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寄给与我相同的灵魂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寄给与我相同的灵魂

30.65 7.7折 39.8 九五品

仅1件

北京通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中国香港)伍丹农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ISBN9787508655710

出版时间2016-05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纸张胶版纸

页数376页

字数99999千字

定价39.8元

上书时间2024-08-16

亿梦春田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五品
商品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寄给与我相同的灵魂
定价:39.8元
作者:(中国香港)伍丹农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5-01
ISBN:9787508655710
字数:272000
页码:376
版次:0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
编辑推荐
“你们以后一定会生些漂亮的孩子。”――华罗庚“故事记述了一段真挚的感情,丰富,吸引。”――许鞍华六十五岁的英国皇家航空学会华人院士,历时二十三载,写就年轻时的真爱传奇。你是我最初和最后的梦想,只有你能让我不怕老去。《寄给与我相同的灵魂》记录了一段充满古典浪漫主义情怀的笔友爱情。在上世纪60年代,15岁的香港小男生跟远在2500公里外马来西亚槟城的一位14岁华人少女通信,纯真热情的少男少女靠鸿雁传情,造就一世佳话。在近半个世纪后,少年已老,爱情却依然年轻。从不承认自己是浪漫派的老伍不肯纵容记忆消逝,他把自己的故事写下来,一写又是二十多年。在这期间,住所换了几间,城市改建了几处,父亲和博士生导师相继离世、熟悉的朋友杳杳无音。互联网开始雄霸天下,属于过去的一个时代终结。这本承载了少年记忆的书和那些见证了山河更替的老照片、绕了半个地球却依然保存完整的信件一起,作为献给流逝岁月中一代代正年轻着的少年一份永恒的礼物,记载一段不被磨灭和消耗的成长史、爱情史,致敬我们时时回溯的流金年代。  本书故事梗概于1993 年在英国古典音乐电台荣获“最浪漫情书奖”,感动全英国。华罗庚、许鞍华诚意推荐。  本书收录部分珍贵的彩色老照片,旧时香港、马来西亚华人区、英国公学的洋溢风情跃然眼前。
内容提要
1993年,一个星期天的清晨,老伍被电话吵醒,全英国的古典音乐电台主持人兴奋地告诉他,他所写的笔友故事获得最浪漫情书奖,这也是他一生中得过的所有奖项里最为特别的一个。彼时,老伍已经是英国皇家航空学会院士,在他身旁,故事的女主角,成为他妻子已有20年的明月正在安然熟睡。 《寄给与我相同的灵魂》讲述的是上个世纪60年代一对跨国笔友的传奇爱情。他属龙,牙尖嘴利,独断专行;她属兔,温婉可人,天真淳朴,她,正是治他这种家伙的灵丹妙药。一张又一张薄薄的信笺,靠邮递漂洋过海,机缘巧合地促成这段旷世情缘,诉说两个性格截然不同的人,如何牵动彼此的生命,记载香港、马来西亚和英国的文化交汇,回溯20世代普通人的流金岁月。那是车、马、邮件都慢,互联网还远未称霸的年代。不眠不休地写信,为了能在清晨五点准时投入邮筒;对着槟城地图,用行军思路规划水路“进攻”;为信件设计一套可量化的评分标准,把分数绘成图表,就能直观看到两人的关系趋势……这一切都太艰难了,所以更懂珍惜,花费了太漫长的时间,所以也来不及爱上别人。老伍17岁到英国求学,从未离开槟城的明月毅然相随,两人在英国秘密结婚,育有两子一女,都由华罗庚起名。至此,少年之梦落幕,崭新的生活徐徐拉开。时间没有放过任何人,在50年之后,传奇已成历史,少年之心却从未消退。这本书更像是一份证明,坦诚记录曾经的少不更事、欢乐和成长;表达对过错的真诚歉疚;见证那些随岁月流逝的美好和欢愉, 无论世事如何变迁,生活个中滋味尝尽,他们始终都是彼此忠贞不渝的灵魂伴侣。
