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 中国古代的大数据
¥
31
8.9折
¥
35
九五品
仅1件
作者王建 著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ISBN9787506380515
出版时间2015-08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纸张胶版纸
页数210页
字数99999千字
定价35元
上书时间2024-07-02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九五品
- 商品描述
-
基本信息
书名:易经 中国古代的大数据
定价:35元
作者:王建 著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8-01
ISBN:9787506380515
字数:260000
页码:210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
编辑推荐
裁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用《易经》的智慧解读互联网“大数据”的经典之作
内容提要
《易经:中国古代的大数据》是一本由象含数导引出理,即通过象、数展现自然规律,从而指导人类社会的建设和发展之理的经书,是中国文化的集大成者,是整个宇宙的“大数据”。 《易经:中国古代的大数据》分为三部分,一是从数的角度去分析《易经》与河图、洛书以及风水的相通之处,尤其是邵康节的“元会运世”系统,充分展示了《易经》作为宇宙大数据的美妙、深邃以及科学性;二是从理的角度去论述《易经》与佛家、儒家、道家的渊源和内在联系,提出了一系列的新见解,如对佛教的“六道”与易经的“六爻”、易经的“八卦”与佛家的“八识”,对《道德经》中“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与《易经》的“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等观点的解说和分析,都是具有开创性的;三是从卦象的角度去探究其中蕴含的圣人之道,如《易经》之“德”“位”。 《易经:中国古代的大数据》的作者首次系统地做了《易经》的现象还原,不仅古今通适,还将人与自然看作是一个互相感应的有机整体,行文风趣幽默,通俗易懂,巧妙地帮助读者完成了一次人生命运的探索之旅。 《易经:中国古代的大数据》的特色,是在“大数据”的基础上,从佛家、儒家和道家“三教合一”的角度,去研谈《易经》的理、象、数以及所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关系。三教之间,相互征引,用数据与易理去阐述道家思想,或用佛家去发挥易经内义,或用易理去比照佛家精神,尤其笔者研习、修学佛法数十年,用大数据的概念与佛家义理来诠释易理,以及倡导以因果律来统领占卜诸术,古人不多,今人也少。
目录
序一 序二 讲:《易经》是一本说什么的书 第二讲:宇宙的大数据之一——《易经》与占卜 第三讲:宇宙的大数据之二——《易经》与《河图》、《洛书》 第四讲:宇宙的大数据之三——邵康节的“元会运世”系统 第五讲:宇宙的大数据之四——《易经》与合五、合十与合十五之理 第六讲:神无方,易无体——《易经》与佛法 第七讲:一阴一阳谓之道——《易经》与道家 第八讲: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易经》与儒家 第九讲: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易经》与因果之理 第十讲:在天成象,在地成形——《易经》与地理之理 第十一讲:易理与医理 第十二讲:《易经》之德 第十三讲:《易经》之时、位 第十四讲:《易经》六十四卦之卦序(上) 第十五讲:《易经》六十四卦之卦序(下) 后记
作者介绍
王建,笔名月光童子,毕业于山东大学中文系,幼时即思考人生死亡及归宿事。1990年研习佛教、《易经》及风水、命理诸术至今。认为万法不离心法行,心法还须善法养。因果重于术数,善德能返大还;故术数属于世间方便法门,无法导人至究竟解脱处,不可执着;若要安身立命,非儒佛道三教之善之德而不能,唯即心即佛而得就。
