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教的见地与修道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佛教的见地与修道

9.44 3.4折 28 九五品

仅1件

北京通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不丹] 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 著,马君美,杨忆祖,陈冠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ISBN9787513300810

出版时间2010-10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纸张胶版纸

页数196页

字数90000千字

定价28元

上书时间2024-07-01

亿梦春田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五品
商品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佛教的见地与修道
定价:28.00元
作者:[不丹] 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 著,马君美,杨忆祖,陈冠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10-26
ISBN:9787513300810
字数:90000
页码:196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佛教的见地与修道》为深入浅出、精简而全面的佛教通论,对佛教的义理、历史和各种传承有一个的综观。    《佛教的见地与修道》澄清了许多佛教误区,比如很多人以为佛教的目标是要消除自我,然而佛教真正教导的是,我们没有什么需要除掉的——根本无所谓存在或不存在,有的只是我们认为自我存在的幻觉,我们相信并紧抓着这种幻觉,以为它是真的。比如“空性”不是某种坚实存在的物体,也不是空无所有或虚空。空性的意思是,虽然事物并不是天生具有某些特质,但也不是天生就不具有那些特质,这使得事物具有成为任何东西的可能性。而“轮回”是执著在幻觉上,“涅槃”则是执著在幻觉的消失上。涅槃就像是幻觉之后的幻觉,如同电影结束之后,你还瞪着空白的银幕——你仍然没看到实相。    《佛教的见地与修道》有助读者提升对生命的信心,也是一部用来印证修行的可靠之书。
目录
上篇正确的见地见地第一章见地“见地”永远要依靠持有见地的人。见地是你所立足的那个平面,见地是你决定如何看待事物的标准。广义上来说,见地可分为两种:传统性的见地与理论性的见地。第二章两种见地如果主客体之间或是观察者与景色之间存在着某种干扰或滤光镜的话,所得到的见解就称为无效的或相对的真理;两者之间没有干扰或滤光镜存在,所得到的见解就是真理。换句话说,相对真理就是透过滤光镜的“它的显现”,真理则是实相没有透过滤光镜的“它的本性”。第三章自我及自我的见地是错误的概念“自我”是根本无明,它是被误认为真实的一种幻觉。因此,凡是从“自我”生起的一切,一定都是无明与幻觉。“自我”永远都在设法确定它自己的存在,这显示出它基本的不稳定。虽然充满了骄傲,但自我天生就缺乏安全感,永远都害怕失去它的本身、领域、所有物和关系,这一切在巩固它“存在”的信仰上都是必需的。第四章空性空性的意思是:虽然事物并不是天生具有某些特质,但也不是天生就不具有那些特质,这使得事物具有成为任何东西的可能性——事物并不是那个样子,但也不是“不是那个样子”。因此,空性并不是一种断灭论,并没有否定任何东西的存在。空性是离于二元判断,因此没有任何限制。第五章四圣谛佛教中所谓的痛苦,就是不明白事物真正的本性而去做、体验和拥有这些事物的过程。四圣谛的意思不是像许多人所想的:“生命是痛苦”,四圣谛是说:“知道痛苦”。自我经常积极地寻找那些导致痛苦的原因——在一个本身就是无常而不是实存的系统中,不断寻求永恒与实存,必然会产生痛苦的结果。痛苦起自于误解,离开了事物和我们自己的真实本性。第六章佛性真正的佛性不是由任何东西所产生的,它不是任何东西的结果,它了因和果。虽然说“我要修行以至成佛”是完全可以接受的,但正确地讲,这就好比说“我要云走开太阳才能出来”一样错误——不管有没有云遮住,太阳都在那里,云不能影响太阳,但是却能阻止你看到太阳——这是非常重要的观点。第七章业力业力并不是宿命论,并不是一旦你造了什么业就被困在其中,一定会得到相当的处罚或奖赏;业也不仅是“这是我的业”的结果而已,它既是因,也是缘和果。字面上来说,业是指行动——任何的行动。“相信业”的意思,就是对你的行动和生活负起完全的责任。第八章转世再生出现转世,即心识的相续,倒不见得身体一定要死亡才能发生。