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乎者也非口语论
¥
37.14
3.8折
¥
98
九五品
仅1件
作者孟昭连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14200204
出版时间2017-05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纸张胶版纸
页数678页
字数99999千字
定价98元
上书时间2025-01-04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九五品
- 商品描述
-
基本信息
书名:之乎者也非口语论
定价:98.00元
作者:孟昭连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5-01
ISBN:9787214200204
字数:567000
页码:678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之乎者也”一类文言虚词是古代尤其是先秦口语,这几乎是文化人很基本的常识。孟昭连著的《之乎者也非口语论》却提出一个与传统看法接近相左的观点——文言虚词非口语。作者逆向考察了从明清直至先秦的文言与白话书面语材料,全面梳理并深入分析了古代有关“辞”的大量论述,得出如下结论:汉语与汉字的特殊关系决定了书面语与口语既不对立,也不接近一致;而整个文言虚词系统(即“辞”)都是吕叔湘先生所谓“人为的东西”,亦即文人创造的“非口语成分”。汉语书面语无论古今,都是口语与非口语两部分的组合,非口语成分多,文言程度就高,就难懂;相反,口语成分多,白话程度就高,就易懂。作者特别强调,诸如“先秦书面语与口语一致”“文言是古人口语”之类的观点,是二十世纪上半叶才出现的,是西方语言理论影响下的产物。这种观点根本是未经任何证明的假命题,在此基础上描述的汉语史及其他相关研究得出的结论,也都是不符合汉语实际的。,"章古代口语中有过“之乎者也”吗?
节元明清
第二节唐宋时期
第三节汉魏六朝
一、魏晋南北朝
二、汉译佛经语体
三、汉代的口语中有无“之乎者也”?
第二章文言虚词的“爆发”与迅速“消失”
节文言虚词的“爆发”
一、甲骨文中的语气词
二、春秋战国虚词的大增长
第二节先秦两汉虚词使用中的“乱象”
一、语气词的错乱
二、其他虚词的错乱
三、虚词运用的“个人化”特征
第三节《春秋》三传的语气词考察
一、《春秋》何以没有语气词
二、一种奇怪的问答形式“……也?……也”
第四节“也”“邪”之别与语气词的连用
一、“也”与“邪”之别
二、同音语气词的连用,
第五节文言虚词的消失与遗留
一、虚词何以“消失”
二、文言虚词的“遗留”
第三章“辞”的本质——非口语
节“辞”——“意内而言外”
一、“辞”非指虚词
二、何谓“意内而言外”
三、以名举实,以辞抒意
四、辞达而已
五、命题非“辞”
第二节从“辞”的异名看其非口语本质
一、语助、助语、助辞
二、语已辞、语终辞、绝语辞
三、虚字
四、发语、发端、句端、发声
五、余声与韵
第三节“声”与“貌”:摹写物状之词
一、拟声词
二、状貌词(形容语助)
第四章文言“虚词”的产生
节从口语与书面语的关系说起
一、口语和书面语的不同特点
二、是口语省略,还是书面语复杂
三、汉语口语“退化”了吗?
第二节语气的缺失与“辞”的产生
一、汉字能真实记录汉语吗
二、语气与句末“辞”
三、停顿与“辞”
四、语气与关系词
第三节假借与“虚化”
一、何谓“依声托事”?
二、句末“辞”的假借
三、句首、句中“辞”的假借
四、关于所谓“虚化”问题
第四节“辞”指书面语
一、“辞”为政教
二、“辞”为辞命
三、祝盟之辞
四、文体之词与“辞”的关系
五、许慎何以改“辞”为“词”
第五章“辞”的繁荣与“言外”观念之消亡
节古代有普通话吗?
一、“雅言”“通语”不是普通话
二、“官话”也不是普通话
三、“雅言”是指书面语
第二节“书同名”与“书同文”
一、郁郁乎文
二、书同文始于何时?
三、正名与书同文
四、几个方言语气词
五、秦始皇“书同文”是统一字体吗
第三节词类活用之“辞”
一、词类活用与“辞”
二、读破问题
三、词类活用与口语的关系
第四节“言外”观念之消亡与一个假命题的诞生
一、清代以来“辞”观念之变迁
二、“言外”观念的遗响
三、一个假命题的诞生:“文言是古人口语”
第六章“辞”的加减与替换
节同书中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
第二节不同版本的虚词异文
一、《尚书》虚词异文
二、《诗经》虚词异文
三、《周易》虚词异文
四、《论语》虚词异文
五、《老子》虚词异文
第三节引文中的虚词异文
一、《孟子》引《论语》
二、《国语》引《尚书》
三、《史记》引文
四、《汉书》引《史记》
五、类书、注引中的虚词异文
第四节经传注释中“辞”的加减
一、孔子为传注之祖
二、添加语气词
三、添加介词
四、添加连词
第七章修辞:古人为文之法
节语法与文法
一、古代为何没有语法学?