目录
序幕 幕太阳啊,快点出来吧! 一最遥远的永远最漂亮 二“ 我很愿意一辈子当你的笔友”第二幕我和她的童年世界 三我的妈妈,我的家 四童年剪影 五“ 好眉好貌生沙虱”—我早年的校园生活 六“ 1357” 第三幕萌芽 七第二阶段 八我的笔友被侵犯了 九“ 你确定我是你的女朋友,不是笔友了吗?” 十“大雾山风云” 十一明月千里寄相思 十二 1967 反殖民事件 十三她又病倒了 十四仙乐飘飘 十五“大雾山风云”后记 第四幕疯狂教育 十六逃学 十七我是军火专家 十八会考惊魂 十九再见香港 第五幕感情成长——在英国公学 二十诸圣公学 二十一爱情三部曲Ⅰ:猛烈冲击 二十二爱情三部曲Ⅱ:天崩地裂 二十三爱情三部曲Ⅲ:数据分析 二十四 1969—非常任务的一年 第六幕我自由,她苦恼——大学年 二十五帝国理工学院 二十六女特工 二十七“ 嗨,宝贝,回家见见我的猫!” 二十八情敌 二十九“ 我要玫瑰不要丸” 第七幕见面 三十“你们昨晚……?” 三十一“ 我等你好几天了” 三十二我走了,留下一个伤心落泪的她 三十三 6 枚古钱 第八幕上天——大学第二年 三十四我心爱的爸! 三十五上帝不会听我的 三十六“ 还不错,她有一排好牙齿” 第九幕团聚 三十七同居点滴 三十八小火山也需要吐吐烟 三十九纪念一个没有姓名的胎儿 四十 9/11:秘密结婚 闭幕附录一忆诸圣公学 附录二后记 附录三 曲选
作者介绍
伍丹农,又名老伍,1951年出生于香港,17岁求学英国,伦敦大学帝国理工航空工程学士,博士,英国皇家航空学会院士,曾参与多项军事航空科研。1973年与笔友“秘密”结婚,育有两子一女,都由华罗庚起名。与妻子往返于伦敦和塞维利亚居住。本书记录了他本人的真实故事。
序言
序言
有位朋友这样损我:“飞机、火箭、古琴、在塞维利亚( Sevilla)
置房、在北京开酒吧、在伦敦诺丁山(Notting Hill)喝下午茶……你简直就是一个国际级花花公子!”
其实,我只是一个工程师,却又佯装艺术家。(又或者恰好相反,是幸或不幸成为工程师的艺术家吧?)
南锣鼓巷是元朝就有的一条老胡同,离鼓楼咫尺之遥,走路到紫禁城也不过半小时。沿着这条热闹的胡同走到半路,就是著名的中央戏剧学院,这里出过许多电影女星,例如巩俐、章子怡、汤唯。从中戏向北走两分钟,位于一个十字路口挂着 66号门牌的就是“老伍酒吧”。房东高先生是老北京人,性格直爽,善弹扬琴,喝多几杯二锅头还会喃喃自语,听起来挺像西班牙文,从此酒吧添了一个新名字:Salud,西班牙语里“干杯”的意思。
穿过高高窄窄的木门,在右边墙上挂着一幅大大的黑白照片:一个小男生歪扭着身子,眼睛鼻子皱成一团,看上去好淘气。
没错,那就是我!好一张迎客的笑脸! 
2005年 9月,酒吧刚开张两个月,新加坡亚洲新闻台来拍摄纪录片“左邻右舍,我最酷!”(“Funky Neighborhood”),介绍现代北京的胡同文化和趣闻轶事。在老伍酒吧拍摄的第一个镜头,就是我在长桌前弹奏古琴。
下一个镜头,我坐在长凳上,畅谈那张招牌童年照、我的少年成长和浪漫史。整个节目都是用普通话,只有我一个人说粤语。
我掏出一个两包香烟大小的银色盒子——“Baby Nagra”开盘式超小型磁带录音机。这个以精密著称的瑞士产品,在阿波罗登月任务中派上过用场、在 007电影里亮过相,传闻是 20世纪 60年代初肯尼迪总统下令为美国中央情报局制造的。