序言
序一 最近一两年,身边好多人都谈论“大数据时代”,我找到《大数据时代》这本书读,想到了《易经》。 在《易经》最早的蓍草占卦法中,有大衍之数,也有天地之数。天地之数就是1、2、3、4、5、6、7、8、9、10的相合之数,天数等于1、3、5、7、9的相加数,地数等于2、4、6、8、10的相加数,所以,天数是25,地数是30,舍去尾数不用,而用整数50,则为大衍之数。大衍意思是太极衍生出万事万物,大衍之数就是太极衍生出万事万物所需要的数。 《易经》用大衍之数分析预测未来事物的发展,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所说的“大数据的核心就是预测”与之不谋而合。 《易经》是中国文化的根,中华文化的符号,毋庸置疑。其中的理,贯穿通行于宇宙和人类文明的进演;其中的象,取自日月星辰、万物生命而践行其理;其中的数,内于象而行于理,揭示出万物命运的秘密,构成一部宇宙的大数据。 看到现在的年轻人每天拿着手机玩,又想到了《易经》。《诗经》上记载,一个姑娘,想知道自己的男人啥时来娶自己,便顺手从田野里捋来一把蓍草,当场演算了一卦,开始期待着计算出的这个日子。 《易经》就是古代人民的手机! 近二三十年以来,中华传统文化的“复兴”热潮正在国内传续。许多私立学校乃至公立学校都开始为孩子们开设“国学班”,读诵《三字经》,乃至《大学》、《中庸》等等。最近回乡,又见朋友的孩子在背诵《易经》,着实吃了一惊。因为像我们这样研究《易经》多年的人,时常对此生恐惧之心,更何况小学生们。看着他们摇头晃脑的滑稽可爱的样子,觉得也好,至少先种下个种子,日后总有发芽、开花、结果的因缘。 提到“国学”二字,近来有人说其实并没有什么国学,我觉得怎么个提法倒也无所谓,首先关键在于确定它包含哪些东西。是纯粹儒家的四书五经,还是包含道家、佛家,乃至于已经渐趋进入的西方文化?我个人认为,当然是儒、释、道三教思想之集成,才称得上中国传统文化,称得上“国学”。而三教之中,以《易经》为首。为什么?因为《易经》实实在在是一部反映宇宙规律大数据的著作。从伏羲氏画八卦的《山坟》,演变后来夏朝的《连山易》;到神农氏的《气坟》,演变后来商朝的《归藏易》;到黄帝的《形坟》即《乾坤易》,再到周文王的后天八卦《周易》,无一不是把天地人的一切规律以及变化纳入到符号之中。所以,真正地要研究学习国学,光读四书五经是不够的,还必须阅读《道德经》《庄子》等道家书籍,必须读佛家的典籍,必须阅读《易经》。从这一点看,历史上的全真教倡导的“三教合一”倒是非常值得我们重视的。 其次的问题是,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吸收和发展应该抱着怎样的态度?像现在这样的学习国学,是不是妥当的?许多人反复强调传统文化复兴的重要性,但是也有许多人发出这样的疑问:既然中国传统文化好,为什么在清朝之后被西方文化打得一败涂地?这些问题我们无法回避,也不应该回避。那么究竟该怎样理解这一对矛盾的问题呢?我个人认为:往来成败皆因缘所致,也就是佛家讲的缘起。 本来,从三皇五帝,到文王、周公、老子、孔子等等这些贤圣,他们思想的光辉使得中国文化灿烂夺目,无以复及。春秋之后,战乱纷争,利欲熏心,仁义丧失,才有孔子四处奔走,呼吁恢复礼制。秦始皇焚书坑儒,五胡乱华,到后来的蒙古铁蹄,清兵入关,对中华文化的土壤是一次又一次的摧残。至清代末时,中华传统文化奄奄一息,弱不禁风,哪里抗衡得了西方文化的进入。这是不可能的事。所以,才有了以后的各种变法,这也是《易经》中所讲:“穷则思变,变则通,通则久。” 《易经》从来就没有落伍。史籍记载,各个时代最聪明的人都学习过《易经》:伏羲、周文王、孔子、秦始皇、汉武帝、李世民、苏轼、南怀瑾……更令人称奇的是,距今300多年前,德国数学家莱布尼茨看到了一本《易经》,通过研究卦爻,发明了二进制;瑞士心理学家古斯塔夫·琼认为《易经》是一眼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智慧源泉;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内尔斯·波尔甚至把《易经》里的太极图印在自己的衣袖上…… 这就是我站在“大数据”的角度上,重新梳理《易经》的原因。 是为序。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