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中国
¥
13.15
2.7折
¥
48
九五品
仅1件
作者代海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ISBN9787506373227
出版时间2014-03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纸张胶版纸
页数528页
字数99999千字
定价48元
上书时间2024-07-01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九五品
- 商品描述
-
基本信息
书名:艺术中国
定价:48元
作者:代海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3-01
ISBN:9787506373227
字数:300000
页码:528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艺术救国”、“艺术兴邦”!艺术作为人类活动中的一种符号,它表现的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体现的是社会的进步。这是一部以报告文学形式评介中国当代艺术名家的书,有很强的可读性,具有史料价值、文学价值和美学等价值,因而十分厚重。写真人真事的文学作品难,用文学的手段记录艺术名家们不同的个性风采,评介他们各自的艺术成就就更难,因为这是一种创新的文体。本书写得如此生动感人,是作者文字功力、丰富知识和深邃思想的集中体现。细读本书,广大读者能有诸多收益。
目录
作者介绍
代海,原名戴心勇,又名戴海,曾用笔名文卜玉、海灵、巴鬼等。重庆市鬼城人。在 “烽火连三月”中来到这个人世间。一岁亡父,家境贫苦,苦难中自强不息。为求生存发展,中学毕业后,响应中央号召,“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随逃荒的“百万饥民”闯西域,把火红的青春献给苦难岁月中的边疆建设,在“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中修建铁路,在“瀚海阑干百丈冰”中开荒造田……,后毕业于新疆广播师范大学,进修于北京大学。曾在新疆兵团、新疆油田、中原石油勤探局任职,做过机关干部,做过杂志主编,组织辅导过文学社团,更长的时间是任大中专学校教师,培养过许许多多的学生……曾任新疆劳动人事厅技工教育语文中心教研组组长,主持过天山南北数十所技工学校的教研工作,编写过教材,教学论文和文学作品都多次获奖……曾在《新疆石油报》、《新疆经济报》、香港《文汇报》、香港《文学报》任记者,采访报道过一些科学家和国家领导人……曾去天山电影制片厂修改被采用的影视剧本……曾在新疆作家协会编写《西部之星》,任副主编。曾在九三学社新疆区委会的筹建中做过一些工作……曾被选为人大代表,在视察工作中,写过一些建设性的提案……“文学梦”从孩童时萌生。考入中学时就在《四川日报》发表处女诗作,并主办校园文学《生力报》,作文被语文老师打了99分,在班上宣读时,称是“未来的高尔基”,被这位老师言中的是高尔基式的那种流浪生活……如今,“流浪”的足迹已遍布祖国大地。有耕耘就有收获,数十年来已发表文学作品约500万字。在《新疆日报》、《新疆文学》(《中国西部文学》、《西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作家》、《报告文学》、《莽原》、《中国报告文学》、《中华名家》、《中国石油报》、《中国艺术报》、《文艺报》、香港《文汇报》等国内外报刊上多次发表的诗词、散文、报告文学等作品,先后被选编入《油海的旋律》、《滚滚多浪河》、《军垦战歌》、《克拉玛依之歌》、《石头女》、《风起塔里木》等多家出版社出版发行的书籍之中。近十年来主要写报告文学。“非典”后来北京,创办“北京东方地平线文化艺术传媒中心”,主编《华人风采》、《中国纪实》、《中华名家》等大型文学艺术刊物。有高级职称,是多家协会的会员。
