不少著名的前辈学者,例如胡适、郭沫若、冯友兰等先生,他们的著作不都是这样的么? “细讲中国历史丛书”是“面向大众”的,并且在“通俗化”方向上作了很大的努力。郭志坤先生还说过:“通俗,通俗,只有通然后能俗。”这也很有道理。这十二册书是一个整体,作者们在上下五千年的一个“通”字上花费了不少精力,对于内容的构架和文字作风也下了一番苦功夫,相信这套书的读者都会体认到他们的用心。 李学勤 2014年8月17日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