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任论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信任论

16 4.0折 40 九五品

仅1件

北京东城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郑也夫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ISBN9787508655239

出版时间2015-11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纸张胶版纸

页数288页

字数99999千字

定价40元

上书时间2024-05-01

大喜阅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五品
商品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信任论
定价:40元
作者:郑也夫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11-01
ISBN:9787508655239
字数:180000
页码:288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
编辑推荐
中国著名社会学专家郑也夫代表作,提高视野和独立思考能力的获奖书籍。独具见识,富于想象且细致的考辩和大胆的推论,对人类文明的再思考。文化评论家朱正琳、 上海大学历史学教授朱学勤、香港科技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丁学良、《文汇报》书评撰稿人周毅、北师大经济学教授贺力平敬重推荐! 罗辑思维十月全线营销支持,各大媒体全国知名学者专家全面力推
内容提要
《信任论》是一部理论社会学著作。本书对信任的分析,从借鉴当代生物学的理论探讨人之本性是利己还是利他开篇,广泛涉及生物学、经济学、历史学、政治学等学科的研究,并且构建了分析信任问题的庞大框架,涉及有关信任的方方面面问题,包括有关信任的起源、定义、功能、载体、现象等。
目录
前 言第一章 信任:溯源与定义第二章 人的本性第三章 合作的进化第四章 理性与习俗第五章 领地、亲族和共同体第六章 信任对复杂的简化第七章 信任与社会秩序第八章 早期城市化与民间社团第九章 秘密社会第十章 货币与信任第十一章 科举与学历(专家系统论一)第十二章 同行评议与科学(专家系统论二)第十三章 走向杀熟之路参考书目主题索引姓名索引
作者介绍
郑也夫,中国著名社会学专家。1950年8月生于北京,男性,汉族,现为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著有《走出囚徒困境》《代价论》《信任论》等。
序言
前 言写作这本书的念头是十七年前产生的,当时没有想到它会是今天这副模样。那念头初表现在我的篇社会学习作——《试论“关系学”》(写于1982年)中。1987年我接到一位美国学者的来信,说那篇文章被翻译和收入他编选的一部中国社会学的文集中。我知道那篇文章不行,即使译成洋文,印成铅字。而那未果的念头十七年来与我不即不离。不离,是出于对那个问题的偏爱;不即,表面上看似乎是兴趣转移,忙于他事,真实的原因是我没有能力去抓住那念头,以令自己满意的方式解析它,实现它。思想的念头像种子,穿越时间的封冻,企求破土而出。不同的是,种子有着严格的规定性,念头却不能规定作品日后的模样。人们说比喻总是蹩脚的,我却以为将念头儿比作河流源头或许更贴切。在源头流淌的过程中,加入了一条又一条支脉,以至在它走到归宿地时已经改变了儿时模样。那么源头的意义何在呢?