序言
序 一代海其人其文——当代“武训”传奇忽培元代海兄在文坛,是一个另类。说是另类,首先因为,他是一个很不安分的人。这与他的年龄偏大很不相称。我们陕西人历来保守,缺少的就是一个“闯”字。尽管明末出了个“闯王”李自成,但总的来看,还是未免保守。闯王当年闯到北京,不是也没站住脚嘛。看来还是缺乏一股百折不挠的韧劲,一种坚韧不拔、惨淡经营的蘑菇劲儿。可在代海兄的身上,我却看出了这种年轻人和寻常人往往不具备的劲头。见过那些年轻人只身由外地来到北京闯荡,我就十分钦佩,觉得自己身上所缺乏的正是这种不管不顾的勇敢精神。而在代海兄的身上,这种精神则体现得尤为突出。然而,他却又不是那种锋芒毕露的人,不是那种咄咄逼人的角色。你初次见到他时,并不觉得他勇敢顽强,甚至还显得有些颟顸迟钝,有些迂腐木讷。他一口浓浓的重庆乡音,开言很平和,走起路来也是不紧不慢。但时间一久,你就由那一副衰敛甚至萎靡的弱者表象中读出了令人惊异的截然不同的内容。你会突然明白,代海老兄可不是一般的文弱书生,而是一个精明的大儒,是一个大智若愚、不停进取的强势文人,是一个有着丰富阅历与人生经验的成熟作家,更是一个有大志向、大抱负的不落俗套的文艺老小伙、文学活动家。你会惊异地发现,他饱经风霜的外在形象似乎有点苍老,心灵却是格外年轻。这或许正是我认为他是文坛另类的另一个外在的原因吧。然而代海兄本质上的与众不同,却令我想到了历史上的一位奇人,即清末行乞办学的武训。21岁的武训开始行乞集资,为的是创办民间义学。这是他的理想抱负,他的人生之梦。于是他手使铜勺,肩背褡袋,烂衣遮体,边走边唱……喜好文学的代海兄何尝不是这样?他这一辈子,也是从年轻时开始,就为了文学的梦而奔波不止。由大西南,到大西北,再到中原、到华北、到京华之地……眼下在北京,为的只是创办一份文学杂志。武训,四处乞讨,其足迹遍及山东、河北、河南、江苏等地。他将讨得的较好衣食卖掉,而自己只吃粗劣、发霉的食物和菜根、地瓜蒂等,还边吃边唱:“吃杂物,能当饭,省钱修个义学院。”这与代海兄何其相似呀!武训在行乞的同时,还捡破烂、绩麻缠线,边绩边唱道:“拾线头,缠线蛋,一心修个义学院;缠线蛋,接线头,修个义学不犯愁。”他还经常给人打短工,并随时编出歌谣唱给主人听。当给人家推磨拉碾时,就学着牲口的叫声唱道:“不用格拉不用套,不用干土垫磨道。”代海兄的副业则是写作与收藏。他原本是写小说,写散文,写诗的,但为了筹资办刊,后来几乎只写人物专访的纪实文学。同时他也收藏瓷器、玉器、字画等,成为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对古董,他有较高的鉴赏能力。虽然他没有武训为人做媒赚钱的本领,更没有当邮差的机会,甚至没有表演竖鼎、打车轮、学蝎子爬、给人做马骑和吃蛇蝎、吞砖瓦以取赏钱的本领,但作为一名作家,他是勤奋的,他不顾一切埋头写作了数百万字的作品,著有《 漠地传奇 》《 流梦的太阳河 》《 骚动的胡杨林 》等长篇。代海兄虽也当过中学、中专、大学老师,甚至机关公务员,但他的心从来都是操在文学上的,即所谓的“不务正业”,这与武训的心系义学完全相似。为了梦想,不惜放下架子、吃尽苦头,四处奔走,四处采访名家,含辛茹苦,埋头写出大量的名人专访文章。几十年间,他的足迹几乎踏遍整个中国。他不顾严寒酷暑,不畏路途遥远坎坷,省吃俭用、节衣缩食,自费采访艺术名家,把回报来的字画悉数变卖,用于筹办文学期刊。他上过当,受过骗,被人误解过。他也暗自流过眼泪,但是至今仍初衷不改,决心从未动摇。他虽然没有像武训那样,把自己干过的事情编成歌谣来唱,但他却留下了大量的文章。这其中饱含了所有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炎凉世态、愤怒与感激,可谓篇篇纳心酸、字字含血泪,岂但是真情,简直是杜鹃啼血。武训为了办学,一生不娶,形单影只,踽踽独行。眼下,作为“北漂作家”的代海兄则是不顾年迈体弱,撇家舍业,孤身一人,常年寄居京华,每日吃苦耐劳,为的就是办好一份能够展示风采、培养新人、记录时代、涵养文化的纯文学期刊。这在功利统治一切的当下来看,当然是不合时宜。在某些人的眼里,那不是傻子,就是疯子!同治七年,亦即1868年,武训将分家所得的3亩地变卖,加上历年行乞积蓄,共210余吊,悉交人代存生息,而后置田收租。