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之人
¥
16.3
3.3折
¥
49
九五品
仅1件
作者(美)杰拉尔丁布鲁克斯 著,孙法理 译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ISBN9787532769216
出版时间2015-08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纸张胶版纸
页数394页
定价49元
上书时间2024-06-09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九五品
- 商品描述
-
基本信息
书名:书之人
定价:49元
作者:(美)杰拉尔丁布鲁克斯 著,孙法理 译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8-01
ISBN:9787532769216
字数:
页码:394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
编辑推荐
犹太教圣书《哈加达》在几个世纪的时间长河中颠沛流离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书的书,更是一部人的信仰史诗。
内容提要
目录
目录汉娜(一九九六年春,萨拉热窝) ........1虫翅(一九四○年,萨拉热窝) ........49汉娜(一九九六年春,维也纳) ........95羽毛和玫瑰(一八九四年,维也纳) ........111汉娜(一九九六年春,维也纳) ........135酒痕(一六○九年,威尼斯) ........153汉娜(一九九六年春, 波士顿) ........201盐水(一四九二年,塔拉戈纳) ........227汉娜(一九九六年春,伦敦) ........271白毛(一四八○年,塞维利亚) ........285汉娜(一九九六年春,萨拉热窝) ........329萝拉(二○○二年,耶路撒冷) ........341汉娜(二○○二年,阿纳姆地,古努美伦季) ........351后记 ........384译后记 ........389
作者介绍
序言
后记
本书叫作《书之人》。《哈加达》是犹太人的一种宗教用书,“哈加达”原意是“讲述”。按照犹太人的习俗,到了逾越节由家长讲述《出埃及记》的历史。《哈加达》就是“讲述”的根据。本书里的《哈加达》是一本古代的小书,外表平常,内容却极精美。其中的图画绚丽惊人,希伯来文抄写也是书法的极品。“书之人”主要指的是创作它的人,想占有它的人,想毁灭它的人,冒了生命危险保护它,抢救它,隐藏它的人,以及它所经历的各个时代和社会里的形形色色的人。
古文物维护专家汉娜西斯受联合国委托,到战火纷飞的萨拉热窝去维护这本《哈加达》。在维护中她注意到一些小小的异常: 书里有一根白毛、一点酒痕、一 点虫翅、一点盐的晶体,而一副应有的银锁扣又没有了。研究下去,于是出现了这书背后的许多人。值得深思的是,她的种种探索暴露了一个痛苦的现实: 从蒙昧野蛮的中世纪到现代文明的一九九年代,人类不是越来越理性和文明,而似乎是野蛮疯狂如故。而由于冷兵器发展成了热兵器,破坏性还千万倍地增长了。在创作《哈加达》的中世纪,“书之人”的表现是战争杀伐,宫闱秽事,把妇女当性奴隶——国王甚至命令他的王后脱光衣服洗澡,让宠臣们观看取乐;再就是宗教裁判,对犹太人的歧视,无中生有地罗织罪名,搞逼供信,然后家人连坐,恣意虐杀。而到了高度文明的二十世纪,这本《哈加达》背后的“人”依然蒙昧野蛮。萨拉热窝的当代野蛮人不但炮轰博物馆、图书馆、研究机构和老百姓的房舍,把文化遗产和家园住宅化作灰烬,而且把抢救文化遗产的人和游行的少年当作活靶射杀,就连偶然进入狙击手视界的妇女和儿童也不放过。这可是无论用什么家仇国恨、民族对立也无法辩解的罪行!事实上,对于一九九二年的萨拉热窝战争,就连萨拉热窝人自己也是根本想不到的。拉兹仁(小说中的一个当地穆斯林学者)说:“多年以前,在看见黎巴嫩分裂时,我们就说,‘那是在中东,那里的人很原始’。然后,我们看见了杜布罗夫尼克大火,我们又说,‘我们是在萨拉热窝,跟那里不一样’。……在这儿,这城市怎么可能出现民族战争呢?这里的居民每两个人就有一个是民族婚姻的后代。在这个城市里就没有人进教堂,怎么可能出现宗教战争呢?”是呀,在一个每两个居民里就有一个是民族婚姻后代的、很少人进教堂的城市里,民族战争和宗教战争怎么能打得起来呢?可那却是无法规避的痛苦的现实。奥兹仁带了汉娜在萨拉热窝街头的那次闲逛就很引人深思。在那里,基督教的大教堂左边就是犹太教的会堂和穆斯林的清真寺,右边又是东正教的教堂。它们之间只有百十来米距离。几百年来这四个宗教组织在同一个地点陆续修建了各自的恒久性的教堂,距离那么近,说明它们之间从来就是和谐相处的,也从来就是打算和谐相处的。其实,回顾历史,在一四九二年伊萨伯拉女王和斐迪南国王做出驱逐犹太人的决定之前,在她治下的地区,各民族和各宗教之间也一直是和睦相处的,老百姓把它称作“共存时期”,时间长达数百年之久。按照老书法师本绶山的说法是,那时“基督徒组织军队,穆斯林建造房屋,犹太人聚集财富。”