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梁漱溟文稿手迹选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梁漱溟文稿手迹选

362.19 4.6折 780 九五品

仅1件

北京东城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梁漱溟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8106802

出版时间2013-01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纸张胶版纸

页数615页

字数99999千字

定价780元

上书时间2024-05-08

大喜阅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五品
商品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梁漱溟文稿手迹选
定价:780元
作者:梁漱溟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1-01
ISBN:9787208106802
字数:180000
页码:615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
编辑推荐
《梁漱溟文稿手迹选(套装共3册)》编辑推荐:观梁漱溟书法,学梁漱溟做人!读其文,品其字,知其人,论其世,明其理。近观一代宗师凛凛风骨,首次 规模直观全面展现梁漱溟文稿手迹,彩印精装大开本;品读经典:精选国学大师梁漱溟经典文字,释东方智慧,论儒佛异同,述治学历程;赏鉴珍本:梁氏书法字如其人,清雅恬淡而又坚挺绵密、从容自如,别具艺术欣赏价值;典藏首选:高清扫描,原色影印,特种纸张,国际开本,精装印制。
内容提要
《梁漱溟文稿手迹选(套装共3册)》内容简介:《梁漱溟文稿手迹选》系一代国学宗师梁漱溟先生文稿手迹规模的集结出版,将分批陆续推出。“壹集”精选梁漱溟先生的学术思想类文稿多篇,分3册:册收录《我的治学小史》《儒佛异同论》等;第二册收录《东方学术概观(旧稿)》;《东方学术概观(改写本)》;第三册收录《礼记大学篇伍严两家解说合印序》《伍庸伯先生礼记大学篇解说》《礼记大学篇伍氏学说综述》等文献。因其原始,而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因其保存完整,笔法俊美,亦可供书法爱好者学习、收藏之用。《梁漱溟文稿手迹选》采用高清扫描,原色影印,特种纸张,国际开本,函套精制的方式,以便程度地呈现作者手稿原初状态。
目录
为此书致读者(梁培宽) 壹集之壹 我的自学小史 儒佛异同论 壹集之贰 东方学术概观(旧稿) 东方学术概观(改写本) 壹集之叁 礼记大学篇伍严两家解说合印序 伍庸伯先生礼记大学篇解说 礼记大学篇伍氏学说综述 大事记 索引
作者介绍
梁漱溟(1893-1988),20世纪中国具独立风骨及知行合一的思想家、社会实践者。原名焕鼎,字寿铭,又字漱冥,后以漱溟行世。早岁信佛而后归儒,亦不废佛;以中学学历而执教北京大学。壮年辞去教职,长期从事乡村建设;发起民盟,为调停国共奔走呼号。1949年后屡受批判而始终不屈,傲然宣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一生以“认识老中国,建设新中国”相号召,在两个问题上追求不已:一是人生问题,即人为什么活着;二是社会问题,亦可云中国问题,即中国向何处去。主要作品有《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乡村建设理论》、《中国文化要义》、《人心与人生》等。
序言