他唱道:“我积钱,我买田,修个义学为贫寒。”光绪十二年,亦即1886年,武训已置田230亩,积资3800余吊,决定创建义学。光绪十四年,他花钱4000余吊,在柳林镇东门外建起第一所义学,取名“崇贤义塾”。他亲自跪请有学问的进士、举人任教,跪求贫寒人家送子上学。当年招生50余名,分蒙班和经班,不收学费,经费统统由武训置办的田产收入中支出。看来,清末的物价还是很低的,武训的苦也没有白受,他的梦想终于成真,并且传为千古佳话。而今天的代海兄,情形却是大不相同。2011年,代海兄终于用自己多年积攒的稿费与卖画所得,在京城崇文门附近租赁一间办公室,办起了第一个纯粹民办的全国性的大型纪实文学期刊《 中国纪实 》。他请来了著名作家、文化名人担任编委,还雇请多位编辑,开始了办刊的工作。他夜以继日地拼命工作,甚至累倒案头,依然坚持不懈。刊物终于面世,他悲喜交集、五味杂陈,捧着这梦寐以求的血汗成果,就像抱着自己难产的孩子。老来得子,实属不易呀!他禁不住泪流满面……不料,文坛诸种积习与文人心胸狭小之弊,很快彰显邪魔威力。刊物办了没几期,就有人发难故意捣乱,再加之入不敷出、开支难继,困难重重而停刊,代海血本无归,他无可奈何,只能苦笑一声,然后接着再办。一切从头开始,集资,请人,找挂靠单位,设法搞刊号等等,经过一年多努力,再度创办《 中华名家 》。刊物出来,他照例又亲自背上样刊,四处散发宣传,希望得到认可、支持。他只事耕耘,不问收获,经年累月,乐此不疲。别人怎么看,社会如何对待,他似乎从不考虑、从不计较。这就是代海,一个不管不顾的文艺老小伙,一个只身闯荡京城的文学漂泊者。他对于文学的热爱与执着,胜过了许多专业人士和手握实权的文学贵族。相传,武训每逢义学开课时,总要先拜教师,次拜学生。置宴招待教师,请当地绅士相陪,而自己站立门外,专候磕头进菜,待宴罢吃些残渣剩羹而已。平时,他常来义塾探视,对勤于教事的塾师,叩跪感谢;对一时懒惰的塾师,跪求警觉;对贪玩、不认真学习的学生,下跪泣劝:“读书不用功,回家无脸见父兄。”在武训的感召下,义塾师生无不严守学规,努力上进。代海的编辑团队,在他的感召带动下,也是一群同样虔诚的文学信徒。他常常自己不吃不喝不拿,也要给编辑们管饭开支。他还常常把自己收藏的一些小玉件等古董,作为礼品送给编委或支持自己办刊的人们。他常常对编辑和作者们说:“办刊物难,要办好一份刊物更难。目前没钱给你们发加班费、稿费,我很抱歉。等到刊物办红火了,一定补上。”光绪十六年,武训资助又在今属临清市的杨二庄兴办了第二所义学。光绪二十二年,武训又靠行乞积蓄,并求得临清官绅资助,用资3000吊于临清御史巷办起第三所义学,取名“御史巷义塾”,即今山东省示范化学校临清“武训实验小学”。武训一心一意兴办义学,为免妻室之累,一生不娶妻、不置家。有人劝他娶妻,他唱道:“不娶妻,不生子,修个义学才无私。”其兄长亲友多次求取资助,他毫不理顾,唱道:“不顾亲,不顾故,义学我修好几处。”武训的故事,至今为人称道;可是代海的事业,至今却是少有人理解。有人劝他说:“代老师,年龄不小啦,回家陪老伴抱孙子,颐养天年、享受天伦之乐去吧。这样可怜巴巴在北京城里漂着,可不是个事呀。”代海总是笑而不理。他心里怎么想,只有他自己知道。外人只看到他仍然还是奔波不止。夏天汗流浃背,冬天胡须上经常沾着霜花。病了也舍不得花钱医治,嗓子痛得话都说不出来了,还在四处游说。武训的精神令许多人感动,可代海的做法却很少被人理解,因为文学不同于教育。在有些人的眼里,文学只是可有可无的闲淡事情,并非是生活的必需,更不是社会的要害。因此他的微不足道的努力,也就可有可无,甚至是完全多余。还有一些议论,认为他是为了发财,为了成名,为了名利双收什么的。这就是代海与武训的处境相比,更大的困难和悲哀所在。这种不理解甚至曲解,也是令他最感痛苦迷惘的。这个世界自古以来就是这样,有人窃国得手,不被视为盗;有人真心奉献,不被认为贤;有人哗众取宠,一路伴着掌声鲜花;有人真善美本色呈现,得到的只是唏嘘白眼。然而,无论是窃国得手,还是哗众得法,无论是本色呈现,还是唏嘘白眼,最终都会被历史定格到应有的位置。历史不会黑白颠倒,人们不会永远糊涂。对武训与代海这样的追梦者而言,世俗的评价与看法,一切都是浮云烟雾。