这话未必准确,可三种宗教就是这样互相依仗,互相配合,和平共处的。书里的描写是:“一切都在哼着曲子前进,有创造性,繁荣昌盛。”这本《哈加达》里那么多精美的画幅正是这种民族融合的产物。本书在提到这本《哈加达》的画和伊朗细密画的画笔时,说过这样的话:“可是,这些微型画的风格和技巧又根本不是伊朗式的。那么,一个住在西班牙的画家,按照犹太人的要求作画,为什么又使用起伊朗画笔作画,画的又是欧洲的基督教风格呢?”你看,住在西班牙人家里的摩尔人画家,使用着伊朗画笔,按照犹太人的要求画出了欧洲的基督教风格的画。这本萨拉热窝《哈加达》里融合了多么丰富的民族文化!正如书中所说:“知识就是那样往惊人的距离之外传播的。它穿过充分建立的种种渠道,把西班牙的艺术家和知识分子跟巴格达、开罗和伊斯法罕的同行们联系到了一起。”这正是人们一直赞许和期盼的局面。二十世纪的学者,图书馆馆长谢立夫凯马里曾经希望:“斯拉夫族的穆斯林以古典阿拉伯文写的抒情诗,遵循的是从达尔马提亚海岸戴克里先宫廷引进的彼得拉克十四行诗的格律。”吸取各民族各地区的长处,创造出自己的诗歌来,这就是他的理想。说它是一种文学里的《哈加达》也是可以的吧!可是,《哈加达》背后的人还提醒着大家,一四九二年的西班牙的排犹运动一来,民族驱逐、宗教裁判猛然加剧,使整个国家的犹太家庭流离失所,无数的犹太人遭受痛苦和死亡。而到了二十世纪,希特勒又掀起了更大规模的排犹活动,把数以百万计的犹太人送到奥斯威辛集中营和焚化炉,造成了惨绝人寰的历史大悲剧。在本书里我们就通过萝拉的眼睛看见了犹太会堂里那满屋子犹太人的悲惨处境,和她所听见的不幸结局。这也是纳粹罪孽的一角。希特勒覆灭了,这种疯狂该可以结束了吧?遗憾的是,仍然没有。在萨拉热窝竟又出现了新的冤冤不解的仇恨,这回不是对犹太人,而是对穆斯林的仇恨了。出现了上述的野蛮的炮轰,和对妇女、儿童和游行少年的毫无道理的狙击。这种报复有什么根据么?试看看街头这场景: 穆斯林的和卓呼唤祈祷了,只有几个老人回应了呼唤,“踅进了鹅卵石铺的院子里,在冰凉的喷泉里虔诚地洗着手和脸……我站了一会儿,看着他们。卡拉曼来到我前面,又转回身来……‘那就是,’他说,‘塞尔维亚人想象中的穷凶极恶的恐怖分子。’”虔诚的穆斯林已经不多,唤祷时出来祈祷的只有几个老头。他们就是那些人所宣传的恐怖分子么?为了和这些所谓的恐怖分子进行斗争,他们竟然炮轰和焚烧了那么多建筑物,杀死了那么多的无辜的人,焚毁了那么多书籍!这叫人怎么理解?本书是对种种非理性活动的揭露,揭露也是对理性的呼吁。希望出现理性的和谐的社会。这部《哈加达》在本书还有一种象征意义。在大家都以为它已经在内战的硝烟里焚毁时,萨拉热窝的犹太人区却用这书举行了他们的逾越节家宴。社区首脑还在会上发表了讲演,他说:“这本书之大难不毁正象征了萨拉热窝多民族理想的大难不毁。”在这里他不是说萨拉热窝犹太民族的大难不毁,而是说多民族理想的大难不毁,说明了萨拉热窝的犹太民族是和其他的民族一起共同怀着坚定的理想的。这本《哈加达》背后的许多坚定的正义人士正是这种理想的表现。他们没有武器,但是有巨大的勇气。为了抢救图书可以牺牲在炮火之下;为了抢救它可以在炮火轰击的图书馆里坚持若干小时解决号码锁问题;为了保护它敢于冒着严重的危险,从纳粹高官的鼻子底下把手稿偷偷带出博物馆,敢于巧妙应付,顶住当面索取《哈加达》的纳粹将军,把它送到高山上的清真寺隐藏。甚至还有几个精通《哈加达》的专家,因为对公开展览这本《哈加达》不放心,担心政局恶化,《哈加达》再次遭劫,居然悄悄用赝品代替,即使违背良心当面撒谎,伤害了自己尊重的人也在所不惜。而受到伤害的人也终于能体谅他们的苦心,和他们言归于好。这些复杂的事迹所反映的复杂环境下的复杂斗争也都散发着理性、胆略与智慧的光辉。本书作者杰拉尔丁布鲁克斯,女,美国人,生长于澳大利亚,《华尔街日报》记者,长期在波斯尼亚、索马里和中东等地采访。曾以其长篇历史小说《马奇》(March)获2006年美国普利策小说奖。本书背景包含多个国家和地区。因此多次出现不同国家不同历史阶段的语言文字,拉丁文、西班牙文、意大利文、阿尔巴尼亚文、土耳其文、塞尔维亚文、希伯来文都有。其中有两种情况: 一种附有英语译文,译时好办,照译就行。一种却没有附译文。这也有两种情况。一是可以从前后文了解意思的,作者使用它们是为小说增添些不同国度的色彩,另一种,如西班牙文、意大利文和拉丁文,没有附解释,大约作者认为比较浅近,读者可以认识。这些地方译时就要多费些功夫了,好在也终于解决了。难办的倒是希伯来文。译者连希伯来文字母都不认识,字典更无从查起。只好求救于外力了。我找了我的老朋友,四川省人民对外友好协会的申再望同志。他立即把我提出的问题寄给了他的好友,以色列女诗人芭谢娃(她的诗集《雕鹗的原野》曾由申先生译出,在我国出版)。没有想到的是,芭谢娃女士刚刚因骨髓癌辞世,为我解答问题的竟是她的丈夫Segal先生。他显然是忍着悲痛为我作答的,这确实深深地感动了我。我要在这里对中国人民的朋友、诗人芭谢娃女士的逝世表示哀悼,也对Segal先生的帮助表示谢意,同时向再望同志表示谢意,并祝愿中国人民与以色列人民的友谊万古长青。二九年九月七日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