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学散步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香港文学散步

151 46 九五品

仅1件

北京东城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小思 著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ISBN9787532766147

出版时间2015-06

版次1

装帧线装

开本16开

纸张胶版纸

页数258页

字数96000千字

定价46元

上书时间2024-04-29

大喜阅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五品
商品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香港文学散步
定价:46元
作者:小思 著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6-01
ISBN:9787532766147
字数:96000
页码:258
版次:1
装帧:线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
编辑推荐
老香港人勾勒出的香港文学地图  精美图文志,还原鲜活如初的民国文人往事  文学阅读 城市行脚,突破传统思维的体验式文学教育  于香港书展之际隆重推出
内容提要
本书是香港文学、文化史重要的著作之一,也是文学研究大家、教育家卢玮銮(小思)教授的代表作。以精美的图文志形式,勾勒出老香港人眼中独一无二的香港文学地图。走访香港土地上熟悉又新鲜的文学故事发生地,寻觅南来文人旧日记忆,鲁迅、萧红、蔡元培、施蛰存、张爱玲……都曾在此留下足迹。鲁迅演讲的地点是基督教青年会小礼堂,蔡元培公祭举办地在南华体育场,还有许地山任教的香港大学中文系,戴望舒写下《我用残损的手掌》的域多利监狱,萧红埋骨的浅水湾海滨……书中的诗文,地景,路线,照片,彼此交织,成为历史与时空的复调交响。读者可以带着这本“文学地图”,以文艺角度漫游香港的大街小巷,在现实场景中跨越时空,进入作家的生命。
目录
香港文学散步序 历史有情,人间有意 小 思引言 行脚与倾听 黄继持忆 故 人蔡元培五四历史接触 小 思去东华义庄——送蔡孑民先生遗榇安厝 西 夷谒蔡孑民先生墓 余又荪顽石 蔡孑民先生之墓 周策纵蔡元培墓前 余光中在香港圣约翰大礼堂美术展览会演词 蔡元培与小思对话 开明的教育家鲁 迅仿佛依旧听见那声音 小 思鲁迅赴港演讲琐记 刘 随老调子已经唱完——一九二七年二月十九日在香港青年会演讲 鲁 迅与小思对话 神奇的香港和无知的香港人许地山三穴之二六一五 小 思许地山先生挽词 施蛰存许地山下世之日 吴其敏许地山先生对于香港教育之贡献 马 鉴落花生 许地山与小思对话 追寻自我之旅戴望舒林泉居的故事 小 思望舒和灾难的岁月 叶灵凤山居杂缀 戴望舒过旧居 戴望舒香港的旧书市 戴望舒一堵奇异的高墙 小 思回忆望舒 黎明起狱中题壁 戴望舒我用残损的手掌 戴望舒等待(二) 戴望舒与小思对话 妥协与生存萧 红寂寞滩头 小 思萧红墓畔口占 戴望舒访萧红墓 夏 衍萧红墓发掘始末记 叶灵凤幽幽小园 小 思忆萧红 端木蕻良魂游故地 曾敏之《端木与萧红》后记 钟耀群萧红在香港给华岗的信 萧 红当铺 萧 红与小思对话 性格悲剧临旧地孔圣堂文化殿堂 小 思纪念巨人的诞生——加山孔圣堂昨天一个盛会 郡 婴三个作家讲文艺问题(节录) 郭沫若与小思对话 反“孔”人士的圣地学士台学士台风光 小 思薄凫林杂记 施蛰存怀乡小品 穆时英与小思对话 不分派别的文人讨论空间六国饭店文艺的步履——六国饭店怀旧 小 思一九四七年诗人节宣言 黄药眠等与小思对话 天生命苦的香港?达德学院民主礼堂 小 思论民主运动中的高等教育 黄药眠青山脚下的怀念 沈 思达德学院大事志 小 思与小思对话 对民主治校的向往附录张爱玲与王安忆的香港 小 思香港文学散步——访问卢玮銮教授 沈 舒延伸阅读