每当一件事物终止、另一件事物开始的时候,我们就再生了。如果我们生气,就生在地狱中;接着,为了安抚自己,以服用镇静剂或毫无节制地进食来麻痹自己,让心变得愚昧,那么我们就在道中投生了一阵子——这就是业和再生在每一刻中的运作状况。前一刻的心使得现在的心出生于某种境界,现在的心又创造出缘起,决定了将来心的状况。第九章轮回与涅槃轮回就如同脏衣服,涅槃则像干净的衣服,两者都不是实相;但是,如同干净的衣服比脏衣服接近衣服的真正状况,涅槃也比轮回接近实相。轮回是执著在幻觉上,而涅槃则是执著在幻觉的消失上。涅槃仍是二元对立的成见上,因为你所认知的是幻觉消失,而不是“实相”。涅槃就像是幻觉之后的幻觉,如同电影结束之后,你还瞪着空白的银幕——你仍然没看到实相。第十章见与道所有的道都为了引导众生了解正见,例如不侵犯别人,不做恶事,这种正确的行为,就是趋近正见的间接方法。虽然“道”在究竟上来说也是一种困惑,一旦达到目标,道也必须舍弃。但在那之前,道是必要的,因为透过逻辑、争论或分析,你无法了解实相,只有透过修行才成。这是由于情绪永远压过理智,阻碍我们见到实相;只有透过修行,才能降伏情绪烦恼。下篇道道第十一章道的选择道的目的就是帮助你迷惑,任何方法能让你证悟实相、了解正见,不论是行善、遵守道德规范还是完全疯狂的行为,都算是道。其实任何东西都可以当做道,只在于你是否聪明到能用它为道;同时,也因你入道的动机和以它为道的智慧不同,任何一种修行之道,都可能成为证得果位的障碍。第十二章出离与虔诚“自我”永远试着去迎合别人,并希望别人迎合它,把它自己的所求所需都看得很严重。其实你要做的事就是稍微偏离“自我”的要求,那即是出离。佛教典籍中经常提到信心和虔诚的必要性。在佛法中,这并不是盲目接受任何事物。“怀疑”与“发问”是发展真正信心与虔诚的优良基础,应该培养这种基础,而不是加以抑制。第十三章善知识善知识在佛法修行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他是老师、模范和参照点。有一种陷阱是:上师的外观虽然是人类,但是我们在情绪上却期望他是超人,大家,得有如天神。我们希望他和我们完全不一样,但同时又能和我们在人的层次上有关联——我们希望他既近又远,既远又近。这是我们烦恼运作的方式,也是有时候师徒关系变得这样棘手的原因。“自我”总是同时有许多不同的、矛盾的要求,这使得我们难以决定我们真正希望从这种关系中寻求什么。第十四章心的训练世上充满了健身中心,而我们真正需要的却是心的健美。心的训练很必要,因为心是“自我”的基础,没有受过训练的心,会让你陷入各种紊乱中,因为这样的心容易被激怒、容易起伏、容易受外境影响、容易受操纵、容易因为肤浅的赞美而满足、容易受到无意义的批评或毫无实质的恶言伤害;它也经常太僵化、太固执,无法接受新鲜的主意。第十五章禅修不管用哪一种技巧,禅修基本上就是让自己习惯于某种特别思考方式的过程。过去伟大的修行者,经由他们的修行,发现了一些思考的方式与心灵行为的类型,从这些发现中,发展出创造或唤起特殊心态的技巧。如果我们能规律地修禅定,就会逐渐地习惯于这些心态或是思考方式,使这些成为自然。第十六章止观如果把你的心比喻成一个小湖,“止”的状态就好比是风、落下的小石子、旋涡等所有会形成涟漪的干扰因素都中止了,水面一片平静。由平静产生清晰,使你能够看到湖底的景象、鱼以及其他栖息的动、植物。“观”就是使湖能显示它美丽本性的清明,因此“观”就是洞彻现象本质的智慧。不过要产生“观”之前,心必须先用“止”调柔才行。第十七章慈、悲、心以及菩萨道的善巧方便菩萨道的修行是以帮助其他众生为基础,但主要的意图是摧毁自我,而不是社会服务。不论你做了多么好的事情,以巨大的自我从事服务社会的举动,都不能算是善行;但是如果自我粉碎了,不再自私,那就是利生的事业。第十八章金刚乘总而言之,小乘的修行法是以不伤害众生为基础;大乘除了不伤害众生之外,还加上心和利益众生的愿望;金刚乘吸收小乘和大乘的精华见解,而戴上净观的冠冕,是一种视万法皆清净的究竟果位修持方法。如果你把一切都看成清净,那么就不能够说某种东西是好的,应该吃它;另一种东西是不好的,应该避免吃它——一起偏好,就失去了净观。第十九章上师、灌顶及象征“自我”用来编织骗术之网的所有精巧战略,全都被金刚乘为了使你了解自己的神圣性所设计的相同战略所瓦解。在这方面,金刚乘创造了名字、色彩、形状、坛城和许多不同的象征——动作象征、色彩象征、形状象征,金刚乘创造出一个无限和神圣的现象世界,以之取代“自我”有限而污秽的现象。第二十章次第与证悟成佛就是了悟实相。因为那只是了悟与否的问题,所以程度从很少的证悟到完全的证悟都有——也就是说,证悟有等级的差别。完全证悟之前,部分证悟的阶段由情绪和其他干扰净化的程度来决定,而净化的程度也决定了成就的程度。事实上,净化与成就是同一件事。净化的程度或成就的程度,可分为五道与菩萨十地。
作者介绍

序言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