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具象传播论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具象传播论

17.93 6.4折 28 九五品

仅1件

北京通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杨钢元 著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ISBN9787020066773

出版时间2008-04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纸张胶版纸

页数421页

字数99999千字

定价28元

上书时间2024-08-28

亿梦春田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五品
商品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具象传播论
定价:28.00元
作者:杨钢元 著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04-01
ISBN:9787020066773
字数:260000
页码:421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人类传受信息的形式分为感知完型和符号,中国古代概称“形名”。信息传播是在通道和代码系统中实现的。代码有层次之分,代码的代码为讯码。当前的形象传播理论,有处于讯码层次的蒙太奇、长镜头、电影符号学诸理论,和争讼纷纭的形象创作方法理论。    本书则直接以形象的通道与代码为研究对象,构建起了具象传播活动的阐释体系。在影像传播活动爆发性展开的二十一世纪这个所谓“信息时代”,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将和”名学”即符号学一起,共同促进人类对信息传播的理解和实践。
目录
引言上编  实践与理论  章  人类信息传播活动    节  前语言阶段的信息形态      第二节  语言的诞生    第三节  文字前的实物化信息载体的诞生    第四节  文字的诞生与传播空间的拓展    第五节  思维的转型    第六节  印刷媒介逻辑自洽的强权与美的绽放    第七节  声像的回归——全面信息消费时代来临  第二章  人类审美活动分析    节  权能感:人类实践活动制约审美活动的心理中介    第二节  审美理想:审美活动的核心    第三章  “言不尽意”,“立象以尽意”——中国古代的传播观念    节  “形名”论:中国古代的记号学观念    第二节  从观天地万象到“立象以尽意”  第四章  传播概念系统的考察    节  信息    第二节  信息媒介:讯息通道与代码中编  具象传播的讯息通道与代码规则  第五章  具象传播与传播具象    节  活动声像的“非符号性”      第二节  具象与具象传播    第三节  具象传播的建构规则:真实系统与认知结构  第六章  影像编码的四种基本方式    节  开放性过程现场直播    第二节  纪实编码    第三节  组合编码    第四节  影像配合编码及各编码方式的关系  第七章  蒙太奇与长镜头理论的影像传播学定位    节  以往对活动声像信息编码方式理论阐释的内在矛盾    第二节  蒙太奇与长镜头理论在传播学意义上的理论统一下编  具象传播的代码系统  附录格局的界定——文艺创作方法理论研究  序  绪论  章  对西方创作方法理论发展的历史考察    一、古希腊罗马创作方法理论    二、中世纪至启蒙运动时代的创作方法理论    三、席勒的《论素朴的诗和感伤的诗》    四、十九世纪创作方法理论    五、西方现当代创作方法理论  第二章  中国古代创作方法理论概观    一、关学及诗词歌赋理论中的创作方法理论    二、中国绘画理论中的创作方法理论    三、小说、戏剧理论中的创作方法理论  第三章  苏联与中国现当代的创作方法理论    一、创作方法概念的正式提出与苏联文论界的争论    二、中国现当代创作方法理论述要    三、小结  第四章  创作方法——具象性艺术的格局分类    一、创作方法作用的领域    二、具象性艺术作品的层次结构    三、具象性艺术独具的符号系统——形象体系    四、“真实家族”的真实面貌    五、格局的界定  第五章  各种创作方法特点分析    一、对主观现象真实的抒写——写主观自然型    二、依主观逻辑的再创造——仿主观自然型    三、对客观现象真实的复写——写客观自然型    四、依现实认识结构的创造——仿客观自然型    五、人为变形的形象体系——超自然型    六、形象的反逻辑组合——反自然型    七、形象体系与内容的并列组合——象征型  第六章  创作方法体系的结构及格局间的关系    一、创作方法体系的结构    二、创作方法间的结合方式    三、结合部的优势    四、创作方法间结合的具体分析及方法与手法的转换    五、可能与不可能的衍生  第七章  创作方法在文艺创作中的位置    一、创作方法与创作精神    二、创作方法与创作原则    三、创作方法与作品思想内容    四、创作方法与世界观    五、创作方法与审美意识    六、创作方法与艺术手法和技巧    七、创作方法与文艺流派    八、创作方法与风格及创作个性    九、创作方法概念的定义  第八章  西方创作方法发展的历史形态巡礼    后记后记
作者介绍
杨钢元,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与学术兴趣;影像传播学;广播电视新闻传播研究;纪录片研究;影像传播文化研究;影像传播心理研究;影像传播的文艺学、美学研究。主要著作:《格局的界定——文艺创作方法理论研究》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无形的链条(合
序言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