作者介绍
小思  原名卢玮銮,一九三九年生于香港,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教授,作家、教育家。一九六四年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中文系。一九九五年起任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教授,二〇〇二年退休,任香港中文大学香港文学研究中心主任。二〇〇八年任香港文学研究中心顾问。曾获香港教育学院“杰出教育家奖”,香港艺术发展局“杰出艺术贡献奖”。小思多年埋首研究整理香港文学及文化史料,并把搜集的文学史料送赠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一手成立香港文学研究中心,建立香港文学网上数据库。曾编撰《香港文化众声道——册》、《香港的忧郁——文人笔下的香港》,著有研究论文集《香港文纵》,散文集《承教小记》、《不迁》、《人间清月》、《香港故事》、《一生承教》、《翠拂行人首——小思集》、《纤夫的脚步》等。
序言
序  历史有情, 人间有意  小 思  历史离得我们好远?历史好严肃好沉闷?  历史是前辈走过的道路,我们正跟随他们的步迹向前走:历史不远。  只要我们认知了他们的故事,发现他们的步履,就会产生感情。  凭着情,我们着意吾土:吾土吾情。  散步,包括思想散步,感情散步。我们踏着前人步迹,跨越时空,走进现场,感受当年活的文化,感触与吾土的关系,领悟一些鉴往知来的道理。  前辈,他们的名字,他们的行事,为我们熟悉的或不知道的,当年为了种种原因:政治意见分歧、逃避战火、谋求生计、追求民主自由、寻找爱情……他们从祖国大地投身到这南方蕞尔小岛,把精神注入过这片土的文化土壤。南来,成就了他们与吾土的一段因缘。  回眸细看,南来文化人到这片土来,就是暂且栖身,他们都各有向往,各有工作目标。他们不去别的地方,因为这片土既有接近母国的方便,也具备了可用的自由空间,让他们尽本分向祖国发声发光。  回归十年,这片土上,人间渐渐在意——在意追查历史身世,在意保育历史痕迹,在意关怀与祖国的血脉相连。我们应该珍惜这些前人足迹,珍惜香港特具的一些优点。  翻几页书,闲来走一段路,也许,在散步中,自能领受一番吾土情怀。再细读黄继持先生写的《行脚与倾听》,自然听到殷殷的历史叮咛。  二〇〇七年五月十一日  引言  行脚与倾听  黄继持  记得伦敦、巴黎这些城市,一般的街道图外,还有种种式式的游览地图。使我感兴趣的,莫过于“文学行脚”。图上既标示古今文士活动居停之地、留连咏叹之区,即使虚构人物故事拟托的里弄坊衢,也注出相应的处所。你可以按图沿径,寻踪觅迹,就现实时空开拓出文化时空。即目会心,历史艺文遂原缊叠印于我与作者冥契的意象中。真是很美妙的感受。  不知北京有没有这样的行脚图?中国城市值得绘写的太多了。北京以外,古城如绍兴、苏州,图上大可填得密密麻麻,溯古道今。上海虽于古稍逊,但近百年文运激扬;若有图可读,便差不多读着半部现代中国文学史。  我虽然问过,但至今尚未见到中国哪个城市有这样的地图。(绍兴图中,标出鲁迅故居、青藤书屋、古轩亭口,似乎有点意思,但太简略,且作为一般名胜。)但我想,只要有心,绘制是不难的,数据本来就具备。于是想到香港。香港有没有这样的一张图?甚至香港能否画出这样的一张图?  香港蒙受“文化沙漠”的恶谥已久,文艺仿佛从来一片空白。其实这对于曾在香港生活过、工作过,乃至来访过的文化人而言,是很不公平的;更遑论正在此活跃着的文人、学者、艺术家了。  论文化、谈文学,大抵香港本身不能抽离于中国整体之外,香港迄今似乎还罕见全国地位的伟大作家。但勾稽史迹,远在半个多世纪前,此地早已有过不少作家活动。虽则他们在内地建立声誉,来港活动,关系全国,岂同时不为香港文化史写下缤纷的一页?何况还有本地作者!