没有源头挟带着不改的初衷扑向前方,就不会遇到条河流,没有它们汇合的喜悦,就不会继续向前,遭遇第二条、第三条河流,乃至无法驻足,信马由缰。我虽曾经怀有研究“关系学”的一点念头,却苦于无所适从。遭遇到帕森斯和希尔斯的“特殊主义与普遍主义”的概念后,支撑着又向前跋涉了一程,难以为继。从沈原兄处拿到了爱森斯塔德送给他的那本《保护人、被保护人与朋友》(其实我与那老头儿关系也不赖),便在1991 年底,一挥而就完成了《代价论》的后一章,也就是那书中与这念头相关的那一章。老实说,我并不觉得爱森斯塔德的那本书有多精彩,但是那书中的一个概念structure of trust(信任结构)照亮了我的求索之路。在我了结掉其他事情,专心致力于信任的研究时(大约1997 年),才发现,短短的几年间,这项研究在国外竟成热门。但我已没有选择了。阅读洋人有关信任的著作时,与社会生物学的思想不期而遇。我扔掉了其他书籍,一连阅读了三十本生物学著作。自然,生物学的思想在拙作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迹。1998 年3 月,我调到人民大学,立即为社会学系研究生讲授名为“信任研究”的课程。因为是半路顶替一位教授的课程, 讲了十周(每周三小时),意犹未尽。1999 年2 月为多学科的硕士生和社会学系本科生们重开这门课程。此前,自1998 年11 月开始本书的写作。大约做了三年的研究,讲了两年课,写了一年书,三者交错和交织在一起。以上是本书酝酿和写作的心路历程。以下讲述本书的结构和大意。本书照例以定义开篇。在追溯了“信任”与“trust”的汉英词源,它们在《论语》《圣经》《古兰经》中的意思,在俗话中的意思,以及理论家著作中信任的含义后,做出了笔者自己对信任的界定。这是章。之所以在第二章探讨人的本性,在于以为本性从深层对信任发生影响。本章的探讨走出了传统哲学、伦理学的窠臼,从当代进化生物学中获取思想营养。评介了生物学家提出的三种利他:亲族利他,互惠利他,群体选择性利他。在当代生物学界,群体选择性利他是争论的焦点。——笔者赞同,是文化力量导致此种利他形态的存活。为什么文化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重组基因为人类设定的行为模式?“幼态持续”为人类提供了独一无二的条件,而模仿是这一过程中的重要的手段和力量。此为第二章。信任与合作有着不解之缘,因此第三章讨论合作的进化。艾克斯罗德以其卓越的博弈论方法对“囚徒困境”与合作的产生做了出色的解答,也为我们的讨论提供了思想的平台。对今天的社会行为的研究者来说,艾克斯罗德的理论几乎是无法绕过的。笔者在分析了互惠的伟大功能,互惠与道德的关系后, 指出艾氏理论中的两点缺陷。第四章从人类的行为动因和手段选择两方面批判新古典经济学的理性选择思想。将这一批判放在本书中,是企图为信任理论建立更坚固的基础。要建立这一基础,就必须回答:合作与信任,是产生于理性还是习俗,抑或合二而一?理性的局限在哪里?理性与习俗是什么关系?信任与习俗又是什么关系? 本章以批判学术界中的一个重要思潮的方式,含蓄地回答着上述问题。继定义之后的第二、三、四章,除了在笔者的信任理论的框架中,有其逻辑上的内在关联,刚巧还覆盖了对当代社会学理论发生着重大影响的三支姊妹学科:生物学,博弈论,经济学。在了解了姊妹学科对信任、合作、人类行为的直接、间接的论述后,再展开我们的理论,或许可以减少一点偏见,至少是盲目。信任初产生于亲族中,产生于领地上。领地为什么是人类生存的必要策略?边界的功能是什么?为什么在生物界中,几乎只有人类发生了严重的领地之争?这些是第五章讨论的问题。第五章还阐述了:解决领地之争是封建制产生的原因;领地过去、现在都与信任有着不解之缘;而领地的形态在不断变异。第六章同其前后两章关系密切。同上一章的关系是,从空间(领地)的维度转向时间。因为简化在很大程度上凭借着熟悉,熟悉意味着过去的交往,意味着历史。同下一章的关系是, 都在探讨信任的功能。