即使声名埋没,又有什么关系?我行我素,干自己心爱的事情,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由此可见,代海的坚强,是远甚于武训的。他是完全被世俗的功利排除在外的一个另类,一个很少为世俗理解的苦行僧式的独立独行者。认识代海时间不长,但我对他印象很深。真正深入的了解,还是通过阅读他的文章。他的文章,同他的人品有些相像,貌似浅显朴素,但是格调不凡。他的《 艺术中国——我眼中的当代名家 》,汇集了作者近些年来撰写的书画家、作家及文化名人专访,是一本很值得研读的有较强专业性和学术价值的书。他采写这些名家,无论当初是出于什么动机,但是留下来的文字,却是极有分寸,十分严肃的。没有刻意的拔高溢美,更无廉价的夸张赞扬。这是由他的质朴严格的文风所决定的。文章排列顺序以所写人物出生年月为序,体现了他为人的公平原则。从书前影印的手稿可见,他的写作是甚为认真的。硬笔蝇头小楷,写得一丝不苟,如同他平时做事的严谨风格,同时也看得出作者反复琢磨、反复修改的轨迹。其中有百岁老人晏济元、长安画派创始人赵望云、中国画学研究会创始人赵不仁、新疆功勋老作家刘萧无、当代书法教育的开拓者欧阳中石、台湾归来的张大千弟子杨铭仪、象形书法家刘文选、人民画家刘文西、饱含忧患意识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的杰出人物画家王西京、冰雪画创始人于志学、当下书坛领军人物张海等。他采访极为认真,也不人云亦云,对人物的研究与评述十分翔实准确。无论是精要的千字短文,还是洋洋洒洒数万字的长文章,都充分体现了书画家与作家的个性特征与文化特色,体现了其作为中华名人的文化品格。这是与任何功利毫不相干的。显然,代海对于写作对象的选择,也是很严格的,绝不仅仅是为了钱。钱对于他固然十分重要,但是他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制约着他的感情与手中的笔。他宁可写一个生活拮据的质地纯正的文化人,也不去写一个腰缠亿贯的暴发户、文化掮客。这是他的品格所决定的,也是他的道德底线所限定的。这也是我在阅读他的作品时深切感受到的。就像武训为了集资办学,除了偷和抢,几乎什么都干了,但就是不干有损自己人格尊严的事情。代海同样也是把握住了自己的道德底线。他笔下的人物,是一群中华民族的文化精英,是人杰,是文化栋梁,是同他自己一样,为复兴中华文明而一生奋斗不息的文化强者。代海先生的文章,另一个显著的特色,就是赋予了较丰富的思想内涵。这是他忠于人物的艺术追求与人生轨迹而自然流露的,更是他思想与艺术倾向的自觉体现。由此,我想到一个问题,即代海作为一个作家,一个立志于文学创作的人,何以在年近古稀之时,如此固执地想着创办一个文学期刊?这是因为他看出了文坛的弊端,是他看出了某些刊物的拜金谄媚嘴脸,看出了文化自信与自觉在某些领域的严重不足与日渐缺失,看出了当前捍卫文学的纯净性与优良传统的必要与重要。这就如同武训看出了乡村贫穷儿童读书的艰难,看出如此的结果将导致社会的大不公与大弊端之后,才想到要创办义学院一样,真正体现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读书人崇高的社会理想与社会责任。这是中国知识阶层的优秀品格与优良传统,是一个公民最值得赞扬与崇敬的道德理想。仔细阅读代海先生的这些文章,你会欣喜地发现,其实,代海所选择采写的每一位人物,都是他自己这种社会理想的充分体现。那些人物的高尚情操之中,都有他自己的精神指向与道德归宿。这也是他为何没有采写一些当代走红、大发书画横财的艺术商人们的根源所在。他是为了理想而写作的,而不是为了金钱。代海的《 艺术中国 》更重要的社会价值正在于此,它的存世与存史的恒远价值更在于此。呼吁更多的文化人能够理解代海,支持代海,为他加油喝彩,替他排难解忧。因为他的梦想,其实也应该是我们共同的梦想。( 2013年6月20日于义耕堂 )注:忽培元,国务院官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传记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散文学会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先后发表作品20多部,计800余万字。