為此書致讀者(代前言)從事著述撰寫之事,常有人喻之為“筆耕”。這一譬喻很形象,很生動。以種植為業的農人,終年辛勤勞作於田野,必須付出大量勞動,流淌許多汗水,才有好收成。如同農人一樣,以“筆耕”為自己的工作之人,也只有進行艱苦的腦力勞動,付出無數心血,後才能提出有價值、有意義的思想見解,獻給社會,成為社會的一份精神財富。這些思想見解就是“筆耕”之人所收得的“果實”,而這種“果實”的具體體現,就是那形成文字的手跡。現在據梁老的文稿手跡原件,以掃描技術力求取得亂真的效果,再加以精美的印刷與裝幀,提供給讀者與收藏者,供大家閱讀、鑒賞或收藏。這些文稿所體現的思想成果,飽含著梁老這位“筆耕”之人的心血,是來之不易的。何以說是來之不易呢?我們從他以下所說的話裏,或許能得到一些解答。“我這個人本來是很笨,很呆,對於事情總愛靠實,總好認真,……就愛尋求一條準道理。”當我“眼前若有了兩個道理,心中便沒了道理,很是不安,卻又丟不下,如是就占住了腦海”。這樣,我“對一個問題肯用心思,便對這個問題自然有了主見”,即“自家有判別”。“只有自己先有主見,或感覺出旁人意見與我兩樣,而觸處皆是問題,憬然於道理之難言,既不甘隨便跟著人家說,尤不敢輕易自信”。就如此再三再四思索,尋求解答。“因為這樣,我雖不講學問,卻是眼睛看到的,耳朵聽到的,都被我收來,加過一番心思,成了自己的思想。自己愈認真,從外面收來的東西就愈多,思想就一步一步的變,不能自休,就成功今日這個樣子。”簡單地說,我“就從這樣沾滯脾氣而有這個東西出來”。這話或可這樣去理解,即在尋求問題的解答中,自己那種“鍥而不捨”的精神,或那“打破沙鍋問到底”的倔勁幫助了他,使他有所成就。以上這些話,是梁老在完成其成名之作《東西文化及其哲學》後所說。我們是否可以從中理會一些他“筆耕”經歷的曲折與艱辛呢?在1949年撰成《中國文化要義》後,在此書的《自序》中,他再次談到“筆耕”中的心得。他是這樣說的:“我是感受中國問題之刺激,切志中國問題之解決,從而根追到其歷史、其文化,不能不用番心,尋個明白”。“然卻須知,盡受逼於現實問題之下,勞攘於現實問題之中,是產生不出什麼深刻見解思想底;還要能超出其外,靜心以觀之,才行。”還應明白這些深刻的見解思想是“朝夕寤寐以求之的一點心得,其中有整個生命在,並非偏於頭腦一面之活動;其中有整整四十年生活體驗在,不是一些空名詞假概念”。以上是梁老就其一生為關心的中國問題如何“筆耕”而說的。他還就其一生關心的另一大問題,即人生問題是如何苦苦尋求解答,說過這樣的話:“在感受中國問題刺激稍後,又曾於人生問題深有感觸,不能自已。”於是“就以人生問題之煩悶不解,令我不知覺走向哲學,出入乎東西百家”。“又當其沉潛于人生問題,反復乎出世與入世,其所致力者,蓋不徒在見聞思辨之內,見聞思辨之外,大有事在。這又是與一般哲學家不同處。異同得失,且勿置論。卒之,對人生問題我有了我的見解思想,更有了我今日的為人行事。”由此或許可以這樣理解,在人生問題上“筆耕”以尋求解答,並非限於伏案工作,還有其前其後之思辨功夫;而在反復思辨之外,還須有力行實踐。因為人生的學問“貴力行,而不尚思辨;思辨乃為力行而用,捨力行而用思辨,曾未之前聞”(《讀熊著各書書後》)。可見必須思辨與力行相結合,才有深刻的人生見解思想之可言。這樣看來,這些文稿手跡其意義遠超乎文字形體之間了。至於對梁老手跡從書法角度加以審視,也無不可。如書法界有人評說他的行書是“清雅恬淡而又堅挺綿密”;多是給予肯定的。可是梁老對這類評說曾表白說:“我夙無臨池功夫”,“從來於任何碑帖書法不加理會”,“因有待致力之事正多也”。常言道:“書如其人。”手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人的性格與人品。這樣說來,手跡亦可視為個人生命的一種痕跡了。那麼是否可以說,手跡既可見出其為學之道,又能反映其性格與品格了。如今出版這些文稿手跡選,其用心大致就在於此。梁老文稿手跡原件,早年的已隨歲月流失而無存,近半個世紀的文稿,又經“文革”抄家浩劫丟失不少,現只能從今天留存下來的原件中選出若干,輯錄出版。在此之前,梁老手跡印刷出版的已有兩種,即《梁漱溟先生手跡選》(2006年),與《梁漱溟往來書札手跡》(2009年)。如今此書是第三種了,就內容與數量說,均超過前兩種。後須說明,出版如此書這類圖書,在文化學術方面雖不無一定意義,可經濟上難有利潤之可言,而虧損卻十分可能。可在此種情況下,北京世紀文景文化傳播公司仍願出版,這是對此書得以問世的實際支持,否則或許其出版是不可能的。還應說明,此書之出版是眾人努力的結果,其中有負責策劃與編輯的何曉濤同志,負責掃描的但漢瓊同志,以及負責裝幀的同志等,他們都為此書的出版作出了貢獻。至於筆者,所盡力者一是就文稿的選用提出建議,二是寫出前言——《為此書致讀者》。而這篇東西卻寫得很吃力。為求所說的話要有根有據,筆者曾反復閱讀《東西文化及其哲學》與《中國文化要義》兩書著者《自序》,並數次毀稿重寫,乃拼湊完畢,還不知能使讀者明白滿意否。只有請讀者耐心看下去,並給予批評指正。梁培寬二○一二年十月廿一日時年八十有七,於北大承澤園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