信任若要发挥其社会功能(下一章的内容),必先发挥其心理功能。信任在人类心理上的功能是简化。没有简化的机制,人类是不堪重负的。人类拥有诸多简化机制: 语言、货币、标准、考分、声誉。信任是简化机制中的重要一支。当下巨大的信息量和未来丰富的变幻性,为环境与伙伴的确定性投上了可疑的阴影,而生存不能放弃行动与合作,信任帮助我们简化判定过程。简化思想是信任理论的重要的基础之一。第七章讨论信任的社会功能,即为社会提供秩序。社会秩序有三个来源:强制、互惠、习俗。强制型秩序的代价是自由和繁荣的丧失,互惠无力造就完整的社会秩序,比如:一次性博弈(上公共汽车)。自由、繁荣的社会秩序依赖习俗的力量、市场的力量(即制度化的互惠)和国家的管理。全权制消除了社会中间层,即全部民间组织,而习俗和广泛的人际信任正是孕育其中的。因此,将国家机器置于恰当的位置,是建立良好社会秩序的关键。第八章是比较中西早期城市化过程中民间组织形式上的差异。农村是熟人的社会,城市是陌生人组成的社会。信任初产生于亲族,以后扩大到熟人间。而城市文明的兴起,迫使人们走进陌生的、匿名的社会中。生存的策略是结成群。西欧中世纪晚期城市中的民间组织是行会——一种自愿结合的团体, 明清中国城市中的民间组织是以会馆为中心的同乡团体。第九章讨论秘密社会中的信任。主流、非主流,常态、变态,是探索一般规律时必须兼顾的。秘密社会是认识信任的一个视角。本章分析了两个个案——黑手党、青帮,提出:秘密社会产生于权力控制与满足社会需求的双重真空,填补这一真空的民间组织享有一种与主流社会不同的价值观;黑手党产生于政府权力的静态真空——西西里历史上是“三不管”地带;青帮则产生于政府权力的动态真空——清代的国家与社会没有为人员流动做好准备。于是形成了一种特异的信任结构和权力垄断。我们从信任的结构上将之分为人格信任与系统信任。人格信任就是对某个具体人物的信任,以上所述亲族、领地、同乡会、行会中的信任都属人格信任。系统信任则指对匿名者组成的制度系统的信任。因为交往与流动的扩大,现代社会将很多过去属于人格信任的事务移交给系统信任。而其中的两个系统是货币和专家。第十章是从信任的角度讨论货币,讨论货币与普遍主义信任的关系、货币借贷,以及货币系统中的风险。第十一、十二章讨论第二种系统信任——专家系统。学历、同行评议、科学,三位一体地构成了专家系统的基础。第十一章讨论早的学历系统——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以及现代学历社会。第十二章讨论同行评议与科学。学历是入场券,同行评议才是一个专家水准的的评判。科学是双刃剑,它似乎建立了俗人对它的信任,但是它与生俱来的怀疑主义在深层瓦解着人们对诸多事务的信任。作为怀疑精神养育出的学人,我们无力为科学所造成的扑朔迷离的人类前景提供指南。本书对信任理论的建构大致如上。第十三章从理论走回现实。试对当下社会中甚嚣尘上的“杀熟”现象做出一点解释。在节中,又不自觉地陷入理论的思考:人的本能中蕴含着两种可能性,当传统被涤荡后,杀熟的本能很容易被激活。后面三节的讨论对象则是现当代历史中的制度、运动和经济活动, 它们一步步地为走向杀熟铺垫着路基。十七年前的一个念头终成其果,无论如何是难得和幸运的。欣慰之余,的愿望是它能早日挂着墨香走向读者。笔者在此静静地恭候着大家的评说。郑也夫1999 年11 月4 日写于北京南礼士路寓所再版前言我的作品重印或再版,这都不是次。《代价论》重印过, 《走出囚徒困境》重印过,后又再版。但这是次写再版前言,以前草率了。生活是需要鼓舞的,劳动是需要激励的,仪式是对生活与劳作的鼓舞和激励。开学了就上课嘛,开工了快干活,为什么要有开学典礼和开工奠基礼?因为人们重视生活与劳作,因为它们是生命的神圣展示。所谓“前言”,既是简介该书的内容, 更是一种仪式,以示庄严。“再版前言”是为了庆贺再版,鼓舞自己,以壮行色,乃至通告和邀请旧雨新朋。《信任论》的出版是艰苦的。我至少跑过二十家出版社,北京地面上的出版社早已放弃。