长篇文学传记《 群山——马文瑞与西北革命 》《 耕耘者——木刻家修军评传 》先后获得第一、三届中国优秀长篇传记奖。长诗《 共和国不会忘记——大庆人的故事 》获第三届中华铁人文学奖。长篇小说《 雪祭 》受到文艺界一致好评,《 文艺报 》以整版发表专家评论推介。其古体赋文《 大庆赋 》《 铁人铭 》,作为大庆精神与创业历史的文化结晶,被铸成铜质孪生巨鼎,陈列于大庆博物馆大厅为镇馆之宝。先后主编完成《 新延安文艺丛书 》( 十卷 )、《 大庆文艺精品丛书 》( 十八卷 )等影响深远的浩繁文学工程。曾长期关注和从事西北革命历史及人物的研究与写作。除《 群山——马文瑞与西北革命 》之外,还著有《 刘志丹将军 》《 谢子长评传 》《 难忘的历程 》( 习仲勋革命生涯 )《 阎红彦将军传 》和反映贺晋年、吴岱峰等名人的大量的人物散文。后 记我主要是一名报告文学作者,已发表过数百万字的纪实文学作品。这部书,是我继出版发行长篇报告文学 《 漠地传奇 》 之后的又一部长篇纪实文学。可以说, 《 漠地传奇 》 和 《 艺术中国 》 是姊妹篇。2003年之前,我在天山南北采访,完成了 《 漠地传奇 》 的创作。随后就在新疆作家协会编写 《 西部之星 》。“非典”发生前一个月,我从乌鲁木齐市返回内地,途经西安时,顺便去西安美术学院采访了著名画家刘文西、杨晓阳等人。那时,我是香港 《 文汇报 》 的记者;刘文西是中国美协副主席,他创立了“黄土画派”;杨晓阳是西安美术学院院长,也是中国美协副主席。接着,我又采访了“长安精神”的领军人物王西京……我写他们的文章,相继在 《 文汇报 》 《 文艺报 》 《 西部 》 《 中国书画博览 》 《 报告文学 》 《 中国作家 》 《 华人风采 》 等报刊杂志上发表,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好评,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从此,我就一发不可收拾地采写了全国数十位艺术名家,历时将近十年。这部书的出版发行,就是我在艺术中国这方沃土上耕耘播种的一个收获,它凝结的是我付出的诸多汗水与心血……用报告文学的手法来评价艺术家,是我的一种尝试。实践证明,这种创新的文体是成功的。它打破了新闻特写、散文与议论文的界限,富有文学色彩,可读性强,比那种干巴巴的评论文章更能激发和吸引广大读者的兴趣,使他们在文学的品读中增长知识,能展开无限的想象空间……我在这部拙作中,描写了当代艺术中国的诸多名家不同的个性风采,记录了这些人物的音容笑貌、成长经历、气节与风骨、艺术成就等,传承的是我们民族的优秀文化,彰显的是我们民族“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可以说,它是“中国梦”中的一曲“艺术兴邦”的战歌!在“天人合一”的“东方智慧”中,人是什么?人是创造符号表现文化的生灵。艺术作品也是一种符号。作为记录这些符号产生历程的 《 艺术中国 》,无论是在文学性、史料性,或美学性等方面,它都是很有价值的。尽管 《 艺术中国 》 在结构上是以人物为独立篇章,但中华艺术的传统文脉和民族精神这根红线却将他们串联成一个整体,看似松散,实则紧密。《 艺术中国 》 在诞生过程中,得到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长何建明先生和作家出版社社长葛笑政先生的多次关照;国务院研究室司长、著名作家、书画家忽培元先生在百忙中挤时间读了书稿写了序言;写序言和评价文章的,还有原 《 中国西部文学 》 主编郑兴富先生、医生兼院长兼作家的詹辉全先生;作家出版社的责任编辑雷容先生、田小爽女士等也都付出了许多的辛劳。在此,我深表感谢!感谢书中主人公们的支持,感谢所有支持、关爱我的同仁们、朋友们……2013.11.21北京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