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播种爱情
¥
13.22
8.3折
¥
16
九五品
仅1件
作者徐怀中 著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ISBN9787020048908
出版时间2005-01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纸张胶版纸
页数311页
字数99999千字
定价16元
上书时间2024-08-27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九五品
- 商品描述
-
基本信息
书名:我们播种爱情
定价:16元
作者:徐怀中 著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01-01
ISBN:9787020048908
字数:300000
页码:311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
编辑推荐
新中国成立至一九,是我国长篇小说创作出版的一个高潮期。十余年间,有大批作品问世,其中数十部影响广泛,极一时之盛。这些作品坚持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和原则,以满腔热忱和质朴的表现方法,讴歌了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及社会主义建设等不同历史时期我国人民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和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代表了那一时期我国长篇小说创作的成就,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们以特有的魅力,影响了几代读者,经历了时间的淘洗,流传至今。为了较完整的展现当代长篇小说发展的源流和那一时期的长篇小说创作面貌,我们特编辑出版“中国当代长篇小说藏本”丛书。 一、从书以我社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版的“长篇小说选拔本”和九十年代出版的“红色经典”系列作品为基础,尽可能地集纳更多的作品。 二、丛书作品出版时间,大致在一九四九年至一九六五年之间,个别多卷本作品的出版过程较长,超出了这一时段。 三、由于多种原因,一些作品曾有多种修订本,此次出版,选其较优版本,并参照其他版本进行校勘。
内容提要
《我们播种爱情》是中国当代文学中第一部以西藏人民生活为题材的长篇小说。小说发表的年代与小说描绘的年代几乎同步。作者在25万字不算太长的篇幅内,依托广阔的社会背景,以现实主义的有力笔触,塑造出富有时代精神的众多人物典型,真实地展现了西藏人民和平解放初期的历史风貌,准确地预示出西藏社会不可逆转的发展前景。从这个意义上说,这部小说具有一定的史诗性质。不可讳言,西藏地区在祖国大家庭中具有复杂的社会制度、历史沿革和风俗习惯。在这样一个地区实行社会改革,必不可免地会遇到一些极为特殊的棘手的问题。碰这个题村,不但要求作家具有娴熟的写作技巧和丰富的生活经验,更要求作家具有对政策的理解和对人的良知。在此诸因素的基础上,作者采取了一个最佳创作视角,即对藏族同胞真挚宽厚、百折不回的爱心。这就是小说书名的深刻寓意所在。当然,小说也多处描写过男女情爱,但这并非小说的主旨。整部小说所着意展示的是新西藏的建设者们对这片虽然贫脊却前途远大的土地的爱情,对虽然落后却善良勤劳的藏胞的爱情。他们将爱情播种在西藏的荒野,也播种在藏胞的心田。他们在播种对祖国、对人民的爱情过程中,培养了互相之间纯洁美好的情爱。正是这种崭新的崇高的爱情,使整部小说洋溢着一种温馨而炽热的氛围,渗透着一种高尚而纯洁的情调,折射着一种绚丽诱人的理想之光。可以说,这部小说是对祖国对人民的爱恋之歌。体现这种崇高之爱的最突出的代表人物,首先是工委书记苏易。他在复杂多变的情况面前,既忠实又灵活地落实党的政策。政策性和人民性在他身上达到水乳交融的程度。他执行政策的时候竟让人感觉不到政策的生硬的触角,而只感到他对人民的发自内心的爱!作为“这一个”似乎他“怎么做”都是他爱心的幻化。对待许多不寻常的问题,他的做法也是不寻常的。郎加因“抢福”而砍伤农业站站长陈子璜,他却把郎加送来农业站工作;郎加不相信伤人而不办罪,私自逃回山里,他并不派人去追;格桑拉姆拒领共产党的工资,他并不批评责怪,每次都妥善将工资保管好,每月照样派人按时送去;山民偷占农业站开好的荒地,他劝陈子璜不必计较,决定把地让给他们,只要他们试种冬麦就行……苏易的这些做法,都是经过对藏胞的特殊情况的周密分析而决定的,但它的出发点无一不是为藏胞的根本利益和美好远景着想。苏易的形象,一扫此前某些文学作品中党的领导者的雷同概念的干瘪面孔,打破了那种常见的“政治化身”的模式,而是文学画廊里一个富有个性的党的领导者的新式典型。叶圣陶老先生曾为此感慨系之。他说:“有人说,文艺作品写党委书记不容易写好。我觉得这篇小说里的苏易就写得很好,我们常常说的党的领导,在苏易身上形象化了。”如果说爱是一种理想的结果,那么,这种爱的最根本的体现,就是帮助藏胞提高生产力水平,根除落后贫困的面貌。作者深知,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发展最活跃的因素,因之,这部小说的整体部局就像一圈圈的涟漪,涟漪中心是农业技术推广站,由此拓展开去,波及到西藏地区各社会阶层和历史渊源,形成一幅波澜壮阔的向前跃动的社会画卷。作者摒弃了那种政治化、口号化的贴标签式的人物,而让他的人物都在画卷中占据恰到好处的位置,充分展示出各自的个性。尤其是雷文竹、倪慧聪、林媛、朱文才等知识青年和转业军人,他们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有着共同的理想和抱负,富有忘我精神,满怀革命激情,但他们又是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在不同的领域发挥不同的作用。他们是个性化的新型的群体。在这方面,作者充分显示出他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知识以及结构技巧和典型化能力。他是以科学的社会发展规律,来审视社会矛盾和人物关系的,因此他在这部小说中所塑造的人物理所当然地产生了典型共鸣,不仅在50年代具有巨大的典型意义,直至今天,这些年轻的形象仍然具有不可低估的艺术魅力。这或许正是这部小说的生命力所在。
目录
作者介绍
序言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