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牛僧孺及其时代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牛僧孺及其时代

24.03 5.7折 42 九五品

仅1件

北京通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周浩 著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ISBN9787532595051

出版时间2020-04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纸张胶版纸

页数296页

字数99999千字

定价42元

上书时间2024-04-02

亿梦春田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五品
商品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牛僧孺及其时代
定价:42.00元
作者:周浩 著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0-04-01
ISBN:9787532595051
字数:231000
页码:296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文史爱好者、研究人员                                 本书细梳牛僧孺之生平思想,从中可窥中晚唐之党争一斑。
内容提要
本稿关于牛僧孺之生平、经历、政治活动、写作、思想皆有关注,而重点在于牛僧孺元和三年参与制举之考论,并归结为牛僧孺之于党争之定位、唐宋以后牛僧孺政治形象之演变。本稿之问题意识较为浓郁,考证尚属细密,言之有据。以牛僧孺为主题,而着眼点在于中晚唐的党争。
目录
绪    论 1节 选题原因 1第二节 前人研究综述 1一.基本史实的研究 2二.诗文存逸情况 2三.关于牛僧孺散文与思想的研究 3四.关于元和三年制举案 4五.牛僧孺与党争关系的探讨 5六.对《玄怪录》的研究 6第三节 可研究的空间 6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目的及撰写思路 7章 牛僧孺长于江西永新补考 9节 两种说法及其证据 9第二节 关于牛僧孺生活于江西永新的其他记载 13一.僧孺同时人李远的记载 13二.唐以后的相关记载 15第三节 牛僧孺与江西其他地方有关的记载 18第四节 推测与结论 23第二章  牛僧孺的思想体系 26节 牛僧孺思想的主要内容 27一.主道德,重风化 27二.以民为本 28三.维护朝廷制度 29四.权变、时与改革 31五.无神与殉道 34六.反对门第与羡慕门第 35七.反对用兵与姑息藩镇 36八.有神论与从事道教活动 38九.佛教思想的痕迹 40第二节 牛僧孺思想的基本特点 43一.上下之序 43二.内外之分 44三.矛盾与时代性 45四.政治主张与实践中的儒道结合 46五.名字的启示:牛僧孺对汲黯的仰慕与效仿 51第三节 牛僧孺思想评议 54一.幽州杨志诚事件评议 54二.太平无象论评议 61第四节 牛僧孺与李宗闵、李德裕思想的比较 66一.与李宗闵思想的比较 66二.与李德裕思想的比较 69小结 82第三章 论柳宗元对牛僧孺的典范意义 84节 牛僧孺、柳宗元散文观点、内容的相通之处 85第二节 柳宗元对牛僧孺思想的影响 88一.牛僧孺学习柳宗元的可能 88二.牛僧孺与柳宗元交往密切、思想接近 92三.牛僧孺《善恶无余论》对柳宗元《天说》的学习 95第三节 牛僧孺的寓言创作对柳宗元的模仿与学习 97一.体裁与内容的相同及相似 97二.风格和语言技巧的相同 98第四节《养生论》对柳宗元的学习及其所隐含的精神寓意 102一.《养生论》对柳宗元的学习 102二.《养生论》的写作时间 105第五节 继承与呼应:从“永贞革新”到“元和三年制举案” 106第四章 论牛僧孺论说文中的逻辑不严现象:基于信念的考察 108节 问题所在:逻辑不严 108一.对《养生论》的分析 108二.对《善恶无余论》的分析 112第二节 对于上述现象的解释:指向现实的儒家信念 115第三节 归宿:从信念到迷惘 120第五章 元和三年制举案新探 125节 新辑牛僧孺贤良策文全文与断句 125一.策文全文 125二.策文断句 131第二节 策文考辨 133一.《增注唐策》其书 133二.全文与断句的异同 134三.杜牧《唐故太子少师奇章郡开国公赠太尉牛公墓志铭并序》对策文的记载 135四.策文与牛僧孺现存散文的关系 136第三节 学者关于此文已有之推测与论述 137第四节 牛僧孺与皇甫湜策文比较分析 141一.相同之处 141二.不同之处 141第五节 论元和三年制举案的过程与性质 147一.该次制策牛僧孺为 147二.牛僧孺与皇甫湜策文的根本差异 151三.宪宗的削藩意图与用人原则 152四.因反对削藩而选牛僧孺策文为 156五.宪宗态度索隐与事件的过程 158小结 165第六章 “牛党”名号产生的历史过程 167节 学术回顾:“牛党”一说并不合理 167第二节 维州事件:牛僧孺被视为党争领袖的事实基础 171一.维州事件 172二.李德裕因维州事件对牛僧孺的连番打击 173三.唐人已将牛僧孺、李德裕视作对立双方 175第三节 形象固化:宋人对维州事件的持续关注与激烈讨论 176一.宋人对维州事件及其后续事件的讨论 176二.认识的印象化:牛李对立与僧孺负面形象的固化 181第四节 “牛党”的产生:从“二李朋党”到“牛李党”到“牛党” 187小结 196结    语 197参考文献 200后    记 214
作者介绍
本稿为作者的博士论文修改稿(导师项楚)。其关于牛僧孺之生平、经历、政治活动、写作、思想皆有关注,而重点在于牛僧孺元和三年参与制举之考论,并归结为牛僧孺之于党争之定位、唐宋以后牛僧孺政治形象之演变。本稿论述,从生平经历到思想成分与渊源以及文学创作,再到其政治活动及后世评价问题,希望通过具体问题的研究,深入了解牛僧孺的知识结构、政治追求、心理性格与精神状态,对他进行系统分析与重新组合,探索牛僧孺与时代和环境的关系,同时还从牛僧孺的角度来看待中晚唐蔓延数十年之久的党争。
序言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