黑龙江、甘肃、海南、四川等等,诸社的答复都是啰啰唆唆的三部曲:拿到书稿觉得很好, 粗看提出小改,细看要求大改。我明白,那名为修改,实是阉割,是往模糊改,往愚钝改。别说大改,就是小改我也断然拒绝——三军可以夺帅,匹夫不可夺志。没想到,后竟有一家地处北京的出版社接受了拙作,竟是一字不改。本书得以“全身而进”,作者历经二十番挫折后的喜悦是难以言表的。2001 年出版后,并未风平浪静,但不是那二十家出版社所担心的结局,而是被《光明日报》《文汇报》《南方周末》评为该年度优秀学术著作。从网上可以找到多篇关于拙作的书评,有些我读过,有些未读过。不论褒奖还是批评, 在此一并致谢。如果批评者将其文字寄给我,我会尽力作答。自这本书出版后,国内关于信任问题的著作和译作出版了很多。我以为,在国内作者的著作中,理论性强的或许还是拙作。作品和其他产品一样是分门别类的,不是说理论性越强就越好,也不是说理论家的能力。只说明,鄙人深深陷入到对理论的迷恋中不能自拔。我在信任研究上还做过以下工作,主编过一部国内学者为主的关于信任问题的文集《中国社会中的信任》,组织我的学生翻译过两部有关信任的学术著作:《合作关系的建立与破坏》《 组 织中的信任》(均为中国城市出版社,2003)。我是福山《信任》一书的早的中国读者,为该书写过述评。受张维迎邀请为其《信息、信任与法律》写了书评,从这份书评中大家可以判断我的学术操守,认识我在信任理论上与其他学者的分歧。《信任论》出版后,我的学术兴趣其实已经转移。这门课再未开过。以后有重温这一问题,再授这门课程的可能性。但毕竟自2001 年该书问世,迄今已经五年。五年中我的兴趣先是城市社会学,后是消费研究,均留下了著作。因此对信任问题没有更多可说的。这篇“再版前言”更属仪式。仪式贵在品格与气象,而非具体事项。一啰唆就败坏了仪式,就此打住。谨向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致谢,向新老朋友致礼。2006 年4 月24 日写于海淀板井村寓所三版前言本书完稿于1999 年,初版于2001 年,再版于2006 年,此为第三版。一本书能在14 年后,被邀请再次印制,说明它依旧被一些人士认可。对作者而言,这是比稿酬更珍贵的回馈。本书以不被删改的面貌问世,实属不易。再版前言稍事说及, 未言其祥。1999 年11 月完稿,2001 年8月, 即21个月后才得以问世。何以耗时如此长久?如再版前言所说:“我至少跑过二十家出版社……(遭遇到的是)名为修改,实是阉割,是往模糊改,往愚钝改。别说大改,就是小改我也断然拒绝——三军可以夺帅,匹夫不可夺志。”无奈之下,敝人选择了“合作出书”的路子。有了立刻兑现的经济效益作润滑剂,出版社的审查大为宽松,遂使本书须发无损、安然过关——此一关键点为再版前言所未言。我自费印制了6 千册。经艰苦推销后全部售光。2006 年原《中华读书报》总编梁先生调该社出任社长。他审视了该社此前出版的图书,说仅两本书有价值,分付下属重印。一本为刘心武所著,另一本是敝人的《信任论》。下属相告《信任论》是合作出书,版权在作者手中。梁说:“商量要回版权,我们给他开稿费,再版重印。”这便有了2006 年的再版。抖落出前尘往事,为着便于后人了解中国出版之生态。我的学术兴趣早就转移,久不问闻信任问题。翻阅旧作, 多数章节无话可说。只三个章节中的思路,在日后的探究和著述中有所演变。这里仅提供变化所在著作及其章节,——对应如下:《信任论》第二章人的本性——《神似祖先》第五章利己与利他、第六章狭义利他的生物学基础;《信任论》第八章早期城市化与民间社团——《城市社会学》第二章城市的产生与近代的变迁;《信任论》第十一章科举与学历——《吾国教育病理》第六章官员的学历。供有兴趣的读者去追踪和批判,这里不详述思想演变之脉络根梢。感谢中信出版社热心出版这部旧作。向各位读者致敬。2015 年9 月11 日写于海淀板井村寓所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