二、古代“文法”何以发达?
第二节古人的修辞论
一、虚字之用
二、虚字难用
三、虚字难释
第三节加字法与减字法
一、加字法
二、减字法
第四节换字法与造字法
一、《世说新语》与《晋书》
二、《旧唐书》与《新唐书》
第五节从加减换到全文翻译
第六节王若虚论“辞”评析
一、《史记》辨惑
二、《新唐书》辨惑
三、韩欧文辨
参考文献
目录
章古代口语中有过“之乎者也”吗?节元明清第二节唐宋时期第三节汉魏六朝一、 魏晋南北朝二、 汉译佛经语体三、 汉代的口语中有无“之乎者也”?第二章文言虚词的“爆发”与迅速“消失”节文言虚词的“爆发”一、 甲骨文中的语气词二、 春秋战国虚词的大增长第二节先秦两汉虚词使用中的“乱象”一、 语气词的错乱二、 其他虚词的错乱三、 虚词运用的“个人化”特征第三节《春秋》三传的语气词考察一、 《春秋》何以没有语气词?二、 一种奇怪的问答形式“……也?……也”第四节“也”“邪”之别与语气词的连用一、 “也”与“邪”之别二、 同音语气词的连用第五节文言虚词的消失与遗留一、 虚词何以“消失”?二、 文言虚词的“遗留”第三章“辞”的本质——非口语节“辞”——“意内而言外”一、 “辞”非指虚词二、 何谓“意内而言外”三、 以名举实,以辞抒意四、 辞达而已五、 命题非“辞”第二节从“辞”的异名看其非口语本质一、 语助、助语、助辞二、 语已辞、语终辞、绝语辞三、 虚字四、 发语、发端、句端、发声五、 余声与韵第三节“声”与“貌”:摹写物状之词一、 拟声词二、 状貌词(形容语助)第四章文言“虚词”的产生节从口语与书面语的关系说起一、 口语和书面语的不同特点二、 是口语省略,还是书面语复杂?三、 汉语口语“退化”了吗?第二节语气的缺失与“辞”的产生一、 汉字能真实记录汉语吗?二、 语气与句末“辞”三、 停顿与“辞”四、 语气与关系词第三节假借与“虚化”一、 何谓“依声托事”?二、 句末“辞”的假借三、 句首、句中“辞”的假借四、 关于所谓“虚化”问题第四节“辞”指书面语一、 “辞”为政教二、 “辞”为辞命三、 祝盟之辞四、 文体之词与“辞”的关系五、 许慎何以改“辞”为“词”第五章“辞”的繁荣与“言外”观念之消亡节古代有普通话吗?一、 “雅言”“通语”不是普通话二、 “官话”也不是普通话三、 “雅言”是指书面语第二节“书同名”与“书同文”一、 郁郁乎文二、 书同文始于何时?三、 正名与书同文四、 几个方言语气词五、 秦始皇“书同文”是统一字体吗?第三节词类活用之“辞”一、 词类活用与“辞”二、 读破问题三、 词类活用与口语的关系第四节“言外”观念之消亡与一个假命题的诞生一、 清代以来“辞”观念之变迁二、 “言外”观念的遗响三、 一个假命题的诞生:“文言是古人口语”第六章“辞”的加减与替换节同书中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第二节不同版本的虚词异文一、 《尚书》虚词异文二、 《诗经》虚词异文三、 《周易》虚词异文四、 《论语》虚词异文五、 《老子》虚词异文第三节引文中的虚词异文一、 《孟子》引《论语》二、 《国语》引《尚书》三、 《史记》引文四、 《汉书》引《史记》五、 类书、注引中的虚词异文第四节经传注释中“辞”的加减一、 孔子为传注之祖二、 添加语气词三、 添加介词四、 添加连词第七章修辞:古人为文之法节语法与文法一、 古代为何没有语法学?二、 古代“文法”何以发达?第二节古人的修辞论一、 虚字之用二、 虚字难用三、 虚字难释第三节加字法与减字法一、 加字法二、 减字法第四节换字法与造字法一、 《世说新语》与《晋书》二、 《旧唐书》与《新唐书》第五节从加减换到全文翻译第六节王若虚论“辞”评析一、 《史记》辨惑二、 《新唐书》辨惑三、 韩欧文辨
作者介绍
孟昭连,南开大学文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小说理论与艺术的研究,出版《白话小说生成史》《中国小说艺术史》等。近年来持续关注和研究古代言文关系问题,先后发表《破解“之乎者也”千古之迷——文言语气词非口语说》《论“辞”——文言语气词非口语再说》《再论“辞”——“辞”的产生及“言外”观念之消亡》等多篇论文,在语言学界引起反响。
序言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