录音带开始转动,一个年轻女孩明亮清晰的声音传出来,她
在唤我的名字,边说边笑,还唱起歌来。 60年代的录音机,播放着 60年代的声音,搭配得多么完美!少年时的片段,再次浮现在眼前…… 1966年,我跟远在 2500公里外,马来西亚槟城的一位 14岁
女生通信,当时我是个 15岁的香港小男生。只能说,完全是命中注定我们要在一起。此后 5年,通信逾千封,在我俩终于见面之前,己交换了几
百万字,还有无数个不眠的夜晚。这是一对男孩和女孩的故事:他属兔,牙尖嘴利,性格火暴;她属龙,温婉可人,天真淳朴。
这是一对笔友的爱情故事,诉说两个性格截然不同的人,如何牵动彼此的生命,记载了香港、马来西亚和英国的文化交汇,从 60年代中到 70年代初,从少年到成年,从轻狂到沉稳。
一张又一张薄薄的信笺,靠邮递漂洋过海,记录了一段缓慢
的青春。那是互联网还未雄霸世界的时代。今天的互联网,推着我们过快节奏的生活,再没有片刻停顿
和思考的空间或闲情,一旦停下,就可能会落后、会被淘汰。汹涌而来的资讯、事事讲求即时回应,让人失去猜想和期待的兴奋与忐忑——互联网啊互联网,你有没有为世界增添更多浪漫的色彩?
上天给我这个机会让这个可爱的女孩成为世界上最快乐的女孩。为什么那个幸运儿是我呢?我可能稳重顾家、老实专一,但我从来不懂得怎样展现柔情。我讲的总是硬邦邦的事实,不会表达感受或者甜言蜜语,也从来记
不起哪天是情人节。
我精力超级旺盛,脑子里总不停爆发奇特的想法。跟我在一起,一定不闷,但是“相识容易相处难”。我不体贴,不懂得照顾别人的感受,往往独断专行,又急躁易怒,情绪大起大落。这些缺点,足以磨蚀对方的真爱。
她呢?是纯洁、乐观的化身,是活脱脱的阳光女孩。她,正是治我这种家伙的灵丹妙药。
她需要一个情理兼备的男人,不是冷冰冰的机器或者疯狂的科学家,她只求一辈子简朴平安的生活。
跟我在一起,她无法过上平静的生活;她注定年纪轻轻就要离乡背井,依靠一个不会照顾人的大孩子。
尽管我们之间存在着种种矛盾,我和她的爱情,却比我俩想象中来得更加刻骨铭心。 
1984年,我第一次尝试写出我们的笔友故事,写了两页我就搁笔了。 
1992年秋,我“卷土重来”,写了两页摘要,寄给古典音乐台“古典情歌”( “ClassicRomance”)节目主持人尼克•贝利( Nick Bailey),这是当时风靡英国的电台节目,每星期天早上 9点到中午,整整三个小时播放古典音乐和浪漫故事。 
1993年 1月 3日,星期天,清晨,电话铃声把我吵醒,居然是尼克!他做了自我介绍,告诉我我得了头奖,赢得周末牛津郊区科茨沃尔德( Cotswolds)之旅,而我的笔友故事,还有我点播的肖邦夜曲作品第 9号第 2首,也会在当天早上的节目播出。 
2006年,一次巧合成就了我的第三次尝试,这一年刚巧是我和笔友结缘 40周年,一位北京朋友随口的一句“加油”,重燃了
我内心的渴望和动力。第二天,我完成了一页称心的“序”,就这
样缓缓地揭开了写作本书的序幕。这本书可算是在北京孕育,伦敦完稿。我原本以为单靠回忆,就能抽丝剥茧,过滤出最精彩的片段,
往事会像一幅印象派作品那样表达出意境,多于事物精确的外观。
但人的记忆,毕竟会随岁月而模糊、消逝。幸好,在几乎半个世纪后,我们的信件依然保存完整,里面有我们多年来交换的贺卡、各种各样的明信片和小礼物。
我随意拿起一封信来细细品味,那可是我 40年来第一次重新回味。忽然,熟悉的画面在我脑海中涌现!信笺的气味,笔墨的色泽,所有回忆,都跃然纸上!我经历了奇妙的时光之旅。
我上海的古琴老师龚一先生常常说:“练曲千遍始得正音。”
反复推敲、修正,也成了我这次写作的常态。书中记录了我俩的命运,是上天安排,是机缘巧合。我不是个浪漫派,我会老实地、坦诚地记下我的少不更事、
欢乐和成长;表达我对过错的真诚歉疚,见证那些随岁月流逝的美好和欢愉,也见证了我的爱。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