近三四十年,香港文学更有自己的面目!“伟大”与否,见仁见智而已。  所以香港其实可以绘写文学行脚图。即使先绘本世纪上半,材料已经相当丰富。正缘此地曾有文星汇聚,此地曾有文阵对垒,懿范流风,精魂不灭。  而小思女士在这城市寻踪觅迹,已十多年。一度踽踽独行,爬梳史料。尚幸随着研究成果之披露,行脚者略见增加。她则尤其希望唤起各个年辈,特别是青年,同来寻根认往。思故人,临旧地,细心指点,见人间的温情,历史之承担,更洋溢着艺文之亲切体味。蓦然回首,原来香港还有这么可贵的一面,而且就在你眼底,就在你平时经行处;岂徒发思古之幽情,更醒悟自己竟非局外;无论幸抑不幸,你竟然或多或少参与其中!  当然,历史寻踪,同时也是对现在之认取。所谓“现在”,藉哲学家海德格尔的诠释,不仅为抽象的量度,实质是人对自己所采取的动向之“现前”。过往虽然成了历史,却通过人的肯认而呈现当前,且“投向”以成未来。过去现在未来,乃内化于人的心量与行为的弧  线,而不再是冷漠的物理时间了。  历史有情,人间有意,文学也就是历史与人间情意之具现为形象姿采,通贯过去现在未来。不过,人有记忆,人也会遗忘。忘了往事应感遗憾,忘了事中的情意,岂不是更大的失丧!好得文学时而提提点点,且不垄断历史的声音。  于是我们随着小思女士漫步。现在时空与历史文学时空互相化入。眼前有景,空中有音,音是众音共奏,复调并作。请看附篇之选目,当得编者的用心。她提供复调交响,方便你多线游观。而且这样做是否可以稍稍抵消历史的诡谲?──君不见历史承诺往往落空,历史结案不时翻转。尚幸本“文”观“史”,历史不过是多种“可能性”中经已实现的其中一种;性海兴尽,文艺的众音复调遂显得更真切有味了。  不过,历史的嘲弄,也的确似修辞的反讽;历史的嘱托,又确似文艺的叮咛;历史与文学,自然也常开点善意的小小的玩笑。散步时先就小处着眼吧!鲁迅演讲的地点是基督教青年会,纪念鲁迅的场所是孔圣堂,虽然令人有“错位”的感觉,但又何尝不表现出香港文化自由宽容的一面。只惜鲁迅的话语,跨越过大半个世纪,还似为当前而发!蔡元培香港仔的重建得还算端严,他带起的“北大精神”也回荡于大半个世纪的现代中国,包括香港的学术文化界;然而多年来香港教育曾否从他那里获得教益?还有目前的北京大学呢?许地山不只卒葬香港,原来生前还曾为香港学术文化尽过那么多心、费过那么多力。当我们踏足于薄扶林区,甚至中区一带,脚下的文化土壤竟如斯丰厚,不只英式的大学堂和教堂酒店商场而已。至于浅水湾头,留不下萧红的骨灰一半;屋兰士里,又是否仍藏着另一半的凄然?浅水湾日趋俗艳,圣士提反周围能长葆绿树浓荫么?但文笔自足千秋,香港竟与黑龙江结缘了。戴望舒的故事或许平凡中更波折、更牵连着香港的历史,却也曾像当年那一段史实,被埋没、被曲说;尚幸有心人如小思者,曾为扶发申张,于是我们经过薄扶林道、奥卑利街、利源东街时,分外感受到文人的温蔼与凄酸。萧红和戴望舒都未尽其才。来过香港的文人才未尽、志未酬者,又岂仅萧戴二位!才未尽,志未酬;匡时救国,书生素志,襟抱可敬而遭际可伤。民主人权,现代化基本的要求,呼声也响起自四十年代香港的达德学院等,穿越历史时空,至今仍回响不绝,虽则具体人事已几度翻澜了!回荡之音,是反讽呢,还是策励?于是学士台上、九华径里、六国饭店、思豪酒店、孔圣堂、利舞台,处处都有历史的叮咛,文人的精魄。岂是一声喟叹,便能化解得了!  一段时期,香港人多少倾向于回避历史的重负。析骨还父,析肉还母,却也真个闯出一番奇迹。然而“生命中的轻”终归不能承受太久,若不能体认历史以润泽生命,历史会反过来把你钉死的。当然文学史没有那么严重。但如果你拒绝文学史给你想象自由的空间,  难道你生命确能无亏欠?读文学史也不必煞有介事。虽然香港的文学行脚图尚未绘就,这本书于丰富的文史踪迹只不过指点一二而远非尽举,但已大抵足以引发你散步寻踪了吧!你在这里可以倾听当年文学工作者的声音,还有后来者的声音,编写者的声音。还有,你这读者、行者,不应该也有你自己的声音么?  一九九一年春日,有雾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